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老河口市实验小学秉承科研兴校强校理念, 整体规划,植根教学,逐渐让教育科研走下神坛,形成特色,做大做强了“实验小学”品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员参与科研。“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学校在新课改实验大背景和学校大班额校情之下提出来的一项“草根”科研课题,旨在以变革课堂教学形式为主要方式,从而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践行“生本理念”,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学困生数量,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验伊始,学校提出“全员参与课改,人人都是科研教师”的思路,改变了长期以来教育科研都是骨干教师参加的“业余”工作的状况,学校教育科研真正开始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教师的发展服务。实验初期,很多年长教师不愿意参加,他们觉得自己教学二三十年,效果不错,不需要改;也有的教师觉得新理念不如老方法见效快,没必要改;还有教师认为搞学习研究,讲实验课,写论文反思是“先进”的事。针对这种情况,校长力排众议,组织所有任课教师外出学习参观,宣讲“课改势在必行”的理念,学习课改新动向并组织全员讨论,交流学习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头脑风暴,尤其是学校领导带头搞科研、上实验课、评科研课、搞讲座,教师们对课改有了新的认识,积极性随之被调动起来。教育科研带动教学行为转变,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人人参与课改,人人有课题,人人上研讨课,人人参加研讨活动。
植根教学实际。科研课题大而空,与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不吻合,一直是教育科研难以深入开展并运用于教学实践的主要原因。学校推行“科研课题来自于教学问题,课题实验问题化”的工作路径,教师们根据学校龙头课题“运用四段式教学法,构建高效活力课堂”,联系学科教学实际,制定小课题、微课题,经课题领导小组评审通过后,组织相关教师成立课题小组开展研究。学校将本校课题“运用四段式教学法,构建高效活力课堂”和襄阳市教育局课题“535高效课堂研究”两个省级立项课题结合起来,开展了“535教学模式课堂评价的探索”“四段式教学中小组互学组长的作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化”“535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方式的调整”“四段式教学当堂作业设计的研究”等微课题研究。课题内容前沿、结合教学实际、服务教学实践,顺应师生发展,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严格管理制度。学校制定《教师科研管理常规》,促进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一系列教育科研制度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逐渐形成具有较强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浓厚校本特色的科研管理措施与规范。其内容包括:任课教师必须参加一项微课题科研,一学期讲一节研讨公开课,写一篇说课稿,参与主评两节科研课,写两篇科研小结,一篇成功教案,听同学科教师讲课15节,学习笔记一万字,每月参加集体备课和教科研活动各两次,等等。科研制度规范了教师专业发展行为,即师训与教科同进,理论与实践并行,做到“学科有专题,小组搞实验,研究分梯队,帮扶结对子”,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成长强有力的助推器。
学校制定了《骨干教师考核方案》,对骨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政治态度、职业道德、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示范作用等八个方面对各级骨干教师予以考核,考核分值低于85分者,不享受骨干教师津贴待遇,避免了“一朝成骨干,月月拿津贴”而不发挥骨干引领作用的现象。师徒结对落实科研常规。每位新上岗教师与同学科同年级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徒弟每月听师傅上课不少于八节,师傅每月听徒弟上课不少于四节,听课后还要具体指导;师傅平时要手把手教,指导徒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每学年要向徒弟推荐一本以上专业书籍,并督促徒弟阅读、撰写体会或反思。
扩大研究成果。学校全面推行课题“运用四段式教学法,构建高效活力课堂”教育科研成果。制定了“推门课”“展示课”制度,学校领导推门听课,要求教师把每次上课都当做教育科研实践活动,把每节课都上成实验课;每学期每位任课教师都要讲一节科研“展示课”,同学科教师参与听课,听后说课、研课,组织评课沙龙现场研讨,将教育科研落实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上。
为扩大并检验实验成果,学校于六年前就开始开放课堂,将学校每周公开课安排发布在市教研室的教研网上,请兄弟学校教师来听课、研讨。通过交流,学习他校教改经验,接受他校教师对学校“四段式”课堂改革做法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推动教改进程。近几年,先后有兄弟学校教师2000多人来学校交流,有效促进了科研带动教学,促进师生发展。在“请进来”的同时,学校也带着研讨课“走出去”,到沙洋、宜城、枣阳、襄阳等地的课改先进学校,通过讲座、同课异构等,切磋改进,共同提高,“四段式”教学法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张名片。
打造专业团队。学校始终围绕“教学质量”这一主线,用教育科研带动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师团队研究能力、教学水平、教育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在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名师付昶服的主持下成立了“付昶服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34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组成,通过名师引路、沙龙交流、集中学习、督促笔耕的方式,激发教师们新的教育教学工作热情,在全员提高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一批骨干力量,形成名师梯队,张扬科研兴校的思想,让教育科研活动在学校乃至全市开花结果。
