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复的隐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a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样年华》讲述的是一个老套的婚外情的故事,但它那“缺席”的人物处理、独特的音乐和环境、色彩缤纷的旗袍所反映出的不只是外在的情节叙事,它还折射出多层次的繁复的隐喻之义。
  [关键词] 花样年华 艺术特色 隐喻
  “缺席”的人物处理,低沉而抒情的主题音乐,艰涩而隐晦的细节场景,女主人公不断变换的美丽旗袍,恐怕这是《花样年华》给观众的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了。它能获得2000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影片中这种独特的叙事技巧、繁复的隐喻式抒写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缺席”的人物处理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老套的婚外情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周慕云和苏丽珍邂逅并在同一栋公寓成为隔壁邻居,周的妻子和丽珍的丈夫有了不正当的关系,于是,男女主人公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痛苦心情,为探究自己的爱人是如何开始背叛自己的,他们在想象、模拟偷情者是如何开始、发展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了爱情,但由于文化、性格和负罪感的影响,他们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起伏多变的人物命运。但导演王家卫在情节的处理上,把本是简单的情节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淡化,仅仅把它作为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人物感情微妙变化的载体。两对夫妻的婚外情故事,在人们的观念中,这四个人的感情纠葛应该是这部影片表现的重心,外在的戏剧性冲突是最能抓住观众眼球也是导演最方便最省力的表现形式,但王家卫对这种传统的导演范式进行了成功的反叛与颠覆。“缺席”处理是《花样年华》中一个能被所有观众感知的艺术技巧,女主角的丈夫和男主角的妻子在影片中始终没有正面出现,只有声音、背影或身体的一部分,成为缺席的一对。而这被“虚化”处理的一对,却是引发片中主人公故事的主因,他们虽没正面出现,却让主人公和观众感觉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压抑感,如有关皮包、领带的场景对话,还有男女主人公多次对这“缺席”一对的想象和情境模拟等细节,使他们在正面出现的男女主人公身上得到展现和延续,成功完成了完整叙述故事的剧情需要,显示了这部片子的独特魅力。同时,又起到了“缺席”与在场的男女主人公互为衬托的独特效果。一对是无所顾忌,另一对却是小心翼翼;一对是放纵自己,在欲海里浮沉,另一对是逃避自己的真情,在痛苦中煎熬。像这样创新表现技巧的运用,在片中还有很多,使该片达到了影片拍摄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二、音乐与环境的叙事技巧
  
  《花样年华》中最让人不能忘怀的,或许是那低沉、压抑的主题音乐了。那略带爱尔兰风味的音乐在片中一次又一次地响起,每一次的出现都与故事情节、与人物心理相符合,尤其在揭示人物的一定阶段的的特定心理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和谐、强化的效果。苏丽珍由于丈夫多出差在外,懒得做饭的她就经常穿着华美的旗袍,提着饭盒去买面。要走到面摊,就必须经过一条阴晦、狭窄的小巷,小巷中悬着一盏无精打采的孤灯,她拾阶而下,昏暗的墙上映出她修长的身影,暗淡的灯光打在她郁郁寡欢的脸上,这时哀婉、舒缓的大提琴适时响起,伴以催促般的强音节奏,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彷徨与无奈。在这寂静的小巷里、低沉忧郁的音乐声中,男女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檫肩而过,音乐和画面非常微妙地互相配合,更平添了许多孤寂。此时的音乐述说的是两个人花样年华里梦一样飘忽的心事。当被爱人背叛的行迹渐渐显露,男女主人公的接触也进一步加深,随着对彼此了解的增进,他们之间发生了本不愿发生的爱情。他们虽是一对被抛弃的情人,却不乏传统的束缚,带着伤痛的心,总在婚外情的尴尬的情网中痛苦挣扎,极力控制住自己,不敢超越道德的樊篱。当两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时,这段音乐再次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条音乐也可以看成是他们感情的主线,也可以说是他们爱情的象征,它孤独、哀伤的旋律宣泄出男女主人公从心灵的孤寂到相恋又不敢恋的情感曲折。
  音乐的主要效用是抒情,所以每当片中主人公的情绪升华,音乐总适时响起,把人物的复杂心情揉进音乐中去。除了那让人难忘的原创主题音乐,沙哑的外文抒情歌曲以及周旋的《花样年华》也是导演精心的安排。当男女主人公一起在咖啡厅暍咖啡时,那里播放的正是当年流行的拉丁风情的歌曲,不仅让观众感觉到了那个年代的浪漫、温情的咖啡厅文化,也暗示了他们的感情纠葛。当女主人公的丈夫为其点播《花样年华》时,我们分明感觉到了她内心起伏的感情波澜及发自心底的深长无奈的叹息。
