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30年中,有些方面的改革难度越来越大,必须要有一个突破口,选拔干部制度的改革,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
“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这句在民间流传的官场“潜规则”,正随着干部选拔制度的进步而成为历史的垃圾。“潜规则”见不得光,而民主的阳光正把那些阴暗的东西,变成人人看得见的“显规则”。
去年10月,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让那些真正能赢得民众选票的干部获得更多的提拔机会。
“选拔干部理念的创新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理念的改变,不可能把高水平的人才选拔出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选人用人是为老百姓负责还是为上级领导负责,这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官员选拔制度的改变,加大老百姓对官员任用选择的权利,这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公信度成为考核干部的一个标尺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其实质内容也就是公众的信任度。实践证明,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取得公众的信任,这是民主政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种尊重民情民意,上下互动的干部选拔思路,正在许多地方得以实践。
在贵阳,二十名干部通过当地电视直播,进行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竞争该市四个区(县)的“一把手”;
在江苏邳州,每月有50名人民评议员,对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干部进行逐个满意度测评;
在上海,职代会民主评议结果将作为对有关单位领导奖惩的依据之一,“满意度”低于60分可能被免职;
在广东省,政绩考核试行办法中规定,考评办可委托有关部门或社会中介组织采取入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政府网站评议等多种方式,开展群众满意度评价……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研究专家叶笃初教授评价称,民意调查在中国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拔中已得到广泛运用,这意味着中国选拔干部日益民主化。
以民为本、尊重民意正在成为官员选拔和政绩考核的一个标尺,“听上级的话”不再是为官的第一要务,更要经得起社会各个阶层群众的评价。这是中国吏治的良性的进步。
管干部的组织更要接受民意测评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首先要提高管干部的组织部门的公信度,而中组部作为中共中央主管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其制度建设、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对整个干部队伍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组织部的自律对于整个国家的吏治非常关键,在当前环境下,‘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的说法表明组织部门本身就有产生腐败的可能性。”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认为,对组织部门进行规范,对他们的权力和程序进行规范,是整肃吏治的重要环节。
2008年8月,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上向“用人不正之风”宣战,拉开了整治人事腐败的大幕。他说:“要以最坚决的态度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战斗,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使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目标。”
两个月后,中组部相继印发《关于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和《组工干部“十严禁”纪律要求》,再次表明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决心。
与此同时,中组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公开和透明,让更多的人了解组织部门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主动开展民意测评,使选择干部的权力置于民意的监督之下。
中组部的具体措施是,委托国家统计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事业单位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此项调查将采用抽样问卷的方式进行,主要内容为: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组工干部形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对组织工作的具体意见、建议。
此次调查是中组部“第一次委托第三方”进行的民调,被专家誉为“中国在干部选拔民主政治道路上迈出的具有突破性的一步。”
叶笃初教授评价称,这昭示着领导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制度将由党内民主走向社会民主,将更多地吸收民意,有利于打破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弊端。这种调查必将对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营造良好的干部成长环境
一直以来,人们对跑官要官等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万元挂个号,五万元报个到,十万元买个帽”,民间流传的这句话也是官场的“潜规则”之一。这种风气必须扭转,这种恶习必须在选拔干部之初从根源上杜绝,营造一个良好的干部成长环境,让“德才兼备”者战胜“投机钻营”者,成为当前组织部门一个重要任务。
2008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文章,其署名“仲祖文”被许多人理解为中组部向官场“潜规则”开炮,营造一个健康的干部成长环境的信号。
文章说,“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历来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不让老实人吃亏,根本在于形成科学的用人机制。保证那些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干部能够进入组织选拔的视野。”
“在现实中,我们在干部用人制度方面的确存在让老实人吃亏的现象,有些不怎么干事的人到处跑官,反而能升上去,挫伤了很多好干部的积极性。”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说。
确实,在媒体的公开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安徽省利辛县原县委书记夏一松,因为公开拒贿、不按地方官场的“潜规则”办事而受到威胁,最后愤然辞官下海;江苏省泗洪县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朝文是被大家公认的好干部,在被聘为宿迁市行风监督员并担任组长时,因为坚持按原则办事得罪了某上级领导,被指责为“不听指挥”而黯然去职;安徽省阜阳市物价局原局长张洪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查并制止教育乱收费却遭到无端阻挠,实在不堪忍受巨大压力,不得不选择了辞职……
如今,中国正在推进一系列官员选拔制度改革,“老实人吃亏”的事情确实不能再发生,组织部门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建立起清廉高效、公平公正的和谐组织。“大力选拔那些埋头做事、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在干部队伍中形成老实人受尊敬、受重用的良好导向。”
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不仅关乎党风民意,也许会成为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称,中国改革30年中,有些方面的改革难度越来越大,必须要有一个突破口,选拔干部制度的改革,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如果能够抓住这个突破点,对中国其他方面改革的意义非常重大。
