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9月26日,华尔街上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新的一天。9点30分,古老的交易大厅里,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航和总裁李西廷共同按下了上市的钟声按钮,迈瑞开始随着华尔街的心脏一起跳动。
作为首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国医疗设备公司,迈瑞此次IPO融得资金2.7亿美元。15年间,迈瑞从代理国外产品到独享国内医疗设备市场70%以上份额。
感性的冲动
1991年,一群从事生物医疗电子科技产业的年轻人,怀揣十几年积累的行业经验组建了迈瑞。迈瑞最初的生存方式主要经营代理国外知名品牌。
“那时创业受资金的制约,因此我们选择做代理积累资本与经验。”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徐航回忆道。这家靠一位台湾老太太投资90万元起家的小企业,到1995年代理业务达到6000万元。
分歧就在幸福时光里悄悄地出现了。部分元老认为,继续走代理的路子驾轻就熟,而自主研发则会让风险倍增。但徐航坚持认为,迈瑞的代销已经徘徊不前,公司一定要自主开发产品。
“我们几个创业者曾得过国家创新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因此对自己做产品有充分的信心。”据徐航介绍,公司总裁李西廷曾参与过中国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仪的研发,而他本人也领导过中国第一台彩色B型超声诊断成像仪的研发工作。
要研发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准入门槛非常高。连续两年的投入,迈瑞的新产品开发并没有太大起色,资金已捉襟见肘。关于迈瑞向何处去的选择再次摆在了公司创始人面前。“最初创业的七八个人,除了董事长和总裁坚持搞研发外,其他人都离开了。”迈瑞常务副总裁穆乐民说。
那两年间的徐航,顶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心理压力开发新产品。徐航承认,自己当初的选择靠的是“一定能做大的信念”,这是一种感性的冲动。 值得庆幸的是,1997年,迈瑞与美国华登集团一见钟情,获得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由于资金的注入,公司的PM9000监护仪系列很快出炉,随后又推出一系列高技术医疗设备。到2001年底,迈瑞的生命信息监护产品的中国市场占有率紧跟安捷伦、GE之后排在第三位。2005年,迈瑞的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6年间的2次放弃
2006年9月底,迈瑞在纽交所的开盘交易价为16.50美元,较发行价上涨22%。一个月后,迈瑞的股价已经接近20美元,在《华尔街日报》2006年10月评选的资本市场交易活动中,迈瑞是全美2006年第三季度IPO交易最成功的十大股票之一。
徐航和华尔街结缘,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底,不过迈瑞最终在纽交所上市,却经历了进军香港创业板和中国内地创业板之后的两次转身。
1995年底,徐航在华尔街考察时,就有一位摩根斯坦利的律师建议,迈瑞应该按照美国高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先引入风险投资,然后做大规模到境外上市。两年后迈瑞引来了华登的首次注资,1997年,迈瑞的销售额达到了1个亿,其中代理产品与自主产品各占一半,创新科技的效果初步显现。
1999年,华登决定二次注资,还带来了日本软库、日本亚洲、亚洲盛昌三家风险投资公司,共同投了600万美元。2000年,迈瑞已全部通过了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的有关程序,准备登陆香港创业板,但在最后关头,迈瑞退缩了。“当时香港创业板指数不到200点。”徐航说。
2001年,中国创业板市场正处于“静待发令枪响”的冲刺状态,迈瑞被深圳市列为首批推荐上创业板的企业。不久,迈瑞公司又作为深圳首家由外经贸部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了上市辅导期。但就在距离股市只有一步之遥时,网络泡沫的破灭以及中国创业板全面退潮使迈瑞的上市计划再一次搁置。
止步于资本市场门前的迈瑞并没有停止自身的发展,自1999年以来,其销售收入一直保持年均50%的增长率。迈瑞的崛起,使得国际品牌的价格直接大幅下落50%,这是迈瑞的最大贡献。