  情绪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要想让观众捕捉到这种情绪更难,但《花样年华》却巧妙地做到了。王家卫淡化外在冲突,不纠缠于无谓的故事情节,仅仅通过隐晦的画面和低沉的音乐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完全是一种心情故事的表现方式,观众必须用心去揣摩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才能读懂电影所讲述的完整故事和导演所极力要传达的主人公心灵的点点信息。王家卫的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乍一看让人感觉拖沓而莫名其妙,但仔细体会,你会发现这样无形中扩大了故事的外延,它留下了许多空白,如中国的水墨画,清新淡雅,让人联想、意会。暗淡狭小的弄堂,两个身影檫肩而过,意味深长的一瞥,多次出现的下雨的场景,班驳的铁栅栏,旅馆里长而空荡的走廊,飞舞的窗帘等等,这些实际也隐喻了他们孤独压抑的生活和落寞的、如雨般纷乱的心境。
  
  三、色彩缤纷——旗袍的多重隐喻
  
  影片中,不光是音乐和环境成了一种象征和喻体,女主人公身上那二十多款旗袍更折射出多层次的隐喻主义。王家卫虽一再强调,故事是发生在六十年代的香港,但整个影片透出的氛围仍让人感觉像是张爱玲笔下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叽里呱啦的上海话和表现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从上海带过去的海派文化,是形成这种氛围的重要原因,但那极具东方情调的旗袍,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苏丽珍骨子里是个传统的女人,虽在感情上深受丈夫伤害,却极力想维持自己的家庭,当被丈夫背叛的猜测在偶然看到周太太从日本寄来的信中得到证实,她依然不敢和丈夫捅破那最后的一层纱。她和周先生由开始的同病相怜到心心相印,其中的刻骨真情连她自己都不能否认,但她依然婉拒对方,压抑自己说:“我们不会和他们一样。”她无法无视别人的“闲言碎语”,并不断地告诫自己“一步都不能走错”。但心理上的克制和外在的彬彬有礼,并不能阻遏心中燃起的真情,欲望之火隐藏在紧身旗袍的包裹之下,每一款旗袍都是她的一段心情,隐喻地书写着欲望与现实的艰苦斗争。最终她在感情与婚姻之间选择了后者。
  除了在自责中排斥周先生的感情之外,苏丽珍还是一个力求远离周围是非的洁身自好的女人,片中处处能感受到她所做的这种努力。她有意与周围所有人保持一种若即 若离的状态。王家卫描写了他记忆中的温暖的六十年代:“那种居住的环境还有人跟人之间的关系。……那个时代是我小时候经过的,所以我会感觉那个时候很温暖。”确实,那共同的客厅、厨房空间,那咿咿呀呀的旧上海老歌,噼劈啪啪的麻将声,虽在香港却固执地用上海话的对白,这些共同营构了一个温暖而又怀旧的氛围。就如孙太太满怀深情的回忆:“以前跟顾先生顾太大不知多热闹,好像一家人,想来也开心……。”但女主人公却显得与这暖暖的调子不协调。她虽漂亮高挑,却不喜欢在大环境中凸显自己,只期盼隐身于既有生活,不招人非议。旗袍被导演王家卫巧妙地作为一个隐喻的道具,把女主人公的这种追求通过旗袍色调与周围环境表现出来。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她身上的每一款旗袍无不与周围环境相谐调,如在孙太太房里时,她穿过红黄蓝三色碎花旗袍,白底桔红色大花旗袍,黄绿色,棕黄色也是她惯选的色调,而孙太太房间里是浅黄的门窗,黄色的剑兰,土黄的窗帘,亚红的沙发,淡黄的灯光,在视觉效果上可谓是达到上乘的搭配,女主人公通过衣着把自己恰倒好处地融入了周围的环境。晚上去面摊时那一袭暗色的旗袍也是她寂寞心情的写照,同时又将她隐身于茫茫的夜色之中。她想融于世俗生活,但又不想招惹世俗的是是非非,于是,柔软的丝质旗袍,高高的立式硬领,既融和又矛盾地彰显了她的个性与心事。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旗袍成了她自我保护和与纷繁俗世隔绝的一层特殊外壳。她的所有浪漫的想法,对周先生的感情,一切的欲望,都被那一身旗袍紧紧包裹、禁锢着。
  王家卫特地请上海老裁缝为女主人公设计二十四套旗袍,其用意是深长的。首先,它色彩的变换能让人感觉到季节的变更和时间的流逝,有利于更好地叙事。另外,它还含蓄地隐喻着花样年华里美丽与忧伤并存、爱情与绝望共生的尴尬境况。苏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丈夫,周只得出走新加坡。几年之后,苏丽珍虽曾打电话给远在新加坡的周先生,但也许感觉有些旧事已无法重提,欲言又止,挂断了电话。周先生也寻访过满载昔日恋情的旧宅,但华年易逝,一切都无可追寻。片中设置了离婚后的苏丽云重回故地并长期租住那里,影射了她与周先生同样企望回到“过去”的心事,但也许是命运的播弄,他们竟失之交臂。片尾的题词虽表明“他仍然怀念着过去的一切。”但错失的情缘已无法追回,咫尺之遥却无缘相见,那种感伤与遗憾,像一层薄雾,固执地漂浮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诗人田间的诗作《义勇军》不仅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一位义勇军的形象,而且还反映了中华儿女反抗异族入侵的民族精神和战胜日寇的坚定信念。这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一周年的今天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义勇军 抗日 精神  现代诗人田间(1916—1985),以抒情长诗《给战斗者》蜚声诗坛。其诗句简短,节奏急促,擅用复沓,讴歌抗日救亡,翻身解放的战火风雷,声情激越,催人奋进,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期刊
[摘要]影片《断背山》中两个男人之间的相爱过程中,表现了影片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们与外部现实世界的冲突。正是这些冲突使他们难以天长地久,共同生活。  [关键词] 同性恋情 内心冲突 双方冲突 社会冲突  影片《断背山》以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怀俄明州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影片中两个美国年轻牛仔杰克和恩尼斯在断背山放牧生活中相爱,他们的感情长达二十年之
