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南粳44的机插秧高产示范与攻关技术研究,展示了南粳44优异的品种特性以及机插秧技术的生产优势,阐述了南粳44机插秧栽培的配套技术措施。
关键词南粳44;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中图分类号S511.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159-01
南粳44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条纹叶枯病抗性强以及适应性广的优点。2007年作为新品种在句容市引进试种,产量与综合性状表现皆优,特别是后期熟相清秀,备受种植户与技术部门青睐。2008年结合水稻高产创建与新品种展示,在后白镇进行了机插秧高产创建与技术攻关研究,现总结如下。
1基本情况
示范地点在后白镇西城村小洪圩自然村,总面积28 hm2,其中核心方8hm2,由种粮大户王正喜承包。核心方的土壤类型为赤山湖圩区乌栅土,肥力水平中上,有机质1.5%,速效磷8mg/kg,速效钾90mg/kg。核心方机插秧育秧采用塑盘集中育秧,播期为5月17日、5月21日、5月25日,采用标准播量,秧大田比例为1∶80,6月5日移栽第1批,移栽时秧龄为3叶1心,第2批移栽在6月14日左右,移栽秧龄平均4.6叶。种粮大户王正喜生产条件优越,耕作机、插秧机、新式弥雾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配套齐全,水稻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并组建了专门的人员班子从事生产管理,从育秧至移栽均做到了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育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全部应用了壮秧剂和多效唑。核心方水稻成熟期10月30日,收获期为11月25日。
2示范结果
2.1产量表现
10月15日由镇江市与句容市组成的专家组对后白镇南粳44高产创建核心方进行田头联合测产验收,测产结果为:平均有效穗327.4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43.2粒,穗实粒数134.2粒,结实率93.7%,理论产量11 860.5kg/hm2(千粒重按27g计),超过指标产量610.5kg/hm2,比大面积生产(9 370.5 kg/hm2)增产2 490kg/hm2,增幅为26.6%;经收获时核实实收产量平均10 911.0kg/hm2,比大面积生产(8 902.5 kg/hm2)增产2 008.5kg/hm2,增幅为22.6%;其中高产攻关田平均有效穗数327.7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48.8粒,穗实粒数143.5粒,结实率96.44%,理论产量12 699.0kg/hm2(千粒重按27g计),超过指标产量699.0kg/hm2,比大面积生产(9 370.5kg/hm2)增产3 328.5kg/hm2,增幅为35.52%;经收获时核实实收产量平均12 169.5kg/hm2,比大面积生产(8 902.5 kg/hm2)增产3 267kg/hm2,增幅为36.7%;承包户对南粳44产量与综合性状的优异表现均十分满意。
2.2苗情动态
根据苗情定点考察,南粳44一生总叶数最高达18叶,迟栽稻叶片少1~2叶。示范方由于机插秧苗龄小,各期的叶龄进程均小于大面积移栽稻,但由于其出叶生长速度较快,至中后期叶龄进程的差距明显缩小,移栽时南粳44与大面积移栽稻的叶龄差距为0.61叶,至7月28日高峰苗期缩小为0.20叶,抽穗期的叶龄差距维持在0.30叶左右,具体抽穗时间在8月28日至9月2日,与大面积生产基本一致。苗数的增长情况示范方明显快于大面积,移栽时基本苗89.1万根/hm2,比大面积少7.5万根/hm2,栽后7d上升为140.55万根/hm2,比大面积多43.2万根/hm2,高峰苗446.55万根/hm2,比大面积多40.05万根/hm2,峰期比大面积早7d,表明机插秧发苗的暴发能力明显强于大面积移栽稻,有利于取得足穗高产。成熟期考察,示范方有效穗数327.45万穗/hm2,比大面积多15.0万穗/hm2,增幅4.80%。
2.3植株性状与抗性表现
由表1可知,示范方南粳44表现为株高矮、穗型大、籽粒较小。其中株高90.8cm,比大面积武粳系列矮5.2cm;穗长16.23cm,比武粳系列长0.12cm;一次枝梗11.5个,二次枝梗20.4个,分别比武粳系列多0.8个和3.3个;穗总粒数143.2粒,穗实粒数134.2粒,分别比武粳系列多22.3粒、20.6粒;千粒重25.2g,比武粳系列少1.2g。
田间观察表明,同等条件下南粳44苗期条纹叶枯病较轻,中后期纹枯病发生较重,后期熟相清秀,稻秆韧性好,抗倒能力强。
3主要生产技术措施
3.1实行“五统一”,培育适龄壮秧
