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同桌的男孩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问题行为;小学生;心理咨询
  一、基本信息
  (一)基本资料
  小A,男,13岁,六年级学生,身高正常,体型匀称,面目清秀,性格外向。
  (二)家庭背景
  小A的父母为原配夫妻,家庭条件尚可。小A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去外地工作,小A自此便与爷爷奶奶同住,虽然父母偶尔会回来,但是与父母相处的机会很少,和父母的交流也较少,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从事什么职业。自小爷爷奶奶对其宠爱有加,现如今已难以约束。其母亲生性温柔,父亲脾气急躁。
  (三)学校表现及同学关系
  因本次咨询开始时为开学第一周,所以开学第一次心理课上发生的情景,很好地体现了小A在学校的情况。
  (情景回放)开学第一周心理课,当老师走进教室和学生互相问好之后,教室门被突然打开,走进一位个头不高,一脸什么事都不在乎的男孩。进来后,看也没看老师一眼,一甩门径直走向自己的座位。这时,全班学生发出一阵哄笑,老师顿时有点摸不着头脑,或许有学生看出了老师的疑惑,说:“老师,他被英语老师叫去了,开学这几天他天天被叫去办公室!”当老师正不知该如何继续下去的时候,这位“甩门哥”发话了:“老师,不用管我,你上课吧。”老师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形,心想:不管就先不管吧,先上课再说。可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接下来的课堂上,他一会儿发出怪声、一会儿随意插嘴,课堂被他哗众取宠的小伎俩屡屡打断。
  一下课,便有几名学生跟着心理老师回到办公室,争先恐后地向老师叙述着小A的种种事迹,诸如他很坏、他有暴力倾向、没人愿意理睬他、他在小学时就很出名、所有老师都拿他没办法等,可见小A的同学关系非常糟糕。不仅如此,开学短短几天,几乎每一学科的老师都会到班主任处告小A的状。
  (四)来访者自述
  小A自述比较喜欢妈妈,妈妈很温柔,不喜欢爸爸,最怕爸爸。觉得爸爸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以前只要自己稍有犯错,或者爸爸认为自己犯了错,就会一顿暴打,不过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并且爸爸很少在身边,爸爸对自己的暴力行为有所减少,但依然喜欢凡事都指手画脚。当被问及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的时候,他说自己经常上课捣乱,学习成绩又差,是一个“坏学生”,并且从小学开始就不是个好学生了。这些年一直是自己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老师不会给他安排同桌,也没人愿意和他同桌。
  (五)问题症状
  通过与小A的接触和对老师、同学的访谈,我发现他有以下症状:脾气急躁,易激惹,并且不主动控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搞恶作剧;与人交往中言语粗鲁、举止乖张;存在不合理的认知,自我负面评价较多。
  二、评估分析
  通过与小A的接触和交流,结合教师、同学和家长对他日常表现的描述可知,小A没有重大的疾病史,对自己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自知力,排除存在心理障碍的情况。综合咨询中收集到的信息,我认为小A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家庭、学校及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情绪、行为问题。
  (一)家庭方面
  在小A的家里,父亲的教养方式非常的简单、粗暴,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小A很少能有机会和家长进行坦诚的交流,家庭的互动关系出现严重的不平衡。这种现状导致了小A极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心理需求在家里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父亲是家里绝对的权威。小A父母外出工作以后,爷爷奶奶对他宠爱有加,这种教养方式的变化,让小A长期压抑的情绪有了释放的机会。
  (二)学校方面
  在和小A的交流中,小A谈到小学三年级一次偶然事件被老师和同学误会,并因此被正好从外地回来的爸爸一顿打骂。为了表达他的不满,他故意用上课捣乱、恶作剧等方式引起大家注意,如此一来,老师和同学越发认为他不是个好学生,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老师和同学渐渐疏远他,甚至对他存在偏见。为了不影响别的同学,他的座位被安排到了角落里,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同桌,因此他对老师和同学的不满与日俱增。
  (三)个人方面
  为了满足自己合理的心理需求,小A在学校中不断地采用不正当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渴望别人来关注自己,渐渐地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他也慢慢地忘记了这些不良行为的初衷。这种行为表现让多数老师和同学认为他是“坏学生”,他也逐步形成了“我是坏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出现了认知偏差,助长了自身情绪易激动、言语粗鲁、举止乖张的一系列负面行为。
  三、辅导过程
  (一)第一阶段(两次咨询):建立咨访关系,制定咨询目标
  1.初次接触
  经历了第一堂心理课上的“甩门”事件,听了同学们的叙述,我对小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找他的班主任详细了解情况。当我找到他的班主任时,班主任说正想找我,因为班级里有位学生让她很头疼,希望我能够对他进行心理辅导,这位学生正是小A。想到之前要和小A聊天时他的态度,我决定找一个能走近他的办法。我问班主任,小A有没有什么优点或者爱好,班主任说他跑步还可以。说到这里,我马上有了主意。
  据班主任反映,每一次大课间活动时间,小A都会自己留在教室里,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个时间走进他们班的教室。
  当我走到他跟前的时候,他头也不抬地摆弄着手里的玩具,还没等我开口,他说:“老师,你不用找我谈话了,你要说的我都知道,很多老师都跟我说过了。”
  “是吗?你很聪明啊,我还没开口,你就知道我要说什么,我就是想和你聊聊天呀!”我说道。
  “我和老师没什么好聊的!”
