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艺术之甘肃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西北边陲的甘肃,为中国石窟寺最为集中的省份。甘肃石窟开凿始于十六国时期,盛于北朝、隋唐,宋以后渐趋衰落,至明清历经十多个朝代的毁损与重建,绵延1600年,留存至今大小60余处。
  因多半是在砾岩上凿造,开洞易而雕像难,故甘肃石窟多采用彩塑和壁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这种塑绘结合的石窟寺是甘肃石窟寺的一大特点。其造像艺术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影塑、悬塑。顺势雕造,是甘肃石窟造像的一大特点。甘肃石窟的造像艺术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人物造型、衣冠服饰上,都会随之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北凉时期的造像多面相丰圆,细眉大眼,鼻梁高耸且直通额际,嘴小唇薄,身材高大雄健,借此体现出中国北方民族强悍的性格;在北魏末和西魏时期,造像呈现出典型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风格,服饰风格也呈现出丰富的趋势;麦积山石窟造像长眉深目,高鼻,目光炯炯有神;西秦时期的炳灵寺石窟造像,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鼻高且直,耳大唇薄,身躯雄健;隋代和初唐的炳灵寺,造像面相清秀且半圆,衣物服饰呈现出“曹衣出水”之风。而唐代时期的庆阳北石窟寺造像,衣饰简洁,朴实无华。
其他文献
我成了一棵树,一棵萌生着茂密绿叶的菩提树。  在我生长的旅程中,潜藏着许许多多有关佛陀造像艺术的生命记忆,她们在我的怀抱里栖息,在我的树荫下静修,在我的身体内盛放,更在我每一片绿叶上歌唱美的圣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这一树一花一世界的欢乐,是我的欢乐;这河流、大地、飞禽走兽的有限,正是我艺术创造的无限,也是我永恒的追求。  我是艺术,因而我
期刊
寻觅佛教造像艺术的真谛,是我一生的追求。  西藏,这个在地域上最接近佛陀诞生之地的圣地,早在公元7世纪后半叶就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当时,南亚、中南亚和唐王朝的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促使佛教艺术从印度和汉地传入西藏,因此,西藏的石窟造像艺术鲜明地体现了印度笈多风格身材修长,薄衣透体的特征。  时至今日,藏传佛教的西藏依然传承着印度佛学的精神。  这次,有幸得到西藏佛教研究会的邀请,再次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
期刊
西藏石窟犹如散落在高原之上的璀璨之星,连缀成一道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长廊,展现着西藏古代佛教石窟寺的辉煌艺术成就及丰富精神内涵。  这次,为做中国石窟造像艺术专题,我们肩负使命走进这片神秘的土地。前往日喀则地区的藏传佛教前弘期的拉孜石窟所在地——拉孜镇西端的木扎山腰,探寻印度佛教造像艺术在西藏留下的印迹。  汽车行驶在中尼公路上,疾驰而过,尘土飞扬,路两边宽阔的农田扑面而来,这肥沃的土地养育着雅鲁藏
期刊
迎接我们的吉木萨尔县领导早早就在公路边等着。我们下车后,握手,问候,很亲热的样子。我想继续赶路,他们说,到路边人家吃点东西罢。我不好拒绝,入乡随俗——也许,他们一大早出来,连早饭都来不及吃。  附近戈壁滩上只有两间小屋。吉木萨尔是蒙古语,但小店的主人不是蒙古人,而是哈萨克牧民。路边的小屋很洁净,外间是做饭的地方,里屋有一张大炕。我们都上了炕,盘腿坐下。一会儿,奶茶上来了,还有水煮羊肉。大家吃得很高
期刊
汽车行驶在宽阔的戈壁滩上,带着飞扬的尘土,向着远处一座馒头形的泥砂岩小山直奔而去。小山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成鸡爪式的板状土林,乃甲切木石窟就开凿在土林的立面上,与山脚下的乃村相隔不远。石窟山脚下有6个白色的“擦康”,远方是白皑皑的康钦甲布雪山,雪山半山腰有著名的曲登尼玛寺。据藏文经书记载,公元8世纪中叶,印度高僧莲花生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到西藏传播密教,返回印度时路经此地,在此修行并为牧人传授
期刊
扎叶巴石窟,位于拉萨市达孜县帮堆乡,因坐落于叶巴沟而得名,始建于西藏吐蕃时期。这里又是西藏四大隐修地之一。 藏族有谣谚曰:“西藏灵地在拉萨,拉萨灵地在叶巴;到了拉萨不去叶巴,等于做件新衣忘了做领子。”查叶巴以岩洞和寺院为一体,峭壁之上凿岩架屋,又叠屋成寺,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洞窟与圣地构成分散式寺院群。扎叶巴石窟最有特色的是修行洞,最为有名的是法王洞,据传松赞干布常在此闭关修行,山中有白色神羊,给
期刊
新疆虽然没有西藏与印度接壤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丝绸之路却把菩提最先带到新疆。  在梵音弥漫的岁月,新疆石窟的造像艺术风格是不断变化的。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凿的第一个石窟--克孜尔石窟,承袭了印度犍陀罗造像特有的艺术风格,其石窟造像头部较长,卷发垂肩,形体短壮,与3世纪的犍陀罗雕塑很相近;克孜尔壁画中的裸体形象,很明显也是受到印度和希腊文化的影响,但龟兹艺术家们只接受了裸体这一形式,在创作风格中加
期刊
古迹散步  从目前考古调查所获知的信息来看,西藏石窟的分布地域主要在藏南谷地和藏西高原一带。藏南地区的石窟有拉萨市药王山查拉路甫石窟、岗巴县乃甲切木石窟、拉孜木扎山石窟、曲松县洛村及拉日石窟等;藏西地区有东嘎·皮央石窟、丁穹拉康石窟、吉日地点石窟等20余座绘制有精美壁画的石窟。  药王山摩崖造像:药王山位于拉萨市内,乘坐市内的车到江苏路上,从这里的一条小巷子走进去就是药王山的后门,查拉路甫石窟就开
期刊
克孜尔的七八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灼热的阳光从空中毫无遮挡地倾泻下来,整个世界似乎都在热浪中窒息。  夏日的克孜尔,木扎提河静静地流淌着,水很小,以至于让人很难相信它就是一条河,一条养育了曾经辉煌一时的龟兹古国的河。  在古龟兹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中,克孜尔石窟并不是惟一的,就在今天的渭干河两岸和周边,还分布着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和托乎拉克埃肯石窟、台台尔石窟、
期刊
古迹散步  新疆石窟,现已发现的石窟群有17处,洞窟多达960多个。新疆地区的石窟主要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目前发现石窟遗迹的有4个地区,分别为古疏勒区(今喀什)、古龟兹区(今库车、拜城)、古焉耆区(今焉耆)和古高昌区(今吐鲁番)。  龟兹石窟:乌鲁木齐到库车县可乘火车,十几个小时的车程便可到达,再转乘汽车前往库车县的龟兹石窟,你便可以领略规模庞大的龟兹石窟群。  吉木萨尔天山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