“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这句在民间流传的官场“潜规则”,正随着干部选拔制度的进步而成为历史的垃圾。“潜规则”见不得光,而民主的阳光正把那些阴暗的东西,变成人人看得见的“显规则”。
去年10月,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让那些真正能赢得民众选票的干部获得更多的提拔机会。
“选拔干部理念的创新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理念的改变,不可能把高水平的人才选拔出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选人用人是为老百姓负责还是为上级领导负责,这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官员选拔制度的改变,加大老百姓对官员任用选择的权利,这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公信度成为考核干部的一个标尺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其实质内容也就是公众的信任度。实践证明,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取得公众的信任,这是民主政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种尊重民情民意,上下互动的干部选拔思路,正在许多地方得以实践。
在贵阳,二十名干部通过当地电视直播,进行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竞争该市四个区(县)的“一把手”;
在江苏邳州,每月有50名人民评议员,对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干部进行逐个满意度测评;
在上海,职代会民主评议结果将作为对有关单位领导奖惩的依据之一,“满意度”低于60分可能被免职;
在广东省,政绩考核试行办法中规定,考评办可委托有关部门或社会中介组织采取入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政府网站评议等多种方式,开展群众满意度评价……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研究专家叶笃初教授评价称,民意调查在中国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干部选拔中已得到广泛运用,这意味着中国选拔干部日益民主化。
以民为本、尊重民意正在成为官员选拔和政绩考核的一个标尺,“听上级的话”不再是为官的第一要务,更要经得起社会各个阶层群众的评价。这是中国吏治的良性的进步。
管干部的组织更要接受民意测评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首先要提高管干部的组织部门的公信度,而中组部作为中共中央主管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其制度建设、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对整个干部队伍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组织部的自律对于整个国家的吏治非常关键,在当前环境下,‘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的说法表明组织部门本身就有产生腐败的可能性。”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认为,对组织部门进行规范,对他们的权力和程序进行规范,是整肃吏治的重要环节。
2008年8月,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上向“用人不正之风”宣战,拉开了整治人事腐败的大幕。他说:“要以最坚决的态度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战斗,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使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目标。”
两个月后,中组部相继印发《关于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和《组工干部“十严禁”纪律要求》,再次表明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决心。
与此同时,中组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公开和透明,让更多的人了解组织部门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主动开展民意测评,使选择干部的权力置于民意的监督之下。
中组部的具体措施是,委托国家统计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事业单位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此项调查将采用抽样问卷的方式进行,主要内容为: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组工干部形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对组织工作的具体意见、建议。
此次调查是中组部“第一次委托第三方”进行的民调,被专家誉为“中国在干部选拔民主政治道路上迈出的具有突破性的一步。”
叶笃初教授评价称,这昭示着领导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制度将由党内民主走向社会民主,将更多地吸收民意,有利于打破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弊端。这种调查必将对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营造良好的干部成长环境
一直以来,人们对跑官要官等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万元挂个号,五万元报个到,十万元买个帽”,民间流传的这句话也是官场的“潜规则”之一。这种风气必须扭转,这种恶习必须在选拔干部之初从根源上杜绝,营造一个良好的干部成长环境,让“德才兼备”者战胜“投机钻营”者,成为当前组织部门一个重要任务。
2008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文章,其署名“仲祖文”被许多人理解为中组部向官场“潜规则”开炮,营造一个健康的干部成长环境的信号。
文章说,“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历来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不让老实人吃亏,根本在于形成科学的用人机制。保证那些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干部能够进入组织选拔的视野。”
“在现实中,我们在干部用人制度方面的确存在让老实人吃亏的现象,有些不怎么干事的人到处跑官,反而能升上去,挫伤了很多好干部的积极性。”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说。
确实,在媒体的公开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安徽省利辛县原县委书记夏一松,因为公开拒贿、不按地方官场的“潜规则”办事而受到威胁,最后愤然辞官下海;江苏省泗洪县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朝文是被大家公认的好干部,在被聘为宿迁市行风监督员并担任组长时,因为坚持按原则办事得罪了某上级领导,被指责为“不听指挥”而黯然去职;安徽省阜阳市物价局原局长张洪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查并制止教育乱收费却遭到无端阻挠,实在不堪忍受巨大压力,不得不选择了辞职……
如今,中国正在推进一系列官员选拔制度改革,“老实人吃亏”的事情确实不能再发生,组织部门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建立起清廉高效、公平公正的和谐组织。“大力选拔那些埋头做事、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在干部队伍中形成老实人受尊敬、受重用的良好导向。”
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不仅关乎党风民意,也许会成为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称,中国改革30年中,有些方面的改革难度越来越大,必须要有一个突破口,选拔干部制度的改革,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如果能够抓住这个突破点,对中国其他方面改革的意义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