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展和电影节,在展示平台单一的年代里,在中国独立影像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是背景和筹办机构,相同的却是每个影展和电影节背后策展人的心意以及执行者不懈的努力与坚持。
“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状况,谈好的事情都可能发生转变,甚至影展能否继续都不一定。”一位影展策展人这样的说。对他来说,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理想。每一个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都有着波澜壮阔的故事,只有亲历者才能在鲜花红毯的风光背后看到影展主办者为品牌延续凝聚的思考及筹办过程的辛酸。
相比初次建立的影展,对已经建立品牌的影展来说,如何走下去可能是更加艰难的事情。伴随着新的影像时代的到来,年轻的影展要在时代的浪潮中求生存;老的影展则要在新的时代中求发展,更有创新者,则是在努力创造新的模式。
《周易·系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蜕变的过程痛苦而漫长,但也唯有不断地改变,才能走得更远。
浪漫主义的旗帜不倒,我们有戏
迈向专业的2013杭州亚洲青年影展(HAFF)
文_单佐龙(2013 HAFF策展人)
我相信,很快,2013杭州亚洲青年影展(以下简称“HAFF”)就将从“理想主义”的时代走向“浪漫主义”的时代。而“浪漫主义”这面旗帜若不倒下,我们就一定有戏。这可能就是五周年之际的杭州亚洲青年影展最重要也最微妙的一个“变化”。
让浪漫主义逐渐取代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时代意味着精神的力量是唯一的价值和动力,大多数的理想主义分子都倒在了井眼喷发的最后一厘米处。故此,四年来HAFF团队成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勇敢地闯过那个艰难的边界,由此也将自己树立为一个“理想主义斗士”的榜样。早年遇到同行们、观众们,以及关心我们的人士,往往以“理想”或“梦想”赞佩,我有过自豪,今天再要遇到这样的赞扬,我开始脸红——因为那种纯粹用激情的冲劲换来的结果,代价就是透支自己,也透支别人对我们的赞许。
“浪漫主义”时代最大的特征可能是笃定,懂得拿捏,理念得到更大范围的扩散与认可,对复杂的框架结构拥有成熟的判断、拆解和重组能力,所有事情做起来已不再需要釜底抽薪,而是在让团队自身有实力对理想负全责的同时,也让支持我们的人,以及与我们合作的人,心甘情愿也价有所值地接受这种付出。总结来说,这是一种“浪漫”的铺开。
从比较实际的影展策划与执行层面而言,这种笃定的“浪漫主义”可以表现在如下方面:对行业政策与形势的准确读取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对本地文化气候的精确判断;对影展组织机构与实际执行团队的定位和建设,以及团队成员之间默契度的养成;精炼而又恰当地评估自身团队的各项能力指标,并以此尽可能用四两拨千斤之效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接待能力、放映能力、设计能力、对话谈判能力、执行能力以及团队福利等等);在精力和资源都有限的条件下,极其清晰地确定影展成长的主次目标分别是什么,并朝着某一既定方向做无限量的努力;如何在有限的经费和人脉基础上开拓性地构成属于HAFF自己的选片制度;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影展与新近合作方之间较高的信任感与可靠度,并学会通过对相应的法律条文的消化来保护以及保证相互之间合作的质量;如何形成与HAFF当下与未来目标一致的媒介形象;如何平衡赞助方的来源与比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赞助责任和无法避免的执行限制及其后果的预计和防范等等。
以上的框架结构,对今天的HAFF而言,仍然只是一个蓝图,可贵之处在于我们已经可以有选择地阔步迈向这些细小的指标,并慢慢实现它们,理念的摆动与正位将要完成,浪漫主义时代开始上路。
HAFF的选片制度
今天的我们,必须清晰地知道影展成长的主次目标并为之努力。我们认为,HAFF至少在十年之内都会首先是一个“观众影展”,其次才是其他的部分。由此而引发出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内容,就是如何建立自己的选片制度。
“选片”概念,在比较成熟的欧洲电影节制度体系中,是一个处于核心位置的概念和行动,与此对应,他们有着成熟而健康的针对选片人以及策展人聘用、解职、跳槽、培养、薪资福利的种种制度,这在后起之秀的亚洲地区的电影节中(如釜山电影节)也早已深入人心,并被官方所认可。但在当下的中国是没有的,这一现象还表现为:首先,中国的大大小小的影展并没有严格的策展人或选片人的制度乃至意识;其次,中国大大小小影展的“选片”大都是“复制”与“刻录”式的,比如大的电影节干脆采取由各个国家的使领馆机构“推荐”影片,并按照排排坐的方式对号入座,将选片的过程单一化为电视行为中的“栏目化”,而更小更独立的民间影展,更多地囿于经费和精力原因,而多依靠拥有经验的选片人。但随着国内民间影展的增多,“炒冷饭”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不同影展与影展之间选片的重叠度太高,共享的区域太多。当然,一个真正好的选片人制度的建立,是要付出经济代价的,没有那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体认,不可能建立起来。
仅从HAFF的经验来讲,目前我们最着力的工作方向是节目的建设(也就是选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亚洲之光”青年短片竞赛单元是属于面向亚洲地区自主征片的,另外每年还有多个特别展映单元,是邀请选片人来协助选片的,当然这中间有几个单元的属性是年年固定不变的,比如每年做一个大师回顾单元,每年做一个亚洲焦点影人单元。
以往HAFF的节目策划,都是比较散漫的模块化的动作,比如会将全部的选片权限交付给特邀的选片人来做,具体的执行由影展团队完成。早年的合作,更多地偏向于同独立的机构合作,比如香港演艺学院或某些具备部分发行能力的海外电影节等等,与他们合作的好处在于可以直接解决片源问题,中间的选片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四年以来,我们越来越发现这里的问题所在——这种单一选片的局面,无法支撑起HAFF的节目方向,无法做到我们为自己而设定的那些目标。 从2013年开始,影展首先设立单元的大致面貌和取向,再循着这条线索去约请选片人来完成。如今年要做的三个特别展映单元,亚洲焦点影人单元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要关注某位日本青年导演,一开始联络的河濑直美。考虑到对方2013年计划较满,最后放弃并推延至以后几年再做,于是将焦点关注到日本的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
选择想田导演理由也是多重的。首先,想田导演一直坚持的“观察电影”创作方法在方法和哲学上非常接近于中国的“直接电影”的创作方式。其次,想田导演其人其作品,在华语地区一直仅在台湾和香港地区有所露出,从未来过大陆。此次HAFF将其介绍到中国大陆地区极有意义。本单元策划与选片全部由HAFF完成,HAFF将为想田导演安排主题为“直接电影死了吗”的讲座。
