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教育中增加医患关系处理课程的必要性及方案

来源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bi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市场化,医疗领域也在所难免地步入市场化轨道。近几年来,医患矛盾已成为医疗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医疗机构缺乏医德医风,欠缺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那么能够缓解甚至解决此项矛盾的则是走进医疗教育或是即将走向医疗活动的医学生。如何解决?个人认为当前最主要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医学教育中增加“医患关系处理”课程。
  【关键词】医学教育 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2
  
  1 什么是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然而,医患矛盾急速恶化却成为这一主题的绊脚石。几年前中华医院治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了调查:全国三甲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中要求赔偿的有100例左右,二级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要求赔偿的有20例左右。因此医患关系如众星捧月般受到广大医疗机构、患者甚至媒体的广泛关注。
  那什么是医患关系?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
  
  2 增加医患关系处理课程的必要性
  2.1 医学教育院校有责任为解决医患关系中的矛盾做出相应的贡献
  医患关系本身是一种相较其他社交关系更加单纯的人际关系,然而客观现实却把这种救死扶伤的人际关系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为缓解这一紧张的状态,重塑医务人员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都在致力于研究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及解决办法。究其根源,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主要促使因素,都集中在了“医生”及“患者”这两者身上,那么解决好了这一矛盾,则医患矛盾则可迎刃而解。作为教育人、培养人,担负着医学高等教育的院校,就有责任有义务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相应的贡献。个人认为,医学高等教育院校应当以一种发展的理念来分析研究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改变。医学生时期形成的良好的医德医风、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会在今后的行医生涯中起着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2.2 医务工作者有责任为解决医患关系中的矛盾具备相应的素质
  医务工作的对象是患者,而患者不只是指生理上出现机能障碍的群体,他们还是生理、心理也偏离了常人的群体。为这样一个群体服务,需要的是什么?医德医风、人际沟通能力、知识技能。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自古道“未学医先学德”,作为一个医者,必须要有仁者之仁、怜悯之情、博爱之心,医生及所有从业人员的一切行为和言行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苦乐,也关系到治疗的最后结果与预后。医者拯救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命,而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其次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正是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而发展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沟通能力,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如果受到阻碍,就不能将自己真实的想法传递给对方,从而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解或者闹笑话乃至发生纠纷,这是在医疗行业不允许甚至杜绝的现象。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有研究表明,目前医疗纠纷已经以医疗过失为主转变为以非医疗过失纠纷为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从而造成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感,带来许多并非医疗本身所导致的纠纷,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性。美国医学院校把沟通技能放在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首,医学生入学后早期即接触病人,了解病人身体、心理状况,学会和病人沟通,同时经常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英国医学会更是早在1987年已将对医生沟通能力的评估作为医生资格考试的一部分。再次要有良好的知识技能,这是勿庸置疑的,没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学技能,你很难让患者对你作出的诊断结论信服,因此置疑也就在所难免,纠纷也就会随之而来。
  2.3 医患关系矛盾不断发展的现状促使医患关系处理课程开设
  我国也有学者提出医学院校开设医患关系处理课程的建议,然而也只是纸上谈兵,相关教育部门并没有将其纳入医学院校标准课程中,所以开设相关课程的医学院校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形成体系。
  一是医学生获取医患关系的信息途径窄小。作为一名当代军队院校的医学生,对医学生涯充满着憧憬、向往,然而当进入临床面对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时,有人产生了恐惧,他们无法想象和承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医技,更加需要又极度缺乏的是如何应对当下所存在的紧张的医患关系。有研究调查显示:94.9%的医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是重要的。可见当代医学生有着更高的自我认识能力和需求,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处理好医患关系是促进医学、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因素,并且有愿望接受有关如何处理医患关系问题的教育。下面我们来看又一组数字,医学生获取医患关系的信息途径调查:主要通过公共媒体(32.5%)、其次社会传闻(18.1%)、最后亲身体会(10.8%)。从上述三个数字可以看出,没有一个信息来源与学校教育相关,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调查。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如不能将当今社会严重存在的现象、问题正面反映给学生,而是将这种重任交给媒体、社会,最终导致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我们医学生在内的盲目跟从、无所适从,当自己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不知该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众所周知即使是媒体在正面报道相关新闻的同时也往往有夸大其辞的现象。
  二是军队院校的医学生社交范围更加狭窄。作为军队院校的医学生,有着与地方大学生不同的性质,军队赋予了我们不一样的学习环境与社交环境。相较地方学生更加单纯,社交范围更加狭窄,团体性质更显著。由于军队严格的管理制度及军队性质的特异性,学生不能随便单独外出,更不要说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导致军校学员与社会脱节。然而医疗活动又是一个更多地需要交流才能运转的行业。例如询问病史,这是一个对于医生来说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如果一个不敢和陌生人交流的医生如何去了解患者的病情,更不可能谈及更进一步的治疗方案的制定。当今的医学模式已转变成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缺乏与病人搭建良好的沟通关系的能力如何去悬壶济世?如何去救死扶伤?
  学校所肩负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如何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然而当前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体系来实现这一需求,可见在医学院校课程教学中增加关于医患关系处理的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作为军队医学院校就更加有必要增设该项课程。
  
