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是语言科学里一个特殊的领域,一方面具有表达概念的精确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表义的模糊性,由此可见数字翻译并不是原语与译入语间的简单对应。本文试从数字语义的模糊性功用谈起,浅析模糊数字现象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数字 模糊语义 原则 方法
1.引言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将整个世界理解为一个数,并认为世界就是数的和谐。的确,作为表示数目的文字或符号,数字在人类社会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没有它的力量,万物都会处于昏暗混乱之中。1965年美国教授查德(L.A.Zadch)提出的“模糊语言”的理论,在语言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它为语言科学的研究,同时也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语言科学中,数字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模糊语言”的理论也为数字的翻译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自然科学的世界里,数字的功能是计算、标记,是毫厘分明、严谨精确的实数,表达纯粹的数量意义。而在人文科学的领域里,数字往往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概念,而只是一个泛化的虚数,如汉语中的“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英语中的“at sixes and sevens”等。由此可见,数字的翻译并不是只求译出语与译入语中的数字一一对应这样简单地照搬,它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本文试图从数字语义的模糊性功用谈起,探讨模糊数字现象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2.数字的语义模糊性功用
(1)从“九”与“seven”体味数字的模糊义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俗语说得好:‘一龙生九种,种种有别。’未免人多了,就是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译为:As the proverb so aptly says,“A dragon begets nine offspring,each one different.”And inevitably among so many boys there were low types too,snakes mixed up with dragons.(杨宪益、戴乃迭译)。这句话所要传达的信息很明显,即贾氏家族人多而杂,各式人物好坏不一。但作者并未将这一主要内容直叙出来,而是先用了一句俗语来概括形容,使读者对于这一家族里人物繁杂的情况顿时有了鲜明印象。在这一俗语中,数字“九”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记数功用,而只具有模糊语义,即言其多。由此可见,特定语境中,数字的模糊语义不再表示具体数目,而是泛言数量之大,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时间、距離之长等的概念。正是数字的这种模糊性使得句中的形象更加鲜明,氛围更加真实,从而使译者(读者)有更多思考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这一点也可通过英语数字语言的运用得到体现。
(2)数字模糊义与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文学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而富有艺术性。这已为我们所熟知。其实是数字的模糊语义常在其间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汉语中的古诗名句就是很好的例证。如唐诗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见秦塞通人烟”,毛泽东的“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等。诗句中的磅礴气势因数字的模糊功用而挥洒得淋漓尽致。数字与修辞紧密结合的现象在英语中也很常见。如“But you’ll never prove it in a million years.”又如“the fifth wheel”不是字面上的“第五只轮子”,而指“累赘”。同样,“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照字面理解也是行不通的,它是指“穿着非常考究或奢侈;打扮很华丽”。
3.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
西塞罗说:“翻译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风格和力量。”由于模糊语义的存在,数字翻译自然不能局限于它本身的数值。为了把握住“语言的总风格和力量”,译者要在熟悉译入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前提下,仔细推敲原文语境,准确理解语言字面以外的含义,用适当的词语把语言中原有的“力量”尽可能完全地展现出来。为此,我们在进行数字翻译时应考虑到“遵循民族文化,符合表达习惯”的原则。例如:Each day,the Prime Minister has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译为:总理日理万机。句中的one thousand and one如直译成汉语,只能是“一千零一”这一确切的数字概念。而在汉语言文化中,没有用“一千零一”进行夸张以言其多的表达习惯,而常用“百”、“千”、“万”一类的词表数量之多。所以将上句译为“日理万机”,既使译文简洁,又遵循了汉语的民族文化,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另外,作为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英汉语中都拥有大量习语、谚语、俗语(汉语中还有歇后语),其中含有模糊数字的占相当比例。这些语言表达的固定模式是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具有言简意明、通俗易懂的特点。译者在进行字符转换时,应避免字面对等的束缚,译出地道的语言。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应译成英语中同样简明、上口的“Once bit,twice shy”;而“一不做,二不休”用英语中的“In for a penny,in for a pound”来表达,其原语言的“神气”亦未失半分。而“乱七八糟”也是对“at sixes and sevens”的巧妙处理。
4.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方法
(1)照数实译
实译即照字面直译,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数字翻译方法。具有原语民族特点的数字,只要不造成误解或错误联想,应尽量实译。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严肃对待语言的民族特点,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译文读者有更多机会接触译出语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如:
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译为:A fence needs the support of three stakes, and an able fellow needs the help of three other people.