今年的大师单元更为复杂。考虑到单纯依靠影展自身资源做大师回顾确有难度,于是我们首先确定要与法国大使馆合作。我们放弃了做单一大师的方案,而是选择了“法国电影人眼中的亚洲”这一提法。这也是为了与HAFF作为一个亚洲影展的属性紧密结合,能够从选片上坚定地突出我们的亚洲属性。最后我们选定了从1959年至今50多年来众多法国电影大师导演们所创作的对亚洲的眷念与描摹,比如玛格丽特·杜拉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让·吕克·戈达尔以及路易·马勒等等。所有拷贝都是胶片,并通过法国大使馆以外交邮包的方式运送到上海,再转运到杭州进行放映。由于经费有限,这次我们无法拿到最新的修复版拷贝(比如《广岛之恋》);最后一个特别单元,我们选择与鹿特丹的选片人葛江以及本身就来自东南亚地区的女导演陈翠梅合作,在他们无私的帮助下,我们最终形成了一个七部长片组成的东南亚新浪潮单元。此次的合作,我们也跳脱了以往与机构合作的情况,给我们在选片上有了更大自由度,七部东南亚长片,描摹了一个陌生的和离奇的东南亚世界,这对观众而言,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观影经验。
从明年开始,HAFF会在选片上做出更大的变化。比如我们希望正式引入独立的选片人,而我的目标也会放在更为年轻,长年游荡于欧洲电影节,有着充分的电影节人脉和观影量,并对新电影有着非常敏锐的捕捉能力的同行们。我也希望能将选片人的制度、责任与义务慢慢细分开来。未来也许可以划分为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华语部分、西欧部分以及东欧部分等不同的模块,分别邀请对应的选片人加盟HAFF,我希望未来HAFF每年的节目框架与片单,一定本身就是一份亚洲电影重要的田野研究材料,而这份材料的实施者,一定是极有智慧的年轻的选片人团队。我想这个计划,应该会在明年的HAFF看到一些初步的成果吧。
团队建设:创造条件,尽量专业化并创造价值
如果说选片团队是未来的HAFF用以构造品牌最为核心的资源的话,那么执行团队,将是这张品牌可否得以延续的核心资源。
一方面,我们用差不多五年时间找到了影展在组织机构和团队建设上的定位,一个初步的条块结合的团队结构。
首先,影展并非机构,它的性质是一个公益性的学术性的项目。而这一项目,目前的主办方是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以及杭州市西湖影像促进会,研究院甚至为具体负责影展项目的策划与执行安排了相应的编制与工作岗位。有了母体,影展项目就可以让自己“有法可依”,学会用现行法律法规,保障自身的合作权益,规范合作性质与程序。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其次,仍然回到影展定位上来,目前作为一个公益性的学术性的项目,影展无力养活完整的团队,HAFF采取“松散型合作”的办法来结局影展团队与用人问题,我们所能调动和掌握的合作团队,与影展项目保持着高度的人与人之间以理想维系的信任关系,所能起到的效果甚至要比雇佣关系更为可靠。影展有着紧密协作的形象设计团队、影像视觉团队、执行团队(负责媒介、赞助、拷贝与放映技术以及现场执行)、活动团队以及学术团队等等。今年影展结束后,HAFF将招募全职员工,作为影展的项目负责人,具体开展影展方与合作团队以及合作机构之间的协调工作。
应当说,HAFF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尽量实现执行上的专业化。
跨界尝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艺术力量
本届HAFF开始做一些跨界的尝试。
在杭州本地,当代艺术的真正氛围,并没有上海与北京浓郁。清影当代艺术空间,一直以比较民间的、小环境式的努力推动和扶持着本地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创作与露出。从今年开始,HAFF与清影开始合作与影展相关的跨界性的艺术项目,目的在于让HAFF的品牌更多地以创造性的方式被人熟知,让HAFF在城市里慢慢发酵、小心升温。这一跨界团结,既可以认为是HAFF在节目形态上的尝试,也可以认为是媒介策略上的努力。
首先,HAFF邀请清影旗下艺术家陈栋帆为影展创作了海报主视觉,栋帆完成海报的收藏版创作后,再由HAFF设计合作团队衍生发展出一款应用版的海报。艺术家则根据海报主视觉,进一步策划了一个名为“水月镜像,搞搞震”公共艺术项目,以其个人的理解方式将HAFF介绍给大众。
它的第一部分名为“为电影节画张肖像画”,他们买了一款国外新出的便携式的投影机,将海报主视觉的各个形象拆解出来,将其带到世界各地,投射到夜晚的喷泉、深夜的广场、火车车厢、美术馆墙壁、电影院等各种想象中与影展兼容的公共空间去,让他们发生联系产生联想,就如艺术家本人所说的:“我清楚自己能做的不仅仅是一张海报,我希望能够更多地介入到电影节和大家的工作中。”
它的第二部分名为“把你的话刻在风中”。艺术家看到HAFF字幕组翻译志愿者们辛苦地进行字幕翻译工作,产生灵感。带着这些陌生的字幕,放到便携式的投影机里,投射到各种看似无关的物件上,给它们以温度和故事,由电影字幕带出了脱俗的意义;其次,与影展同期,还将由清影当代艺术空间与HAFF共同推出名为“远处,那束光”的HAFF当代艺术邀请展,邀请国内与杭州有关的八位青年艺术家创作不同的八组艺术作品,在影展期间进行展出。同期,入围的亚洲青年导演还将受邀一起与杭州本地艺术家在展览后进行一场跨界的“对话”,让艺术的创作与杭州这座城市的相关度越来越高。 除此以外,未来的HAFF,还将与西湖国际音乐节等不同门类的平行艺术项目进行跨界合作。HAFF希望电影从电影本身出发,因此跨界的意义并不在于改变一个“电影节”的本来面目,而是对理念和方向的补充性阐释。
从更为细致的角度来看,本届杭州亚洲青年影展的“变”集中地反映在选片制度的倍加努力,节目方向的亚洲属性,外链活动的跨界尝试以及捋顺团队建设的条块结构等多个方面之上。
不一样的GZDOC
稳中求变的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GZDOC)
文_朱晓
作为国内较早面向市场的国家级专业类电影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GZDOC)一直是国内纪录片市场的风向标,和民间影展所不同的是GZDOC浓厚的官方背景。GZDOC是在2003年广州电视台组织的广州国际纪录片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过十年发展,现已成为中国纪录片展示、交流和交易的国际性平台。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纪录片为主题的国家级影视文化盛会,多年来的市场环节令GZDOC具有显著的市场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由GZDOC走出来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纪录片至少有60多部。2011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更名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2012年,招标成功的环球瑞都国际文化传播机构开始对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执行运营统筹。
今年是GZDOC进行公司化运作的第二年,本届纪录片节将在保持往年特色板块,如评优、展播、方案预售、培训、市场交流活动等基础上,进一步打造GZDOC的国际影响力。广州环球瑞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GZDOC执行总监源向平老师相信在公司参与运营之后,GZDOC在内容上可以对社会化纪录片更加包容,而他也相信“告诉每位纪录片制作人,如何赢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是GZDOC的长久之道。真正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参与、行业受益”的新局面。