  遭遇到了意料之外的碰壁,我想,反正也是在课间,没多少时间,就说:“好吧,那就下次再找你聊,不过我想说一句,你很有个性!”在转身离开的一霎那,我用眼角余光瞥见他抬起了头。
  2.正式面谈
  经历了上次的碰壁后,我找了一个中午值班的时间,请心理委员转告他,让他到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来。正在我犹豫着他会不会来的时候,我听到了脚步声,于是迅速走到辅导室的门口,果然是他。我迎上去说:“小A,欢迎你的到来,我正等你呢!”这时我看到他脸上出现了瞬间的惊讶,随后又写满了不耐烦。请他入座以后,我们开始了咨询。   小A:(低着头)老师,你又找我干什么?
  我:(拿着学校运动会秩序册)听说你跑步跑得很快,学校要开运动会了,我想了解下你都报了些什么项目?
  小A:(第一次用目光注视着我,停留了一会)你怎么知道我跑步很快?
  我:我当然知道了,因为我是运动会的计时裁判,我希望看到我的学生取得好成绩,不过我是很公正的裁判哦!
  小A:(笑了笑)我从小学就擅长跑步,每次都是第一或者第二名,我想报所有的跑步比赛项目,可是学校规定个人项目只能报两项。
  我:我只知道你跑得快,原来你这么厉害啊,以后多的是机会,这次你就先报两项,小试牛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同学们看到你的实力,说不定以后会给你更多机会呢!
  小A:好的,老师,你放心,到时会让你看到我的实力的!
  我:好的,我等着看你的精彩表现!小A,我之前说过,你很有个性,我想和你交个朋友,可以吗?
  小A:(用质疑的目光看着我)你是老师,难道老师会愿意和一个“坏学生”交朋友?
  我:为什么说自己是“坏学生”呢?我越来越觉得你很特别了,能跟我说说看你是怎样一个人吗?
  小A:(有些激动)想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你去问问班里的同学和老师,他们都很了解我,我经常上课捣乱,学习成绩又不好,就是一个“坏学生”!我从小学开始就不是个好学生了!
  我:可是我感觉他们说的不一定都是事实,你觉得他们了解你吗?在我看来他们都不了解你,你了解你自己吗?
  小A:(怔了一下,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老师,我先回去了,下次我来找您!
  看着小A离开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为什么会说自己是“坏学生”呢?难道他内心真的是这么认为的吗?
  第一阶段的咨询中,我主要运用了专注、倾听、共情和质问的技术,用投其所好的方式打破了他原有的自我防御,使他感受到了被关注,感受到了被接纳,渐渐减少了阻抗,与他基本上建立了良好的、信任的咨访关系。另外,从这一阶段的咨询中,我发现小A存在“我是坏学生”的不合理认知。
  (二)第二阶段(两次咨询):认识到不合理认知产生的原因,提出调整方法
  1.同伴辅导
  在觉察到小A上次咨询结束前的沉默后,我决定在下一次咨询开始前,让班级的心理委员进一步跟进。我首先把小A的情况以及我的一些想法跟心理委员进行了沟通,请他寻找合适的机会,主动走近小A,目的在于让小A意识到,除了心理老师外,同学中也有人会信任他。
  2.主动约见
  周三中午,我正在办公室值班,听到有人敲门,开门后看见是小A。他进来的时候满头大汗,面带笑容,手里还拿着运动会的号码牌。
  小A:(神情兴奋)老师,我们班级刚刚在训练接力跑,我除了报名参加800米和1500米外,还参加了接力跑。
  我:有你这样一员虎将在,看来这次你们班要取得优异的成绩了!
