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完璧与荆轲刺秦比较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一,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
  蔺相如完璧归赵发生于公元前283年,属于战国后期。当时“七雄”并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战祸频繁,民不聊生。“七雄”中秦国最强,强秦力图兼并六国,六国则与强秦抗衡,故又有“连横”“合纵”之举。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秦国此时并不会轻易发动对赵的战争。
  再观之荆轲刺秦时的六国局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前六年的战国后期。经过长期的诸侯割据战争,诸侯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秦国。
  其二,与秦较量的人物不同,自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首先,荆轲与蔺相如身份不同。一为刺客,一为谋臣。当然,他们之间也有共同点——都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但是,身份的不同,带来的是使秦目的的各异。荆轲使秦的目的是谋刺,最好的结果是“生劫”秦王“得约契以报太子”,否则就杀了他,“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而蔺相如的目的却是通过外交的手段保全国家利益,能够璧还人亦返自是最好,最坏的打算是完璧归赵,身就汤镬。这目的的不同带来的最大区别是面对秦王的态度,荆轲是要伤害秦王,而蔺相如却是想“居弱处安”,只要能不受骗、不受欺、不被侵就好,秦王——是绝不会伤害的,哪怕自己与璧俱亡,或是身就汤镬。这也必然会招致秦王的不同反应。试想,谁会对一个试图杀害自己的人心慈手软呢?可是,如果非关性命,就有很多可考量的因素存在了。所以,荆轲与蔺相如的不同命运,由此便可看出端倪。
  身份的不同,会带来出使前准备的不同。
  荆轲出使前需要准备三样东西以保证此行的成功:燕督亢地图、樊於期头颅、远方可助己一臂之力的朋友。此三点不可或缺,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荆轲等待的那个“欲与俱”去的朋友,但是,由于燕太子丹的不信任和变相的催促,荆轲只能仓促出行。谋刺君王的“斩首行动”又怎能有一心半点的含糊?结局自是大大的不妙,只能“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这也是为何荆轲在出行时会歌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样慷慨悲音的原因。
  再看蔺相如出使前。相如的出使准备无疑充分得多,尤其是心理上、战术上。且听他请命时的打算:“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他出使时的物质准备只需和氏璧,其他方面全凭自身的聪明才智。事实证明,蔺相如智勇双全,才识过人,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对面见秦王的局面,可谓洞若观火,所以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成功地完璧归赵,并让秦王“廷见”,“毕礼而归之。”正如李晚芳在文中评价的:“写相如智勇,纯是道理烂熟胸中,其揣量秦王情事,无不切中者,理也。措辞以当秦王,令其无可置喙者,亦理也。卒礼而归之,非前倨而后恭,实理顺而人服耳。”
  其次,面对的君王各异。荆轲为之效力的是太子丹,而要对抗的是秦王嬴政。太子丹与秦王政孰强孰弱,历史上早有定论,毋庸赘言,所以才会有荆轲行动前后的困境重重,这和荆轲本人的智勇没有多大关系,纯粹是外力的掣肘。蔺相如面对的君王是赵惠文王,要对抗的是秦昭王。不论历史上对赵惠文王如何评价,单就他对蔺相如的这一份识人善任、用人不疑还有对廉颇的重用就可以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位昏君。而历史上的秦昭王,无疑也是一位明君。在相如违背约定将和氏璧私送回国之时,秦完全有理由杀掉蔺相如,可秦王审时度势——一来当时秦楚作战正酣,二来赵国势正盛,三来不能为一璧之故交恶与赵,这才使蔺相如可完璧归赵平安回国,此为明君证明之一。在渑池之会”中,虽说秦国傲慢轻视赵国,但秦君对蔺相如的态度始终保持着大国应有的气度和宽容,并非不能收拾蔺相如,而是不愿收拾他,尽显秦王的远见与卓识。 两位明君的对决,拼的就不仅是自身的英明与否了,更多的是拥有的武力与人才的较量,事实证明,赵国在和氏璧之争中,略胜一筹。
  同样是智勇双全的荆轲与蔺相如,行动的结果却迥乎不同,时也,运也,命也,诸多因素,但也绝不是像王世贞文中所说的“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所谓时势造英雄,观之荆轲的悲剧,倒实在让人有造化弄人之叹了。
其他文献
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学方式的革新,多媒体技术无疑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时下,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优化课堂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主要起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导向,突破重点;视听并茂,趣化教学氛围;优化信息,省时高效的积极作用。现用三个“巧用”总结如下:一巧
期刊
看过很多山水游记,泰山的雄伟,黄山的绝色,峨嵋的妩媚,西湖的温柔,字里行间无不流淌出作者发于内心深处最炽热的情感。可是,文字的激荡总是不及切身体会更为深刻,而这种感觉在我亲自去过东石笋以后,尤为铭心。站在山涧,站在尚不丰沛的溪水旁,听着似远又近的风声,间而一响的鸟鸣,瞥见山上林间那偶尔一现的身影,连思维都変缓了,此时此刻我只能臣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  时值初夏,天气渐渐炎热,在这里却是丝毫没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传统形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有效满足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更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前社会发展更需要能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综合素质好的高质量人才。而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它与传统教学策略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实践、构想等方法来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将自主学习策略有效地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不仅可以调动学
期刊
一、研究的缘起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提笔忘字,错字连篇,词汇贫乏,语言呆扳,言不及义,思想混乱,文理不通。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心,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为什么这么难呢?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将导致教学中不合适的做法。看法不对头,教学的做法不大合适,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
期刊
影响记叙文优劣好差的因素固然很多,其中对材料的安排、情节的处理却是写好记叙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想写好记叙文就不能不考虑情节这个要素。“情节”是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在记叙文里是由记叙的材料组合构建而成,所以在谈材料的安排、情节的处理之前,必须保证所用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过的,全都是能够服从于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在这个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高中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更要注重对这些材料进
期刊
班主任是一所学校里全面负责一个班的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凝聚一个班学风、教风、班风的指向标和可靠力量。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杂事,尤其是身处乡村的班主任工作更是困难重重,而且充满着挑战性。  一、学生上网玩游戏
期刊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块重要内容,它在高考语文150分试卷中占有40%的分值——60分。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写作兴趣不浓厚甚至反感,很多学生都被同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无话可说。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很多教师会写上这样的评语“论据不足”、“论证无力”、甚至是“字数不足”等。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高中学生的时间早就被各科的试卷、练习侵
期刊
作文,是把自己的见闻、情感、想法等转变为书面语言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和表达是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当然,写作心理转化理论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因素——转换。怎样才能顺利实现这些转化呢?“活动——交流”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比较有效而且学生喜欢的。  活动是有明确目的、受动机支配的一系列动作构成的学习系统。学生的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作
期刊
语文课堂的板书,能直观性地呈现文本精髓,是具有示范性的视觉艺术,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语文课堂上,板书设计的作用日渐被忽视。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板书彰显出工整规范的书写、结构清晰的布局、核心关键的要点。这种颇具传统意味的辅助教学方式,历来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和使用。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运用,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育手段被
期刊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戴望舒的《雨巷》在新诗史上的典范价值毋庸置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雨巷》一诗更有着诗歌文本解读的示范意义。  这一点,仅从本诗入选全国现行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就可见一斑。《雨巷》一诗编排在苏教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光阴的故事”版块,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足见编者们对该诗在高中起始年级的诗歌文本解读的示范意义的认同。  下面结合笔者的一次课堂实践加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