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与短期干预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oa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即个人能较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并能够正常地显出个人性格的特征,而且在个人认识、行为、情绪等方面,都能基本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并有较好的个人自控能力。在个人的生活当中,能清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面对外界影响能从容应付,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我们便认为个人的心理是处于健康状态的。
  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为几点:应具备较强的校园环境适应力;应能够较为充分地认识自己,并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应有比较实际的生活目标;应能大体上保持良好的人格;应能扎实地学习,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从经验教训中学习好;应能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等等。
  
  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1.个人发展特点
  青年学生在青春期的阶段,身体发育非常迅速,在这个时候,他们往往比较容易产生情绪的动荡,精力旺盛,不善克制,经常会冲动做事,而由于他们还未能对社会对生活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容易陷入迷茫,而短时间内又难以适应,容易产生“郁闷”情绪。在这个时期,青年学生是非常渴望能够找到可以谈心的人,但是他们又不愿意面对着长辈,包括家长、老师,因此,青年学生的烦恼,家长和老师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彼此间感情上的隔阂,也因此,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比较难以解决了。
  
  2.学生家庭影响
  有关教育人士指出,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过度呵护孩子的行为,是当前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面。当前,独生子女逐步增多,有些家庭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地关怀,或者过度要求孩子,强迫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这个行为在无形中压抑了他们孩子的个性发展,长期如此,当孩子已经到了青年时期,他们的责任感就会降低,抵抗挫折的能力也会变弱,一旦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就容易产生自卑感。也有一些家庭的父母,非但没有管好自己的孩子,连自身的品行也没有做好表率作用,给孩子做了反而的教育,从而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不信任的情绪,最终的结果,便是孩子变得道德缺失,自私自利。还有各种各样的家庭背景,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在青年时期的表现。
  
  3.学校环境影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甚至在当前的学校教育里,我国的学校都是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在这个模式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中学过于追求升学率,职业学校片面强调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率,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校里的学生学习和生活内容和方式单一,如果学生未能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或者找到个人的生活喜好,他们就很容易对学习产生恐惧、乏味,甚至放弃了学业。如果学校里的老师未能正视学生这些心理情况,甚至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情况,在实际的教育中就可能出现不当的方式和方法,使不少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是自暴自弃。
  
  4.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延伸,西方文化逐渐走人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包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等,由于青年学生对于文化的东西了解不深,缺乏辨别的能力,遇到个人喜好的东西就疯狂地追逐,疯狂地崇拜,疯狂地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这个时候,如果学校里的老师未能及时地向学生分析这些现象的利与弊,任由学生自我调整,那学生很容易陷入一种心理怪圈,不认真在学校学习,盲目地将时间、金钱耗费在一些无谓的事情上,一旦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就难以自拔,学校、家庭也很难将其立刻挽救过来。
  
  5.个人心理特征影响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青年学生个人心理特征的情况,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由于青年学生的心理会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又受到本身对事情态度的影响,因此,不同性格不同特征的学生,由于成长的经历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许多案例表明,一些学生学习能力差或者承受挫折的能力低,不一定是智力或能力的问题,而是由于个人心理特征影响最终的表现和结果,例如有些学生自卑,对学习、生活、为人处事就产生了恐惧感,从而影响了正常的表现。
  
  三、心理问题短期干预方案
  
  1.创建宽松、愉快的生活氛围
  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个时期,问题学生周边的人的行为和语言,都有可能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如果家长、老师的心理状态也显得焦虑的话,就会加重问题学生的心理危机,这是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的。因此,应加强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积极因素的创建,让问题学生感觉到他周围的环境是美好的,老师和家长对他是无比关爱的,这便能给予学生一种默默的心理援助。然后,再创造机会,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各种活动,让问题学生拥有可以自由交流的对象,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爱护,在这样一种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他们便能逐渐恢复心理健康的状态。
  