  小A:(笑了笑)老师,我最近交了一个朋友,这几天我们一直在一起跑步,我觉得他人蛮好的!
  我:是吗?真为你感到高兴!
  小A:(沉默了一会儿)老师,其实我之前跟您说了假话。
  我:哦?
  小A:大家都认为我是个“坏学生”,这是真的,我以前也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个“坏学生”,但是上次你问我是否了解自己以后,现在我发现其实我真的很讨厌别人说我是“坏学生”。在家里,我爸爸什么都说我不好,总说我没用,完全不给我辩解的机会。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都觉得我拖累了班级,我现在连个同桌都没有,其实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没有同桌了!
  我:这种情况发生在谁身上,都会很难过。那你觉得为什么班主任不给你安排同桌呢?
  小A:(情绪有点激动)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我无意间弄坏了同桌的文具盒,她硬说我是故意的,还向班主任告状,说我经常拿她的东西,上课总是找她说话。其实不是她说的那样,可是后来班主任把事情告诉了我爸爸,还把我的座位调到后面让我自己一个人坐,回家后还被爸爸打了一顿。从那以后,我就经常上课插嘴,故意恶作剧,以此表示我的抗议,于是我就再也没有同桌了。
  我:这件事情的处理,对你确实是不公平的,你当时肯定觉得很委屈。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用这样一种方式表示你的抗议会不会是一个恶性循环?你越是这么做,老师和同学就越会觉得你不是好学生,他们也越会觉得不给你安排同桌是对的,免得你影响别人。
  小A:(低下了头)之前没有想到过,我只想到我这样做老师才能够注意到我,可是我现在怎么办?他们是不会相信我的,我现在好想要一位同桌。
  我:我相信你,这样吧,我们来作个约定,你试着在以后的心理课堂上适当控制你现在的这些不良行为。当你每一次试着控制自己的时候,请分别把成功和没有成功的具体时间和次数记录下来,每天把你的记录拿过来我们一起讨论。当你有连续进步的时候,我就在心理课上给你安排一位同桌,你看可以吗?
  小A:好的,谢谢老师!
  我:不用谢,今天就这样吧,期待你的进步哦!
  小A:(腼腆地笑着点了点头)老师,再见!
  第二阶段的咨询中,我首先运用了同伴辅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随后的咨询中,我继续运用了专注、倾听和共情技术,还尝试运用了认知技术,帮助小A调整不合理的认知。通过此阶段的咨询后,小A不再认为自己是“坏学生”了,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被认同的需求。我与小A的爷爷奶奶也进行了一次交流,把小A的情况和他内心的需求向他们作了说明,并提供了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小A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进步,鉴于此,在事先沟通的基础上,我安排小A班级的心理委员作为小A心理课的同桌,同时请他督促小A进行自我控制。
  (三)第三阶段:开展行为管理训练,改善不良行为,巩固咨询效果
  随着小A在心理课堂表现和日常行为的逐渐改善,我及时对小A的变化给予肯定。和小A约定,把在心理课堂上运用的行为管理法应用到其他学科的课堂上,并邀请班级心理委员进行监督,每天把当天所作的行为管理记录拿到心理辅导室共同讨论,当有一半学科的课堂上自我控制成功次数达到三分之二以上时,由我去找班主任协商,在座位调整时为他安排同桌。
  另外,我还将小A吸纳为心理社团的成员,鼓励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举止,并跟他约定,当心理社团一半以上的同学支持他的时候,我就把他推荐到他向往已久的足球社。
  四、个案小结
  (一)效果评估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我始终采取倾听、接纳、共情的技术,以投其所好的方法切入,和小A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小A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宣泄负性情绪。在小A认为大家和自己都了解自己,认为自己是“坏学生”的时候,适当运用了质问的技术促使他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并采用了行为管理法帮助小A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整个过程基本做到了以来访者为中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过两个半月的咨询,小A课堂上的不良行为有了大幅度的减少,能够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举止,人际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仅拥有了同桌,还如愿加入了学校心理社团和足球社团。
  (二)自我反思
  虽然在我和心理委员的协助下,小A经过自身的努力,不良的行为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本个案的咨询中还有很多需要努力和改进的方面。
  由于咨询经验有限,本个案缺少测量工具的使用,行为训练技术的使用中也不够规范。
  学生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影响,本个案咨询中,我对小A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班主任和小A本人及其同学,虽然也与小A的爷爷奶奶进行了一定的交流,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没有与小A的父母进行沟通。
  本案中小A的问题行为也受到学校因素的影响,在咨询中还要和班主任、学科老师以及学生形成咨询联盟,这对小A的后续支持系统的建立将是非常有利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学院,上海,201508)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亲子沟通;尊重;感受  接到一位家长向我求助的微信,内容是:孩子不但不做作业,还老是说我交啦,我没有记录到,我不知道要做的。每次感觉她都好无辜,她是被冤枉的。我相信她会改,我一直感觉她会随着年龄增长会改变的。今天又获知,老师找不到她的考卷。现在初二了,老是不完成作业怎么办?  接到短信,根据妈妈的描述,我的基本判断是这是一个不爱做作业的孩子,成绩不会好到哪里去。与家长面聊的时候,我首先问
