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朝圣 右手降魔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g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到张扬的时候,他正在拉萨做《皮绳上的魂》拉萨首映会,一头长发披肩,很符合他的艺术气质。
  出生在导演之家的张扬选择到西藏拍电影,缘于十几年前的一次契机。那会他在拍《洗澡》,有几个镜头需要在西藏取景,这是他第一次进西藏,却意外遭遇高反,他开玩笑说,差点儿把自己的小命丢在那儿了。但这次经历却让他从此迷恋上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与人文如此特别,淳朴自然与壮阔都融在天地之间,自此,他再也忘不了这块神奇的土地。
  在许多年之后,他重返西藏,是为圆梦。他和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席扎西达娃有个约定,将《去拉萨的路上》和《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改编成电影,把扎西达娃笔下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搬上大银幕,而这恰恰与他想拍的另一部西藏的片子《冈仁波齐》风格迥异,他笑称这是“左手朝圣,右手降魔”。于是,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无论风霜雨雪,坚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拍摄,足迹从藏东南的林海一直延伸到阿里的札达土林,把西藏的各种生态风貌都收录到片子里。
  著名导演李安说十年一觉电影梦,而张扬,完成西藏的电影梦,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本刊独家访谈:
  记者问:从你开始拍《爱情麻辣烫》到《冈仁波齐》,再到《皮绳上的魂》,这些电影在整体风格上有什么探索与变化?
  张扬:我都是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吧,像以前拍的《昨天》那部电影,其实已经开始尝试这种纪实性的拍摄方法,像《冈仁波齐》这种都是具备一定的延续性的。《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其实也是我自己个人喜欢的一种拍摄手法,用纪录片的方式去呈现电影。我也会探索许多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像《落葉归根》那样的电影,它其实是一种黑色幽默的公路片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里,我都在尝试着不同的方法,对我来说,没有定论,我会享受在这个过程里不断探索的过程,寻找不同的方式来呈现。
  记者问:您做的尝试很多包括拍商业片、艺术电影,还有这种纪录形式的,其中你最喜欢的风格是哪种?
  张扬:嗯,我当然还是喜欢艺术本身,这是更遵从自己内心的一种东西吧,所以像《冈仁波齐》可能是我个人认为最喜欢的电影。
  记者问:艺术电影的票房在国内市场通常的期望值不会太高,但《冈仁波齐》算是一个票房奇迹了。
  张扬:我现在不管票房了。以前还会考虑,担心投资方怎么把钱挣回来,但是现在不会考虑了,只专心做自己喜欢的电影就好。任何的电影投资都是有代价与风险的,也可能赔得一塌糊涂,但是我认为,投资人做这样的电影的时候就要想清楚,艺术是有它本身价值存在的,这种价值有时并不能体现在票房上面,而是电影本身它具有这种价值,这种价值有可能是当时赔了钱,也有可能是多少年以后,这个电影本身的价值依然存在。
  记者问:您父亲也是导演出身,自小你就在导演圈耳熏目染,就你自己的判断,您觉得这一代的电影风格跟您父辈那一代有多大区别?
  张扬:我们首先跟父辈对电影的认识上相比还是很不一样的,因为他们还是受意识形态影响太大,本身他们的电影基本上还是在这样的范畴内,所以他们的思想也很难跳出这样一个框架。我们现在做电影还是把电影归在一个世界范围内,从世界电影语言的范围里去做探讨。我觉得电影市场就得多元化,什么样的电影都有才好,不仅仅就是商业大片,娱乐性强的,严肃的有艺术探索形式的电影,它依然有市场存在。一个国家电影一年怎么得有十几部这样的电影,真的得让观众去评价,甚至说它应该走向世界,能让国外电影人看到中国电影的发展,不光是科技的特效或市场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电影语言甚至在价值观上的突破。我们说今天中国电影其实最缺的是真正有价值观上的东西。其实往往去跟拍的人很多,在现在电影概念里面,导演最是应该去努力,去做出这样一个东西的。观众的需求是多样的,他需要看到不同的片子,《冈仁波齐》算是一个例外,不代表艺术片的春天到来了,只有不断有这种小成本的严肃电影,不断在市场上取得这样的成绩,一个好的艺术片,有良性循环,发行渠道畅通时,那艺术电影的春天就真正来了。
  记者问:你在《冈仁波齐》里启用了全素人班底的一种尝试,这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吧?
