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与功夫视域下的王阳明立志说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s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王阳明自少年时代起便立下成圣之志,立志一语是其终生讲学所未变化的核心概念。在王阳明思想熟化之后的学理体系中,“志”与“立志”扩充为本体与功夫的含义,“志”代表大化流行的天道本体,“立志”指向切实笃定的践履功夫,这种本体与功夫的回环系统是王阳明论学方法的真义所在。
  关键词: 王阳明 立志 本体 功夫
  一、引言
  王阳明论学极重彻上彻下、贯通内外的“精一”之道,这使得儒学经典中的平列概念和功夫次第可互换而为一。“立志”作为头脑,若会得时,与“致良知”三字皆可看作一事,“志”即廓然大公之良知本体,“立”志即“存天理灭人欲”的致良知功夫,在这一本体与功夫的有机系统中,“纯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内圣之道才被彰显出来。一方面,“志”成为天理的代指,标志着良知本体的完全呈露,在“志”的指引下,“立志”的功夫才具备展开的可能。另一方面,“立志”的功夫无有穷尽地证显着作为“志”的本体,进入“下学而上达”的点化与超越之道。
  二、“志”之本体义
  从普遍的意义而言,“立志”代表了行为主体对于某种理想的向往,所有践履都是对于这一目标的趋归。在终极理想的统领之下,为学的全部内容都获得了超越性的指向。就王阳明的义理系统来说,“立志”即“必为圣人之志”,它的本质内容是天赋善端的推广,“志”即超越性的本体,“立志”即通过无穷尽的功夫对“志”之本体的证显。
  圣人是真实地拥有了至上道体的人,“志”之所向即为圣人之道,因而“志”的本质内涵其实就是“道”本身。那么道为何物?在王阳明看来,道即天理,即主体内在的先验的道德本性。志为心之主宰,故谈“志”必然落实于心,阳明认为作为至善的道德根据不在外物,而是内在于人心的善端,人心所具有的道德创发的能动作用有一个本然指向的主宰,这个主宰便是“志”。因此,“志”是与天理合一的本体,其发用流行就是孟子所谓“气”与“义”的统一,是道德主体在现实世界中将天理的表现。
  张载尝言“志公而意私”,伊川也认为“志”是无形无迹的形上本体。“意”是在形下实存中受“气”影响的私意,如将“志”的主宰作用贯通于“气”,则精神活动的“意”和肉身活动的“气”自然符合“义”的要求,从而表征出“志”的本体内涵。但“志”并不是与作为形下之“意”“气”的对立,恰恰相反,“志”作为一个主动驱迫“气”表现、呈露自身的本然指向性,只有通过道德主体“气质”不断精纯的过程才可以展现出其“廓然大公”的本体意义。
  王阳明所论之“志”虽然始终指向超越的天理,但经过了一个不同侧重点的转变过程。在江右之前的讲学中,他侧重于去除私欲而存养天理的功夫,“志”之所在是对于“气”的克服进而保养天理。经过宁藩之乱、忠泰之变的重大考验之后,将“良知”规定为天理,把“志”的本然所指演变为“良知本体”,从而有了更简易直接的为学方法,这一时期阳明所侧重的良知的是推扩、致极,负面的“去人欲”功夫不再是他关注的重点,作圣功夫由体认客观性的天理转变为发明内在的“良知”。当然,这里须说明良知的发明亦有赖于道德意志的主宰作用,只不过在良知的内涵中,本体的内容获得了更具体和易于把握的特性。关于良知的发明过程和具体含义不作详论,此处只说明“志”所具有的合于“天道”的属性。
  关于阳明“立志说”前后时期的不同侧重,究其原因是良知功夫熟化之后,给予了良知本体极大的期许和自信,在为学方法中侧重于直认本体的超然特性,气质的贤愚不同变得不再重要,只要信得良知人人本有,顺此发用推致开来,便人人有作圣之路,此时的“志”变得如良知一般灵动无方。因此,江右之前的“立志”是“存天理,灭人欲”,江右之后则“志”即“良知”,“立志”即“致良知”。
  “志”是心之主宰,有其本然指向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所谓天理。阳明说:“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龙场之后江右以前的阳明思想坚持的是扎定笃实的为学功夫,虽然“向内转”的方向性已经明了,但仍注重于对气质和私欲的解蔽,私欲尽去而天理显现,如此方可进致大本达道。
  良知思想提出之后,“志”就由天理的规定转而为良知本体的内容,圣人的本质所在就是良知,即阳明时常强调的“心之良知是谓圣”,可以说,王阳明成圣之“志”的关键性转变就是将天理以内心本有之良知所代替,这样不免带有外在规范性的天理外化于主体内心,使得人人都具有成为圣人的内在根据。与此同时,功夫的侧重主要依凭良知之发用流行,持守良知便是圣人,致良知便是作圣之方。去除人欲而体认天理的路径此时已经被致良知的简易功夫所代替,“志”之所在就是将内在于心的良知本体呈现出来。王阳明说:“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为只是一事。”
