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学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本文主要从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转变传统学习方式等角度阐述高中化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高中化学;问题意识;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轻松应对知识的急剧增长和技术的不断革新。思维离不开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缺少问题的思维往往是肤浅的。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探学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寻求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学生要具有问题意识,能不囿于教材、不迷信权威,能敢生质疑,并设法破疑解惑。学生要能从生活中、化学学习中发现问题,并筛选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一、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想问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困惑,从而产生探求知识、解决困惑的欲望。一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乙烯时,教师创设情境如下:“南方的香蕉在未成熟时就采摘下来,并运送到北方,一些消费者常将青香蕉与几个熟透的苹果放于同一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就能吃到成熟的香蕉。”学生对这一现象会产生好奇,就会急于学习新知,去解决心中的困惑。二是利用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来创设情境,如在学习《糖类》内容时,教者与大家交流对糖的了解,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对糖的理解,“一些有甜味的食品。”教者适时呈现糖果、蔗糖、蜂蜜、葡萄糖、棉花物品,“哪些是糖?”学生都肯定地说出糖果、蔗糖、蜂蜜、葡萄糖是糖,而棉花不是糖,因为不甜。教者适时指出,棉花也是糖时,学生都很惊奇,会引发认知的失衡。三是将化学故事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如5000年前一位厨师不慎将油盒碰落于草木灰中,却意外发现混有油脂的草木灰洗手特别光滑干净,就成了后来的香皂。四是联系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原电池》内容时,教者给学生呈现“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升入天空的情景,宇航员景海鹏与陈冬在太空中要完成30余天的驻留任务,他们需在飞船上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飞船上的灯所用的电是从哪里来的?饭菜又是如何加热的?五是以史实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化学家严谨治学的态度。如当化学家布阿博德朗发现“镓”这一新的元素后,门捷列夫指出其比重应介于5.9与6.0之间,还描述了镓的各种性质。经过布阿博德朗的重新提纯,发现镓的比重是5.94,此时大家会惊呼,“门捷列夫是靠什么魔法做出如此准确的预言的呢?”
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敢问
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放下“师道尊严”,独霸课堂的话语权,学生不敢轻易地质疑问难,生怕挨老师批评,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惹同学笑话,让人觉得幼稚、毫无价值。教师要放下“师威”,不以权威自居,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说出心中的困惑。教师要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谈,让学生交流意见、表达看法。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显得多幼稚、多肤浅,教师不能轻易否定,经常给予恰当的引导,鼓励他们再发现、再思考。学生的提问都是有价值的,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力量,让敢于提问的同学不因惧怕错误而抱憾,要让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教师要开展小组的合作交流,让他们在组内担当一定的角色,发挥自己的长处,担负学习的责任,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三、转变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要问
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客体,他们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依赖,他们只须专心听懂老师讲解的每个知识点,而根本不想去提问题。而部分教师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灌输轻方法指导,学生缺少提问的意识,教师必须转变这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各种化学现象的理解,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师要树立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学生留有思考、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如在《天然气的利用 甲烷(1)》教学中,让学生点燃甲烷气体,观察燃烧现象,并检验燃烧产生,学生在火焰上罩一只干燥的小烧杯,发现有水滴产生,从而推断出有水生成;在火焰上方罩一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发现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推断有二氧化碳生成。
教师要变机械记忆现成结论的做法,要引导学生去探究、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发现的过程,运用自己的心智去主动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学到的是“活”知识,而不是从教师那里直接拿来结论。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使人的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会迅速地解决问题。学生在亲历活动中调动自己的感官,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嘴表达、用手操作、用心感悟,从而激发生命的活力,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问”的欲望,变“要我问”为“我想问”。如在探究“碘盐中碘元素是以何种微粒形式存在的”这一问题时,教者与学生探讨碘元素的存在形式,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論,发现碘元素存在形式有I2、I-、IO3。在碘盐中碘元素又存在哪些形式,学生通过探讨提出了几种假设,大家提出自己的困惑在小组内协同解决,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独立思维、合作交流的技能。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对于概念明确、逻辑演绎等系统知识,教师可以通过采用系统讲解、配合问答,产生知识的交流、信息的分享,让学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得到扩展、深化。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知识经验,主动查阅资料,提出假说,进行思考推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对于经验、缄默知识,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操作等活动,获得体验、内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生本,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想问;为学生营造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要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学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李宜勤.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化学教育,2002(3).
