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成因与预防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o200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偏差行为被认为是偏离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为家庭、学校、社会带来系列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中引入内观疗法,使其在内观过程中体会爱与恩惠,接受生命意义的拷问,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内观疗法;青少年;偏差行为;教育矫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4-0018-03
  
  一、青少年偏差行为及原因
  
  在国内通常将偏差行为称为问题行为((Deviantbehavior),通常指偏离或超越社会规范(主要是伦理道德与法制、纪律规范),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行为,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本研究所界定的“偏差行为”主要表现为逃学、偷盗、学业不良、自杀、暴力、性行为低龄化以及吸毒等诸多问题。并且,这个群体还具有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张扬出位的率直个性,引人侧目的着装打扮,出人意料的行为举止等。
  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又有多种客观因素;既有宏观原因,又有微观原因。
  1.个体自身因素
  青少年偏差行为也是其主体性不断萌发和挣扎的过程,是青少年主体性的过程(2010,费梅苹)。受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较大。
  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观点认为,青春期的个体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人生的转折点,这时期的个体由于其心理发展阶段的独特性,往往体验到较多的压力和挫折。而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功能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容易发生偏差行为。
  生命意识是指对自己及他人生命的尊重意识和热爱意识。青少年时期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性,初步形成人生的意义感与责任感。青少年由于缺乏生命意识,导致自我价值感缺乏,而自我价值感的缺乏又导致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使青少年在遇到挫折与不良的外界诱因时,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应对,从而导致极端偏差行为的产生。
  2.同伴关系因素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s)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青少年之间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关系是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自我成长参照,是获取各种信息和习得交往技巧的最重要关系。他们以自己的语言、服饰、行为以及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应对方式,并在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中内化。在这一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有着相同心理和年龄的同伴自然成了心灵的寄托。
  3.家庭功能因素
  父母对儿童的忽视是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毁灭性”的打击。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敏感性强,因此,青少年对于家长对自己心理情感的忽视以及教育忽视的敏感程度比较高。这极易促使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发生。
  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成员间缺乏互相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会使儿童承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出现消极情绪,进一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家庭环境因素可以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妨碍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导致其不良的应对方式,产生不良的行为。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如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等都对偏差行为的形成产生作用。这些方面的负性影响使得青少年没有建立健康的“超我”,从而使青少年因心理能量缺乏、动摇导致偏差行为发生。
  另一方面是爱的过度,这种现象在现代物质富裕的社会很普遍,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有求必应,造成亲情过剩。长此以往,孩子冷漠、自私,不会爱,甚至没有爱,认为接受是理所当然的,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这种溺爱使子女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另外,在成长遭受挫败而无力承受时,容易放任自己的情绪,甚至产生自卑、偏激心理,进而引发偏差行为。
  4.社会环境因素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青少年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不良社会化的结果。由于青少年在社会关系、社会权力地位与社会生活中处于边缘状态和地位的现实,他们并不认为成人是最值得信赖的,成人世界也并不接纳他们,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否定某些社会弊端甚至整个社会,并有意无意地拒绝与成人沟通,而且在行为的选择上更多的是逃避与自虐式的宣泄。因此,当青少年与社会(所归属的团体)的联结力保持或增强时,社会(所归属的团体)对青少年就有约束力;当这些联结关系变弱或瓦解时,青少年找不到依附而得不到约束,即可能产生偏差行为。
  另外,现代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电视、电影、广播、报纸、广告、杂志等触目可见,成为当前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一部分,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当代青少年社会化过程被打上了媒体的烙印,青少年的思维与行为具有现代传媒导向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模仿;其二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现实倒置”。传媒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已经深入和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和个体思维活动过程之中。在传媒营造的时空幻境里,青少年与真实世界的联系被有意或无意割断、扭曲。
  
  二、内观疗法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被称之为“自己观察法”,是日本学者吉本伊信于1937年创造的治疗方法。是一种通过对身边的人,特别是母亲或其他人,以“我所得到的、我所付出的、我给别人添了麻烦”的三个提问的形式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内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对自己的观察。这种对自己的观察,包括了自己意识到的体验和以往直接经历过的体验。按照吉本伊信的内观三个主题,对自己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人际关系进行回忆,在内观情境中多角度观察和感受已发生的各个事件,从而对自己存在的多种非理性认知进行察觉和矫正,改变执著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并使自己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趋于和谐一致。
  吉本伊信说:内观的目的在于袪除“我执”。要袪除“我执”,在内观上需要先察觉自己的“我执”,如果以内观的自我省察三个观点来说,就是要察觉到自己得到别人的恩惠太多,却一直未注意,不但未感恩图报,反而带给别人太多的麻烦,自己的自我本位、放任、傲慢、体贴心匮乏是这些罪恶的根源。内观疗法是通过内省或反省自己从哪里得到的恩惠以及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中去认识自己内心的不足和欠缺,获得对别人价值的肯定,进而达到发现自我、洞察自我、再抱有对他人的感谢回报之情,从而激发内心的深情,提升自己心灵的纯洁。
  