  从传习录所载以下文字中,可见“志”之内容的转变特征: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個善念,要为善去恶否?”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何廷仁、黄正之、李候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对曰:“琪亦顾立志。”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对曰:“顾立必为圣人之志。”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立志”的内容是善念的保持和存养,这个善念的根源即良知,因此只要完全识得良知精蕴就是“立志”,换句话说,真有“必为圣人之志”,自然会知良知乃是德性之本。这对于“立志”的规定不再是“灭人欲”以“显天理”,而是本心善端的存养、良知本体的扩充,更加凸显了内在成德的力量。由此可见,“志”与良知实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或说“立志”与致良知互为前提,都涵具了本体与功夫的合一。
  三、“立”之无尽义
  儒家所谓道体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须经过具体存在的流行运化方能展开自身,所谓本体亦须由切实的践履功夫证显。儒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所注重的是德性人格的养成,以实现人之为人的本真意义,但人是一个气质性的存在,不能如物一般自始至终地保持自我,常常被肉体实存的私欲遮蔽,而需要功夫的修养方可获得人的至诚性体。所以,成就圣贤人格的追求,达到对于本体的真实拥有,作圣之功必不可少。   圣人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表征着对天道的体认,从德性人格的角度看,圣人达到了纯粹至善的诚体,表现出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但是,这并不是说圣人已经对天理完全穷尽,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普遍性的天道是以一种特殊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任何得道之人都不过是以自己的境遇展现了道体的某个侧面。在谈起天道时,阳明说:“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天道的广大精微表现为整个宇宙的流行运化,而天道即为整个存在本身。
  对于至善原则的追求,所需的体认功夫是无有穷尽的,王阳明说:“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即便是作为圣人的尧舜,对德性的追求也不可穷极,也不可能终止对于至善性体的体认,只因为圣人气质清通,所走的是一条由诚自明的道路,自然持守这一本体而不消费力。就常人而言,不免受到气质的障蔽而私欲萌动,因此,只有时时用践履功夫,才能复天理之本然。阳明对此形象地说:“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肉体实存性是私欲的来源,需要时时加以省察克制,正如地上的灰尘一般需要日日清扫,一日不除就会堆存积习,所以进德修业是一个没有终止的功夫历程。
  四、结语
  明代学者讲学的一大特色即是喜爱标榜“宗旨”,如仔细观察便可发现,明代儒者所标榜的“宗旨”已经把《学》、《庸》当中的重要范畴几乎运用殆尽。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凸显为学的核心和思想的侧重,使学问践履有一个简易可为的得力之处,并用这一个概念融贯整个思想体系,以此带动儒学的全部内容。作为明代最杰出的儒家学者,王阳明亦不例外,“致良知”这一为学“宗旨”在阳明晚年的讲学中被置于圣学之血脉的重要地位,并用此概念贯彻儒家所有的为学之方。不难发现,王阳明的学问宗旨并不仅止于“致良知”,良知一词是他晚年所强调的易于学者提捉的话头。通览阳明的为学历程便会察知,“立志”一语乃是他终生强调而无有变化者。本文对于阳明思想的“立志说”进行诠释,并辅以本体与功夫的视角,企盼能够在宏观的角度对王阳明的“立志”思想做出一个新的诠释,以此龟鉴阳明的整个为学历程,展现出其以内圣带动外王的学问路径,体征其融通贯彻、唯精唯一的思想魅力。
  如上节所论,“志”作为德性根源的良知本体,“立志”就是致良知的功夫,要实现和凸显“志”之廓然大公的状态,就需要具体的“立志”功夫超越当下的存在,进而真实把握那个形上的本体。儒家历来有重视道德实践的功夫,强调在“分殊”中探寻“理一”,在“已发”中体证“未发”,因为作为形上的本体只有通过形下的伦理实践才能展现自身,如果舍弃具体事为而单单寻本体,其结果就只能是落空一切而无所成就。正因如此,王阳明强调“日用功夫只是立志”、“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圣人之志焉,致良知焉已矣”。只知德性涵养而不在实际中讲求的原因就是“立志”未切,“致良知”就是“立志”,就是在日用常行之内求得先天未划之时。
