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茶叶的女人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83692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不产茶,但茶和烟是客人进门后要在第一时间内找到的东西。有的客人不抽烟,但似乎从没有人拒绝接过茶杯。早些年,主人因自己不能辨别茶的优劣,在给客人泡上茶后会解释说这是多少钱一斤的茶叶,唯恐客人因口感不好而觉得怠慢。实际上茶因非当地所出,也不大容易买得到,有时客人来了茶叶罐是空的这种境况也是有的。所以在年复一年靠“割麦插禾”为生的乡邻眼里,茶叶相对油盐来说是稀有而奢侈的。
  那个卖茶叶的女人是哪一年开始出现在村子里的,已没人能说得上来。只知道从某一年开始,她便年年夏秋时都要到村子里来。
  一条长辫子、一双解放鞋,卖茶叶的女人挎着装满茶叶的篮子,不紧不慢地挨家挨户吆喝:茶叶!卖茶叶!看到有人张望,就会敏感地停下来问:要不要茶叶?这是她最初到村子里来的样子。对卖到家门口的茶叶,乡邻们都表现出莫大的兴趣,谨慎的心理又让他们总要先邀上三五个人来“共同鉴别”,还提出了平常购买时不敢说出的要求:能不能先泡上喝喝看?卖茶叶的女人欣然同意,于是茶叶在开水的浸泡中舒卷开来。后来有人买了,并不是真的判断出了茶叶的质量,而是家中确实没有了茶叶,价钱也确实比上街买要便宜,更重要的是那茶叶足秤:四两就是四两,半斤就是半斤……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在卖茶叶的女人手中买茶叶。
  卖茶叶的女人总是脚步匆匆,从一个村子走向另一个村子。关于她的故事也在村子里传说开来:她住在几百里外的一个山村里,那里还没通公路,东西的搬运基本全靠背篓。山里除了茶叶,只出产土豆和玉米等。米面油等则要用钱买,或用背篓将土豆和玉米背下山来进行物物兑换。而当地最值钱的茶叶,因地处偏远常常不能及時卖出而错失了高价的时机。面对这样的境况,卖茶叶的女人和同村三四个人一起,产生了自己把茶叶运到山外去卖的想法。肩挑、背篓背,几个人在一村人的期盼中走出了大山。一路忍受司机的白眼、乘客的嫌怨,辗转五六次车后,把自己辛苦采摘、辛苦炒作的茶叶运到目的地。住当地最廉价的旅社,每天从日出走到日落,只跟人家说:这茶叶是我们自己摘的,自己炒出来的……总是只有这样简单的一两句话。
  渐渐地,卖茶叶的女人再到我们村子里时,连这样简单的话也不用讲了。有人看到她就会大声地把她叫到家门口,问去年买的那种价位的茶还有没有或者有没有更好的茶。卖茶叶的女人和乡邻拉家常时也说:出门在外,什么都要花钱。有时碰到还价还得厉害的也要卖;毕竟每天都有开销;曾经收到了假钱想哭……有一次竟也为达成生意用茶叶跟人换了几斤棉花,说是带回去给老人孩子缝棉袄。岁岁年年中,卖茶叶的女人行走在乡邻的视野中,她用她的行走丰富着人们对茶叶的了解,丰富着自己的经历,也丰富着别人的生活。
   后来,村子里也有人开始从事茶叶的贩卖。卖茶叶的女人来的次数就少了些。几年前我离开家乡后,就不曾再见过卖茶叶的女人。直到去年年初巧遇了一位来自卖茶叶女人家乡的茶商,随口问起,才得知卖茶叶的女人早已在几年前就开办了自己的茶场,专门在当地从事鲜叶的收购和加工,成为了当地很有名气的茶叶批发商了。
其他文献
途经上海,与茶师痴人呆语、前辈不懂茶者、不知味相约,一起到茶城品茗聊天。  茶人相见,稍事寒暄,便直奔主题。不知味前辈首先拿出了一款毛蟹,待水初沸,前辈用盖碗冲泡。为了彰显茶性,第一次投茶量较轻,汤色清亮,入口顺滑,无一丝苦涩。痴师品过之后说,毛蟹能做到这种程度,很是难得。不知味前辈说此茶是这个茶厂当年做得最好的一批毛蟹。不知味前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什么是好茶?以他的理解,并不是特级茶就是好茶
期刊
名词解释     茶中精灵——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多酚类复合物,约占茶干重的25%左右,是茶叶中30多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有很广的药用价值,是茶的主要药用成分。  茶多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4类: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白素及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儿茶素类是茶多酚的主要成分之一,占其总重的50%~70%,茶水的涩味及通常所说的茶垢均来源于它。   儿茶素衍生物具有抑制癌细胞增生、
期刊
