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羣体密度与氮肥条件对小麦穗发育的影响(初报)

来源 :植物生理学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py2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本试验在高度密植基础上,用在不同时期予以稀疏的方法,来分析密度对小麦穗器官等性状发生影响的主要期间;在一般密度基础上增施肥料,来分析前、中期施肥对穗器官发育的作用。 2.播种至二稜期前密度对减低单株有效蘖数的影响最为显著。 3.二稜期至小穗突起期间密度对植株干重及每穗小穗数减少的影响最为明显。 4.顶穗分化期以后密度影响每穗总粒数的形成。 5.抽穗以后的羣体密度对每株总粒重及千粒重影响最大。 6.二稜期或顶穗分化期增施肥料有提高有效蘖数的效果。 1. The experiment was based on a high density,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in different periods to analyze the density of wheat ear organs and other traits have an impact on the main period; on the basis of the general density of fertilizers to analyze before and after fertilization Spike organ development role.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of reducing the effective number of tillers per plant is the density before sowing to two-edge. The density of plant dry weight and the number of spikelets per panicle decreased most obviously during the two-ridge-to-spikelet spike. After top panicle differentiation, the density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total grains per panicle. 5.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fter heading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he total grain weight and 1000-grain weight per plant. 6. Dianxing or top panicle differentiation of fertilizers have increased the effective number of tillers effect.
其他文献
水泥窑灰作钾肥或钾、钙混合肥料施于旱地作物上,在国外,尤其是在缺少天然钾盐资源的国家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利用。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水泥窑灰的肥效和作用如何?尚需进行广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得到高度关注,它不仅关系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影响着学生语言、书面表达运用能力构建.因此,文章基于小学语
1962年9月初14号台风侵袭我省,暴雨如注,很多地区受到空前水涝,沿钱塘江两岸的棉区都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涝害。为了深入了解棉田受涝对棉株后期生育的影响,我们曾赴慈溪、萧
科学试验和各地生产实践早已证明,使用硫酸铵、硝酸铵作种肥是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氧化铵、尿素、碳酸氢铵、磷酸铵等,是否也可以作种肥,因过去我省使用不多,还不能肯定。为
花生枯萎病又叫“倒秧病”、“拤脖瘟”、“烂腰”、“死苗”、“死棵子”等。我区掖县、乳山、莱西、文登、牟平、蓬莱、栖霞、招远等县均有发生。轻的死株率为百分之五至百
在我校构建“四重四学”模式,打造和谐高效课堂的背景下,科学课堂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基点,采用“疑—导—学—用”的教学四部曲.变“教”为“导”,把课堂还给
李东明1968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人。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幼随父学画,陶瓷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1999年庆澳门回归作品《喜庆宝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2000年国画《
高粱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大,因此,在秋收当时,农活集中,时间紧迫,由于收获期不当,而造成很大的损失。收获过早,因籽粒中的干物质尚未积累完毕,使籽粒发育瘦小,反
棉区划分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合理计划棉花及其他农作物的生产,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交流优良品种,以促使粮棉生产不断提高。本
作者简介谢晓方,1982年入伍学习飞行,后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电讯工程学院、空军政治学院。87年开始,从事部队新闻工作,接触摄影,先后在《解放军报》、《空军报》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