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童和他的“一童热线”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sadfs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叫李童。五年前,他在吉林省长春市一所重点中学念高二,成绩优秀,名列班级前三。如果不是那个固执的决定,他本该顺理成章地参加高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可他却在几天之内作出了一个谁都无法理解的决定——退学。开办性心理咨询热线。
  李童创办性心理咨询热线的起因是他的一个同学的女朋友怀孕了,这件事对李童的感触很大,之后他便开始关注身边同学的性心理。一关注,才发现这个问题真是不容乐观。
  “许多学校没有性教育课。我们的生理课也都是上自习。对于一些正常的青春期问题,老师不教。父母不说。越是这样,我们就越好奇。有的同学会偷偷看一些极其露骨的杂志,还把色情小说存在手机和MP4中相互传阅。学校附近的录像厅也大多是些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去光顾,而里面经常播放黄色录像。还有很多青少年在网上查看黄色网页,这也非常普遍。”李童说。
  “有些同学寻找了‘更直接’的方式了解性,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了伤害。”
  李童知道,很多同龄人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又有些羞涩。可是,整个社会、教育界以及老师家长对这件事情都特别回避。李童认为应该有一个人出来呼吁这件事,把性教育大大方方地亮在阳光下,让大家坦然接受。
  反复考虑了几天,李童毅然决然地作出了退学开办青少年性心理咨询热线的决定。意料之中,这件事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李童的爸爸甚至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除了小姨。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劝阻他。但李童却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后来,小姨帮李童租了间房子,“一童热线”便正式成立了。成立之初,李童制作了一些海报到街上去分发。很快,他的热线“热”了,每天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睡觉,电话就没有间断过。
  李童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接到一个女生的电话,女生说男朋友领她去打完胎后就不再理她了,后来才知道男朋友喜欢上了别人!李童起初以为这样的事情只是个例,后来才知道在学生中很常见。
  从一开始的震惊到后来的痛心。李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只要有同学打电话来问该不该与男(女)朋友发生关系时,李童都会告诉他们这样一句话:“不要只看到眼前一些东西很美好,而不想过后果是什么。找我咨询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后悔发生关系的。”
  但随着热线的升温。对李童的非议也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一个高二的学生和同龄人谈论性知识是荒唐的,甚至是危险的行为。
  对此,李童这样解释道:“其实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我觉得性教育这件事情应该是全社会的一个责任,而我只是一个呼吁者和倾听者,因为我也处于青春期,我了解青少年青春期的心态和想法。”
  还有的专家质疑他:“你有什么经历,凭什么做这个?”
  李童却反问道:“你一天接多少个电话?”
  “十几个。”
  “我一天接几十个电话。”
  李童不明白,自己做这件事并非为了个人利益,可却始终有人在否定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非议都让李童很痛苦。但青少年对他的信任,支撑李童一路走下来。
  有个女生说:“我绝不去找专家,因为跟他们交流总觉得是在受教育,没有平等的感觉。李童却让我有倾诉我的欲望,他会很耐心地听我讲,替我分析,然后帮我出主意。”
  李童的坚持得到了许多志愿者的支持。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一童热线”才能支持到现在。在选择志愿者的时候,李童有两个标准:首先要热爱和了解性教育。其次要有耐心,能够平等对待咨询者。“无论你职位多高、年龄多大,只要接起电话,就要把自己和咨询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他们之所以打这个电话,就是想找一个平等的倾诉对象。而‘一童热线’有别于其他咨询热线,也就在于平等倾听。”
  发展至今。“一童热线”已经拥有了一千多名志愿者,有些专门负责接听热线,有些则通过校园活动普及青春期的性知识。
