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对于规范基层权力运行、盘活村级集体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安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为例,阐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推进的大好形势下,如何通过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一步盘活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的和谐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三资”管理;集体经济
F321 A 10.11974/nyyjs.20160631065
农村“三资”是指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源,三资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内容,农民切身利益的直接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城镇化以及农村改革的快推进,农村“三资”管理也面临着新形势与新变化,关乎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2015年11月,国家发布《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即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本集体所有成员。本文以福建南安市为例,在分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总结问题并提出对策,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供一点借鉴。
1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三资“管理的意义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在之后下发的文件中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确定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多年来,各级政府始终坚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其中,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作为发展農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助推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促进新常态下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即依靠以种植粮食为主,人力投入和农机农资补贴等国家政策扶持来推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村建设。当前,农民对生产的投入仍然大多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外延性投入上。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农业成本上升、比较收益相对下降,农民增收面临困境。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利于加速城乡要素资源流动,促进新常态下土地流转、房产出租,使农村土地、房产的资本价值更好地显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所增长,丰富农民增收的渠道和形式。
1.2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与城镇相比,在长期“二元制”的经济结构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同时,受农民需求表达渠道不畅,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供给公共产品的权限划分不明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精确有效性降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依托管理的有效机制,准确把握农村发展需求,提高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建设质量;农村在完善“三资”管理制度,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的同时,间接带动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3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残缺、国家对集体产权赋能不足、集体与成员权利边界模糊不清,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农村集体“三资”属于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随着农村集体资产总量快速增加,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权益诉求日益强烈。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利用农村集体所有的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的确认划分,明晰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促进农村集体资产实现量化管理,切实保护农民的财产权益。
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福建省南安市,位于东南沿海,下辖26个乡镇,421个村(社区),总人口159.05万人,农户数159.04万户。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16元,2015年村集体经济总收益达到12183381.4万元。
2.1 管理现状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事关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大局,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资金往来多元化、资产利用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的趋势明显,对加强“三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步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规范管理。几年来,南安市把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堵塞管理漏洞、盘活资产资源、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三资”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如推行了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由乡镇统一代理记账,取消了村会计,各村仅设一名报账员;健全村集体资产资源日常保管登记、定期盘查制度,资金资产资源处置制度、村级工程建设及财产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产权造册登记、界定产权、核实价值、合同清理、公开公示等工作流程,确保“三资”管理有章可循。
初步构建有效的 “三资”监管机制。通过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形成了监管覆盖全面化、会计核算电算化、信息资源网络化的格局,并实行计算机网络监管。目前,南安市各村(社区)都实现每月15日前将上一月货币资金收支公开表、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张榜公布,接受村(居)民监督。同时,不断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社区事务监督小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等内部监管机构。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15年12月,全市“三资”管理系统中登记资产总额318307万元,其中村集体货币资金余额62813.95万元、应收账款42082.61万元、固定资产128525.42万元;登记资产信息16270条;登记资源信息12580条;登记合同信息1892条;登记资源总量10.65万hm2。
2.2 存在问题
2.2.1 “三资”家底不够清楚
资产、资源方面,因历史遗留问题,存在产权界定不清、受侵占、流失、纠纷等问题;资金管理方面,个别村存在多账户等现象,个别村集体外借资金手续不全、经济合同不规范,甚至存在违反政策法规问题。 2.2.2 监管机构运转不够顺畅
虽然各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中心、村级招投标服务中心(简称“三个中心”),但实际工作人员较少且不够稳定,监管力量稍显薄弱,“三个中心”注重于完成各自的职责,相互之间配合不够紧密,沟通和协作做得还是不够。
2.2.3 村级领导班子素质不高
一些村干部思想不夠解放,发展意识不强,存在不倒退就是进步的想法,个别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政策法规意识不强,团结协作和执行力不够,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2.2.4 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足
当前,部分村集体仍然面临着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缺资源、无资金的客观现状,发展信心不足,觉得无路可走,村集体经济发展逐步萎缩,收入逐渐减少,个别经济薄弱村甚至连日常开支及各种公益性支出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村集体经济发展及建设之路。
3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转变观念建机制
