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溪江南岸的老街,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一杆旱烟走到头,三步跨过麻石街”形容老街的小,这话虽有点失实,但是,老街的面积确实不大。几百户人家,分布在边街和正街两条主要街道,几节横向的胡同,把两条街道铰链在一起。
老街是繁荣了千百年的湘黔古道必经之地,往上再走二三公里,就是上控云贵,下锁长衡的雪峰山天险,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设立洞口县,老街又成为了县城所在地。
蜿蜒的平溪江从县城中心穿过。平溪江的北岸尚未开发,除了政府的办公地点,其他建筑不多。县城的文化和商贸中心等,主要集中在南岸的老街。
临江的边街,一色的吊脚楼、石板道,街容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有点相似。
正街各种各样的商铺云集。从业者众,除了本土的街坊邻居,还有来自湘乡、双峰以及邵阳等地的,被洞口人称为湘邵两帮的外来客。湘乡帮主要经营印染,皮革等行业。邵阳帮以钟表、眼镜、照像等业务为主。本地商家则主要从事手工业,南货贸易以及饮食服务等行业。
有一副对联把老街形容成了风水宝地,联曰:“后靠青山常闻雪峰虎啸,前临碧水惯看平溪龙腾。”我没有见过平溪江的龙腾,雪峰山的华南虎却有幸见过一回。
那个年代还没有动物保护法,林中之王也时遭猎杀。那是一只被猎人杀死的成年虎。几个壮汉用两根竹竿抬进城,摆在门板上当街宰割。一张血淋淋的虎皮挂在街头木壁上。我们几个胆大点的娃儿,麻着胆子去扯那条长长的,已经没有了生气的虎尾巴。后来得知,那张虎皮被我家隔壁的刘老板买去了。
刘老板是洞口街上的元老,开着老街上最大的一家面馆,由于年事已高,店铺交给了两个儿子打理。他的两个儿子被街坊邻居分别叫作老师傅和少师傅。老师傅是兄长,负责掌勺,少师傅负责擀面。
当时的面条和馄饨皮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团好了的一大堆面料堆放在案板上,少师傅取来一根两米多长的竹杠,竹杠的一头扦进案板靠墙壁处的固定支点,他的一条腿跨在竹杠的这一端,立在地上的另一条腿,则沿着案板“蹄跺蹄跺”地带着竹杠左右往复跳动,竹杠下的面团受身体重量的碾压,被擀成了薄薄的面皮,再用快刀切成面条或者馄饨皮。小伙伴们扎堆时,常在少师傅的儿子面前,笑他父亲是骑兵连长。
老师傅手艺高超,做出来的面食,口味远近闻名。所以,面馆的生意也非常好。特别是那些肩扛竹镐,喜欢大声喧哗和大碗喝酒的放排佬们,是面馆里的常客。
开染坊的禹老板在刘老板家隔壁,他们俩是生死之交。那年中日雪峰山会战,日本鬼子在老街烧杀,会点武功的禹老板救过刘老板的命。他们俩闲来清茶香茗,两把水烟壶,吞云吐雾,谈天说地。禹老板是湘乡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举家来洞口从业已经大半辈子了。
当时,老街还保留着很多纺车和织布机,家织的土布,都送去禹老板的染房染成蓝色或者黑色的印花布,这种单一色调,是那个年代各家各户床单和被套统一的颜色,这也是一道老街的风景。
看到禹老板指挥帮工们从几口大锅里捞出染好的布料,一层层平铺在地上,然后几人合力抬过来一个打锉成人字型模样,重量约有二三百斤,被叫作踩石的大青石,压在布料上面,人踏上踩石,两只脚一左一右地摆动着石头位移,有点像杂技演员的翘板表演。布料要经过如此往复碾压,我至今都搞不懂这道工序的意义。
修钟表的邓师傅和相邻的牙医以及开澡堂的老板,都属于邵阳帮的代表。不明所以的我,见到修表的师傅们手腕上常戴着一串串手表,很是惊奇!我的父母一块手表都买不起,他们怎么能戴这么多?父亲笑了笑说:那是人家送过来修理的手表,他們在试戴。然后甩过来一句让我似懂非懂的话:“大败家讨小,小败家戴表。”
那座全木质结构,后来被一场大火烧光了的影剧院,是老街的文化中心,也是晚上最热闹的地方。卖糖果、瓜子、花生的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把孩子们的口水诱得好长。唯一的一盏路灯下,有人支了一口锅,拌着砂石在炒板栗,香气飘出好远好远。不时有“砰”的一声响,一个爆裂了的板栗蹦出锅外,等久了的娃儿们一哄而上,运气好的捡到后吹了吹灰尘,急不可待地剥皮后丢进嘴里,那个香啊!