2)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译为:There are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trades and professions and every trade has its master.
汉语习惯用数字“三百六十”来形容数量之大,种类之全,英语中的“three hundred and sixty”则无此用法。但是2)句直接将“三百六十”照实译出,并不会使英美读者难以理解,这和他们偏向于用“forty”,“forty thousand”言多是一样的。由此可见,采用照数实译的方法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和色彩,而有些从原语中引入的习惯表达可以成为新的养料补充到译入语肌体中去,丰富其语言表达方式。
(2)同义借用数词
苏珊·朗格说:“词本身仅仅是一个工具,它的意义在自身之外的地方。”由于英汉两民族的表达习惯不同,在使用数词表达概念时,所用数量也不尽相同。因此,翻译时应尽力按译入语的表达方式来译。如:
1)柳嫂子就是有八个头,也不敢得罪姑娘。(《红楼梦》)
译为:Even if Mrs. Liu had nine lives she’d never dare offend you.(杨宪益、戴乃迭译)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1)句中将“八”增译为“nine”;2)句中的“千山”、“万径”分别降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与“A thousand paths”。
(3)省略数词意译
许渊冲先生认为,只译了原语符号与译语符号之间的关系,那可能只是“译词”;如果译出符号与其所指称的实体之间的关系,那就可能是“译意”;如果还译出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關系,那就是“译味”了。翻译过程中常有“照数实译”和“同义借用数词”都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为尽可能传递出原文中的“味”,就只能选择牺牲原语的形式或风格,结合语境进行意译。由于英汉语表达习惯有别,有时一种语言中有数的概念在译入语的对应表达中根本没有,这时则不需将数字译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具有模糊语义的数字不能直译或借用译入语中的其他数词,否则很可能会导致错译,这类情况常出现在成语(或俗语)翻译中。如“不管三七二十一”(do something at will 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丑八怪”(a very ugly person),“strike twelve”(达到最高目标),“on cloud nine”(处于狂喜状态)等。文学作品中省略数词的译法也很常见。如:
1)怎么悄悄的关上门,莫不是我昨夜去了,大娘有些二十四么?(《金瓶梅》)
译为:Why close the door quietly?Aunt is a little put out.Is it that I went there last night?
准确把握1)句中的“二十四”的含义是理解原文的关键,中国的农历里有“二十四节气”,又称“二十四气”,所以上句中的“二十四”是指“气”即“生气”。而这一联想在译入语文化中并不存在,照实译或借用其它数词都只能让译文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所以比较合理的译法是采用省略数词的意译而保留原文的信息。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四世》(Henry IV)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Price: That’s to make him eat twenty of his words.