源向平老师希望,2013年的GZDOC,可以有一个不一样的开始。
社会化运营后的GZDOC
2003年,在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广州电视台召开了广州国际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在2004年研讨会就形成了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并逐渐导入纪录片提案市场预售的模式,到如今GZDOC,已经从单一的评优展播功能转向市场化服务兼备的新模式。
目前GZDOC已经是国际纪录片界重要盛会之一。而近两年的社会化合作,也给纪录片节带来一些新的活力。应该说,进行社会化运作后GZDOC也从纯官方角色向市场化过渡,我们力图营造新的办节氛围,努力使“市场”的概念变得更加明晰。
环球瑞都北京公司副总经理兼纪录片节常务办公室秘书长刘军老师常说,“我们只要努力建立一种氛围,最终可以让国内外的买家和同行建立一种信心,这样也会让国内外的同行见到希望,大家也可以繁荣中国的纪录片。”
执行总监源向平老师表示:“可以感觉到市场化的运作,令环球瑞都公司与政府的合作,可以扩展至为系统内以及系统外媒体和机构‘铺路搭桥’,让大家可以有更加宽松的环境来做纪录片。” 有着十年在GZDOC工作经历的源向平老师清晰地认识到,GZDOC唯有让市场活动真正达成交易,才会有吸引力。因而,在今年的活动中,执行总监源向平老师更加注重市场环节的安排。
首先,在努力营造、培育和创造纪录片节的市场氛围和平台的同时,我们努力在方案预售和纪录片商店上,吸引国内外买家。如邀请国际买家的同时组团国内“10+10”战略联盟买家;受邀请的国内外买家均提交采购计划,这将为优秀作品拓宽市场渠道;今年我们增大了建设纪录片商店这个交易市场的力度,丰富了可供市场版权交易的纪录片目录;在纪录片节市场活动现场设立自助点播终端,让参会买家可以通过点播直接搜索到可供版权交易影片信息,同时我们和南方产权交易所也建立了线上版权交易平台,使导演可以直接与买家在网上交易。
其次,中国制作人首次可以成为国际制作人日活动参与展示的一分子。
再次,让纪录片商店可供应的成片版权交易目录丰富和大幅翻番。对于纪录片、为纪录片的征集,我们放宽了更多条件。今年5月至8月启动全球作品征集以来,得到中外纪录片界广泛响应,共征集人文历史、自然环保、科技教育、社会纪实、文化艺术等方面题材的纪录片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逾两千多部作品,作品既包括独立纪录片人提交,也涵盖国内外主要电视台及纪录片制作机构选送,同时也有高校为主的青年纪录片人摄制作品,今年GZDOC在高校中征收到过百部微纪录片,也为学生作品创造网上交易的机会。
最后,由GZDOC组织服务团队,为参与国际预售的纪录片预售方案、纪录片成片提供协助跟踪服务。
社会化公司和独立纪录片人的参与
GZDOC从去年开始,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邀请社会化公司和对纪录片有兴趣的制作机构与个人参与进来。这种市场化运作,如接受环球瑞都公司对GZDOC进行投资,使GZDOC有更大的变化。
作为一直致力于为纪录片行业人士提供服务的平台,2013GZDOC今年首次公开设展,为纪录片制作、发行、播放的专业机构及关注纪录片发展的企业提供现场展示推介的窗口。今年的GZDOC也开始主动与商业客户进行合作,如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企业的合作,而与此同时,这些深入合作也使得主办方了解到更多中国年轻人对于纪录片的需求。
评选更加权威具有公正性
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广东人民政府主办,国内唯一国家级纪录片年度盛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肩负着不可推脱的行业使命。作为GZDOC11年的见证者,执行总监源向平老师坦言,GZDOC走到今天尽管不是一帆风顺,但确实每年都有亮点和进步。“早期做纪录片大会时,评优展播占较大部分,那时候市场部分不是很重要,但纪录片是一种文化产品,可以让更多国外朋友借此了解中国,但这些理念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有效的纪录片交易才能完成。” 2012年GZDOC在首度设立“金红棉奖”,邀请了纪录片国际大师与国内具影响力制作机构、高校代表共同组成评委团,评出9大奖项13部获奖作品,其中“最佳中国制作人奖”得主《千锤百炼》,曾于2009年GZDOC的方案预售首次亮相,从此走上三年的制作之路,并最终获得第49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殊荣;而“最佳纪录片奖”得主《五台破相机》,成功入选第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最终候选5部作品之一;2012年“评审团大奖”则授予当年在中国大陆取得空前成功,并掀起纪录片观影热潮的《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今年纪录片节的执行人,源向平老师在环球瑞都公司和广电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了筹备工作,希望在影片的质量和数量上有所提高,今年的GZDOC与中广协进行合作,使整个评优过程中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令GZDOC“金红棉奖”具有更高的含金量。今年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也将更符合国际的要求,请国际纪录片行家进行奖项征询,再将分类中设置了最佳纪录片长片、最佳短片、最佳纪录片系列节目、最佳中外联合制作纪录片等多个不同的奖项。
作为中国纪录片优质的影像文化平台,GZDOC除了用评优是对创作者的肯定,展播也是可以让广大市民接触优秀纪录片的方式。所以今年我们更注重影片展播,观众可以在线上线下展播平台看到参加GZDOC的影片。通过人文类、科技类等国内外优秀纪录片作品开阔观众的视角。在会议期间还举行国际大师班,让专业人士与培训过程相结合。
一支有传统的执行团队
节是由人做的,有什么样的执行团队,就有什么样的纪录片节。这两年随着环球瑞都的加入,有更多像笔者这样的纪录片新人参与筹备工作,在这过程中源老师多年的经验给了我们团队迅速了解业界及GZDOC的机会,而刘军老师的锐意进取则为我们开拓了思路并为GZDOC注入更多新元素。
执行总监源向平老师则由2003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就开始参与GZDOC至今,伴随纪录片节的成长,有着丰富的经验。而在工作过程中,我也能常常感受到源向平老师对我们常说的“心怀感恩,努力做事”。
我相信,这份情怀,不仅仅是各位先行者多年来工作的理由,也是我们这支团队的传统根基。
从象山到嘉定
以不变应万变的第四届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
文_如母石
四年前的土豆映像节特意安排了几位电影人和项目负责人的交流,还记得其中一个人对香港导演彭浩翔说:“给你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设备,在同一个地点,拍摄同一时长的短片,你敢吗?”彭浩翔笑笑,没有回答。
问话的人,正是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总策划邱琦老师。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中,九分钟电影锦标赛依托象山政府,在象山举行了三届锦标赛,其中出了不少作品,这些作品不乏进入国际电影节中。今年是第四届九分钟电影锦标赛的第四年,而比赛的地点,也由象山搬到了上海嘉定。