2005年,迈瑞又成功获得了美国高盛的注资,2006年成功在纽交所上市。徐航称,“未来我们可能采取购买技术和渠道的方式加速国际化。”
作为首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国医疗设备公司,迈瑞此次IPO融得资金2.7亿美元。15年间,迈瑞从代理国外产品到独享国内医疗设备市场70%以上份额。
感性的冲动
1991年,一群从事生物医疗电子科技产业的年轻人,怀揣十几年积累的行业经验组建了迈瑞。迈瑞最初的生存方式主要经营代理国外知名品牌。
“那时创业受资金的制约,因此我们选择做代理积累资本与经验。”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徐航回忆道。这家靠一位台湾老太太投资90万元起家的小企业,到1995年代理业务达到6000万元。
分歧就在幸福时光里悄悄地出现了。部分元老认为,继续走代理的路子驾轻就熟,而自主研发则会让风险倍增。但徐航坚持认为,迈瑞的代销已经徘徊不前,公司一定要自主开发产品。
“我们几个创业者曾得过国家创新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因此对自己做产品有充分的信心。”据徐航介绍,公司总裁李西廷曾参与过中国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仪的研发,而他本人也领导过中国第一台彩色B型超声诊断成像仪的研发工作。
要研发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准入门槛非常高。连续两年的投入,迈瑞的新产品开发并没有太大起色,资金已捉襟见肘。关于迈瑞向何处去的选择再次摆在了公司创始人面前。“最初创业的七八个人,除了董事长和总裁坚持搞研发外,其他人都离开了。”迈瑞常务副总裁穆乐民说。
那两年间的徐航,顶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心理压力开发新产品。徐航承认,自己当初的选择靠的是“一定能做大的信念”,这是一种感性的冲动。 值得庆幸的是,1997年,迈瑞与美国华登集团一见钟情,获得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由于资金的注入,公司的PM9000监护仪系列很快出炉,随后又推出一系列高技术医疗设备。到2001年底,迈瑞的生命信息监护产品的中国市场占有率紧跟安捷伦、GE之后排在第三位。2005年,迈瑞的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6年间的2次放弃
2006年9月底,迈瑞在纽交所的开盘交易价为16.50美元,较发行价上涨22%。一个月后,迈瑞的股价已经接近20美元,在《华尔街日报》2006年10月评选的资本市场交易活动中,迈瑞是全美2006年第三季度IPO交易最成功的十大股票之一。
徐航和华尔街结缘,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底,不过迈瑞最终在纽交所上市,却经历了进军香港创业板和中国内地创业板之后的两次转身。
1995年底,徐航在华尔街考察时,就有一位摩根斯坦利的律师建议,迈瑞应该按照美国高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先引入风险投资,然后做大规模到境外上市。两年后迈瑞引来了华登的首次注资,1997年,迈瑞的销售额达到了1个亿,其中代理产品与自主产品各占一半,创新科技的效果初步显现。
1999年,华登决定二次注资,还带来了日本软库、日本亚洲、亚洲盛昌三家风险投资公司,共同投了600万美元。2000年,迈瑞已全部通过了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的有关程序,准备登陆香港创业板,但在最后关头,迈瑞退缩了。“当时香港创业板指数不到200点。”徐航说。
2001年,中国创业板市场正处于“静待发令枪响”的冲刺状态,迈瑞被深圳市列为首批推荐上创业板的企业。不久,迈瑞公司又作为深圳首家由外经贸部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了上市辅导期。但就在距离股市只有一步之遥时,网络泡沫的破灭以及中国创业板全面退潮使迈瑞的上市计划再一次搁置。
止步于资本市场门前的迈瑞并没有停止自身的发展,自1999年以来,其销售收入一直保持年均50%的增长率。迈瑞的崛起,使得国际品牌的价格直接大幅下落50%,这是迈瑞的最大贡献。
2005年,迈瑞又成功获得了美国高盛的注资,2006年成功在纽交所上市。徐航称,“未来我们可能采取购买技术和渠道的方式加速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