  三、内观疗法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适用性
  
  内观的目标和内容体现的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这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实施过程中,内观者回忆着大量地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照顾和爱、给别人添了很多的麻烦而自己为别人付出的甚少,随着内观过程的不断推进,内观者往往变得更具有自信、人生态度更为积极、更具有健康人格的特征,从而在内心深处体会到:既然这么大量地得到了别人的爱和帮助,那么我该怎样去爱别人,也就是日本学者三木所言的“对自我的罪和他人的爱的认识”,因此有学者将内观中产生的愧疚感和罪恶感称之为健康的罪恶感,这种健康的罪恶感的核心是心中存有“被爱的感觉”“感恩、感谢、感激的感觉”。这种健康的罪恶感的成熟,有助于勤勉刻苦、利人利他、共感谦虚、自我批判反省、创造升华等积极人格品质的发展。
   从内观法的哲学性来看,他显示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人类真实生活的认识。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保障人类精神健康发展的生活原则和处世态度。吉本提出围绕“对方为我做的,我为对方做的, 我给对方添的麻烦”三项,反省与周围人交往的方式,尤其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例如母亲、父亲、祖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孩子,等等。同样,也可以反省与朋友和同事相处的习惯。从我们所受的痛苦中去审视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分析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过去到现在,或是到关系的终结。亦即检讨过去到现在的具体事实,看是“施”多还是“受”多。要去体会在过去的人生过程中有哪些人关爱到我或别人为我做的事情,包括物质的、劳力的还有精神层面的。而在内观的过程中,最强烈的心理冲击,莫过于洞察到“别人为我有献身的、牺牲行为的爱,而自己却有背叛性的行为,尽管如此,别人仍然宽恕自己”。换言之,“自我牺牲”的宽恕才是人类最高的爱。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是对人性的呼唤,是教育元点的回归。这种教育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变迁的种种反思,社会高度发展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人的生命价值、精神方面却显现出了危机,青少年偏差行为不断呈上升趋势,恶性犯罪案件也不断出现,并呈现低龄化倾向。生命教育对处于生命发展的黄金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欣赏到生命的无限魅力,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鉴于以上分析,针对这样特殊的人群,将内观疗法引入对偏差行为青少年的教育中,可以感化最冥顽的“铁石心肠”。
  内观疗法之所以有效,因为内观是“观内”“审视自己”“凝视内心中的自我”之意,“自我观照、自我启发、自我剖析、自我洞察、自我创新、自我重建”。 对于青少年来说,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人在内观时,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还会有歉意和罪恶感,会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包括他人对自己和自己对他人的;自己所面临的痛苦所在;会有动情体验,有感恩、有释放、有接受、有体谅和宽恕、有融合感和接纳感。
  偏差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矫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青春期教育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青少年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个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如何根据特殊时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重点。在青少年偏差行为教育矫治中引入内观疗法, 既是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矫治新的开拓, 又是内观疗法在教育领域的精彩运用。青少年偏差行为教育矫治应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情理兼容,重在感化,矫正他们“不小心”扭曲的灵魂,让内观疗法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张可创.青少年极端偏差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策略[J].教育科学,2009(2):80~84.
  [2]竹中哲子.关于内观疗法应用于抑郁症的一些想法[J].上海精神医学,2005 (06):371.
  [3]黄辛隐,周冶.内观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9):22~23.
  [4]棒木美惠子.内观法基础[J].上海精神医学,2005(06):372~374.
  [5]黄辛隐,徐爱兵.内观疗法与禅宗思想的关联[A].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03):83~84.
  [6]王祖晨.让心灵更美丽——对“内观疗法”理念的认识[J].上海精神医学,2005 (06):366~367.
  [7]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2:133.
  [8]徐鹤定,王祖承.内观疗法在精神科酒依赖者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95(01):40~41.
  [9]邹泓,张秋凌,王英春.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3):120~124.
  [10] 张庆红.韩国女青少年新型性偏差行为的文化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52~55.
  [11] 陈祉妍,李新影,杨小冬,葛小佳.青少年焦虑、抑郁与偏差行为的行为遗传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40~545.
  [1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29.
