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的寻书故事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wei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自己的寻书故事:走30里地,去向另一位知青借《浮士德》,看完之后,再走30里地送回去。
  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开国元勋也都有找书借书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寻书的故事。
  “几十里山路,换来棠佳阁的藏书,真是太值了”
  毛泽东年幼时酷爱读书,14岁的时候,他已经把家乡韶山能借到的书都读过了。一天,毛泽东正在地里干活,有个过路人来找水喝,随口说到棠佳阁的藏书很多。毛泽东一听,忙问棠佳阁有多远。
  过路人说:“远着呢!要走30里山路,山林中有野兽伤人,你可别一个人走山路呀!”
  然而,第二天清晨,雄鸡初啼,毛泽东就起床出了村。爬上高坡,越过山岗,向湘乡县棠佳阁的方向奔去。
  中午时分,他来到了棠佳阁,棠佳阁的主人见毛泽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很是奇怪,一问才知是远道前来借书的。主人深为感动,立即把《盛世危言》和《新民丛报》借给了毛泽东。《新民丛报》上载有梁启超的文章,倡导欧美民主思想;《盛世危言》提出中国富强之道是改革政治、发展工业、提高文化水平等,这使毛泽东开始接触到了新的思想。
  读完这些书,毛泽东又去借新书。几年中,他几乎读完了棠佳阁的全部藏书。主人钦佩地说:“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一生读了这么多典籍,你却只用几年。你这几年顶得上我几十年的工夫啊!只是路途遥,实在辛苦。”毛泽东则说道,“几十里山路,换来棠佳阁的藏书,真是太值了。”
  毛泽东的一生读书未断,甚至在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没有过间断。
  在中央苏区时,萧劲光收集到《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两本书,几次轻装,都没有舍得丢掉,一直背到延安。一次,贺子珍到萧劲光家串门,看到萧劲光保存着几本军事书籍,回去告诉了毛泽东。第二天,毛泽东就踱着方步,走到萧劲光的窑洞,神秘地说,“听说你这里藏了 ‘宝贝’,给我看看怎么样?”当萧劲光知道毛泽东要借那两本书,有点不情愿。毛泽东说,借去看看,一定还你。萧劲光晚年回忆此事,风趣地说,当时实在小气,感到好笑。
  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毛泽东虽是党的领袖,但收集图书也极为不易,正如萧劲光所说,在边区能搞到像他保存的那些书,可谓“难于上青天”。1938年1月12日,毛泽东写信给艾思奇,诉说自己缺书的情形:“我没有《鲁迅全集》,只有几本零星的,遍寻都不见了。”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处境虽已逐渐好转,但毛泽东仍为找寻图书而忙。1943年12月20日,他写信给胡乔木:“请你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不论是翻译的,写作的,搜集若干种给我。听说有位苏联作家写了一本猴子变人的小说……诸如此类,均请搜集。”可见毛泽东登门向萧劲光借书,自在情理之中。
  “为了看书,淋点雨、走点路根本不算什么”
  1960年8月的一天,一早就下着大雨,来北戴河图书室借书的人自然不多,图书管理员小王坐在空荡荡的图书室里。
  电话铃响了,打电话的人要借一本世界地图和几本书,说是要研究一个问题。小王抱歉地告诉他:“这几本书按照规定不能外借,您如果需要,可以到图书室来看。”
  对方只好把电话挂上。这时,窗外的雨又下大了,“不会有人来借书了吧?”小王想着。
  忽然,图书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个人带着风声雨水走进了图书室。他手里的雨伞流着水,挽起的裤脚也已经湿透。他把雨伞放到墙边,微笑着向小王走来,请小王把世界地图和几本参考书借给他看看。当小王把书捧给这位同志的时候,她发现:居然是周总理!