南粳44示范方充分利用种植大户生产机械齐全配套的有利条件,生产技术上实行高标准、严要求,育秧上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育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根据移栽期共分5月17日、5月21日和5月25日3批集中统一育秧,采用塑盘营养土育秧,实行标准播量,秧大田比例为1∶80,推广应用了壮秧剂和多效唑等物化技术产品,积极抓好秧田管理,培育适龄壮秧。移栽期考察,高产示范方移栽平均秧龄20d,移栽叶龄4.51叶,秧苗素质良好。
3.2统一实行机插秧,做到控苗精栽
示范方自6月5日、6月14日分2批统一进行机插移栽,根据超高产栽培要求以及机插秧群体发展迅速的特点实行扩行减苗,控苗精栽。移栽株行距为13.2cm×29.7cm,挖25.05万穴/hm2,每穴栽苗3.56根,基本苗89.1万根/hm2左右,建立了较为合理的群体起点,确保了群体动态平稳发展。示范方高峰苗446.55万根/hm2,有效穗数327.45万穗/hm2,成穗率73.33%,有效地抑制了养分空耗,营造了良好的群体环境。
3.3统一施肥标准,实行科学运筹
示范方根据南粳44耐肥抗倒的特点,按照超高产栽培的要求,统一施肥标准,实行科学运筹。大田总施肥量纯氮330kg/hm2、五氧化二磷67.5kg/hm2、氧化钾180kg/hm2,氮肥运筹按基蘖肥∶穗肥为5.5∶4.5进行。移栽时施40%水稻专用肥525kg/hm2,分蘖肥在栽后3~5d结合化除施用尿素150kg/hm2、40%水稻专用肥225kg/hm2,7月底至8月初追施促花肥,施用尿素135kg/hm2、40%水稻专用肥225kg/hm2,促花肥施用尿素150kg/hm2,以充分满足水稻高产、抗倒、抗病的要求。
3.4统一水浆管理,有效控制病虫草害
示范方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水浆管理与病虫草害的防治全部进行统一化操作。移栽时实行薄水浅栽,机插结束后保持浅水层,促进小苗活棵分蘖;当苗数达到穗数的80%时及时放水搁田,先轻后重,分次轻搁,控制无效分蘖生长;孕穗至抽穗以及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湿润灌溉,活熟到老,增强抗倒伏能力。
病虫害防治充分发挥机械效率,结合句容市病虫防治“三统一”的要求,狠抓纹枯病、穗瘟病和条纹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的防治,有效地控制危害,确保高产目标的实现。
4参考文献
[1] 万亭,王久龙,潘俊,等.水稻精确栽培技术的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8 (4):38-39.
[2] 吕巨智,邝伟生,谭小莉,等.水稻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89.
关键词南粳44;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中图分类号S511.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159-01
南粳44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条纹叶枯病抗性强以及适应性广的优点。2007年作为新品种在句容市引进试种,产量与综合性状表现皆优,特别是后期熟相清秀,备受种植户与技术部门青睐。2008年结合水稻高产创建与新品种展示,在后白镇进行了机插秧高产创建与技术攻关研究,现总结如下。
1基本情况
示范地点在后白镇西城村小洪圩自然村,总面积28 hm2,其中核心方8hm2,由种粮大户王正喜承包。核心方的土壤类型为赤山湖圩区乌栅土,肥力水平中上,有机质1.5%,速效磷8mg/kg,速效钾90mg/kg。核心方机插秧育秧采用塑盘集中育秧,播期为5月17日、5月21日、5月25日,采用标准播量,秧大田比例为1∶80,6月5日移栽第1批,移栽时秧龄为3叶1心,第2批移栽在6月14日左右,移栽秧龄平均4.6叶。种粮大户王正喜生产条件优越,耕作机、插秧机、新式弥雾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配套齐全,水稻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并组建了专门的人员班子从事生产管理,从育秧至移栽均做到了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育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全部应用了壮秧剂和多效唑。核心方水稻成熟期10月30日,收获期为11月25日。
2示范结果
2.1产量表现
