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虫子的人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too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概是因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都与昆虫学有关,严莹对虫子积累起了浓厚的兴趣。到了周末或者小长假,身边的闺蜜都在为去哪里游玩发愁,严莹只需约上三五“虫友”,就可以去城市周边的山林边,度过一个理想的假期。
   2009年,严莹和老公在野外考察时,发现了深圳一个从未发现的昆虫新物种。在“虫友”圈子里,有一个规则,若发现和采集到新物种,就能拥有给该物种取名的权利,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因为这个新物种是老公首先发现的,所以在2011年,这个新物种被正式命名为“亚连中华锤角蚁甲”,取自老公母亲的名字“亚连”。在野外寻找虫子的过程中,他们经常打趣,没准儿这次能发现“你”。
   有些人很奇怪,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怎么会对虫子感兴趣。严莹说像她这样的女孩子有很多。她开了一个@三蝶纪的微博,发布和昆虫有关的内容,并解答网友的疑问。一位之前并不认识的朋友通过微博私信告诉她,通过严莹微博上的图片,她发现昆虫很美、很萌,自己因此也慢慢喜欢上了看昆虫。还有一位“虫友”的妻子,是十年前见到虫子就会尖叫的女生,十年之后她喜欢上了昆虫,并且用针笔精细地描绘出她见过的虫子,还出了一本关于昆虫的书。
   严莹在一篇科普文章中介绍道:1842年,英国人割占了深圳河对岸的香港。几乎与此同时,来自英国的学者就开始研究当地的蜻蜓和豆娘。1854年,学者Baron de Selys Longchamps发现香港第一个本土蜻蜓品种方带幽蟌。此后的一百多年里,香港发现并记录了115种蜻蜓,其中有4个物种以及1个亚种为香港独有的品种。如今的香港,发现的蜻蜓种类数量已超过整个欧洲,这是香港生态环境和物种多元化的一面镜子。占香港土地面积40%的郊野公园、原生态的丛林、保护良好的田野、清澈的溪流池塘和洁净的湿地,为蜻蜓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1965年,第一本完整记录香港蜻蜓的书完成,此后不断得到修正和增补。2001年,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专门成立“蜻蜓工作小组”,整理出版了面向大众的《香港蜻蜓图鉴》并一版再版,用生动的图片和通俗的文字介绍了香港所有的蜻蜓,深受市民喜爱。在这个只有六七百万人口的城市里,民间有自发的蜻蜓爱好小组,有专门建立的蜻蜓网站。
   “这是一个城市受人尊敬的品位。”严莹说,“从昆虫和昆虫爱好者群体的丰富程度,同样能看出一个城市的人文气质和格调。”严莹觉得追虫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虫子的世界微小却惊天动地,一个水洼就是一片海洋,一片叶子就是一顶阳伞,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岛屿……每个昆虫爱好者心中都有一方小天地,在那里他们能忘却烦恼,让生活慢下来,回忆与虫子相遇的那一刻的惊喜。追虫子的人越多,这个城市也就越幸福。
   (张心涛摘自《知识窗》)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我妈跟我说:“你帮我在网上买个包吧。平时我好拎拎。”  我说:“行,你要什么样的。”  我妈说:“随便,大一点的,深色的,耐脏。你看着买就行。”  我跟我妈强调:“我看着买啊,买回来你可别嫌丑。”  我妈不耐烦了:“包有什么好看不好看的,能用就行。”  晚凉,我妈跟我爸坐在门口说话,我坐在屋里,听他们聊着聊着,我妈说:“前面XX那家昨天买了个锅,真漂亮啊,那锅底也厚,漂亮得很。”  包包
期刊
一个徒弟从师学音乐,晃眼三年,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系统,几乎都精熟了。于是他问:“我什么时候能出去演奏呢?”师父劝他别急,“你真的听见音乐了吗?”徒弟回答:“当然,我怎么可能听不见音乐呢?音乐就在我的乐器里啊!”  师父就说:“这样吧!我带你去见我的师父吧!”  师徒两人走进山里,走了一整天,穿过一片瀑布,师父终于停下来,“你等在这里,千万别乱走动。我去请我的师父,看他愿不愿意见你,教你出师前最后
期刊
