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分析法观照下的《故都的秋》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20070601ZW126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一篇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站在一个高台上,既知道作品的创作方法,又知道审美的方法,还要掌握解读的方法。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的引导学生走进文学作品的世界。本文尝试运用还原分析法来对《故都的秋》进行解读,找到矛盾,找到文本的可分析性,并设计教学问题。
  【关键词】还原分析法;矛盾;自我形象;悲凉
  【中图分类号】G633.3
  我们教学生读懂作品不能满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解释,阅读不光是为了文字,也是为了读懂作者和笔下的自然风物及它们的内在精神和情感。如何解读的关键就是要会提问,而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矛盾。如果连矛盾都没有,没有揭示矛盾的具体方法,又如何能谈得上分析。本文尝试运用还原分析法来对《故都的秋》进行解读,并设计教学问题。
  还原分析法是指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还原分析法的关键就是抓住现实与文本的矛盾,通过与常态现实、常规思维的比较来分析矛盾背后的作者的主观情感。
  笔者把《故都的秋》的教学重点定位为体味秋的意境,感受自我形象。《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清、静、悲凉”的,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情怀,从中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本文直接描写景物的语句不多,但都是极精彩的,处处体现的是郁达夫独特的审美追求。例如作者偏偏放着秋高气爽,江天寥廓,硕果累累,色彩绚丽,这样壮阔的美不欣赏,唯独钟情于故都那清、静、悲凉的秋味。如果说这是文人的悲秋情怀,我们为何又能从这秋的清、静、悲凉中品味出美来,秋的清静不失为一种美,为何秋的悲凉也成了一种享受,作者要不远千里的赶来饱尝一尝呢?很显然这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描写,所以品味郁达夫眼中的秋天,就是要感受在秋的意境的描写中流露出的自我形象。笔者试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图景还原,走进作者的审美世界
  运用还原分析法将作者笔下的景物还原为没有人为想象的图景,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与常态思维方式比较,从中寻找矛盾,进而分析矛盾下所隐含的审美密码。
  例如,秋晨在院中静观,租的是破屋,对着破壁腰,细数日光,听着驯鸽的飞声,秋草陪衬着蓝白的牵牛花。在这一幅秋晨生活图景中,荒寂的破壁腰,偶尔飞过的驯鸽,不大的声响越发显得清晨的幽静,槐树下漏下的日光异常清冷,枯黄疏落的秋草尽显萧索凄凉,蓝白两色的牵牛花色彩清淡。还原现实,这幅图景秋气惨淡,景象平常,是故都四处可见,不需要花费力气找寻的景,很少人会特意驻足于这样难以发现美或者说根本就是被忽略的景象。作者反而醉心于如此寻常、朴素、破败的事物,这就是矛盾。的确,朴素本身不一定就是美的,从字面孤立起来看,是很平淡的。但是平淡之所以能转化为深沉,主要靠自然与人的活动、意识默默地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构成一种有机的情感和景物的“场”。不难理解,景物还是现实的景物,一旦经过作者的内化,便是作者的内心,这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在还原图景,找到矛盾后,笔者设计的问题是:找出景物描写中的关键词语加以品味,并说说它们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受或情思?这样的词语有“细数”、“静对”,这是一种孤芳自赏,赏到“十分的秋意”,“自然而然”没有太大的悲痛,也没有过分的惊喜,有的不过是十足的自我陶醉。我们不难看到的是一个隐逸脱俗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能在这样的清静之中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流露出的是对洁身自好的追求与向往,这一淡泊宁静的情感便是一种美的创造。
  二、形象还原,找到审美密钥
  运用还原分析法,将作者笔下的形象(主要指重描绘的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还原为没有人为想象的现实状态,然后与艺术形态加以比较,从作者不同于他人的体察角度中,分析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思想情感。
  例如,秋槐——“像花而又不是花”“是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还原现实,大家对它的关注更多的会被它的外在形象吸引去,这里大家会有疑惑了,抓住这一矛盾,笔者设计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不写它的高大挺拔而写其落蕊?秋天萧索悲凉之景四处可见,为什么不写故都视觉冲击极大的秋风吹扫落叶,为什么要写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引导学生还原现实并加以比较,渐渐挖掘出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高大挺拔枝干遒劲,秋风扫落叶更显苍凉壮阔,但这不是作者的喜好。作者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笔调是细腻的、心境是清闲的,潜意识下还有点落寞。晨踏落蕊,寂静无声,幽人静思,无可奈何花落去,既有欣喜,喜的是能独享一份清静而不被打扰;亦有寂寞,寂寞的是世事不遂人愿。联系写作此文的背景,联系作者的生平,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这种苦涩的悲凉的心绪。此时郁达夫早已是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而“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1932年1月4日,他写了幅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年近不惑而感悟到人生必将是繁华失落后久久的落寞、悲凉。高大不失细腻的秋槐,似花还是非花无人惜从教坠的落蕊,清闲亦带感伤地踏蕊幽思,无不让我们看到了郁达夫独特的忧郁气质。
  再来看看作者笔下的都市闲人,还原分析,寻思与现实的矛盾差异,不轻易忽略心中的疑问,一个个问题剖析之下,揭去层层面纱,显现的是作者深藏的思想情感。现实中故都北平是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古都,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为何代表故都形象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是文化名人,而是平民?即“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由此显现出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对平民的关怀亦是对故都的热爱。在了解这一情感的基础上,笔者设计的问题是:都市闲人在秋雨过后闲话天凉,这与现实中一般人的见面闲聊,有何不同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见面寒暄总离不开热情关切的问候,可是都市闲人那缓慢悠闲的声调里寒暄的却不是“饭吃得还好吗,日子过得还顺畅吗?”。闲谈的内容是令作者回味的“一层秋雨一层凉啦!”这平平仄仄的岐韵。念错的歧韵放在现实生活中外乡人听了更多会觉得别扭。可作者认为“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可以体会到作者从中得到的是一种慰藉。这些与常人特异的观察角度,结合文章写作背景分析,不难理解郁达夫在归国后,看到久久思念的国家日寇入侵,民族蒙难,社会黑暗,政局险恶,官僚污秽种种景象交汇,故土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作者在文中避而不谈国事,反在乡音歧韵中获得些许安慰。饭吃不饱,日子不顺畅,现实是如此残酷,作者不谈国事是不是不爱呢?不,显然是不忍提,这样的不忍足见是一种极深的悲凉,在苦涩中品味,隐藏的是对祖国,对人民悲痛而深沉的爱。   三、题材还原,悟出精神内核