【关键词】 高中化学;问题意识;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轻松应对知识的急剧增长和技术的不断革新。思维离不开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缺少问题的思维往往是肤浅的。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探学的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寻求问题,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学生要具有问题意识,能不囿于教材、不迷信权威,能敢生质疑,并设法破疑解惑。学生要能从生活中、化学学习中发现问题,并筛选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一、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想问
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困惑,从而产生探求知识、解决困惑的欲望。一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乙烯时,教师创设情境如下:“南方的香蕉在未成熟时就采摘下来,并运送到北方,一些消费者常将青香蕉与几个熟透的苹果放于同一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就能吃到成熟的香蕉。”学生对这一现象会产生好奇,就会急于学习新知,去解决心中的困惑。二是利用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来创设情境,如在学习《糖类》内容时,教者与大家交流对糖的了解,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对糖的理解,“一些有甜味的食品。”教者适时呈现糖果、蔗糖、蜂蜜、葡萄糖、棉花物品,“哪些是糖?”学生都肯定地说出糖果、蔗糖、蜂蜜、葡萄糖是糖,而棉花不是糖,因为不甜。教者适时指出,棉花也是糖时,学生都很惊奇,会引发认知的失衡。三是将化学故事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如5000年前一位厨师不慎将油盒碰落于草木灰中,却意外发现混有油脂的草木灰洗手特别光滑干净,就成了后来的香皂。四是联系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原电池》内容时,教者给学生呈现“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升入天空的情景,宇航员景海鹏与陈冬在太空中要完成30余天的驻留任务,他们需在飞船上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飞船上的灯所用的电是从哪里来的?饭菜又是如何加热的?五是以史实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化学家严谨治学的态度。如当化学家布阿博德朗发现“镓”这一新的元素后,门捷列夫指出其比重应介于5.9与6.0之间,还描述了镓的各种性质。经过布阿博德朗的重新提纯,发现镓的比重是5.94,此时大家会惊呼,“门捷列夫是靠什么魔法做出如此准确的预言的呢?”
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敢问
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放下“师道尊严”,独霸课堂的话语权,学生不敢轻易地质疑问难,生怕挨老师批评,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惹同学笑话,让人觉得幼稚、毫无价值。教师要放下“师威”,不以权威自居,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说出心中的困惑。教师要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谈,让学生交流意见、表达看法。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显得多幼稚、多肤浅,教师不能轻易否定,经常给予恰当的引导,鼓励他们再发现、再思考。学生的提问都是有价值的,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力量,让敢于提问的同学不因惧怕错误而抱憾,要让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教师要开展小组的合作交流,让他们在组内担当一定的角色,发挥自己的长处,担负学习的责任,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三、转变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要问
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客体,他们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依赖,他们只须专心听懂老师讲解的每个知识点,而根本不想去提问题。而部分教师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灌输轻方法指导,学生缺少提问的意识,教师必须转变这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各种化学现象的理解,要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师要树立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学生留有思考、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如在《天然气的利用 甲烷(1)》教学中,让学生点燃甲烷气体,观察燃烧现象,并检验燃烧产生,学生在火焰上罩一只干燥的小烧杯,发现有水滴产生,从而推断出有水生成;在火焰上方罩一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发现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推断有二氧化碳生成。
教师要变机械记忆现成结论的做法,要引导学生去探究、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发现的过程,运用自己的心智去主动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学到的是“活”知识,而不是从教师那里直接拿来结论。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使人的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会迅速地解决问题。学生在亲历活动中调动自己的感官,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嘴表达、用手操作、用心感悟,从而激发生命的活力,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问”的欲望,变“要我问”为“我想问”。如在探究“碘盐中碘元素是以何种微粒形式存在的”这一问题时,教者与学生探讨碘元素的存在形式,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論,发现碘元素存在形式有I2、I-、IO3。在碘盐中碘元素又存在哪些形式,学生通过探讨提出了几种假设,大家提出自己的困惑在小组内协同解决,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独立思维、合作交流的技能。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对于概念明确、逻辑演绎等系统知识,教师可以通过采用系统讲解、配合问答,产生知识的交流、信息的分享,让学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得到扩展、深化。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知识经验,主动查阅资料,提出假说,进行思考推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对于经验、缄默知识,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操作等活动,获得体验、内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生本,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想问;为学生营造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要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学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李宜勤.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化学教育,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