培养青年导演的电影竞赛
举办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的缘起是因为邱琦老师拍摄自己的处女作《那年夏天的海》,在拍摄过程中几乎尝遍了新晋导演的辛酸与痛苦,因而也对剧组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深恶痛绝。正因为自己以前曾做过电影的经历,令邱琦老师也注意到剧组一贯的习气。当一个新人导演遇到“老油条”式的成员时,种种问题就出现了;而新人导演也往往由于过于在意“导演”身份的确立,导演方法不娴熟等原因,在拍摄时要么过于注重自我表达而忽视了整个团队的驾驭能力,要么不顾投资方的资金,随意改戏引发一系列后果。在这样深刻的感同身受后,邱琦老师决定搭建一个平台:可以让年轻的导演得到创作随意的同时,也能教授年轻导演市场化电影运作的规范。为此,邱琦老师专门注册成立了北京原创动力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别人。”然而,邱琦老师认为,大赛距离自己理想状态的效果仅达到20%。的确,从2010年至今,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已经收获了72部拥有版权的微电影,而本届也将产生出15部作品。
一套可以循环的模式
第四届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监制丁正导演现在正在拍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他也是前几届的参赛导演:“在象山的那三年我们住在类似学生宿舍的房间,无论是拍摄期间的剧本讨论还是经验交流,每个人都有无数的实践机会。参赛的大部分导演都刚毕业,最多工作几年,相信在九分钟电影锦标赛里的日子给每个参与者都留下很深烙印。”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给参与者们带来的收获不仅仅是经验上的,在组委会的推广下,全国八个视频网站上都设有九分钟电影锦标赛专区,而高铁和飞机上也有投放。
“目前的盈利模式还是影片和地方政府旅游项目相结合,另外一部分来自短片发行,但不是暴利。我相信文化本身需要一定高度,九分钟是有文化高度的,因为它师从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实践,对电影的纯粹性和鉴赏力都有。”邱琦老师坚信,在整个过程中,只有让每个人都从中受益,整个活动就可以继续下去。连续四届的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采取的模式就是依靠政府资源对项目进行场地和资金支持,通过网络筛选剧本和团队,以锦标赛形式进行创作,而作为回报,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当地,对于当地旅游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循环。前三届的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安排在浙江象山,而所有的故事,无论是爱情的、喜剧的、儿童的全部都发生在这个小渔村。
目前,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每年都会在当年的3至5月份进行剧本征集,选择出合适的剧本,并在5-7月份对团队进行选拔。因为剧本的选择和团队的选择是不同的评选结果,因而选拔出来的团队,90%可能都无法拍到自己的剧本,但这些团队可以从已入选的剧本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影片,并将它们拍摄完成。在经历7月份的筹备和8月份实拍过后,参与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的所有的团队会在9月中下旬完成全部15部作品的拍摄(含3部特邀作品)。之后在10-11月进行的后期和推广,来年的3月会组织颁奖和展映活动。 事实上,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的目标不仅仅只是9分钟,在第二届和第三届上,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都有过拍摄9*2、9*3的尝试。“因为我的资金有限,不能完全做到。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就像一个电影奥运会,一个年轻人的乌托邦电影沙龙。” 说这话时,邱琦老师显得异常理想化:“而且要不畏强权,不怕任何牛人和大牌。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很多年轻导演并不输于院线导演,只是他们没有机会。”
每一个参赛的只有团队
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总协调人潘雷介绍说,“我们希望在源头时,让创作者解到作为商业电影每个环节都要有标准,现在成本回收是不可能的,因为我还有一个需要锻炼和培养导演的过程,这势必就要牺牲产品。”
“导演只是一个职位,在比赛中,导演只是一个带队的人。只有削弱导演力量,美术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摄影师也能有自己的想法,电影才更好。大赛最终设置十三个奖项,而导演只是其中的一个。”邱琦老师认为,电影是多人的艺术,因此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个人的参赛者,所有参赛的都是“团队”,如YES FILMS团队、不由自主团队等。
“我们把电影当做所追求的东西,而不是满足自己的私欲。任何自私自利的导演都无法完成好作品,好导演一定会调动起所有人的积极性。”在邱琦老师的观点中,电影一定是集体的创作,首先是为了娱乐和服务大众。在大赛拍摄中,导演一旦拍摄超时,大赛将会对导演提出赔偿,尽管是象征性的,但对于导演来说,也是一种压力。
“我希望扶植的导演最终可以进入院线,而进入院线是需要流程,并非停留在自我满足上。” 邱琦老师强调,院线导演最初的培训其实是服务精神,“如何让这部影片有意义和有趣?重点在于如何在年轻的时候有服务精神。”这也是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在比赛时,要求导演拍摄别人的剧本的原因——大部分年轻导演都乐于拍摄自己的故事。“如果他的剧本通过了,当然可以拍自己的剧本,但没有通过就要拍别人的剧本。”
能把控剧组的导演是好导演
剧组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当调配好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为这个作品而工作,而没有调配好,则会变成人人都在为“导演”工作,因为这是导演的作品。每个人天天都在吵架,所有人认为错误是别人的。
“这种自我的反思肯定是在极端情况下产生,我无法对他作出引导,我只是做出平台,然后努力往前走。”采访当中,邱琦老师接到一个电话,是景区打来要求处理剧组“遗留问题”。邱琦老师立刻赶往现场,然后亲自搬道具,打扫现场。最终,得到景区的认可。邱琦老师说,这个景后面的组还需要,人要搞好关系。
“没有一个比赛是以全保姆的形式来帮助大家进行拍摄的,我们是在做一个教学活动,对电影的探讨。”在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现场,可以感受到的就是每天会发生无数的事情,“我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处理突然事件,而这种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导致,然后这件事情如何解决,以后如何做得更好。”