  张扬:我觉一般的演员不可能演这样一种电影,也演不了,确实在高原上,这么长的时间,这么长的路,一般人是胜任不了的,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找到真正合适的演员。而且我觉得演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如果自己内心没有真正这样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很难去告诉他怎么演,因为我觉得他们本身有这个朝圣的概念的人,对他们来说就不用告诉他们什么,他们自己就可以去做。
  记者问:当时《皮绳上的魂》也是和《冈仁波齐》一起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契机促成你去拍这两部关于西藏的电影?
  张扬:其实都是十年前的缘分吧。我的一个藏族朋友也知道我想拍这个朝圣的故事,知道我对西藏很感兴趣,在西藏想拍电影,所以他当时对我说你不如看看扎西达娃的一部小说,然后我回去就从网上买了一本看看,特别对我的路子,我觉得有好几篇小说都非常适合做电影,因为从《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这个小说开始,我也喜欢这个结构和人物的时空关系,所以我就说从这个故事开始着手,但后来觉得这个中间的部分还缺了点什么,看到另外一篇叫作《去拉萨的路上》短篇小说也非常好,里面有一个复仇的故事,我们就把这样的两部小说改编成一个电影。
  记者问:扎西达娃的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它的很多构架如果用画面呈现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拍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比较困难,比较难呈现的东西?   张扬:魔幻现实主义只是一种概念的东西,它只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或者包括讲故事的内容,里面探讨的内容是魔幻的,但不是真实的这种概念。但是电影在拍的时候要回归一种真实,而且要让每场戏感觉都是实实在在地真实发生的,然后你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通过影像,通过这种带出一种魔幻的色彩,这个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记者问:这两部西藏的片子里,你拍的《冈仁波齐》是朝圣题材,表现一种虔诚的态度,而《皮绳上的魂》讲述的又是比较魔幻风格的、关于降魔的东西,这两部电影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是什么?
  张扬:其实两部电影的手法上非常不一样,一个是偏纪录片的一种方式,另外一个就是情节非常强,也是演员来表演,所以整个影像处理上、手法上走的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两个路子,其实内部都有很强的关联性。因为这个《皮绳上的魂》它还是讲的是一些精神和藏族人精神世界的东西,当然这些东西里面也有人的救赎,一路走,一路救赎。也有对轮回、对因果阐述的一种东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与《冈仁波齐》并不矛盾,它只是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了两个层面的东西。我觉得《皮绳上的魂》它可能更复杂,因为它里面牵扯到的内容包括要讲的东西比较多,而《冈仁波齐》比较简单,用那种尽量极简的一种方式,是在做减法,《皮绳上的魂》是做加法,要加入很多我们对时间空间上的认识去讲这样的一个故事。
  记者问:《皮绳上的魂》拿了上海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你是如何选择拍摄和取景地的?
  张扬:我在20世纪07年和扎西达娃做《皮绳上的魂》剧本的时候,其实把整个藏区基本走了一遍,看到非常多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色,也是在那个时候到札达土林看到这个地貌,我們电影里有一个掌纹地的这么一个地方,一看到那个地方我们瞬间觉得就可以拍了,因为一直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长什么样,什么形态,但看到那儿会就觉得应该是这个地方了。最终,《皮绳上的魂》的拍摄地一共有八个地方,整个藏区将近2000公里,八个地方,转了八次场吧,落幕的时候是选择札达土林,特别有种壮阔苍凉的美感,很符合原著小说中的场景设定。
  记者问:你自己本身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在这两部西藏片子中有没有一种新的突破性尝试?