  3 医患关系处理课程的内容
  个人认为具体实施主要从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入手,主要包括:增设学校道德教育、人际交往能力和相关法学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程,计学分,纳入考核体系。具体教学队伍根据各院校具体师资配备调整,道德教育课程可由政治教研室承担,主要针对医德医风教育。人际关系学可由临床上具有丰富从医经验的临床医师和各医院处理医患关系部门的老师承担。法学课程由专职老师担任。
  (1)医德医风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必须放在进入医学院校后第一批课程设计中。其目的主要在于早期树立医学生正确的医学态度。
  1)入校新生参观附属医院各病区,了解住院病人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对其心理产生一个初步量的改变,使同情心增加。
  2)课堂授课,讲解医德医风概念、理解、重要性等。
  3)增设课堂游戏,例如角色扮演(医患),让学生从游戏中转换角色,从而体会医生、患者不同的心理过程。
  4)考核:可省去考概念等传统考试方法,代之以医院有关医德医风实例分析等相对灵活的考试方法。
  (2)人际关系学: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际沟通主要包括:沟通的内容,即文字;沟通的语调和语速,即声音;沟通中的行为姿态,即肢体语言。这三者的比例为文字占7%,声音占48%,行为姿态占55%。作为医生,向病人表现的最多的恰好是上诉三项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两项。而从心理学角度,沟通中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层面,而且意识只占1%,潜意识占99%,因此有效的沟通必然是在潜意识层面的、有感情的、真诚的沟通。
  1)开课第一堂让所有同学上台自我介绍,展示自我。
  2)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理论知识的介绍,学会肯定,学会聆听。
  方法一:到病房与病患聊天,让自己做到微笑聆听。
  方法二:课堂上同桌之间互相聆听彼此的故事。课堂教学中将医院实际发生过的医患矛盾问题字面化、视频化,让同学讨论出现这些问题时他们的的态度、心理及处理方向。医患矛盾戏剧化,让同学们参与其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医患问题。
  作为军队医学院校,由于其救治对象不单单是老百姓,更重要的是对军人进行医疗活动,因此可以增设“战士心理学”,以进一步了解军人在军队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的心理状况,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医疗状态。
  (3)法学课程。要使学生树立法的思想具有法的理念,要清楚的知道有关医疗类的法规规章。
其他文献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细胞基质降解所必需的锌离子依赖性的内源性蛋白酶家族,是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生理性调节物质,在基质成分合成和降解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血管
手指外伤是临床的常见病.2004年至今,对不愿意截指及皮瓣移植的84例手指外伤患者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rn1 资料与方法rn1.1 临床资料
目的 观察急性摇头丸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二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 对22例急性摇头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毒者年龄集中在17~35岁,口服为主,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22例全部治愈.结论 急性摇头丸中毒以青年为多,兴奋、狂躁、幻觉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地西泮、氟哌定醇有效。
摘要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要做到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关键词 教学效率 师生关系 教学观念    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著追求的目标。笔者从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对提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守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自2000年4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的56例患者(74条患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 56例患者74条患肢的保守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随访下肢深静脉再通36例(54条患肢),部分再通20例(20条患肢).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保守治疗方法有效,疗效满意,关键是早诊断及早治疗。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最佳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伴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行导管消融术的相关资料,根据消融策略分为单纯环肺静脉电隔离组(A组,17例)及环肺静脉电隔离加左房碎裂电位消融组(B组,19例),对比两组消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A、B组消融成功率分别为70.6%和78.9%(P<0.05),A、B组均未发生心包压塞.结论 对阵发性心
【摘要】 目的 观察赖氨葡锌颗粒联合乌体林斯注射液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10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赖氨葡锌颗粒联合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79.2%,明显高于对照组56.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6%,明显高于对照组69.8%(P<0.01)。治疗组复发率7.5%,明显低于
目的 探讨活跃期笑气镇痛分娩对产时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程及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笑气分娩镇痛分娩(观察组)和160例传统医学模式分娩(对照组),将两组
目的 讨论经胸入路微型腹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的护理体会.方法 96例甲状腺肿物的患者,36例行腹腔镜手术.60例行传统切开术.对两种手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手术时间
目的 探讨HBV前S1抗原(Pre-S1)和HBeAg在乙型肝炎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1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ELISA)检测前S1抗原、HBeAg,以HBV血清标志物均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