  运用还原分析法,将本文的写作题材还原,剥离时代背景,与古往今来的同类型题材进行比较,找到作者独特的关注视角来分析文章中寄寓的精神内核。
  《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清、静、悲凉”的,悲秋,颂秋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细数古典诗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将郁达夫的秋怀与过去的文人学者的感慨进行比较,这是同一题材的范畴内加以比较,从中可看到郁达夫式的悲凉,颂秋之悲凉。作者是这么说的,“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得到底。”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既不沉沦于寂寥也不盛赞“秋日胜春朝”,问题来了:为什么作者要赞颂秋的深沉,幽远,严厉与萧索呢?矛盾得很,秋在作者笔下俨然是厚重的,撇开繁荣与衰颓,多了一些启人深思的东西。结合景物描写的分析,从他对故都的秋的眷恋、沉醉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他强烈深沉的生命感。“烈士多悲心”,他不是像“一缕晨光似夕阳,心比天高梦彷徨。人生失意思故里,愁对秋月浇杜康。”这一类的悲秋。他的悲关乎天地,国家,人生,是一种淡泊宁静,而又博大热烈的情怀。怎么能不让人为之钦佩!
  试用还原分析法解读《故都的秋》并设计教学问题,将图景、形象、题材还原为没有人为的原生态,跳出艺术形态,将之与常态现实、常规思维进行对比,这其中的差别,就是一把走进作者心灵世界的钥匙,深入挖掘,我们可以体会到的是郁达夫从始至终从胸腔流溢而贯注在文章的思想感情。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绘出图景表面,当体味到他对故都灼热、真挚、充沛而又不乏感伤、悲凉的热爱之情,隐逸高洁,淡泊宁静的个人追求时,我们真的能达到与作者精神契合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孙绍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08-01
  2.《“比较还原分析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丁金东,《语文学刊》2010年18期
  3.《还原法:与文本深度对话的智慧》,胡根林,《中学语文教师版》2009年5期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梁厝路171号福州文博中学裴芬收
  联系电话:13799917034
  电子邮箱:39004543@qq.com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认为开展向善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进步的时代请求。探究向善教育的内涵,开展“善言、善行、善心”研究及培养、内化的具体实践。提出“班主任工作中落实、学科教学中渗透、经典文本中解读、团委学生会社团活动中践行”的工作方案。实施班谈课中引导、班集体环境熏陶中养成、长善救失中养育、班会课中促感悟、向善日记中促反思的班主任常规工作内容。在寻找一个突破学校德育瓶颈的口子、
太谷地处北纬37°25′东经112°35′,海拔8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9.8℃。这个地区属北部晚熟冬麦区,常年9月下旬播种,6月下旬收获,全生育期270天左右。多年播期试验结果与生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中Brachyury表达的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15例NSCLC患者的标本及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Brachyury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变化及其与EMT标志物E-cadherin及N-cadherin的关系,应用Western Blot结合RT-PCR方法检测肺癌组织中Brachyury蛋白与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Brachyury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明显增加,Brachyury的表达水平与E-cadherin呈正相关,但与N-cadher
目的:讨论外阴及阴道炎症临床治疗要点。方法对外阴及阴道炎症的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治疗经验。结论对本病采用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利用典型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把散乱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效途径。  【关键词】典型问题、学生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0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听听都知道,做起来不知从哪开始,碰到具体问题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知识点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有知识,但缺乏联系的思维。正如准备了一大堆“砖”,还没有建成大厦。成不了知识的殿堂。  教学生思维,就是通过科学课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左室舒张早期血流传播速度(velocity propagation,Vp)与左室形态学改变及左室充盈模式的关系,充分认识Vp在预测AMI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畸形的临床诊疗措施。方法通过对多位患者的病例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和临床观测,制定出全面系统的诊疗方案。结论首先应当普及婚前及孕前咨询,建立早孕
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其中90%以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主要方法,然而国内外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切除方式及范围
摘 要: 本文引入了排列组合中的一些典型例题,通过分析其一题多解思想方法,加深了对  组合数学中的一些重要原理的理解,开拓了我们的解题思路,增强了我们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 排列;组合;一题多解  【中图分类号】G620  一、引言  1.何谓组合数学?  组合数学,为离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某组离散对象满足一定条件的安排(或组态)的存在性、构造、计数及优化计算等问题,是一门研究安排问题
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介绍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原理广泛应用于信号与信息处理、自动控制、通信及电路与系统等领域.如何有效地提高课程群的课堂授课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