  张扬:嗯,对。我觉得这两部电影在中国的电影里都是没有这样的类型,就是完全没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导演一直就希望要有一些创新的东西,有一些与别人做的不一样的,哪怕是与自己以前做的不一样的一种东西,这也是一个出发点。在具体的手法上,《冈仁波齐》的这种拍摄方法和创作方法非常特别,没有剧本,完全在路上做一个即兴的创作,也没有人敢尝试过,它也不是说能够复制的,但是对我来说,对一个导演来说在创作上找到了一种拍电影可能性,一种方法,方法就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挖掘内容,我们在过程里面不断观察,提炼,去表现,这个方法对我来说很重要,可能我以后的的电影我也会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做这方面的尝试。
  记者问:你的意思是《冈仁波齐》几乎是完全在一种没有导演的状态下,去任由事情本身发展吗?
  张扬:它都在导演总体的控制内,但是中间所有要发生的事情你并不清楚,你不知道下一场会发生什么,或者下一场戏具体会是什么?你什么都不知道,你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去把控,你不断地去观察,从里面中提炼,哪些是你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这是导演在即兴的状态下不断去判断的一个过程。
  记者问:我觉得你的两部西藏电影有一种影响力,就是有很多人看了之后他对于西藏的理解和认识又不一样了,而且掀起了一股西藏热,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电影圈的导演想去拍西藏题材的电影,你对于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张扬:首先我觉得还是对一个电影的理解是第一位的东西,这几年万玛才旦、松太加这批藏族导演本身的电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像我拍的电影出来的时候,它倒反过来为这些电影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起码再去做这样电影的时候,第一,你要用这种尊重的角度去尊重这种地域、民族的东西。可能需要导演,创作者也好,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去理解这样的地域与民族,你才敢去拍这样的电影,仅仅是用一种猎奇,或者这么一种心态去拍,那实际上观众的眼睛也都还是很亮的,一看就知道你的心态是什么,做电影的初衷是干什么。所以反过来我就觉得,越来越多的青年导演开始拍这种与藏地有关的电影,这个特别好,西藏太丰富了,无论是它的这种自然的丰富,还是这种人文的丰富,这种丰富本身就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题材与素材,从古至今还有历史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拍摄,我觉得这种东西其实没有什么是不能拍摄的,但实际上就是电影的出发点和你对电影基础的认识,我觉得这是一个决定你的电影品质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所以年轻导演决定要拍之前,把这个定位想清楚,你拍出来的东西可能就和别人不一样了。
  记者:说说您对西藏的祝福与对《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的寄语吧。
  张扬:西藏的自然景观对我的震撼力是非常大的,其实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包括我们这一次整个拍摄一年的时间里面,遇到各种不同的野生动物,在西藏这个环境里,人和动物是最和谐的。还有藏族人的民居,也是相对保护较好的。各个地方的民居还不太一样,西藏每个地方民居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总体来说都是保存得还不错的,所以说这是我一直喜欢西藏这个地方的原因之一。有可能以后电影还会来西藏来拍,他也就变成你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吧!《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是人们认识西藏一个重要的窗口,希望它越办越好。
其他文献
阿里先遣连纪念碑。摄影 / 陈无诤  阿里,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处西藏西部,是一处重要的边防要地,曾经孕育诞生了一个先进集体——先遣连,并出现了具有代表性里程碑式的先进个人,如孔繁森、刘继华和王慧生等。  1950年7月3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毛泽东“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新疆军区决定派一个连的兵力,先期进入西藏阿里地区,执行“侦查情况、发动群众”的先遣任务。  1950年8