期刊
[摘要] 中国西部是我国丈化资源的宝库,中国西部影视是我国影视艺术版图极具个性特色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西部以其独特地域特征孕育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对于“陕军”而言,地域丈化既是其打造“影视陕军”这一地域文化品牌的特色,也是其优势。而如何在影视创作更好地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则是打造“影视陕军”这一地域文化品牌的关键。  [关键词] 地域 文化 影视陕军  中国西部是我国文化资源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四大传统媒体之外的新兴媒体蓬勃发展,其中“无聊媒体”堪称新兴媒体的新锐力量,它巧妙利用了人们的“无聊时刻”,具有针对性强、传播效果好、经济性强等特点,必将在未来的广告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媒体组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媒体选择新兴媒体 “无聊媒体”  广告媒体的选择是广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希望通过选择恰当的媒体使得信息传播效果最优化,然而广告人的一句名言“我知道有
期刊
[摘要]影片《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张艺谋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张艺谋的个性特征,具有丰富的艺术创作内涵堪称一部力作。尽管影片上映后由于A'fl'l审美观念和艺术视角不同对其褒贬不一,但仍然凭借其美妙的构图和饱满的色调、出神入化的灯光运用,获得了1995年法国《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并入围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  [关键词] 张艺谋 影片 艺术内涵    一、
期刊
[摘要]《理发师》是用一个人的行走来发现和复述着一个时代,阐释着这时代中平凡个体在巨大背景下的双重意义,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个体生存的渴望和个人生活的梦想在转成为一种隐约地内心独白时,生命是一种困惑,而生存却是一种执著。  [关键词]理发师 生命与生存 执著与困惑  用一个人的行走来发现或者复述一个时代,并不是一种艰难,而是一种执著,以及在这种执著中难掩地困惑——因为那个时代的动荡,同时也是那个人
期刊
[摘要]向来被文学界视为“逆流”的鸳鸯蝴蝶派,其电影创作却频频被搬上银幕。在其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并逐渐边缘化的文化背景下,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电影创作却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离不开文学创作本身的魅力,以及媒介的运作和受众的选择与满足。文章从传播者。媒体、受众三个方面分析了鸳鸯蝴蝶派的电影创作浪潮,理性地指出其对当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电影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播 鸳鸯蝴蝶派
期刊
[摘 要]当前中国娱乐文化中有三种笑声:主旋律的笑声,文人的笑声,市民的笑声。笑声与笑声,形式相同,内涵却大有差别。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当前中国娱乐文化结构的缩影,乃至当前整个中国文化的缩略图。  [关键词] 喜剧 搞笑 娱乐文化  笑声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透过笑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社会文化秘密。  喜剧的效果就是笑声。何为喜剧?经典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诠释。亚里斯多德认为:喜剧是
期刊
[摘要] 电视谈话节目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具有多种节目形态。真实的谈话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命力。真实的谈话应该把谈话中不同意识、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声音构成的“复调”真实的表现。但我国目前多数电视谈话节目是编导的“独白”。  [关键词] 电谈话真实复调  电视谈话节目最早发端于美国,美国的《电视百科全书》对“谈话节目”的定义是“电视谈话节目(TVTa,k Show)是一种主要围绕着谈话而组织
期刊
[摘要]电影《撞车》的思想是通过多层次重叠事件明晰复杂性手法分析、表现今天复杂的社会生活。导演哈通过吉斯强有力的对生活中事件片断的分解与重组,以事件将人物间的关联与观众的经历链接;对定向、层次概念的把握与创造,打破了按层次划分独立事件的电影叙事理念,为观众提供了震撼心灵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层次重叠事件 复杂性 事件片断 定向 “软网络”  《蒙古精神》是一部背负着历史与民族使命的文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