“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状况,谈好的事情都可能发生转变,甚至影展能否继续都不一定。”一位影展策展人这样的说。对他来说,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理想。每一个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都有着波澜壮阔的故事,只有亲历者才能在鲜花红毯的风光背后看到影展主办者为品牌延续凝聚的思考及筹办过程的辛酸。
相比初次建立的影展,对已经建立品牌的影展来说,如何走下去可能是更加艰难的事情。伴随着新的影像时代的到来,年轻的影展要在时代的浪潮中求生存;老的影展则要在新的时代中求发展,更有创新者,则是在努力创造新的模式。
《周易·系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蜕变的过程痛苦而漫长,但也唯有不断地改变,才能走得更远。
浪漫主义的旗帜不倒,我们有戏
迈向专业的2013杭州亚洲青年影展(HAFF)
文_单佐龙(2013 HAFF策展人)
我相信,很快,2013杭州亚洲青年影展(以下简称“HAFF”)就将从“理想主义”的时代走向“浪漫主义”的时代。而“浪漫主义”这面旗帜若不倒下,我们就一定有戏。这可能就是五周年之际的杭州亚洲青年影展最重要也最微妙的一个“变化”。
让浪漫主义逐渐取代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时代意味着精神的力量是唯一的价值和动力,大多数的理想主义分子都倒在了井眼喷发的最后一厘米处。故此,四年来HAFF团队成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勇敢地闯过那个艰难的边界,由此也将自己树立为一个“理想主义斗士”的榜样。早年遇到同行们、观众们,以及关心我们的人士,往往以“理想”或“梦想”赞佩,我有过自豪,今天再要遇到这样的赞扬,我开始脸红——因为那种纯粹用激情的冲劲换来的结果,代价就是透支自己,也透支别人对我们的赞许。
“浪漫主义”时代最大的特征可能是笃定,懂得拿捏,理念得到更大范围的扩散与认可,对复杂的框架结构拥有成熟的判断、拆解和重组能力,所有事情做起来已不再需要釜底抽薪,而是在让团队自身有实力对理想负全责的同时,也让支持我们的人,以及与我们合作的人,心甘情愿也价有所值地接受这种付出。总结来说,这是一种“浪漫”的铺开。
从比较实际的影展策划与执行层面而言,这种笃定的“浪漫主义”可以表现在如下方面:对行业政策与形势的准确读取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对本地文化气候的精确判断;对影展组织机构与实际执行团队的定位和建设,以及团队成员之间默契度的养成;精炼而又恰当地评估自身团队的各项能力指标,并以此尽可能用四两拨千斤之效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接待能力、放映能力、设计能力、对话谈判能力、执行能力以及团队福利等等);在精力和资源都有限的条件下,极其清晰地确定影展成长的主次目标分别是什么,并朝着某一既定方向做无限量的努力;如何在有限的经费和人脉基础上开拓性地构成属于HAFF自己的选片制度;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影展与新近合作方之间较高的信任感与可靠度,并学会通过对相应的法律条文的消化来保护以及保证相互之间合作的质量;如何形成与HAFF当下与未来目标一致的媒介形象;如何平衡赞助方的来源与比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赞助责任和无法避免的执行限制及其后果的预计和防范等等。
以上的框架结构,对今天的HAFF而言,仍然只是一个蓝图,可贵之处在于我们已经可以有选择地阔步迈向这些细小的指标,并慢慢实现它们,理念的摆动与正位将要完成,浪漫主义时代开始上路。
HAFF的选片制度
今天的我们,必须清晰地知道影展成长的主次目标并为之努力。我们认为,HAFF至少在十年之内都会首先是一个“观众影展”,其次才是其他的部分。由此而引发出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内容,就是如何建立自己的选片制度。
“选片”概念,在比较成熟的欧洲电影节制度体系中,是一个处于核心位置的概念和行动,与此对应,他们有着成熟而健康的针对选片人以及策展人聘用、解职、跳槽、培养、薪资福利的种种制度,这在后起之秀的亚洲地区的电影节中(如釜山电影节)也早已深入人心,并被官方所认可。但在当下的中国是没有的,这一现象还表现为:首先,中国的大大小小的影展并没有严格的策展人或选片人的制度乃至意识;其次,中国大大小小影展的“选片”大都是“复制”与“刻录”式的,比如大的电影节干脆采取由各个国家的使领馆机构“推荐”影片,并按照排排坐的方式对号入座,将选片的过程单一化为电视行为中的“栏目化”,而更小更独立的民间影展,更多地囿于经费和精力原因,而多依靠拥有经验的选片人。但随着国内民间影展的增多,“炒冷饭”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不同影展与影展之间选片的重叠度太高,共享的区域太多。当然,一个真正好的选片人制度的建立,是要付出经济代价的,没有那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体认,不可能建立起来。
仅从HAFF的经验来讲,目前我们最着力的工作方向是节目的建设(也就是选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亚洲之光”青年短片竞赛单元是属于面向亚洲地区自主征片的,另外每年还有多个特别展映单元,是邀请选片人来协助选片的,当然这中间有几个单元的属性是年年固定不变的,比如每年做一个大师回顾单元,每年做一个亚洲焦点影人单元。
以往HAFF的节目策划,都是比较散漫的模块化的动作,比如会将全部的选片权限交付给特邀的选片人来做,具体的执行由影展团队完成。早年的合作,更多地偏向于同独立的机构合作,比如香港演艺学院或某些具备部分发行能力的海外电影节等等,与他们合作的好处在于可以直接解决片源问题,中间的选片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四年以来,我们越来越发现这里的问题所在——这种单一选片的局面,无法支撑起HAFF的节目方向,无法做到我们为自己而设定的那些目标。 从2013年开始,影展首先设立单元的大致面貌和取向,再循着这条线索去约请选片人来完成。如今年要做的三个特别展映单元,亚洲焦点影人单元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要关注某位日本青年导演,一开始联络的河濑直美。考虑到对方2013年计划较满,最后放弃并推延至以后几年再做,于是将焦点关注到日本的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
选择想田导演理由也是多重的。首先,想田导演一直坚持的“观察电影”创作方法在方法和哲学上非常接近于中国的“直接电影”的创作方式。其次,想田导演其人其作品,在华语地区一直仅在台湾和香港地区有所露出,从未来过大陆。此次HAFF将其介绍到中国大陆地区极有意义。本单元策划与选片全部由HAFF完成,HAFF将为想田导演安排主题为“直接电影死了吗”的讲座。