某一译本将之处理为“这不过是让像他这样惯于食言的人吃下二十来个字罢了”。看似数目不差,但实际却违反了原意。因为此句中的“twenty”表达模糊意义,指“少量”。而在汉语中“二十”并无言“少”的模糊语义,相反在中国人看来,“二十来个字”也并不算少了。相比之下,朱生豪的译文就译得精当了:他是食言而肥的好手,吃几个字是不算什么的。
5.结语
由于英汉两民族的文化背景有别以及人们理解事物的角度不一,正确理解英汉语数字中的模糊语义并给出优秀的译文并非易事,这要求我们对两个民族的文化以及之间的异同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熟悉数字模糊语义的功用。具体翻译时,把握好“遵循民族文化,符合表达习惯”的原则,适时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效果。事实上,学习和研究数字的模糊语义也是我们进一步了解英汉民族文化心理,促进文化交流的途径。以上只是对数字模糊语义作出的初步分析,如何让数字中的“力量”完好地融入译文需要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秉钦.语言与翻译新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2]滕梅.英汉数词的翻译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A].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文世武.汉英称谓的语符与文化的非映射性探析[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关键词:数字 模糊语义 原则 方法
1.引言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将整个世界理解为一个数,并认为世界就是数的和谐。的确,作为表示数目的文字或符号,数字在人类社会中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没有它的力量,万物都会处于昏暗混乱之中。1965年美国教授查德(L.A.Zadch)提出的“模糊语言”的理论,在语言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它为语言科学的研究,同时也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语言科学中,数字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模糊语言”的理论也为数字的翻译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自然科学的世界里,数字的功能是计算、标记,是毫厘分明、严谨精确的实数,表达纯粹的数量意义。而在人文科学的领域里,数字往往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概念,而只是一个泛化的虚数,如汉语中的“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英语中的“at sixes and sevens”等。由此可见,数字的翻译并不是只求译出语与译入语中的数字一一对应这样简单地照搬,它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本文试图从数字语义的模糊性功用谈起,探讨模糊数字现象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2.数字的语义模糊性功用
(1)从“九”与“seven”体味数字的模糊义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俗语说得好:‘一龙生九种,种种有别。’未免人多了,就是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译为:As the proverb so aptly says,“A dragon begets nine offspring,each one different.”And inevitably among so many boys there were low types too,snakes mixed up with dragons.(杨宪益、戴乃迭译)。这句话所要传达的信息很明显,即贾氏家族人多而杂,各式人物好坏不一。但作者并未将这一主要内容直叙出来,而是先用了一句俗语来概括形容,使读者对于这一家族里人物繁杂的情况顿时有了鲜明印象。在这一俗语中,数字“九”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记数功用,而只具有模糊语义,即言其多。由此可见,特定语境中,数字的模糊语义不再表示具体数目,而是泛言数量之大,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时间、距離之长等的概念。正是数字的这种模糊性使得句中的形象更加鲜明,氛围更加真实,从而使译者(读者)有更多思考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这一点也可通过英语数字语言的运用得到体现。
(2)数字模糊义与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文学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而富有艺术性。这已为我们所熟知。其实是数字的模糊语义常在其间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汉语中的古诗名句就是很好的例证。如唐诗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见秦塞通人烟”,毛泽东的“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等。诗句中的磅礴气势因数字的模糊功用而挥洒得淋漓尽致。数字与修辞紧密结合的现象在英语中也很常见。如“But you’ll never prove it in a million years.”又如“the fifth wheel”不是字面上的“第五只轮子”,而指“累赘”。同样,“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照字面理解也是行不通的,它是指“穿着非常考究或奢侈;打扮很华丽”。
3.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
西塞罗说:“翻译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风格和力量。”由于模糊语义的存在,数字翻译自然不能局限于它本身的数值。为了把握住“语言的总风格和力量”,译者要在熟悉译入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前提下,仔细推敲原文语境,准确理解语言字面以外的含义,用适当的词语把语言中原有的“力量”尽可能完全地展现出来。为此,我们在进行数字翻译时应考虑到“遵循民族文化,符合表达习惯”的原则。例如:Each day,the Prime Minister has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译为:总理日理万机。句中的one thousand and one如直译成汉语,只能是“一千零一”这一确切的数字概念。而在汉语言文化中,没有用“一千零一”进行夸张以言其多的表达习惯,而常用“百”、“千”、“万”一类的词表数量之多。所以将上句译为“日理万机”,既使译文简洁,又遵循了汉语的民族文化,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另外,作为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英汉语中都拥有大量习语、谚语、俗语(汉语中还有歇后语),其中含有模糊数字的占相当比例。这些语言表达的固定模式是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具有言简意明、通俗易懂的特点。译者在进行字符转换时,应避免字面对等的束缚,译出地道的语言。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应译成英语中同样简明、上口的“Once bit,twice shy”;而“一不做,二不休”用英语中的“In for a penny,in for a pound”来表达,其原语言的“神气”亦未失半分。而“乱七八糟”也是对“at sixes and sevens”的巧妙处理。
4.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方法
(1)照数实译
实译即照字面直译,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数字翻译方法。具有原语民族特点的数字,只要不造成误解或错误联想,应尽量实译。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严肃对待语言的民族特点,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译文读者有更多机会接触译出语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如:
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译为:A fence needs the support of three stakes, and an able fellow needs the help of three other people.