藏羚羊(英文名:Tibetan Antelope/Chiru, 拉丁名Pantholops hodgsonii)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治区一级。羌塘是藏羚羊的主要分布地。成年的藏羚羊体长为117-146厘米,尾长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体重25-45千克。只有雄性有角。藏羚羊是羌塘高原上跑得最快的食草动物。特别是雄性的体态优美健硕。产羔期在春夏之交,多数区域雌性会集大群迁徙,场面蔚为
创世史诗传唱者亚夏  “夏”是她的名字。据说要说出她的全部姓名,要加上她的家族部落父亲等名字,冗长费解,所以大家就只叫她“亞夏”。这样也好,摆脱了历史给予一个珞巴族女子所有的重负,这个名字,像是称呼一个小女孩。  她的确像一个小女孩,尤其是现在她已经去世六年。作为珞巴族创世史诗在国内的最后一位口头传唱者,亚夏老人的去世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2012年夏天,我和实验民谣音乐家宋雨喆一起做民族音乐、歌
金融危机成为一个觉醒进程的加速器,引发全球范围内对冷战后、“911”后和金融危機本身三大问题的深刻反思,反思背后折射出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变革与转型,这是2009年上半年国际形势的主要态势。  首先是对冷战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主导下的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冷战结束,西方世界以胜利者自居,以为历史已经终结,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实际情形是,冷战后的世界,正朝着政治多极化、发展模式多样化、文
据意大利学者图齐教授研究,科迦寺的创建跟后弘初期的著名大师仁钦桑布尊者有关,当时古格国王拉德在仁钦桑布留学克什米尔归来后,委托其建立科迦祖拉康,文献记载该寺名为吉祥天成寺,约10世纪末开始兴建,一同兴建的还有托林寺和娘尔玛寺。  科迦寺以东西向布局,以百柱殿和释迦殿为主要建筑。寺内仍保存有大量藏文文献典籍、佛像、佛塔等文物,以古代壁画、唐卡、木雕等为外界所关注,尤其以最为著名的“科迦觉沃”三尊银质
《西藏人文地理》采访组经过多方打听,终于联系到掌管这里钥匙的负责人,经过长时间耐心等待,尘封已久的大门终于打开,黑暗阴凉的室内豁然开朗,在场的所有人都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2003年9月,  吞巴乡吞达村村民白玛桑珠发现了一件稀罕事,  他在清扫自家房间的时候,把满墙的报纸与标语揭开,  眼前的情境让他惊呆了:这就像一个绚烂的梦境似的,  无数精美又栩栩如生的古老壁画就沿着墙壁一路延伸…… 
我从2003年就开始登山了,很可惜,以前没有相机,好多珍贵的画面都没有拍到,现在开始,我要用相机记录自己的登山故事。  ——扎西次仁  扎西次仁  生于1982年,  毕业于西藏体育运动技术学校  第一批西藏登山学校的学员  从2003年至今先后9次登顶珠峰  目前登顶珠峰次数最多的职业登山家  从2008年触影激发了对高山摄影的兴趣  处女作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获奖  作品多次参加珠穆朗玛峰摄影大
虫草对于牧民来说,是自然的馈赠,它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也引得很多外人眼红,为了保障村人的利益,格桑旦增说村里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每年这时候都会轮番在山上巡视,看到生面孔就会上前询问。难怪行走在这一路,我们所到之处只要是可以挖虫草的乡镇都被严加管控,总需要在每个关口出示证件,表明我们只是来采访的方可获准进入。  每年的4到6月份,高原积雪融化,姗姗来迟的春风吹散藏北长达半年的冬季。万物开始复苏,被牧民
2008年11月5日,梅德韦杰夫首次发表总统国情咨文。国情咨文发表的背景既有俄格冲突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深刻影响的外部因素,也有俄罗斯最高权力更迭后如何解决发展道路继承性的内部因素。尤其让世人关注梅德韦杰夫首份国情咨文的原因在于:2007年国家杜马选举以来,俄罗斯形成的“普京计划”已经成为俄罗斯的治国理念与战略规划,从而使得当前俄罗斯发展的核心问题已经从发展道路的“继承性”转到全面执行“普京计划”上
与神山毗邻的村庄。摄影 / 沈云遥申杰和他的“自助式”旅店  认识申杰,缘于他开在普兰县塔尔钦村的客栈“岗底斯旅游之家”。那是2015年10月初的一个清晨,我们走进了塔尔钦这个仿佛专为游客与转山信徒提供食宿而诞生的小村庄。村中心的柏油路直通转山道,道路两侧布满各类规模不大的宾馆、饭店、商铺。其中就有略显“气派”的两层楼客栈“岗底斯旅游之家”,26岁的申杰,已独自经营它六年。  “要看电视你们自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