  周恩来朝她微笑地点点头。她喃喃地说:“总理,真对不起您。我不知道是您要借这些书,我应该给您送去,不该让您在大雨里跑来借书,耽误您宝贵的时间。”
  “哎,小同志,你把书管得很好嘛!”周恩来笑着回答她:“有一套制度,这样很好。没有章程制度办不好事,而且为了看书,淋点雨、走点路根本不算什么。”周恩来说完,就拿起书坐在桌边认真地查阅起来。
  周恩来冒雨看世界地图,邓小平也很喜欢看历史地理方面的图书。出门必带两本地图册,一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一本是《世界地图》,到每个地方都要打开地图知道自己的方位。
  “文革”期间,邓小平被下放江西。1970年11月,邓小平给中央写了到江西后的第一封信,特地附函,如果方便请有关同志把他的书托运过来。随后,便日日期盼着图书送达。后来,这些书籍陪伴了他蛰居江西的日子,他每日都读至深夜。
  “别看我是个粗人,我可知道‘孔夫子’的用处”
  彭德怀元帅性格刚烈,作战勇猛,被毛泽东誉为党内的“猛张飞”。其实,彭德怀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别看我是个粗人,我可知道‘孔夫子’的用处。”这里的“孔夫子”,就是书籍的代名词。
  彭德怀早年虽上过一段私塾,但不久就因贫困辍学。他13岁到煤窑做工,闲暇时也不忘读书,之后的几十年里,更是书不离身。
  井冈山时期,彭德怀有很多仗要打,但他总要随身带上搜罗到的军事和政治书籍,挤时间阅读,有时在战斗间隙也会拿出来翻翻。他曾对通信员张洪远说:“没有文化干什么都难,等于睁眼瞎。我们天天打仗,不懂的事问不到先生,只有想办法多读些书,不懂就问书本。”
  不仅自己坚持挤时间读书,同时还要求大家注意学习。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说:“谁看书,可找我来借,不读书怎么行?”他怕有人借书只是装装样子,曾将一些书页用饭粒轻轻粘上,当他们还书时,他总要翻看一下。如果粘住的地方掀开了,他就会点头微笑。
  有一次,一位同志来还书,彭德怀发现有些地方依旧粘住,就发脾气说:“你借的书根本就没看!”那位同志心虚地争辩:“您怎么知道?”彭德怀翻到粘着的书页说:“这不是嘛,我这里有点小科学试验,你看看!”那位同志红着脸说:“我明白了,下次一定改。”彭德怀眼睛一瞪:“你知道了我的秘密,可不要只把粘住的地方翻开,还是不看哟!”
  “文革”十年浩劫中,彭德怀身遭厄运,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他曾经对警卫参谋说:“我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书……”此后,彭德怀身陷囹圄,在狱中,他一直坚持看书,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还常写信给侄女彭梅魁,让她代购书籍。
  (摘自《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鲲城市郊区,有一个坐落在丘陵荒草上的村子,二十几户人家。  他,家在村子最西边,爷爷那辈游牧,到父亲那辈才定居下来,种菜种地,是典型的农二代。  这年,22岁的农二代翻身了,因为鲲城经济开发区要占地拆迁。拆迁前,农一代和农二代做足了功课,拿出所有积蓄,把院子扩建为原来的三倍,老屋翻新并加盖了两间;院子周围栽满了树,密不透风;后面的山坡上,雇人凿挖成烧砖的土窑,密密麻麻上下两层,跟鸟笼子似的。  丈
期刊
有一天,一位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人力资源部女经理走在街上,不幸被一辆公共汽车迎面撞倒,最后不治身亡。于是,她的灵魂来到了天堂。在那扇梨形大门前,圣彼得亲自接待了她。  “欢迎你来到天堂!”圣彼得说道。“不过,在你进入天堂之前,我们似乎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你看,奇怪的很,迄今为止,我们还从未接纳过一位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所以,我们真不知道该如何给你安排。”  “没问题,你只管让我进去就行了。”女经理说道
期刊
★生命  1.生命,就是积“痨”的过程。身痨成疾可言可语可治,心痨成疾就成了牢,别人看不见,自己出不去。  2.生命的进出口从来得不到赞美,反而常被当做辱骂人的工具。男人这样,女人也会这样。  3.在其他动物眼里,“人”是世界上最坏的动物!“人”不是把它们当作肉食,就是把它们当作玩物,还要挖掘出它们的私生活,最后把它们分出等级,再定出善恶。  4.人眼只看到最强大的动物,却看不到最微小的生物。但是