偶然看到一份资料,是梅兰芳的外孙讲述外公的故事。其中提到一件事,有一段时间,梅兰芳非常迷恋画画,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连虞姬戏服上面的兰花、梅花都是他自己画出的图案。发现梅兰芳如此痴迷画画,有人劝他说,你的事业是唱戏成就的,画画画不出梅兰芳,但是画画可以成就张大千和齐白石他们。梅兰芳听了,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有空闲时,他还是喜欢画上几笔。  有个名叫言慧珠的学生,是梅兰芳最喜爱的女弟子,学梅
期刊
拉练的夜晚,我们在雪原与星空之间露营。  两顶雨布搭成的帐篷很窄小,像田野中看秋儿的农人用玉米秸搭的小窝棚。我和小鹿头脚相对,用体温暖和着对方。平日柔软的被子,此刻变得铁板一样冷硬,棉絮好像变成了冰屑,又沉又冷地压在身上。“这是怎么回事?被子被施了妖法!”小鹿在对面瓮声瓮气地说。为了保暖,我们把所有的物品,比如十字包、干粮袋、皮大衣,包括毛皮鞋,都堆在被子上面,此刻,要是有一双眼睛从帐篷外窥视我们
期刊
我早就预感到了。那天晚上的煤油灯好像生了一场大病,比平时暗淡好多。风从窗缝里钻进来,把灯苗吹得躁动不安,忽明忽暗的屋子里要有事情发生。  果不其然,那人来了。门不好,很难推开,所以他推门的动作很大,带进来的风差点把灯扑灭。我愤怒极了,狠狠地扔下筷子,饭也不吃了。  那年我10岁,和其他同龄人一样,顽皮,固执,被父母无限宠着。那时候的乡下还落后,家家户户都掌煤油灯。人们忙完一天的农活儿,吃过晚饭,抽
期刊
清晨的大学校园里,一位老伯正独自在长椅上看报,两个学生拿着采访机走过来,礼貌地问:我们是学生新闻社的记者,能采访您一下吗?  老伯抬头看看,嗯了一声。两个学生于是坐下来,问:您这个年纪,一定经历过很多,能不能谈谈您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天?  这实在是个蹩脚的提问。如果你被这么问过就一定知道,除非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思考,否则很难给出漂亮又切实的回答。要是有大明星被这么问,他八成会说,抱歉,没有最重要,只有
期刊
一位同事抱怨说:“咱们这工作可真是太单调了,三年送一茬学生。一轮一轮地重复,教材都熟得倒背如流了,以后的日子,我就得三年三年地重复着过,想想都觉得没意思。”听完她的话,一位明年就要退休的老同事说:“我教了一辈子书,从来没有觉得单调,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教学过程也丰富多变。即使是重复同样的教材,教学的整个过程却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这是一种生动的重复,在教学中因为熟悉才更有底气,还能在此基础上富有创
期刊
小时候的我不愿意去地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田间地头走过时,衣服上总会粘上很多带刺的小球儿。虽然不会伤身体,可是很麻烦,出了地得一个一个小心地摘下来,摘时稍微有点扎手。  地里咋会长那么讨厌的家伙?它的存在讓我对跟着母亲下地干活产生了抵触情绪——我宁愿在家里跟着奶奶学着纳鞋垫,学着纺棉花,或者学着做种种繁琐的家务活也不情愿下地。  还记得小学四年级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写《秋天的田野》,别的同学都在写
期刊
有些人的存在,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些极简单的真理。管家就是这样的人。  管家的微博名字就叫“管家的日子”,他是个有小胡子的男人,是一家设计公司的老板,平时一个人住,没有太多想法,偶尔自己做点儿东西吃。他从小喜欢吃面,常把面作为早餐,吃一碗再出门工作,从胃里开始到整个人都暖暖的。但慢慢地,他对外面买回来的面感觉口感不适,念及小时候吃面的味道,那份滑爽至今难忘,便下决心自己做面。  “那时候,好吃精到的碱
期刊
李健,中国流行男歌手。曾是“水木年华”演唱组合成员,后退出。王菲与孙俪都曾在春晚演唱过他的作品。随着《我是歌手》第三季热播,李健成为男神级歌手。他的声音清澈、清新,并散发着原野的绿色清香,在他淡雅柔和的声调中,又不乏一种现代的美感,有民谣的简洁,又多一些华丽;有流行音乐的流畅,又多一些雅致。他纯净、复古的嗓音温暖清亮,深受文艺青年们的青睐。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有一天,突然觉得,如果能够自弹自唱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