自2008年以来,老河口市实验小学进入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全面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科研融入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走向常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多次获得襄阳市 “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创新奖”荣誉,教育科研催生了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二十多名教师分别取得地市以上各级教学竞赛一、二等奖,五十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及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一百多篇论文、案例、教学评析获奖,培养了湖北名师一人、襄阳名师四人,向全市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输送了一批校长和教育管理人才,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抓手,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服务学生成长。学校“运用四段式教学法,构建高效活力课堂”课题实验以“学为主教为辅,当堂完成任务”的研究为突破口,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协作,教师启发指导,当堂训练,当堂完成任务,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教学模式。减轻了课业负担,学生们纷纷参加体音美、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等特色活动,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新上岗的年轻教师,采用“四段式”“535”模式教学,普遍反映课堂教学有章可循,教学上路快,效果好。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成绩斐然。学校兵兵球队连年在全市比赛中夺魁,田径队队员在襄阳市首届中小学生田径赛中获得第二名,门球队、羽毛球队、篮球队也多次在全市体育竞技中获得一、二名的好成绩;在全市“大家唱,大家跳”活动中,实验小学稳居第一,学生舞蹈队、合唱队、书画小组也在各级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老河口市实验小学以教育科研助推学校工作全面发展,着眼未来,与时俱进,夯实学校管理,走持续发展之路,把“打造科研型教师,培养创新型学生,走合格加特长之路,展示艺术教育特色”的办学目标落到实处,不断提升办学水平,让学校师生都能“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创建了让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人民满意的品牌学校。
全员参与科研。“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学校在新课改实验大背景和学校大班额校情之下提出来的一项“草根”科研课题,旨在以变革课堂教学形式为主要方式,从而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践行“生本理念”,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学困生数量,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验伊始,学校提出“全员参与课改,人人都是科研教师”的思路,改变了长期以来教育科研都是骨干教师参加的“业余”工作的状况,学校教育科研真正开始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教师的发展服务。实验初期,很多年长教师不愿意参加,他们觉得自己教学二三十年,效果不错,不需要改;也有的教师觉得新理念不如老方法见效快,没必要改;还有教师认为搞学习研究,讲实验课,写论文反思是“先进”的事。针对这种情况,校长力排众议,组织所有任课教师外出学习参观,宣讲“课改势在必行”的理念,学习课改新动向并组织全员讨论,交流学习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头脑风暴,尤其是学校领导带头搞科研、上实验课、评科研课、搞讲座,教师们对课改有了新的认识,积极性随之被调动起来。教育科研带动教学行为转变,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人人参与课改,人人有课题,人人上研讨课,人人参加研讨活动。
植根教学实际。科研课题大而空,与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不吻合,一直是教育科研难以深入开展并运用于教学实践的主要原因。学校推行“科研课题来自于教学问题,课题实验问题化”的工作路径,教师们根据学校龙头课题“运用四段式教学法,构建高效活力课堂”,联系学科教学实际,制定小课题、微课题,经课题领导小组评审通过后,组织相关教师成立课题小组开展研究。学校将本校课题“运用四段式教学法,构建高效活力课堂”和襄阳市教育局课题“535高效课堂研究”两个省级立项课题结合起来,开展了“535教学模式课堂评价的探索”“四段式教学中小组互学组长的作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化”“535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方式的调整”“四段式教学当堂作业设计的研究”等微课题研究。课题内容前沿、结合教学实际、服务教学实践,顺应师生发展,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严格管理制度。学校制定《教师科研管理常规》,促进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一系列教育科研制度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逐渐形成具有较强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浓厚校本特色的科研管理措施与规范。其内容包括:任课教师必须参加一项微课题科研,一学期讲一节研讨公开课,写一篇说课稿,参与主评两节科研课,写两篇科研小结,一篇成功教案,听同学科教师讲课15节,学习笔记一万字,每月参加集体备课和教科研活动各两次,等等。科研制度规范了教师专业发展行为,即师训与教科同进,理论与实践并行,做到“学科有专题,小组搞实验,研究分梯队,帮扶结对子”,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成长强有力的助推器。