〔关键词〕人际关系;沟通;高一;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2-0044-04  【活动理念】  美国心理學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指出,沟通双方在言语上的指责、嘲笑、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受到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
卜连英,浙江省海盐县教育研究与教師培训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高级讲师,浙江大学心理学硕士,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A证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中德模式精神分析连续培训学员。 浙江省职业教育卜连英心理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曾被评为首届浙江省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浙江省第四届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教育系统“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嘉兴市第四批、第五批名师,嘉兴市首届最美
〔关键词〕高三;减压;心理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5-0034-02  【活动理念】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学生正常有序的高考备考复习受到影响,有网友调侃将在2020年毕业的这届高三生是多灾多难的一代人。当疫情得以控制,春天来临时,对他们而言,夏天的高考也近在咫尺。因此,在疫情背景下,高三学生如果终日在习题、考试
〔摘要〕探讨自尊在高中生同伴关系与学习成绩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对某学校高一年级70名高中生采用自尊量表(SES)测量自尊水平,采用同伴提名法来评定同伴关系,使用成绩单来衡量学习成绩。结果显示:(1)高中生同伴关系与自尊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2)自尊在高中生同伴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同伴关系;自尊水平;学习成绩;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
〔关键词〕情绪调适;管理情绪;改变认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1-0044-03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初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因此,情绪管理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
〔摘要〕团体箱庭能有效地促进人际互动,在新入职教师中尝试引入团体箱庭活动,在“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中探索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开发心理资本,通过“说说我自己”“我的角色定位”和“手写我心”三个环节,教师们发掘自身价值,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团队建设,增加教师间互助友爱的积极情感体验,促进其良好职业心态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实现互助共长。团体箱庭游戏为教师心理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团
〔关键词〕工作室;体系建构;素质教育  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在全面落实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区域整体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政搭台,业务唱戏,依托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功能的发挥,思路清晰,举措科学,推进扎实,在总体建设上初见成效。  2009年,中山区提出中小学校要始终以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不断优化学校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和深化落实素质教育,为辖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在区域各中
〔摘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教育界对于教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素养和培养模式方面,对教师个人潜能的实现和自身的积极品质关注较少。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邯郸市多所中学的初中教师为例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期促进初中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和教师个人潜能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积极心理学  〔中图
〔关键词〕强迫症;高中生;辅导个案  一、背景介绍  小凯(化名),某重点高中二年级男生,父母离异,但一家三口现在仍住在一起。去年父亲的生意面临破产,家中负债,让他感觉压力巨大,并认为作为一个男子汉就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他特别喜欢打篮球,并且加入了班级组建的篮球队,自我感觉篮球技术比较成熟,并引以为傲。然而在本学期的校级篮球比赛中却没有获得期望中的名次。两个多月前,母亲因认为他好胜心过强,且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