时光荏苒,老街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酸甜苦辣。如今的老街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每次梦回老街,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那热闹喧嚣的街道,有趣的往事,远去的可爱的人们,还有那历经沧桑依稀可辨的石板路……都变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每每想起,都是那么的温暖和感动。
老街是繁荣了千百年的湘黔古道必经之地,往上再走二三公里,就是上控云贵,下锁长衡的雪峰山天险,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设立洞口县,老街又成为了县城所在地。
蜿蜒的平溪江从县城中心穿过。平溪江的北岸尚未开发,除了政府的办公地点,其他建筑不多。县城的文化和商贸中心等,主要集中在南岸的老街。
临江的边街,一色的吊脚楼、石板道,街容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有点相似。
正街各种各样的商铺云集。从业者众,除了本土的街坊邻居,还有来自湘乡、双峰以及邵阳等地的,被洞口人称为湘邵两帮的外来客。湘乡帮主要经营印染,皮革等行业。邵阳帮以钟表、眼镜、照像等业务为主。本地商家则主要从事手工业,南货贸易以及饮食服务等行业。
有一副对联把老街形容成了风水宝地,联曰:“后靠青山常闻雪峰虎啸,前临碧水惯看平溪龙腾。”我没有见过平溪江的龙腾,雪峰山的华南虎却有幸见过一回。
那个年代还没有动物保护法,林中之王也时遭猎杀。那是一只被猎人杀死的成年虎。几个壮汉用两根竹竿抬进城,摆在门板上当街宰割。一张血淋淋的虎皮挂在街头木壁上。我们几个胆大点的娃儿,麻着胆子去扯那条长长的,已经没有了生气的虎尾巴。后来得知,那张虎皮被我家隔壁的刘老板买去了。
刘老板是洞口街上的元老,开着老街上最大的一家面馆,由于年事已高,店铺交给了两个儿子打理。他的两个儿子被街坊邻居分别叫作老师傅和少师傅。老师傅是兄长,负责掌勺,少师傅负责擀面。
当时的面条和馄饨皮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团好了的一大堆面料堆放在案板上,少师傅取来一根两米多长的竹杠,竹杠的一头扦进案板靠墙壁处的固定支点,他的一条腿跨在竹杠的这一端,立在地上的另一条腿,则沿着案板“蹄跺蹄跺”地带着竹杠左右往复跳动,竹杠下的面团受身体重量的碾压,被擀成了薄薄的面皮,再用快刀切成面条或者馄饨皮。小伙伴们扎堆时,常在少师傅的儿子面前,笑他父亲是骑兵连长。
老师傅手艺高超,做出来的面食,口味远近闻名。所以,面馆的生意也非常好。特别是那些肩扛竹镐,喜欢大声喧哗和大碗喝酒的放排佬们,是面馆里的常客。
开染坊的禹老板在刘老板家隔壁,他们俩是生死之交。那年中日雪峰山会战,日本鬼子在老街烧杀,会点武功的禹老板救过刘老板的命。他们俩闲来清茶香茗,两把水烟壶,吞云吐雾,谈天说地。禹老板是湘乡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举家来洞口从业已经大半辈子了。
当时,老街还保留着很多纺车和织布机,家织的土布,都送去禹老板的染房染成蓝色或者黑色的印花布,这种单一色调,是那个年代各家各户床单和被套统一的颜色,这也是一道老街的风景。
看到禹老板指挥帮工们从几口大锅里捞出染好的布料,一层层平铺在地上,然后几人合力抬过来一个打锉成人字型模样,重量约有二三百斤,被叫作踩石的大青石,压在布料上面,人踏上踩石,两只脚一左一右地摆动着石头位移,有点像杂技演员的翘板表演。布料要经过如此往复碾压,我至今都搞不懂这道工序的意义。
修钟表的邓师傅和相邻的牙医以及开澡堂的老板,都属于邵阳帮的代表。不明所以的我,见到修表的师傅们手腕上常戴着一串串手表,很是惊奇!我的父母一块手表都买不起,他们怎么能戴这么多?父亲笑了笑说:那是人家送过来修理的手表,他們在试戴。然后甩过来一句让我似懂非懂的话:“大败家讨小,小败家戴表。”
那座全木质结构,后来被一场大火烧光了的影剧院,是老街的文化中心,也是晚上最热闹的地方。卖糖果、瓜子、花生的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把孩子们的口水诱得好长。唯一的一盏路灯下,有人支了一口锅,拌着砂石在炒板栗,香气飘出好远好远。不时有“砰”的一声响,一个爆裂了的板栗蹦出锅外,等久了的娃儿们一哄而上,运气好的捡到后吹了吹灰尘,急不可待地剥皮后丢进嘴里,那个香啊!
时光荏苒,老街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酸甜苦辣。如今的老街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每次梦回老街,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那热闹喧嚣的街道,有趣的往事,远去的可爱的人们,还有那历经沧桑依稀可辨的石板路……都变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每每想起,都是那么的温暖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