  他的努力也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肯定,现在,李童已经是吉林省禁毒委会志愿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爱心大使、国家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袁恒雷
其他文献
成败在心态    朋友林先生是跑商务的,在五一黄金周期间碰见了一位贵人。当时出差厦门,在街头拦“的士”的时候,他发现情况不妙,近20分钟里,出租车泥鳅般一辆辆从身边溜过,却没有一辆空车为他停下来,而他必须在14点之前赶赴某酒店咖啡厅与客人商谈一个重要合作项目,第一次见面怎么可以迟到!他心急如焚。  这时终于有一辆空车翩然而至,说时迟那时快,已经有一个先生冲到了后车门口,朋友林先生则几乎是在同一时间
为方便工作生活交流,学校建立了一个教职工交流群。杨教授也在交流群里,但从不见她发言。今天刚上线,却见群对话框里全是杨教授的虚心发问。原来,杨教授在宿舍楼的晒台上邂逅了一床绣有“喜结良缘”的红被套,此后,她念念不忘,也想照着买上一床。几个相熟的老师打趣她,难不成,寡居多年的人将迎来第二春?杨教授不恼不怒,句句实诚:是唯一的儿子要大婚,她琢磨着,那样绚烂得仿佛即将燃烧开来的火红是极好的征兆,一如“瑞雪
我不能不承认,不管我多么真心地留恋,多么认真地一读再读。少年青春还是像一本太薄太薄的书,早已被仓促地翻了过去。  当蹬过了道道江河,越过了重重山粱,走过了波浪起伏的长长·心路。万里山川被留在身后,终于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景色。这些景色有灿烂的、有多彩的、有动人的、有迷幻的,却不都是美丽的。  合上那本青春小书的时候,困惑很多,不知道该怎样问大人,故只能常常问自己,人生是由许多种色彩组成的吗?一定都要看
据说某老大爷响应“要健康,吃粗粮”的号召,去超市从不买白面馒头,而是一定要买黄澄澄的玉米面馒头。老人家喜滋滋地吃了好几年黄澄澄的玉米面馒头,心想,这下身子骨该硬朗了吧。  没想到几天前听到一个“晴天霹雳”,人家馒头厂的工人亲口说的,他们做的玉米馒头是100斤的面粉,再加上一小碗的玉米面。那黄澄澄的颜色压根儿不是玉米的颜色。而完全是一种黄色的着色荆。面对这黄澄澄的漂亮“玉米馒头”,工人嗤着鼻子说:我
兴趣是热爱,工作是最爱    我们能否这样常常问问自己:我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觉有意思吗?我满意现在的生活吗?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吗?  答案显然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自我感觉良好。有的人却感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一点意思。我们平日里看到的那些怨天尤人的人、那些垂头丧气的人、那些心灰意冷的人,无疑都是后一种人了。  让我们看看美国的霍华先生和山姆先生吧。  霍华年轻的时候家境很贫穷,读中学的时
贫富不是距离,心灵才是障碍    他是个典型的“穷二代”。多年前,他和父母来到这座城市打拼,在一所学校里做保安,收入只够勉强养活自己。其实,他也相亲过无数次,但对方不是问他有没有房子,就是问他能不能养活她。不知道怎么回答时,他就选择沉默,直到遇到了她。  她是一名护士,长得高挑又漂亮。第一次在公交车上见到她,他就心动了,一路尾随到医院,不失时机地送上一束火红的玫瑰。  怕她像以前那些女子一样,只关
她出生在重庆市巫山县的一个贫穷的农家。十六岁那年,父母无力再供她读书,她面临辍学的危机。这时,她的班主任跋山涉水六十多公里上门家访,苦口婆心地劝说她的父母,最终在老师和同学的资助下,她重返课堂。那时,她在心底发誓:“我要用一辈子的努力来偿还这种恩情。”  十年寒窗苦读,她考取了重庆师范大学。为了践行那个心底的誓言,她拼命地学习。同学都笑她是书呆子,但是她从不在意。她说:“我现在所学,在将来都可以成
用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便会回报以微笑    拐角凹进去的那一段,就是她的舞台。她在这里摆摊织补,已经好几年了。  每次路过,都能看见她坐在凹槽里,埋头织补。身边的车水马龙,似乎离她很远。她很少抬头,只有针线在她的手上不停地穿梭。  这里原本是一个城乡接合部,这几年城市西迁,这块地也跟着火热起来,到处都是建筑工地。上她那儿织补的,大多是附近工地上的民工。衣服被铁丝划了个口子或者被电焊烧破了个洞,他们就
你正开着车去上班,突然有一辆车插入你的车道,差点撞上你的车。你立即就气疯了,这让你开始了一个有着不好兆头的早上。  你的一位同事打来电话,说是又病了,这意味着你这个月要第三次干双份的活了。你自己的活已经堆积如山,而你却还要去做完她的活。你向经理室走去,准备爆发。  你买了球票,准备与家人一起去观看,但头顶上的乌云越来越浓密,这打乱了你的计划。你的孩子感到很失望,你则诅咒上天毁了你的这一天。  要是
因为贪玩和偏科,他中学的成绩一塌糊涂。  16岁那年夏天,一家留学机构到成都招考留学生时,他正在读高中。面对这一机遇,全家人觉得与其让他苦苦煎熬,成绩倒数,不如让他换一个生活方式,一来改变一下生活环境,二来可以继续完成学业,无奈之下作出一致支持他留学的决定。几天后,他带着一种“胜利大逃亡”的心境,踏上了赴美国留学的旅程。  然而,到达美国后他惊呆了,本以为想象中的美国遍地如纽约一样是高楼林立,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