  “立志”是一个统彻本体与功夫的思想观念,终极旨归是“必为圣人之志”,通过无穷尽的道德实践使主体发生诚中形外的实存转化,圆成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开显出作为“志”的超越的本体,进致廓然大公之圣境。这一最高的价值理想,正是在无有终止的笃定之功中方可实现。在这个意义上,王阳明以过来人的口吻说道:“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参考文献:
  [1]王守仁,著.吴光,编校.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张学智.明代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邓艾民.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邓艾民.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9]楊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0]李景林.教化的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根据家用变频房间空调器的结构与原理,分析了变频空调器的噪声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9月男用电动剃须刀市场依然呈现下滑趋势,市场零售额同比减少8.8%,零售量同比减少11.6%。受钓鱼岛事件影响,日资品牌男用电动剃须刀产品零售量同比有所下滑。
摘 要: 幼师高专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是培育祖国幼苗的园丁,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主要分析新时期幼师高专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情况,针对幼专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幼专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幼师高专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
近日,苏州三星电子(SSEC)掀开了历史新页第1,000万台洗衣机正式下线,这也创造了三星全球白色家电洗衣机生产领域内的一项新的纪录。1997年5月,苏州三星电子第一台洗衣机诞生
7月31日,西门子家电,在京郊一处新鲜果园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品发布会西门子真空零度保鲜冰箱正式在全国上市。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霍杜芳女士,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院长邴
摘 要: 目前,城市图书馆通借通还体系基本全面建成,在整合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与提高公共图书馆整体服务能力方面做出了贡献。不仅促使本市读者更加便捷地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还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朝向均等化、普遍化方向发展,为今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城市图书馆通借通还现状,重点阐明图书馆通借通还项目管理问题,以及图书馆通借通还项目管理体制创新内容。  关键词: 城市图书馆 通借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魂。有了文化这个灵魂,中华民族就有了主心骨,中华民族就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随着最近几年热泵式空调机制热能力的不断改善,生产者正努力扩大其产品的适用范围,增加了更多的局部暖气产品。事实上,甚至在日本北部的寒冷地区,热泵式空调机已开始引起消费者的
1月9日,2009长江年度论坛暨长江年度人物颁奖礼隆重举行。在论坛上,众嘉宾通过探究商业模式与领导力等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共同分析探讨全球化下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2月23日消息,近日英国品牌价值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发布了2010年全球最有价值500品牌排行榜,本次共有19家中国内地公司上榜.其中美的、比亚迪是仅有的两家中国民营企业,美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