今年的大师单元更为复杂。考虑到单纯依靠影展自身资源做大师回顾确有难度,于是我们首先确定要与法国大使馆合作。我们放弃了做单一大师的方案,而是选择了“法国电影人眼中的亚洲”这一提法。这也是为了与HAFF作为一个亚洲影展的属性紧密结合,能够从选片上坚定地突出我们的亚洲属性。最后我们选定了从1959年至今50多年来众多法国电影大师导演们所创作的对亚洲的眷念与描摹,比如玛格丽特·杜拉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让·吕克·戈达尔以及路易·马勒等等。所有拷贝都是胶片,并通过法国大使馆以外交邮包的方式运送到上海,再转运到杭州进行放映。由于经费有限,这次我们无法拿到最新的修复版拷贝(比如《广岛之恋》);最后一个特别单元,我们选择与鹿特丹的选片人葛江以及本身就来自东南亚地区的女导演陈翠梅合作,在他们无私的帮助下,我们最终形成了一个七部长片组成的东南亚新浪潮单元。此次的合作,我们也跳脱了以往与机构合作的情况,给我们在选片上有了更大自由度,七部东南亚长片,描摹了一个陌生的和离奇的东南亚世界,这对观众而言,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观影经验。
从明年开始,HAFF会在选片上做出更大的变化。比如我们希望正式引入独立的选片人,而我的目标也会放在更为年轻,长年游荡于欧洲电影节,有着充分的电影节人脉和观影量,并对新电影有着非常敏锐的捕捉能力的同行们。我也希望能将选片人的制度、责任与义务慢慢细分开来。未来也许可以划分为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华语部分、西欧部分以及东欧部分等不同的模块,分别邀请对应的选片人加盟HAFF,我希望未来HAFF每年的节目框架与片单,一定本身就是一份亚洲电影重要的田野研究材料,而这份材料的实施者,一定是极有智慧的年轻的选片人团队。我想这个计划,应该会在明年的HAFF看到一些初步的成果吧。
团队建设:创造条件,尽量专业化并创造价值
如果说选片团队是未来的HAFF用以构造品牌最为核心的资源的话,那么执行团队,将是这张品牌可否得以延续的核心资源。
一方面,我们用差不多五年时间找到了影展在组织机构和团队建设上的定位,一个初步的条块结合的团队结构。
首先,影展并非机构,它的性质是一个公益性的学术性的项目。而这一项目,目前的主办方是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以及杭州市西湖影像促进会,研究院甚至为具体负责影展项目的策划与执行安排了相应的编制与工作岗位。有了母体,影展项目就可以让自己“有法可依”,学会用现行法律法规,保障自身的合作权益,规范合作性质与程序。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其次,仍然回到影展定位上来,目前作为一个公益性的学术性的项目,影展无力养活完整的团队,HAFF采取“松散型合作”的办法来结局影展团队与用人问题,我们所能调动和掌握的合作团队,与影展项目保持着高度的人与人之间以理想维系的信任关系,所能起到的效果甚至要比雇佣关系更为可靠。影展有着紧密协作的形象设计团队、影像视觉团队、执行团队(负责媒介、赞助、拷贝与放映技术以及现场执行)、活动团队以及学术团队等等。今年影展结束后,HAFF将招募全职员工,作为影展的项目负责人,具体开展影展方与合作团队以及合作机构之间的协调工作。
应当说,HAFF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尽量实现执行上的专业化。
跨界尝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艺术力量
本届HAFF开始做一些跨界的尝试。
在杭州本地,当代艺术的真正氛围,并没有上海与北京浓郁。清影当代艺术空间,一直以比较民间的、小环境式的努力推动和扶持着本地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创作与露出。从今年开始,HAFF与清影开始合作与影展相关的跨界性的艺术项目,目的在于让HAFF的品牌更多地以创造性的方式被人熟知,让HAFF在城市里慢慢发酵、小心升温。这一跨界团结,既可以认为是HAFF在节目形态上的尝试,也可以认为是媒介策略上的努力。
首先,HAFF邀请清影旗下艺术家陈栋帆为影展创作了海报主视觉,栋帆完成海报的收藏版创作后,再由HAFF设计合作团队衍生发展出一款应用版的海报。艺术家则根据海报主视觉,进一步策划了一个名为“水月镜像,搞搞震”公共艺术项目,以其个人的理解方式将HAFF介绍给大众。
它的第一部分名为“为电影节画张肖像画”,他们买了一款国外新出的便携式的投影机,将海报主视觉的各个形象拆解出来,将其带到世界各地,投射到夜晚的喷泉、深夜的广场、火车车厢、美术馆墙壁、电影院等各种想象中与影展兼容的公共空间去,让他们发生联系产生联想,就如艺术家本人所说的:“我清楚自己能做的不仅仅是一张海报,我希望能够更多地介入到电影节和大家的工作中。”
它的第二部分名为“把你的话刻在风中”。艺术家看到HAFF字幕组翻译志愿者们辛苦地进行字幕翻译工作,产生灵感。带着这些陌生的字幕,放到便携式的投影机里,投射到各种看似无关的物件上,给它们以温度和故事,由电影字幕带出了脱俗的意义;其次,与影展同期,还将由清影当代艺术空间与HAFF共同推出名为“远处,那束光”的HAFF当代艺术邀请展,邀请国内与杭州有关的八位青年艺术家创作不同的八组艺术作品,在影展期间进行展出。同期,入围的亚洲青年导演还将受邀一起与杭州本地艺术家在展览后进行一场跨界的“对话”,让艺术的创作与杭州这座城市的相关度越来越高。 除此以外,未来的HAFF,还将与西湖国际音乐节等不同门类的平行艺术项目进行跨界合作。HAFF希望电影从电影本身出发,因此跨界的意义并不在于改变一个“电影节”的本来面目,而是对理念和方向的补充性阐释。
从更为细致的角度来看,本届杭州亚洲青年影展的“变”集中地反映在选片制度的倍加努力,节目方向的亚洲属性,外链活动的跨界尝试以及捋顺团队建设的条块结构等多个方面之上。
不一样的GZDOC
稳中求变的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GZDOC)
文_朱晓
作为国内较早面向市场的国家级专业类电影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GZDOC)一直是国内纪录片市场的风向标,和民间影展所不同的是GZDOC浓厚的官方背景。GZDOC是在2003年广州电视台组织的广州国际纪录片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过十年发展,现已成为中国纪录片展示、交流和交易的国际性平台。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纪录片为主题的国家级影视文化盛会,多年来的市场环节令GZDOC具有显著的市场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由GZDOC走出来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纪录片至少有60多部。2011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更名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2012年,招标成功的环球瑞都国际文化传播机构开始对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执行运营统筹。
今年是GZDOC进行公司化运作的第二年,本届纪录片节将在保持往年特色板块,如评优、展播、方案预售、培训、市场交流活动等基础上,进一步打造GZDOC的国际影响力。广州环球瑞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GZDOC执行总监源向平老师相信在公司参与运营之后,GZDOC在内容上可以对社会化纪录片更加包容,而他也相信“告诉每位纪录片制作人,如何赢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是GZDOC的长久之道。真正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参与、行业受益”的新局面。
源向平老师希望,2013年的GZDOC,可以有一个不一样的开始。
社会化运营后的GZDOC