  [13] Kathryn LH,David AW. Childneglect: developmental is isues and outcomes [J].Child Abuse and Neglect,2002,26:679~695.
  [14]Reinhern HZ,Paradis AD.Children and adolescent predictor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J].AM J Psychiatry, 2003, 160 (12) : 2141~2147.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苏州,215021)
  编辑/何 妍 终校/李益倩
其他文献
[关键词]训斥;引导;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一段对话    如果一个学生打架后,一般的师生对话大概是这样的:  老师:你为什么打人?  学生:他们嘲笑我。  老师:他们为什么嘲笑你?  学生:我不晓得。  老师:你不晓得,就要打人,这还了得?  这段对话体现了一种交流方式——“训斥”。很多人在与他人对话时,只想让对方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和罪责,如:“你为什么打人”,言下之意是“打人是
期刊
〔关键词〕初中生;情绪;生活适应    【活动目标】树立正确的观念,做情绪的主人,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  【重点】  1.合理的信念是情绪健康的维他命基本元素。  2.立即行动,改变自我是情绪健康必不可少的维他命元素。  【难点】情绪ABC理论  【活动构思】初一新生,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临着学习、生活、与同学交往和学校管理等问题,出现了烦躁不安、失落、学习精力不能集中等不适应情况。为让新生尽快
期刊
〔关键词〕中年女教师;心理压力;心理调适    一、现实生活中,中年女教师在承受着哪些心理压力    (一)高目标定位,带来心理烦躁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带来了教育的变革,而在这样的变化面前,教师也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在愈演愈烈的应试风暴面前,社会对于教师的期望值过高,教师几乎已经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其实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也有常人具有的七情六欲,既然是一个真实
期刊
[关键词]家长;家庭教育;教养方式    你看过电影《小孩不笨》吗?这是2002年新加坡最卖座的电影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三个就读EM3(差班)的孩子怎样应付学业所带来的困境。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它始终洋溢着让人着迷的温情,但那笑声中却有泪。影片中,导演借小孩子之口说出“这把钥匙就在你的身上”的话,也是我每次接待完家长的面询或者电话求助之后,内心最强烈的声音。  有一些家长由于长期受孩子的问题困扰,用尽
期刊
〔关键词〕恐学症;师因;松弛训练;系统脱敏;师生关系    一、案情概况    一日中午,一位在某中学当教师的同学带着他的朋友找我。后经介绍,才明白他是想让我帮他的朋友,一位辍学在家的初三学生的家长,助其孩子走出目前所遇的心理困境。  短暂的寒暄之后,这位神态疲倦的家长迫不待地将事情的大概始末简述如下:  他的儿子叫陈××,今年16岁,就读于某中学初三年级,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基础也较扎实,成绩经常
期刊
2010“生命之旅”台湾教育考察团于5月27日参加了周大观文教基金会2010“全球热爱生命”现场颁奖典礼。  将周大观储蓄新台币四十九万五千元捐出作为第一笔基金,并将大观遗作《我还有一只脚》《大观——一位癌症小孩的心声》以及大观的故事《生命之光——周大观》《小星星的愿望——周大观的故事》等生命四书著作权点滴所得于1997年成立了周大观文教基金会。基金会为完成抗癌小诗人周大观“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的
期刊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行为;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    一、案例描述    (一)学生基本情况及自述   小于,男,11周岁,小学五年级学生。根据历任班主任以及各任课老师普遍反映,他脾气暴躁偏激,好斗,具有强烈攻击性。表现为时常在校与本班甚至别班、其他年级段的孩子发生冲突,一言不合就一副捋袖子干架的架势,而且往往下手很重,冲动而不计后果。班里大部分学生敢怒不敢言,不愿意招惹他,不与其多话或接近。
期刊
〔关键词〕自卑;负面情绪;信任  一、案例简介  小辉,男,10岁,我校四(2)班的一名学生,平时表现为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强,不爱学习,不愿吃苦,做事丢三落四,在班中少有玩伴,在家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电视或玩游戏。上课不爱举手发言,偶尔会很兴奋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有时会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等教师催要作业时才会拿出尚未完成的作业本,因而引起同学的“另眼相
期刊
〔摘要〕青春期的初中生和父母的关系常常发生冲突,甚至出现裂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与父母的沟通不畅,双方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至造成很多误解和冲突。内观疗法是一种通过对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以“我所得到的、我所付出的、我给别人添了麻烦”这三个提问的形式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通过内观,以上述三个提问的形式使初中生得到反思,理解自己的父母,缓解亲子
期刊
〔摘要〕家庭教育的错位、学校德育的不足、多元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发生了偏移。内观疗法通过内省,让青少年产生感恩意识和对父母及他人的责任感,对青少年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内观疗法;感恩意识;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4-0012-03    当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过于溺爱、学校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