泉州是个怎么样的城市?去过无数次泉州,我还在不停地问自己。  在泉州呆了两日,开始渐渐用心去体会这座城市。它像江湖中最后的一个大侠,外表极度豪放,喜好四处闯荡,它造就了极为活跃的经济,晋江的服装和鞋子、南安的水暖管材、德化的瓷器、安溪的茶叶等等,都从这里走向了全国。  在泉州,你不禁会被无处不在的广告牌所吸引,旅游鞋、夹克衫、琳琅满目的食品……代言的明星更是让人看花了眼,估计金鸡百花加华表上的明星
期刊
北京现存的最古老的茶庄是哪家?我会毫不犹疑地告诉你:森泰茶庄。可是,阔别两个多月,再次站在北京的前门,却发现拥有150多年历史的茶庄老者“森泰”,不经意间消失得片瓦不存了。据附近居民介绍,“森泰”两个月前,在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规划中轰然倒地了,由于至今还未选到更合适的开店地点,这个曾经是“京城茶号第一家”的茶庄,是否还会重新站起来,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森泰茶庄出自茶农世家     森泰茶
期刊
北京喝茶的人多,茶馆种类也很丰富,书茶馆、戏茶馆、茶酒馆、清茶馆、大茶馆……可是,与这春暖花开季节相连的,最吸引人的还是野茶馆。    前清时,北京各大园林属皇家独有,平民踏青只能去郊外,野茶馆因此而兴盛。大树下搭个凉棚,支起几张桌椅即可,供游人过客歇脚、纳凉、饮茶、避雨之用。茅屋芦棚,竹篱环绕,土石桌凳,黄铜茶壶,粗陶茶碗。周围垂柳拂地,野花斗艳,蝶舞蝉鸣,别有一番风味。    野茶馆是季节性的
期刊
又是周末,轻松散漫的氛围在空气中蔓延着,在他人的繁华时刻,我却只想赶回家,泡上一盏茶,在香气馥郁中享受难得的空闲时光。  最近迷上了素有“ 茶中之王”美誉的“大红袍”,单这名字便足够吸引我。  有关“大红袍”的来历,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有的说,这株茶树生于悬崖峭壁,人们无法攀登,于是有位茶农便专门驯养了一只猴子,让此猴穿着红衣登上悬崖,采下芽叶,制成香茗,故称“大红袍”。还有的说,清代有位县官,
期刊
在潮州,拥有一套若深盅、孟臣罐,方有资格谈论茶道。   从清代开始,茶客们便痴迷题款“孟臣”或“惠孟臣”的茶罐,但惠孟臣的传世作品远远无法满足潮州功夫茶爱好者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不少仿制的孟臣罐。  虽然仿造的孟臣罐“触目皆是”,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潮州壶人仿制的孟臣罐,无论造型还是题款,才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因此也出现了不少制陶名家,如老安顺章氏、源兴炳记吴氏都是百年以上老字号。只是人们对“孟
期刊
缘起:感恩自然,和谐世界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是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祖庭、中国乌龙茶的诞生地、工夫茶的发源地、台湾名茶洞顶乌龙的故乡,自古以来高僧辈出,名贤荟萃,禅风和悦,茶韵幽远,堪称“茶禅一味”的典范。在这里,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与茶家的雅气,共同谱写了以“正、清、和、雅”为核心理念的武夷山禅茶文化。武夷山的禅茶文化不但是武夷山茶文化、中国乌龙茶文化、工夫茶文化的源头,而且是和谐
期刊
开篇语:追溯岁月,唐宣宗大中三年,有个130岁的老和尚来到洛阳,宣宗问其长寿之道,答曰:少时家贫,无药可服,一生唯爱喝茶,日饮百碗亦不厌多。回到时下,当我们徜徉于百岁寿星的长寿之河中,探索他们的养生之谜时,发现许多百岁寿星对茶情有独钟。为此,本刊特推出“百岁老人与茶”系列专栏,现身讲述寿星们与茶的不解之缘……    春雨绵绵的一个下午,福州市鼓西路旧米仓一户普通人家。  老寿星吴益馨老人正坐在客厅
期刊
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13世纪末)又大批南下至江西、福建以及广东东部和北部等地,这些人统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  客家人喜欢喝“擂茶”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客家人尤其是居住在臺湾的客家人还喜欢制作和饮用“酸柑茶”则鲜为人知。酸柑茶,是中国客家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台湾桃园、新竹、苗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