2003年,在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广州电视台召开了广州国际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在2004年研讨会就形成了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并逐渐导入纪录片提案市场预售的模式,到如今GZDOC,已经从单一的评优展播功能转向市场化服务兼备的新模式。
目前GZDOC已经是国际纪录片界重要盛会之一。而近两年的社会化合作,也给纪录片节带来一些新的活力。应该说,进行社会化运作后GZDOC也从纯官方角色向市场化过渡,我们力图营造新的办节氛围,努力使“市场”的概念变得更加明晰。
环球瑞都北京公司副总经理兼纪录片节常务办公室秘书长刘军老师常说,“我们只要努力建立一种氛围,最终可以让国内外的买家和同行建立一种信心,这样也会让国内外的同行见到希望,大家也可以繁荣中国的纪录片。”
执行总监源向平老师表示:“可以感觉到市场化的运作,令环球瑞都公司与政府的合作,可以扩展至为系统内以及系统外媒体和机构‘铺路搭桥’,让大家可以有更加宽松的环境来做纪录片。” 有着十年在GZDOC工作经历的源向平老师清晰地认识到,GZDOC唯有让市场活动真正达成交易,才会有吸引力。因而,在今年的活动中,执行总监源向平老师更加注重市场环节的安排。
首先,在努力营造、培育和创造纪录片节的市场氛围和平台的同时,我们努力在方案预售和纪录片商店上,吸引国内外买家。如邀请国际买家的同时组团国内“10+10”战略联盟买家;受邀请的国内外买家均提交采购计划,这将为优秀作品拓宽市场渠道;今年我们增大了建设纪录片商店这个交易市场的力度,丰富了可供市场版权交易的纪录片目录;在纪录片节市场活动现场设立自助点播终端,让参会买家可以通过点播直接搜索到可供版权交易影片信息,同时我们和南方产权交易所也建立了线上版权交易平台,使导演可以直接与买家在网上交易。
其次,中国制作人首次可以成为国际制作人日活动参与展示的一分子。
再次,让纪录片商店可供应的成片版权交易目录丰富和大幅翻番。对于纪录片、为纪录片的征集,我们放宽了更多条件。今年5月至8月启动全球作品征集以来,得到中外纪录片界广泛响应,共征集人文历史、自然环保、科技教育、社会纪实、文化艺术等方面题材的纪录片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逾两千多部作品,作品既包括独立纪录片人提交,也涵盖国内外主要电视台及纪录片制作机构选送,同时也有高校为主的青年纪录片人摄制作品,今年GZDOC在高校中征收到过百部微纪录片,也为学生作品创造网上交易的机会。
最后,由GZDOC组织服务团队,为参与国际预售的纪录片预售方案、纪录片成片提供协助跟踪服务。
社会化公司和独立纪录片人的参与
GZDOC从去年开始,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邀请社会化公司和对纪录片有兴趣的制作机构与个人参与进来。这种市场化运作,如接受环球瑞都公司对GZDOC进行投资,使GZDOC有更大的变化。
作为一直致力于为纪录片行业人士提供服务的平台,2013GZDOC今年首次公开设展,为纪录片制作、发行、播放的专业机构及关注纪录片发展的企业提供现场展示推介的窗口。今年的GZDOC也开始主动与商业客户进行合作,如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企业的合作,而与此同时,这些深入合作也使得主办方了解到更多中国年轻人对于纪录片的需求。
评选更加权威具有公正性
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广东人民政府主办,国内唯一国家级纪录片年度盛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肩负着不可推脱的行业使命。作为GZDOC11年的见证者,执行总监源向平老师坦言,GZDOC走到今天尽管不是一帆风顺,但确实每年都有亮点和进步。“早期做纪录片大会时,评优展播占较大部分,那时候市场部分不是很重要,但纪录片是一种文化产品,可以让更多国外朋友借此了解中国,但这些理念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有效的纪录片交易才能完成。” 2012年GZDOC在首度设立“金红棉奖”,邀请了纪录片国际大师与国内具影响力制作机构、高校代表共同组成评委团,评出9大奖项13部获奖作品,其中“最佳中国制作人奖”得主《千锤百炼》,曾于2009年GZDOC的方案预售首次亮相,从此走上三年的制作之路,并最终获得第49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殊荣;而“最佳纪录片奖”得主《五台破相机》,成功入选第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最终候选5部作品之一;2012年“评审团大奖”则授予当年在中国大陆取得空前成功,并掀起纪录片观影热潮的《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今年纪录片节的执行人,源向平老师在环球瑞都公司和广电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了筹备工作,希望在影片的质量和数量上有所提高,今年的GZDOC与中广协进行合作,使整个评优过程中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令GZDOC“金红棉奖”具有更高的含金量。今年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也将更符合国际的要求,请国际纪录片行家进行奖项征询,再将分类中设置了最佳纪录片长片、最佳短片、最佳纪录片系列节目、最佳中外联合制作纪录片等多个不同的奖项。
作为中国纪录片优质的影像文化平台,GZDOC除了用评优是对创作者的肯定,展播也是可以让广大市民接触优秀纪录片的方式。所以今年我们更注重影片展播,观众可以在线上线下展播平台看到参加GZDOC的影片。通过人文类、科技类等国内外优秀纪录片作品开阔观众的视角。在会议期间还举行国际大师班,让专业人士与培训过程相结合。
一支有传统的执行团队
节是由人做的,有什么样的执行团队,就有什么样的纪录片节。这两年随着环球瑞都的加入,有更多像笔者这样的纪录片新人参与筹备工作,在这过程中源老师多年的经验给了我们团队迅速了解业界及GZDOC的机会,而刘军老师的锐意进取则为我们开拓了思路并为GZDOC注入更多新元素。
执行总监源向平老师则由2003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就开始参与GZDOC至今,伴随纪录片节的成长,有着丰富的经验。而在工作过程中,我也能常常感受到源向平老师对我们常说的“心怀感恩,努力做事”。
我相信,这份情怀,不仅仅是各位先行者多年来工作的理由,也是我们这支团队的传统根基。
从象山到嘉定
以不变应万变的第四届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
文_如母石
四年前的土豆映像节特意安排了几位电影人和项目负责人的交流,还记得其中一个人对香港导演彭浩翔说:“给你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设备,在同一个地点,拍摄同一时长的短片,你敢吗?”彭浩翔笑笑,没有回答。
问话的人,正是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总策划邱琦老师。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中,九分钟电影锦标赛依托象山政府,在象山举行了三届锦标赛,其中出了不少作品,这些作品不乏进入国际电影节中。今年是第四届九分钟电影锦标赛的第四年,而比赛的地点,也由象山搬到了上海嘉定。
培养青年导演的电影竞赛
