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化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职业能力标准是提高高职课程设置质量的核心,正确处理高职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关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课程设置;职业能力;能力标准
高职课程的设置特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虽然经过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大多数的高等职业院校往往根据国家专业设置目录自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再根据培养方案要求设置课程。其特点是:1.人才培养目标往往比较笼统。2.各高职院校之间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设置差异很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3.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强调所学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忽视了具体的职业能力培养,缺乏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评价方法不能科学地衡量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多数的课程评价都是以书面考试形式进行的,加之,缺乏统一的职业能力评价方法,所以职业能力评价难以获得科学的结果论。
高职课程设置应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高中后阶段提供以就业需要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理论知识获取是不同的。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来获得,而职业技能一定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进行训练和培养,两者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地将本科院校的课程内容通过缩减或删减直接搬到高职院校来,而是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它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职课程设置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而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或岗位所需的具体能力以及达到这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了突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按照职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按照岗位实际操作的能力需求,以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比如,高职院校中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机电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和维护修理、电气产品的制造检验等职业。那么,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电气及自动化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员、检验员、机电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等职业的岗位能力为依据,设置相应的课程。首先应该对企业的技术员、检验员、机电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等职业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找出其共性的部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如《电工技术与实践》、《电子技术与实践》等;再将这些岗位的特殊需求作为专业课程设置,比如《自动控制原理与实践》、《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机电产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故障检修》、《电器产品质量检测》等等具有岗位能力特点的课程,以满足具体岗位的能力需求。这样在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很快适应电气及自动化产品的设计、安装、检验及维护修理等相应的岗位,实现零距离就业。只有在职业教育中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使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才能提高高职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课程设置的关键。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不断发展,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技术进步和岗位能力需求变化,不断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整合与开发,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职场的变化。
职业能力标准是高职课程设置的基础
职业能力标准是从事某个职业工作岗位的最低能力要求,由若干能力单元组成,每个能力单元包括能力名称、能力表现水平、具体任务、条件说明和考核方法等内容,该标准应该既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衔接,又能满足现有行业、企业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了解这一点对于实现高职课程所确定的能力目标至关重要。因为每一门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具体的和可操作的,应该有统一而细致的评价方法。因此在设置课程时,首先要对课程服务目标区域的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列出现场工作的任务和能力要求。然后对这一领域职业群所需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开发出所需职业的能力标准。最后设计学习程序和课程框架,确定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样板和评价材料。通过对职业能力的细化,有助于培养某一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有助于提高课程设置的质量,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行业发展的实践能力。
正确处理高职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关系
在强调职业能力标准重要性时,不能把职业能力标准等同于课程标准。这是因为职业能力标准是从事某个工作岗位的最低能力要求,还因为职业能力标准的层级是基于职业的层级,而不是能力掌握的熟练程度。也就是说,某一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项技能中所包含智能成份的比例大小,取决于该项技能所使用工具或手段的复杂程度、技术含量和复杂性成份;取决于掌握该项技能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某种技能水平的等级越高,其工作职责和服务范围越大,其控制的系统和工具越复杂、对劳动者的智力和工作经验的要求越高,也就需要更加严格的培训和长期的实践训练。如果仅仅按职业能力标准来确定课程标准,也就是要求培养仅仅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人。这样一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就变得渺茫,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也没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就严重缺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它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高职课程设置应当高于职业能力标准。这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和基本要求,制定职业能力标准是提高高职课程设置质量的核心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手段。正确处理高职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关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靖晓英,高职教师“双向循环流动”职业技能培养机制构建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8,4
[2]赵计平,高职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培训课程开发途径,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3]李亚平,《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高职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关键词:课程设置;职业能力;能力标准
高职课程的设置特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虽然经过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大多数的高等职业院校往往根据国家专业设置目录自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再根据培养方案要求设置课程。其特点是:1.人才培养目标往往比较笼统。2.各高职院校之间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设置差异很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3.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强调所学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忽视了具体的职业能力培养,缺乏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评价方法不能科学地衡量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多数的课程评价都是以书面考试形式进行的,加之,缺乏统一的职业能力评价方法,所以职业能力评价难以获得科学的结果论。
高职课程设置应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高中后阶段提供以就业需要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理论知识获取是不同的。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来获得,而职业技能一定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进行训练和培养,两者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地将本科院校的课程内容通过缩减或删减直接搬到高职院校来,而是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它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职课程设置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而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或岗位所需的具体能力以及达到这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了突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按照职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按照岗位实际操作的能力需求,以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比如,高职院校中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机电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和维护修理、电气产品的制造检验等职业。那么,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电气及自动化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员、检验员、机电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等职业的岗位能力为依据,设置相应的课程。首先应该对企业的技术员、检验员、机电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等职业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找出其共性的部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如《电工技术与实践》、《电子技术与实践》等;再将这些岗位的特殊需求作为专业课程设置,比如《自动控制原理与实践》、《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机电产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故障检修》、《电器产品质量检测》等等具有岗位能力特点的课程,以满足具体岗位的能力需求。这样在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很快适应电气及自动化产品的设计、安装、检验及维护修理等相应的岗位,实现零距离就业。只有在职业教育中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使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才能提高高职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课程设置的关键。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不断发展,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技术进步和岗位能力需求变化,不断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整合与开发,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职场的变化。
职业能力标准是高职课程设置的基础
职业能力标准是从事某个职业工作岗位的最低能力要求,由若干能力单元组成,每个能力单元包括能力名称、能力表现水平、具体任务、条件说明和考核方法等内容,该标准应该既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衔接,又能满足现有行业、企业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了解这一点对于实现高职课程所确定的能力目标至关重要。因为每一门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具体的和可操作的,应该有统一而细致的评价方法。因此在设置课程时,首先要对课程服务目标区域的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列出现场工作的任务和能力要求。然后对这一领域职业群所需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开发出所需职业的能力标准。最后设计学习程序和课程框架,确定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样板和评价材料。通过对职业能力的细化,有助于培养某一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有助于提高课程设置的质量,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行业发展的实践能力。
正确处理高职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关系
在强调职业能力标准重要性时,不能把职业能力标准等同于课程标准。这是因为职业能力标准是从事某个工作岗位的最低能力要求,还因为职业能力标准的层级是基于职业的层级,而不是能力掌握的熟练程度。也就是说,某一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项技能中所包含智能成份的比例大小,取决于该项技能所使用工具或手段的复杂程度、技术含量和复杂性成份;取决于掌握该项技能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某种技能水平的等级越高,其工作职责和服务范围越大,其控制的系统和工具越复杂、对劳动者的智力和工作经验的要求越高,也就需要更加严格的培训和长期的实践训练。如果仅仅按职业能力标准来确定课程标准,也就是要求培养仅仅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人。这样一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就变得渺茫,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也没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就严重缺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它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高职课程设置应当高于职业能力标准。这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和基本要求,制定职业能力标准是提高高职课程设置质量的核心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手段。正确处理高职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关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靖晓英,高职教师“双向循环流动”职业技能培养机制构建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8,4
[2]赵计平,高职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培训课程开发途径,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3]李亚平,《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高职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