10月15日由镇江市与句容市组成的专家组对后白镇南粳44高产创建核心方进行田头联合测产验收,测产结果为:平均有效穗327.4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43.2粒,穗实粒数134.2粒,结实率93.7%,理论产量11 860.5kg/hm2(千粒重按27g计),超过指标产量610.5kg/hm2,比大面积生产(9 370.5 kg/hm2)增产2 490kg/hm2,增幅为26.6%;经收获时核实实收产量平均10 911.0kg/hm2,比大面积生产(8 902.5 kg/hm2)增产2 008.5kg/hm2,增幅为22.6%;其中高产攻关田平均有效穗数327.7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48.8粒,穗实粒数143.5粒,结实率96.44%,理论产量12 699.0kg/hm2(千粒重按27g计),超过指标产量699.0kg/hm2,比大面积生产(9 370.5kg/hm2)增产3 328.5kg/hm2,增幅为35.52%;经收获时核实实收产量平均12 169.5kg/hm2,比大面积生产(8 902.5 kg/hm2)增产3 267kg/hm2,增幅为36.7%;承包户对南粳44产量与综合性状的优异表现均十分满意。
2.2苗情动态
根据苗情定点考察,南粳44一生总叶数最高达18叶,迟栽稻叶片少1~2叶。示范方由于机插秧苗龄小,各期的叶龄进程均小于大面积移栽稻,但由于其出叶生长速度较快,至中后期叶龄进程的差距明显缩小,移栽时南粳44与大面积移栽稻的叶龄差距为0.61叶,至7月28日高峰苗期缩小为0.20叶,抽穗期的叶龄差距维持在0.30叶左右,具体抽穗时间在8月28日至9月2日,与大面积生产基本一致。苗数的增长情况示范方明显快于大面积,移栽时基本苗89.1万根/hm2,比大面积少7.5万根/hm2,栽后7d上升为140.55万根/hm2,比大面积多43.2万根/hm2,高峰苗446.55万根/hm2,比大面积多40.05万根/hm2,峰期比大面积早7d,表明机插秧发苗的暴发能力明显强于大面积移栽稻,有利于取得足穗高产。成熟期考察,示范方有效穗数327.45万穗/hm2,比大面积多15.0万穗/hm2,增幅4.80%。
2.3植株性状与抗性表现
由表1可知,示范方南粳44表现为株高矮、穗型大、籽粒较小。其中株高90.8cm,比大面积武粳系列矮5.2cm;穗长16.23cm,比武粳系列长0.12cm;一次枝梗11.5个,二次枝梗20.4个,分别比武粳系列多0.8个和3.3个;穗总粒数143.2粒,穗实粒数134.2粒,分别比武粳系列多22.3粒、20.6粒;千粒重25.2g,比武粳系列少1.2g。
田间观察表明,同等条件下南粳44苗期条纹叶枯病较轻,中后期纹枯病发生较重,后期熟相清秀,稻秆韧性好,抗倒能力强。
3主要生产技术措施
3.1实行“五统一”,培育适龄壮秧
南粳44示范方充分利用种植大户生产机械齐全配套的有利条件,生产技术上实行高标准、严要求,育秧上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育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根据移栽期共分5月17日、5月21日和5月25日3批集中统一育秧,采用塑盘营养土育秧,实行标准播量,秧大田比例为1∶80,推广应用了壮秧剂和多效唑等物化技术产品,积极抓好秧田管理,培育适龄壮秧。移栽期考察,高产示范方移栽平均秧龄20d,移栽叶龄4.51叶,秧苗素质良好。
3.2统一实行机插秧,做到控苗精栽
示范方自6月5日、6月14日分2批统一进行机插移栽,根据超高产栽培要求以及机插秧群体发展迅速的特点实行扩行减苗,控苗精栽。移栽株行距为13.2cm×29.7cm,挖25.05万穴/hm2,每穴栽苗3.56根,基本苗89.1万根/hm2左右,建立了较为合理的群体起点,确保了群体动态平稳发展。示范方高峰苗446.55万根/hm2,有效穗数327.45万穗/hm2,成穗率73.33%,有效地抑制了养分空耗,营造了良好的群体环境。
3.3统一施肥标准,实行科学运筹
示范方根据南粳44耐肥抗倒的特点,按照超高产栽培的要求,统一施肥标准,实行科学运筹。大田总施肥量纯氮330kg/hm2、五氧化二磷67.5kg/hm2、氧化钾180kg/hm2,氮肥运筹按基蘖肥∶穗肥为5.5∶4.5进行。移栽时施40%水稻专用肥525kg/hm2,分蘖肥在栽后3~5d结合化除施用尿素150kg/hm2、40%水稻专用肥225kg/hm2,7月底至8月初追施促花肥,施用尿素135kg/hm2、40%水稻专用肥225kg/hm2,促花肥施用尿素150kg/hm2,以充分满足水稻高产、抗倒、抗病的要求。
3.4统一水浆管理,有效控制病虫草害
示范方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水浆管理与病虫草害的防治全部进行统一化操作。移栽时实行薄水浅栽,机插结束后保持浅水层,促进小苗活棵分蘖;当苗数达到穗数的80%时及时放水搁田,先轻后重,分次轻搁,控制无效分蘖生长;孕穗至抽穗以及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湿润灌溉,活熟到老,增强抗倒伏能力。
病虫害防治充分发挥机械效率,结合句容市病虫防治“三统一”的要求,狠抓纹枯病、穗瘟病和条纹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的防治,有效地控制危害,确保高产目标的实现。
4参考文献
[1] 万亭,王久龙,潘俊,等.水稻精确栽培技术的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8 (4):38-39.
[2] 吕巨智,邝伟生,谭小莉,等.水稻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