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而健康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正常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方面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自私、虚荣、软弱、易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青少年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时,缺乏心理准备,一旦有了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退缩心理,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另一方面初中独生子女偏多,他们从小到大的家庭生活优越感,一帆风顺的成长环境,容易使其产生依赖和自私的心理,不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别人的进步;再者,初中学生生理上的急速发育也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一定的影响,他们容易急躁、发脾气,不能够换位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共同承负的责任,而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素质的主陣地,承载着更多的教育导向功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学会自我调节,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成败得失,着眼于未来,以正确的方式去展现自我,提升自我。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所谓自我意识,即学生对自己的理性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对自己思想、情感的评价。体育活动大多是运动技能的训练,而不少学生因为自身原因(身体肥胖、动作不协调等)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不喜欢体育,甚至对体育活动有抵触情绪。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互相尊重、互相鼓励,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指导练习技巧,并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暗示,长期下去学生的耐挫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2.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且鲜明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坚强、拼搏、自觉、自制等方面的内涵。实践证明,越是在困难的情境下,学生的意志品质也表现得越明显。体育活动有着一定的运动量,尤其在对抗性和竞争性体育活动中,学生容易疲劳、紧张,有丰富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主导了学生的意志行为。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中,设置有一定困难的运动项目,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力锻炼,有助于其培养勇敢顽强、坚持不懈、不怕吃苦、团结互助等方面的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
交往能力是新时期人才的必备素养。体育活动要求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学生在运动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样的过程离不开学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良好的沟通,让学生学会了信息交流,懂得了宽容热情,改善了学生的情绪障碍,促进了活动效果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班内自由组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比赛,学生在活动中渐渐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为了赢得比赛,每队的成员都要适时沟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的交往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从而便于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导功能,引领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营造愉快的体育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
3.因材施教,展示学生才能
教学要有针对性,同样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长,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对于在活动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要学会包容,用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要充分结合体育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自私、虚荣、软弱、易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青少年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时,缺乏心理准备,一旦有了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退缩心理,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另一方面初中独生子女偏多,他们从小到大的家庭生活优越感,一帆风顺的成长环境,容易使其产生依赖和自私的心理,不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别人的进步;再者,初中学生生理上的急速发育也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一定的影响,他们容易急躁、发脾气,不能够换位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应该共同承负的责任,而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素质的主陣地,承载着更多的教育导向功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学会自我调节,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成败得失,着眼于未来,以正确的方式去展现自我,提升自我。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所谓自我意识,即学生对自己的理性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对自己思想、情感的评价。体育活动大多是运动技能的训练,而不少学生因为自身原因(身体肥胖、动作不协调等)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不喜欢体育,甚至对体育活动有抵触情绪。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互相尊重、互相鼓励,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指导练习技巧,并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暗示,长期下去学生的耐挫能力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2.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且鲜明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坚强、拼搏、自觉、自制等方面的内涵。实践证明,越是在困难的情境下,学生的意志品质也表现得越明显。体育活动有着一定的运动量,尤其在对抗性和竞争性体育活动中,学生容易疲劳、紧张,有丰富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主导了学生的意志行为。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中,设置有一定困难的运动项目,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力锻炼,有助于其培养勇敢顽强、坚持不懈、不怕吃苦、团结互助等方面的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
交往能力是新时期人才的必备素养。体育活动要求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学生在运动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这样的过程离不开学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良好的沟通,让学生学会了信息交流,懂得了宽容热情,改善了学生的情绪障碍,促进了活动效果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班内自由组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比赛,学生在活动中渐渐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为了赢得比赛,每队的成员都要适时沟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的交往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从而便于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导功能,引领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营造愉快的体育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
3.因材施教,展示学生才能
教学要有针对性,同样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长,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对于在活动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要学会包容,用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要充分结合体育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