要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培训教育,转变村干部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建立村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制定相应奖惩制度,解决村干部软弱涣散问题,让他们真正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贡献力量。
3.2 盘点资产摸清家底
完善村(社区)清产核资,进一步健全农村集体“三资”日常保管登记、定期盘查制度。指定专人负责“三资”台账和文书档案管理,及时更新台账信息,强化动态管理,并成立由镇村干部和熟悉业务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村集体评估小组,对村集体的资产资源进行评估,解决存在的纠纷问题;乡镇(街道)“三资”监管中心要定期组织对村级台账和文书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核查,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盘点,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防止资金资产资源流失。
3.3 资金运作促增收
有资金积累的村集体可运用结余资金,进行多元化的投资理财。可采取自主开发、合资合作、异地购置等方式,拓宽村集体经济融资渠道,成立村级担保公司、基金会,实行市场化运作。将闲置的资金在风险可控、程序规范、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或定期存款等组合型理财产品,与银行合作开展委托贷款,委托银行操作,让“钱自己去赚钱”,盘活积累资金。村集体资金用于投资的,应当编制投资方案,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
3.4 资产经营增效益
村集体可通过市场化手段经营资产,使村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利用预留发展用地新建商业店面出租,建设或改造旧农贸市场,为村集体创造收入。如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通过租赁、承包、置换、联合开发等形式,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会堂、旧厂房、老校舍和旧仓库等各类资产,提高存量资产利用的经济效益,增加村集体收入。
3.5 资源开发促发展
具有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及文化古迹的村,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避免把集体资源简单“一卖了之”或用以发展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让资源可持续发展,在保增的基础上实现增值。如南安市柳城三堡的杨梅、金淘深垵的麦冬、仑苍蕉坑的油茶等,通过使用权入股、公开发包、自主经营等形式,结合“一村一品”,培育特色种养殖业、生态农业,发展地域品牌农业,推进本村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推广,让人们一提村名,就能联想到它的产品。
3.6 新村建设促和谐
借助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等契机,积极规划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公益建设,争取上级项目奖补获得“输血式”资金,增加村集体固定的收入来源,盘活村集体固定资产,合理开发利用村集体资源,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效益,为村民多办实事好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可持续发展。如南安市梅山镇埔仔村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村级活动中心,购置大批餐桌椅、器材出租,为村民或周边村有偿提供“红白喜事”服务,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和谐社会。
4 结束语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实现群众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新时期在农村基层要围绕加强村集“三资”管理,探索盘活村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使村集体的收入来源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农业税、优抚金、计生社会抚养费、土地补偿款等收入。农村集体“三资”的市场化运作,让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将迎来村民收入、村集体收入的双赢,实现农民、农业、农村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兴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J].农村经营管理, 2016(3):1-1.
[2] 黄延信,王刚.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赴四川省、广东省的调查报告[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6(1).
[3] 安虎森,栾秋琳.新常态下的“三农”问题[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6):5-12.
[4] 何宏光.新农村建设再反思与展望——新时期农村社会建设的路径探索[J].现代经济探讨,2014(6):15-19.
黄晓燕(1982年),女,福建泉州南安人,汉族,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新农村建设;“三资”管理;集体经济
F321 A 10.11974/nyyjs.20160631065
农村“三资”是指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源,三资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内容,农民切身利益的直接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城镇化以及农村改革的快推进,农村“三资”管理也面临着新形势与新变化,关乎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2015年11月,国家发布《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即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本集体所有成员。本文以福建南安市为例,在分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总结问题并提出对策,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供一点借鉴。
1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三资“管理的意义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在之后下发的文件中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确定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多年来,各级政府始终坚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其中,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作为发展農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助推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促进新常态下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即依靠以种植粮食为主,人力投入和农机农资补贴等国家政策扶持来推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村建设。当前,农民对生产的投入仍然大多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外延性投入上。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农业成本上升、比较收益相对下降,农民增收面临困境。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利于加速城乡要素资源流动,促进新常态下土地流转、房产出租,使农村土地、房产的资本价值更好地显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所增长,丰富农民增收的渠道和形式。
1.2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与城镇相比,在长期“二元制”的经济结构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同时,受农民需求表达渠道不畅,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供给公共产品的权限划分不明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精确有效性降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依托管理的有效机制,准确把握农村发展需求,提高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建设质量;农村在完善“三资”管理制度,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的同时,间接带动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3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残缺、国家对集体产权赋能不足、集体与成员权利边界模糊不清,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农村集体“三资”属于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随着农村集体资产总量快速增加,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权益诉求日益强烈。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利用农村集体所有的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的确认划分,明晰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促进农村集体资产实现量化管理,切实保护农民的财产权益。