期刊
1.地理课教过,中国产煤最多的地方是辽宁省抚顺,产铁最多是辽宁省鞍山,所以抚顺被称为中国的“煤都”,鞍山称为“铁都”。  某次月考试题:中国的煤都是(),中国的铁都是()。  结果某张试卷上的答案是:中国的煤都是(黑的),中国的铁都是(硬的)。  考完还说:这次老师怎么出那么简单的题目?  2.某次地理考试:海南省盛产()。  我填了(蚊子)。  3.有个学长在参加政治考试时,只有1道题写不出,题
期刊
詹妮弗的婚期很快就要到来了,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她的兴奋之情。即使她的父母去年才离婚,她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仍是那么强烈。  为了出席女儿的婚礼,詹妮弗的母亲已经订购了一套完美的礼服,这套礼服将会使她成为他们那个地方有史以来着装最漂亮的新娘母亲。一周后,詹妮弗惊恐地发现,她父亲年轻的新妻子也买了一套跟她母亲一模一样的礼服。詹妮弗请求她的继母更换另一套礼服,但继母拒绝了詹妮弗的请求。“绝对不可能!我穿上这
期刊
平时喜欢闲些闲书,时常为书中所载的古代堂批轶事而赞叹折服,而捧腹展颜,而击案叫绝!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一些妙批或睿智或嘲讽,或谐谑或调侃,像一粒粒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人在敬畏汉语言神奇魔力的同时,也陶醉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公堂判词向来以古板庄重著称,然而在《涑水记闻》《东京梦华录》《笑笑录》《阅微草堂笔记》《金陵杂记》等典籍中,却记载了很多既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拍案叫绝的公
期刊
德:  从疾风中走回来,觉得自己像是被浮起来了。山上的草香得那样浓,让我想到,要不是有这样猛烈的风,恐怕空气都会给香得凝冻起来!  我昂首而行,黑暗中没有人能看见我的笑容。白色的芦荻在夜色中点染着凉意。  这是深秋了,我们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临近了。我遂觉得,我的心像一张新帆,其中每一个角落都被大风吹得那样饱满。  星斗清而亮,每一颗都低档地俯下头来。溪水流着,把灯影和星光都流乱了。我忽然感到一种幸
期刊
1973年10月16日,对于德克萨斯州17岁男孩约翰·拉姆洛克来说,是无比阴霾的一天——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他与队友发生了激烈地碰撞,摔倒后致使脊髓神经受到严重的重创,颈部以下全部瘫痪,并且全身的供血系统都遭到破坏,一抬头就会休克。  “他余生坐在轮椅上生活的希望都没有,”医生对约翰的父母说道,“你们还是放弃吧,照顾像他这样病人的家庭,最后95%都会破碎。”  但母亲安娜决定把约翰带回家里——达拉斯
期刊
儿子就要跨过鸭绿江,回到自己身边。政府早早地打来了电话,“您儿子的身上有一封信,是写给您的。”所以,自己是幸运的,儿子是幸运的,数百具尸体中,没有几个还能辨认出家庭出身。  当国歌奏响,解放军抬着一排用国旗裹着的尸体进入国土,他突然泪如雨下,多少年过去,他觉得非常惭愧,当一名记者询问时,他摆摆手,认不出来了,真的认不出来了。  认不出来是可以理解的,尸体早就成了一堆白骨,再说,半个世纪过去了,即便
期刊
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无论走得多久,都可以维持一百里的速度。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不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怠慢,以至完全走不动。  我们走路的秘诀,“不怕慢,只怕站”,实在只有片面的真理。永远站着固然不行,永远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远,不站就须得慢,有时延误事机;而偶尔站站却不至于慢,站后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