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作文的类型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nfe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以为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已经给学生讲得够明白了,但是通过一次作文我却发现,只是讲理论,无论我们认为讲得多么透彻,学生却仍旧很难在实践中真正明白。以下就是我们的一次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三只蚂蚁先后遇到同一块极其陡峭的石头。甲蚂蚁勇往直上,一会儿掉下,再爬再掉,爬而又掉,掉而又爬,最后爬过石头;乙蚂蚁则绕过石头,到达目的地;丙蚂蚁则望石而转,同样也找到丰富的食物。
  生活如蚂蚁前行,有时需直行,有时需要转向……但无论如何都要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请以“直行与转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毫无疑问这是一篇关系型的话题作文。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应该立足“直行与转向”,辨明两个元素“直行”与“转向”的关系。
  可是在实际的作文批阅过程中,却发现学生有很多立意成了“坚持信念毫不动摇”、“有了理想,事业才会成功”、“要懂得变通”、“转弯”、“迷途知返金不换”等等。下面就是学生作文的几个片段:
  片段1.甲蚂蚁爬上掉下,再爬再掉下,但他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无论如何都要爬过这座山,坚决不后退,正是有了坚强的信念,他才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征服了“大山”……
  片段2.甲蚂蚁的执着实在让人佩服,但是我却更欣赏乙蚂蚁的灵活变通,执着进取固然可以表现其勇敢,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乙蚂蚁却懂得灵活变通,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成功,更能显示其智慧……
  以上的分析如果是新材料作文,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戏剧除外);800字左右”的话,它们无疑都是符合要求的,都是正确的,但是用于本次作文却无疑是不正确的,全都偏离了话题的要求。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还分不清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区别,将话题作文当成新材料作文来写了。
  那么本次作文应该怎样审题呢?立足话题辨明“直行”、“转向”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提示语“生活如蚂蚁前行,有时需直行,有时需要转向……”,为了准确理解什么是“直行”,什么是“转向”,还要结合材料分析“勇往直上”的甲蚂蚁“爬过了石头”,“绕过石头”的乙蚂蚁“到达了目的地”,“望石而转”的丙蚂蚁也“找到了丰富的食物”,它们“都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由此可见“转向”与“直行”两元素在本材料中都是被肯定的做法,所以我们可以立意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即“直行”有直行的坚强,“转向”有“转向”的智慧,只要是能够实现人生最高理想的路都值得去选择。
  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们分清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区别,对于学生的审题立意是很关键的。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或者是话题的一个例子,学生作文要围绕“话题”范围展开,材料可用可不用,话题作文的立意与所给的材料关系不够紧密,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材料,甚至不用。而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则不同,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它必须把材料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也就是要扣紧材料,只不过考生们各自选取的角度不尽相同。再如下面的一个例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拜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他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有发生火灾的隐患。”主人沉默而不答应。不久后,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
  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于是醒悟邀请了那人。
  请以“科学预案与事业成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这也是一则话题作文,立意时应该立足话题,材料仅是一个例子。但是同样的材料,如果不提供话题,将写作要求改为“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的话,则可以作如下分析:文中说“曲突徙薪”的客人显然是个防患于未然的智者,因为事实证明了他“且有火患”的预言,这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隐患并及时的采取积极措施,才能防患未然,立于不败之地。至于文中的主人则是从反面告诉我们,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同时接待人物不能流于表面化,而须努力认识根本。作为材料作文,这几个立意的角度都是正确的。
  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学生应该更容易理解。
其他文献
高三的飞跃,离不开高一高二的基础。高三要做的,是对知识的归纳整合,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那么,高一高二该做好什么呢?就语文课而言,高一高二要完成以下任务。  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来说至关重要。学生如果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有了语文学习的发动机,就可以在语文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1.阅读的习惯。阅读能力要在阅读
期刊
教材踏着新世纪的步伐,以新世纪的新面貌,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这种新,是上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整整一个世纪语文教育的仁人志士追求的结晶。翻开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课本的装帧美,入选的课文精,练习的设计新。教材弃旧图新, “自主—探究—合作”已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主旋律,“以人为本”已成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何“以人为本”呼唤个性,走进新课标,染新一片新绿,焕发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呢
期刊
新课改之后,语文每周4课时,在这种形式下除了靠课改提高课堂效率外,还应辅之以必要的课前延伸,但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把课前延伸单纯地理解为课前预习,我认为单纯的课前预习对数理化等规律性强的科或许很适合,但对积累性强的语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各种语文知识、能力的积累不是靠单纯的预习学案所能承载得起的,所以语文的课前延伸,除了借助预习学案搞好预习外,还应从高一开始着眼全局,从长计议,有计划地安排
期刊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就教师与学生关系而言,教育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因而,落实在课堂的素质教育,还在于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语文教学。这就要在给定的教学活动条件下,进行系统控制,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达到最优效益。即45分钟内获得最佳效益。下面谈谈我在优化课堂结构,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探索、尝试。  一、巧设课堂导入,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抱有混日子的思想,个别同学甚至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思想。遇到这些学生我就考虑,是来硬的,还是来软的。来硬的就要严防死堵,来软的就要勤做思想工作。严防死堵总有堵不住的漏洞;勤做思想工作,则有可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鉴于此,我决定“攻心为上”。让学生心服,再对其进行纪律约束,那工作做起来就容易多了。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呢?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使用语言刻意创新,崇尚鲜活,追求表现力,这是积极的一面。但与此同时,语言的变异削弱了人们的规范意识。近些年来,社会用语不规范现象很严重,各种媒体、出版物的错别字特别多。翻开身边的报纸,不经心地读,就能发现五六处文字错误。  如生活中常见错别字:“精品装潢”写成“精品装璜”,“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排档”写成“排挡”,“菠萝包”写成“波萝包”,“空调”写成“空条”,“男鞋
期刊
一、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或命意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
期刊
随着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我国开始正式走进新课程。2005年我国全面进入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语文课程标准树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凸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新课程带给老师同学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学习方式,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
期刊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得好,设得巧,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而且能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观念存在着模糊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而课堂教育的归宿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健康个性,为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的选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们的语文教师若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那么语文课堂必将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多媒体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传播技术融为一体,综合多种信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