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福建省南安市,位于东南沿海,下辖26个乡镇,421个村(社区),总人口159.05万人,农户数159.04万户。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16元,2015年村集体经济总收益达到12183381.4万元。
2.1 管理现状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事关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大局,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资金往来多元化、资产利用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的趋势明显,对加强“三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步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规范管理。几年来,南安市把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堵塞管理漏洞、盘活资产资源、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三资”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如推行了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由乡镇统一代理记账,取消了村会计,各村仅设一名报账员;健全村集体资产资源日常保管登记、定期盘查制度,资金资产资源处置制度、村级工程建设及财产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产权造册登记、界定产权、核实价值、合同清理、公开公示等工作流程,确保“三资”管理有章可循。
初步构建有效的 “三资”监管机制。通过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形成了监管覆盖全面化、会计核算电算化、信息资源网络化的格局,并实行计算机网络监管。目前,南安市各村(社区)都实现每月15日前将上一月货币资金收支公开表、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张榜公布,接受村(居)民监督。同时,不断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社区事务监督小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等内部监管机构。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15年12月,全市“三资”管理系统中登记资产总额318307万元,其中村集体货币资金余额62813.95万元、应收账款42082.61万元、固定资产128525.42万元;登记资产信息16270条;登记资源信息12580条;登记合同信息1892条;登记资源总量10.65万hm2。
2.2 存在问题
2.2.1 “三资”家底不够清楚
资产、资源方面,因历史遗留问题,存在产权界定不清、受侵占、流失、纠纷等问题;资金管理方面,个别村存在多账户等现象,个别村集体外借资金手续不全、经济合同不规范,甚至存在违反政策法规问题。 2.2.2 监管机构运转不够顺畅
虽然各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中心、村级招投标服务中心(简称“三个中心”),但实际工作人员较少且不够稳定,监管力量稍显薄弱,“三个中心”注重于完成各自的职责,相互之间配合不够紧密,沟通和协作做得还是不够。
2.2.3 村级领导班子素质不高
一些村干部思想不夠解放,发展意识不强,存在不倒退就是进步的想法,个别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政策法规意识不强,团结协作和执行力不够,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2.2.4 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足
当前,部分村集体仍然面临着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缺资源、无资金的客观现状,发展信心不足,觉得无路可走,村集体经济发展逐步萎缩,收入逐渐减少,个别经济薄弱村甚至连日常开支及各种公益性支出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村集体经济发展及建设之路。
3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转变观念建机制
要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培训教育,转变村干部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建立村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制定相应奖惩制度,解决村干部软弱涣散问题,让他们真正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贡献力量。
3.2 盘点资产摸清家底
完善村(社区)清产核资,进一步健全农村集体“三资”日常保管登记、定期盘查制度。指定专人负责“三资”台账和文书档案管理,及时更新台账信息,强化动态管理,并成立由镇村干部和熟悉业务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村集体评估小组,对村集体的资产资源进行评估,解决存在的纠纷问题;乡镇(街道)“三资”监管中心要定期组织对村级台账和文书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核查,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面盘点,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防止资金资产资源流失。
3.3 资金运作促增收
有资金积累的村集体可运用结余资金,进行多元化的投资理财。可采取自主开发、合资合作、异地购置等方式,拓宽村集体经济融资渠道,成立村级担保公司、基金会,实行市场化运作。将闲置的资金在风险可控、程序规范、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或定期存款等组合型理财产品,与银行合作开展委托贷款,委托银行操作,让“钱自己去赚钱”,盘活积累资金。村集体资金用于投资的,应当编制投资方案,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
3.4 资产经营增效益
村集体可通过市场化手段经营资产,使村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利用预留发展用地新建商业店面出租,建设或改造旧农贸市场,为村集体创造收入。如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通过租赁、承包、置换、联合开发等形式,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会堂、旧厂房、老校舍和旧仓库等各类资产,提高存量资产利用的经济效益,增加村集体收入。
3.5 资源开发促发展
具有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及文化古迹的村,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避免把集体资源简单“一卖了之”或用以发展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让资源可持续发展,在保增的基础上实现增值。如南安市柳城三堡的杨梅、金淘深垵的麦冬、仑苍蕉坑的油茶等,通过使用权入股、公开发包、自主经营等形式,结合“一村一品”,培育特色种养殖业、生态农业,发展地域品牌农业,推进本村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推广,让人们一提村名,就能联想到它的产品。
3.6 新村建设促和谐
借助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等契机,积极规划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公益建设,争取上级项目奖补获得“输血式”资金,增加村集体固定的收入来源,盘活村集体固定资产,合理开发利用村集体资源,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效益,为村民多办实事好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可持续发展。如南安市梅山镇埔仔村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村级活动中心,购置大批餐桌椅、器材出租,为村民或周边村有偿提供“红白喜事”服务,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和谐社会。
4 结束语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实现群众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新时期在农村基层要围绕加强村集“三资”管理,探索盘活村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使村集体的收入来源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农业税、优抚金、计生社会抚养费、土地补偿款等收入。农村集体“三资”的市场化运作,让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将迎来村民收入、村集体收入的双赢,实现农民、农业、农村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兴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J].农村经营管理, 2016(3):1-1.
[2] 黄延信,王刚.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赴四川省、广东省的调查报告[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6(1).
[3] 安虎森,栾秋琳.新常态下的“三农”问题[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6):5-12.
[4] 何宏光.新农村建设再反思与展望——新时期农村社会建设的路径探索[J].现代经济探讨,2014(6):15-19.
黄晓燕(1982年),女,福建泉州南安人,汉族,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