举办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的缘起是因为邱琦老师拍摄自己的处女作《那年夏天的海》,在拍摄过程中几乎尝遍了新晋导演的辛酸与痛苦,因而也对剧组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深恶痛绝。正因为自己以前曾做过电影的经历,令邱琦老师也注意到剧组一贯的习气。当一个新人导演遇到“老油条”式的成员时,种种问题就出现了;而新人导演也往往由于过于在意“导演”身份的确立,导演方法不娴熟等原因,在拍摄时要么过于注重自我表达而忽视了整个团队的驾驭能力,要么不顾投资方的资金,随意改戏引发一系列后果。在这样深刻的感同身受后,邱琦老师决定搭建一个平台:可以让年轻的导演得到创作随意的同时,也能教授年轻导演市场化电影运作的规范。为此,邱琦老师专门注册成立了北京原创动力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别人。”然而,邱琦老师认为,大赛距离自己理想状态的效果仅达到20%。的确,从2010年至今,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已经收获了72部拥有版权的微电影,而本届也将产生出15部作品。
一套可以循环的模式
第四届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监制丁正导演现在正在拍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他也是前几届的参赛导演:“在象山的那三年我们住在类似学生宿舍的房间,无论是拍摄期间的剧本讨论还是经验交流,每个人都有无数的实践机会。参赛的大部分导演都刚毕业,最多工作几年,相信在九分钟电影锦标赛里的日子给每个参与者都留下很深烙印。”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给参与者们带来的收获不仅仅是经验上的,在组委会的推广下,全国八个视频网站上都设有九分钟电影锦标赛专区,而高铁和飞机上也有投放。
“目前的盈利模式还是影片和地方政府旅游项目相结合,另外一部分来自短片发行,但不是暴利。我相信文化本身需要一定高度,九分钟是有文化高度的,因为它师从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实践,对电影的纯粹性和鉴赏力都有。”邱琦老师坚信,在整个过程中,只有让每个人都从中受益,整个活动就可以继续下去。连续四届的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采取的模式就是依靠政府资源对项目进行场地和资金支持,通过网络筛选剧本和团队,以锦标赛形式进行创作,而作为回报,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当地,对于当地旅游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循环。前三届的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安排在浙江象山,而所有的故事,无论是爱情的、喜剧的、儿童的全部都发生在这个小渔村。
目前,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每年都会在当年的3至5月份进行剧本征集,选择出合适的剧本,并在5-7月份对团队进行选拔。因为剧本的选择和团队的选择是不同的评选结果,因而选拔出来的团队,90%可能都无法拍到自己的剧本,但这些团队可以从已入选的剧本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影片,并将它们拍摄完成。在经历7月份的筹备和8月份实拍过后,参与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的所有的团队会在9月中下旬完成全部15部作品的拍摄(含3部特邀作品)。之后在10-11月进行的后期和推广,来年的3月会组织颁奖和展映活动。 事实上,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的目标不仅仅只是9分钟,在第二届和第三届上,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都有过拍摄9*2、9*3的尝试。“因为我的资金有限,不能完全做到。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就像一个电影奥运会,一个年轻人的乌托邦电影沙龙。” 说这话时,邱琦老师显得异常理想化:“而且要不畏强权,不怕任何牛人和大牌。我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很多年轻导演并不输于院线导演,只是他们没有机会。”
每一个参赛的只有团队
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总协调人潘雷介绍说,“我们希望在源头时,让创作者解到作为商业电影每个环节都要有标准,现在成本回收是不可能的,因为我还有一个需要锻炼和培养导演的过程,这势必就要牺牲产品。”
“导演只是一个职位,在比赛中,导演只是一个带队的人。只有削弱导演力量,美术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摄影师也能有自己的想法,电影才更好。大赛最终设置十三个奖项,而导演只是其中的一个。”邱琦老师认为,电影是多人的艺术,因此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个人的参赛者,所有参赛的都是“团队”,如YES FILMS团队、不由自主团队等。
“我们把电影当做所追求的东西,而不是满足自己的私欲。任何自私自利的导演都无法完成好作品,好导演一定会调动起所有人的积极性。”在邱琦老师的观点中,电影一定是集体的创作,首先是为了娱乐和服务大众。在大赛拍摄中,导演一旦拍摄超时,大赛将会对导演提出赔偿,尽管是象征性的,但对于导演来说,也是一种压力。
“我希望扶植的导演最终可以进入院线,而进入院线是需要流程,并非停留在自我满足上。” 邱琦老师强调,院线导演最初的培训其实是服务精神,“如何让这部影片有意义和有趣?重点在于如何在年轻的时候有服务精神。”这也是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在比赛时,要求导演拍摄别人的剧本的原因——大部分年轻导演都乐于拍摄自己的故事。“如果他的剧本通过了,当然可以拍自己的剧本,但没有通过就要拍别人的剧本。”
能把控剧组的导演是好导演
剧组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当调配好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为这个作品而工作,而没有调配好,则会变成人人都在为“导演”工作,因为这是导演的作品。每个人天天都在吵架,所有人认为错误是别人的。
“这种自我的反思肯定是在极端情况下产生,我无法对他作出引导,我只是做出平台,然后努力往前走。”采访当中,邱琦老师接到一个电话,是景区打来要求处理剧组“遗留问题”。邱琦老师立刻赶往现场,然后亲自搬道具,打扫现场。最终,得到景区的认可。邱琦老师说,这个景后面的组还需要,人要搞好关系。
“没有一个比赛是以全保姆的形式来帮助大家进行拍摄的,我们是在做一个教学活动,对电影的探讨。”在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现场,可以感受到的就是每天会发生无数的事情,“我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处理突然事件,而这种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导致,然后这件事情如何解决,以后如何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