  2.开展团体心理干预
  由于学生们都有着许多相似的或者相同的生活经历,这就决定了学生会有着许多相似的或者共同的问题,他们相互之间可以互相分享感想,也可以互相理解。因此,针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可以开展团体心理干预,让若干问题学生同时接受心理干预。
  在团体心理干预中,同伴就是最好的治疗师。在学校中,团体干预是一种见效快、易接受的方式。根据问题学生不同的心理情况,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帮助他们自我思考和解决心理问题。对于心理特别脆弱的学生,教师可给予他们生活上的更多关心和照顾,例如可以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抛开一切的烦恼,体验游戏带给他的欢乐和愉悦,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人对他的关爱,以便逐渐地摆脱心理的阴影。有条件的话,老师还可以带学生出外游玩,例如登山、游江等等,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忘记苦恼,这样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3.脱敏疗法心理干预
  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脱敏疗法进行心理干预系统,以求获得最快的缓解问题的效果。脱敏疗法,主要是利用肌肉在放松的状态下,去摆脱焦虑、恐怖,遏制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不良生理反应。脱敏疗法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想象脱敏疗法,另一种是现实脱敏疗法。第一种的想象脱敏,主要是让问题学生在封闭的房间内,通过想象来回忆当时出现焦虑的情景;而现实脱敏,就是再现出现心理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再次亲身感受到这种问题所在。这两种方法见效都比较快,但是一般情况下建议先不要采用。
  
  4.24小时监护式心理干预
  对于心理问题急性发作的,可以采取以上三种心理干预的方式。而对于一些慢性心理问题的、但一旦发生了情况又非常危险的学生,应采取24小时监护式的心理干预,以便能够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行为状况。首先,对于这类问题学生,在采取治疗方案时,应及时向家长说明病情和治疗的有关情况,如果学生家长希望将学生送回家也可以,但需要和家长签订责任协议书。若家长也同意采取24小时监护式心理干预,那么学校务必安排专门的医生、学生干部分不同层次的对问题学生作24小时的监护。对于情况特别严重的,学校还应安排保卫人员进行监护。在监护期间,应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并创造宽松和舒服的环境,让问题学生在环境中逐渐恢复健康的心态。
  总体来说,不管是采取以上哪一种的干预方法,都要注意减少问题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要尽量培养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分析问题学生的总体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才能很好地实现短期干预。
其他文献
论述了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和微机中不同的定时计数硬件模块.针对不同的底层硬件分析其定时方法、定时机制和定时精度,为实时系统的定时选择和平台选择提供方法和参考依据。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是凤翔民间艺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风格质朴、造型饱满独特、装饰手法灵活、色彩单纯 ,极具装饰特色。在中国民间美术
教风表现为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特点和作风。高校教风建设是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 ,高校教风有滑坡的趋势 ,高校教风建设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因
在现代教育改革大潮中,众所周知学习者是关注的焦点,同时教师的重要性也呈现出不可替代性。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有一些教师只注重把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却忽略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
一、语言能力培养的背景分析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与整个社会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不是直接从教育领域开始,但是对中国的教育体制、教学
一、教务管理的特点  教务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人员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运用各种教学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与教学有关的各方面人员的活动,以便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考务工作管理、学籍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务规章的制定及其执行等。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科学性。教务管理工作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也
为改进豆油下脚料生产的润滑剂油酸酰胺碘值高、放置一段时间后迅速变黄等稳定性差的缺点.采用骨架镍催化剂选择性加氢油酸酰胺。使其中的亚油酸酰胺、亚麻酸酰胺等不饱和组分
美国俄亥俄州AvonLake的塑料配混料生产厂PolyOne(普立万)公司推出供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用的技术SmartbatchWPC.这个正在申请专利的颜料和助剂的系列配方改进建筑用最终复合材料性
教师给予的赞赏与批评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但是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教育实践的一个焦点。对这一行为的研究,一直秉承心理学的视角,认为教师赞赏与批评对于学生的影响好坏皆有,难以定论。  教师对于学生的赞赏与批评研究,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发挥清晰、明确的指导作用,关键在于这种研究的心理学视角过于狭窄。教师处于一定的社会现实之中,社会情景以及学生不同阶段的个性特征,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的赞赏与批评持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