2)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译为:There are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trades and professions and every trade has its master.
汉语习惯用数字“三百六十”来形容数量之大,种类之全,英语中的“three hundred and sixty”则无此用法。但是2)句直接将“三百六十”照实译出,并不会使英美读者难以理解,这和他们偏向于用“forty”,“forty thousand”言多是一样的。由此可见,采用照数实译的方法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和色彩,而有些从原语中引入的习惯表达可以成为新的养料补充到译入语肌体中去,丰富其语言表达方式。
(2)同义借用数词
苏珊·朗格说:“词本身仅仅是一个工具,它的意义在自身之外的地方。”由于英汉两民族的表达习惯不同,在使用数词表达概念时,所用数量也不尽相同。因此,翻译时应尽力按译入语的表达方式来译。如:
1)柳嫂子就是有八个头,也不敢得罪姑娘。(《红楼梦》)
译为:Even if Mrs. Liu had nine lives she’d never dare offend you.(杨宪益、戴乃迭译)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1)句中将“八”增译为“nine”;2)句中的“千山”、“万径”分别降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与“A thousand paths”。
(3)省略数词意译
许渊冲先生认为,只译了原语符号与译语符号之间的关系,那可能只是“译词”;如果译出符号与其所指称的实体之间的关系,那就可能是“译意”;如果还译出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關系,那就是“译味”了。翻译过程中常有“照数实译”和“同义借用数词”都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为尽可能传递出原文中的“味”,就只能选择牺牲原语的形式或风格,结合语境进行意译。由于英汉语表达习惯有别,有时一种语言中有数的概念在译入语的对应表达中根本没有,这时则不需将数字译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具有模糊语义的数字不能直译或借用译入语中的其他数词,否则很可能会导致错译,这类情况常出现在成语(或俗语)翻译中。如“不管三七二十一”(do something at will 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丑八怪”(a very ugly person),“strike twelve”(达到最高目标),“on cloud nine”(处于狂喜状态)等。文学作品中省略数词的译法也很常见。如:
1)怎么悄悄的关上门,莫不是我昨夜去了,大娘有些二十四么?(《金瓶梅》)
译为:Why close the door quietly?Aunt is a little put out.Is it that I went there last night?
准确把握1)句中的“二十四”的含义是理解原文的关键,中国的农历里有“二十四节气”,又称“二十四气”,所以上句中的“二十四”是指“气”即“生气”。而这一联想在译入语文化中并不存在,照实译或借用其它数词都只能让译文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所以比较合理的译法是采用省略数词的意译而保留原文的信息。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四世》(Henry IV)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Price: That’s to make him eat twenty of his words.
某一译本将之处理为“这不过是让像他这样惯于食言的人吃下二十来个字罢了”。看似数目不差,但实际却违反了原意。因为此句中的“twenty”表达模糊意义,指“少量”。而在汉语中“二十”并无言“少”的模糊语义,相反在中国人看来,“二十来个字”也并不算少了。相比之下,朱生豪的译文就译得精当了:他是食言而肥的好手,吃几个字是不算什么的。
5.结语
由于英汉两民族的文化背景有别以及人们理解事物的角度不一,正确理解英汉语数字中的模糊语义并给出优秀的译文并非易事,这要求我们对两个民族的文化以及之间的异同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熟悉数字模糊语义的功用。具体翻译时,把握好“遵循民族文化,符合表达习惯”的原则,适时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效果。事实上,学习和研究数字的模糊语义也是我们进一步了解英汉民族文化心理,促进文化交流的途径。以上只是对数字模糊语义作出的初步分析,如何让数字中的“力量”完好地融入译文需要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秉钦.语言与翻译新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2]滕梅.英汉数词的翻译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A].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文世武.汉英称谓的语符与文化的非映射性探析[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