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学到高中,我从来没有学过汉语拼音,只会讲一口湖南双峰土语。记得那年上大学,到了长沙火车站,问去湖南师大的路怎样走,说了老半天,被问的人也没有听懂我的意思。我在纸上写了,人家才明白。后来大学开了《现代汉语》课,我才与普通话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只是十八岁之后学汉语拼音毕竟错过了语言最佳学习年龄,因此,我的普通话一直讲得磕磕巴巴。
有趣的是,民国时代也有许多人讲不好普通话,有的还是当时牛气冲天的人。1922年4月至6月,著名古文字学家章太炎应江苏省教育会的邀请,在上海讲授“国学”,逢星期六下午举行,一共讲了十次,每次二小时。第一次开讲,来了一千多人,可谓济济一堂,连邵力子这样的大名人都来捧场;第二次人数大大缩水,听者不到一百人,其后人数越来越少。有一次,居然只有二三十人;到了最后一次,听者觉得应该给国学大师一个面子,才又到了七八十人。章太炎讲学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原因有二:第一,他所讲的国故,对一般人太专门了;第二,也是最主要的,章太炎讲一口余杭话,很不容易懂。上海离余杭比较近,懂余杭话的相对还多一些,北方人就更加不知所云了。“九一八”事变后,章太炎应邀赴北平演讲,由于听众难以领会,只好由学生钱玄同、马裕藻担任“翻译”。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林语堂身上。1940年,华西联合大学与成都广播电台联袂举行讲座,邀请多名教授参与。演讲的题目有:西康教育、中英和中日战争、社会建设与科学教育、非常时期利得税、中国人口问题、四川人与抗战等等。有次请了林语堂。林语堂本来是个很幽默的人,说的话也蛮有趣,比如那天他讲东西文化的另一面,就很生动:“在美国的火车上,在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这叫民主;在德国电车上,一老翁在未到购票站下车,被一青年拉回,这叫法西斯。太法制了,就不合人性,结果还是中国人情不差。于是男人用脑袋思想,女人用肚子思想。”但他的福建龙岩口音实在没几个人听懂,听众秩序大乱。林语堂演讲的情绪受了影响,自知再讲下去没有多大意思,收起稿子准备离场。有个粉丝拿起本子穷追不舍,让其签字留言。林语堂随手在本子上划了个“0”。结果第二天,成都一家报纸便以《0语堂博士华西坝发表演讲》为题对此作了报道。
在民国,说不好普通话的名人比比皆是,比如鲁迅只会讲绍兴话,沈从文持的湘西方言,王国维说的是浙江海宁话,顾颉刚用的是苏州方言……
民国文人说不好普通话,自然不是因为那时没有说普通话的要求。事实上,国民政府建立几年之后即确定了“国音”。所谓“国音”,就是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几年后又决定,国语以北平语音为标准音。民国时代交通非常落后,鐵路、公路、水路运力很低,当时的中国又处在工业化初期,人口流动性也不是太大,人们并没有充分认识民族共同语的价值,社会人士对学国语积极性不是太大。民国建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军阀混战,国家在政治上并未真正统一,国民政府的号令很难在全国统一实施,这也使得民国的牛人们普遍说不好普通话。
现在又有不少人在提倡方言,方言作为一种文化,我们自然可以保护和研究,假若像某些人主张的那样必须在广播、电视里推广,那就是开历史倒车了。生活告诉我们:能讲民族通行语的人,他的学识与思想才能更顺利地传播,一个语言统一的民族才可以形成远行的合力!
有趣的是,民国时代也有许多人讲不好普通话,有的还是当时牛气冲天的人。1922年4月至6月,著名古文字学家章太炎应江苏省教育会的邀请,在上海讲授“国学”,逢星期六下午举行,一共讲了十次,每次二小时。第一次开讲,来了一千多人,可谓济济一堂,连邵力子这样的大名人都来捧场;第二次人数大大缩水,听者不到一百人,其后人数越来越少。有一次,居然只有二三十人;到了最后一次,听者觉得应该给国学大师一个面子,才又到了七八十人。章太炎讲学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原因有二:第一,他所讲的国故,对一般人太专门了;第二,也是最主要的,章太炎讲一口余杭话,很不容易懂。上海离余杭比较近,懂余杭话的相对还多一些,北方人就更加不知所云了。“九一八”事变后,章太炎应邀赴北平演讲,由于听众难以领会,只好由学生钱玄同、马裕藻担任“翻译”。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林语堂身上。1940年,华西联合大学与成都广播电台联袂举行讲座,邀请多名教授参与。演讲的题目有:西康教育、中英和中日战争、社会建设与科学教育、非常时期利得税、中国人口问题、四川人与抗战等等。有次请了林语堂。林语堂本来是个很幽默的人,说的话也蛮有趣,比如那天他讲东西文化的另一面,就很生动:“在美国的火车上,在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这叫民主;在德国电车上,一老翁在未到购票站下车,被一青年拉回,这叫法西斯。太法制了,就不合人性,结果还是中国人情不差。于是男人用脑袋思想,女人用肚子思想。”但他的福建龙岩口音实在没几个人听懂,听众秩序大乱。林语堂演讲的情绪受了影响,自知再讲下去没有多大意思,收起稿子准备离场。有个粉丝拿起本子穷追不舍,让其签字留言。林语堂随手在本子上划了个“0”。结果第二天,成都一家报纸便以《0语堂博士华西坝发表演讲》为题对此作了报道。
在民国,说不好普通话的名人比比皆是,比如鲁迅只会讲绍兴话,沈从文持的湘西方言,王国维说的是浙江海宁话,顾颉刚用的是苏州方言……
民国文人说不好普通话,自然不是因为那时没有说普通话的要求。事实上,国民政府建立几年之后即确定了“国音”。所谓“国音”,就是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几年后又决定,国语以北平语音为标准音。民国时代交通非常落后,鐵路、公路、水路运力很低,当时的中国又处在工业化初期,人口流动性也不是太大,人们并没有充分认识民族共同语的价值,社会人士对学国语积极性不是太大。民国建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军阀混战,国家在政治上并未真正统一,国民政府的号令很难在全国统一实施,这也使得民国的牛人们普遍说不好普通话。
现在又有不少人在提倡方言,方言作为一种文化,我们自然可以保护和研究,假若像某些人主张的那样必须在广播、电视里推广,那就是开历史倒车了。生活告诉我们:能讲民族通行语的人,他的学识与思想才能更顺利地传播,一个语言统一的民族才可以形成远行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