学校制定了《骨干教师考核方案》,对骨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政治态度、职业道德、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示范作用等八个方面对各级骨干教师予以考核,考核分值低于85分者,不享受骨干教师津贴待遇,避免了“一朝成骨干,月月拿津贴”而不发挥骨干引领作用的现象。师徒结对落实科研常规。每位新上岗教师与同学科同年级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徒弟每月听师傅上课不少于八节,师傅每月听徒弟上课不少于四节,听课后还要具体指导;师傅平时要手把手教,指导徒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每学年要向徒弟推荐一本以上专业书籍,并督促徒弟阅读、撰写体会或反思。
扩大研究成果。学校全面推行课题“运用四段式教学法,构建高效活力课堂”教育科研成果。制定了“推门课”“展示课”制度,学校领导推门听课,要求教师把每次上课都当做教育科研实践活动,把每节课都上成实验课;每学期每位任课教师都要讲一节科研“展示课”,同学科教师参与听课,听后说课、研课,组织评课沙龙现场研讨,将教育科研落实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上。
为扩大并检验实验成果,学校于六年前就开始开放课堂,将学校每周公开课安排发布在市教研室的教研网上,请兄弟学校教师来听课、研讨。通过交流,学习他校教改经验,接受他校教师对学校“四段式”课堂改革做法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推动教改进程。近几年,先后有兄弟学校教师2000多人来学校交流,有效促进了科研带动教学,促进师生发展。在“请进来”的同时,学校也带着研讨课“走出去”,到沙洋、宜城、枣阳、襄阳等地的课改先进学校,通过讲座、同课异构等,切磋改进,共同提高,“四段式”教学法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张名片。
打造专业团队。学校始终围绕“教学质量”这一主线,用教育科研带动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师团队研究能力、教学水平、教育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在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名师付昶服的主持下成立了“付昶服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34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组成,通过名师引路、沙龙交流、集中学习、督促笔耕的方式,激发教师们新的教育教学工作热情,在全员提高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一批骨干力量,形成名师梯队,张扬科研兴校的思想,让教育科研活动在学校乃至全市开花结果。
自2008年以来,老河口市实验小学进入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全面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科研融入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走向常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多次获得襄阳市 “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创新奖”荣誉,教育科研催生了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二十多名教师分别取得地市以上各级教学竞赛一、二等奖,五十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及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一百多篇论文、案例、教学评析获奖,培养了湖北名师一人、襄阳名师四人,向全市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输送了一批校长和教育管理人才,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抓手,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服务学生成长。学校“运用四段式教学法,构建高效活力课堂”课题实验以“学为主教为辅,当堂完成任务”的研究为突破口,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协作,教师启发指导,当堂训练,当堂完成任务,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教学模式。减轻了课业负担,学生们纷纷参加体音美、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等特色活动,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新上岗的年轻教师,采用“四段式”“535”模式教学,普遍反映课堂教学有章可循,教学上路快,效果好。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成绩斐然。学校兵兵球队连年在全市比赛中夺魁,田径队队员在襄阳市首届中小学生田径赛中获得第二名,门球队、羽毛球队、篮球队也多次在全市体育竞技中获得一、二名的好成绩;在全市“大家唱,大家跳”活动中,实验小学稳居第一,学生舞蹈队、合唱队、书画小组也在各级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老河口市实验小学以教育科研助推学校工作全面发展,着眼未来,与时俱进,夯实学校管理,走持续发展之路,把“打造科研型教师,培养创新型学生,走合格加特长之路,展示艺术教育特色”的办学目标落到实处,不断提升办学水平,让学校师生都能“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创建了让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人民满意的品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