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成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新基建”的重要领域。随着充电桩产业地位的迅速提升,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充电桩建设,促进了充电桩产业加速发展。
拉动经济,带动产业
充电桩纳入“新基建”
突破限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截至2019年底,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417万辆,中国充电桩保有量为121.9万个,车桩比仅为3.4∶1。《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分散式充电桩目标是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车桩比近1∶1。充电桩的巨大缺口造成充电难和运行难,这成为限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只有通过优先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布局才能迅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基建”中充电桩产业发展“新”在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充电桩要与智能电网、物联网、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联网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推动充电桩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来提升充电桩的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
充电桩将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接入电网双向能量互动搭建桥梁。2019年,全国用电量7.5万亿度,其中,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总量80亿度。因此,全国新能源汽车用电量占全国总用电量约0.1%。目前,电动汽车充电量对电网影响小,而未来,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后,现有的电网很难承载。这就要求,充电桩在低谷时向电动汽车充电,在高峰时,电动汽车反过来需向电网输电。未来,这不仅将有助于电网稳定,而且还将成为各方能受益的商业模式。
“新基建”带动多方主体积极布局充电桩产业,利好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和地方扶持政策持续落地,充电桩龙头企业和投资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车企、房地产商、互联网公司、IT公司等纷纷跨界入局。多方主体参与不仅将促进充电桩产业加速发展,而且拉动地方投资消费、增加地方GDP和税收、提高地方就业率,还将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活环境,为地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不可缺的重要贡献。
充电桩产业发展面临的
主要挑战
充电桩利用率不高,中游盈利遇瓶颈。由于充电桩发展初期布局不合理、不完善,造成多数地区一桩难求,而偏远地区充电桩闲置。这与城市规划未考虑充电桩布局,充电桩布局未考虑人流、物流和车辆行驶路线,商业区、住宅区和交通要道未预留充电桩位置有关。我国充电桩利用率普遍处于低位。
企业产品质量不一,管理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充电桩早期发展技术变化日新月异,不同产品提供的充电服务和管理差异较大,增加了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的难度,也加大了投资运营风险。
运营模式单一,盈利模式有待突破。运营商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充电服务费和政府补贴。不同区域的补贴比例差距较大,在充电桩使用率未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充电服务收入提升空间有限,运营商的增值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
利益主體多,加大充电桩产业推进难度。充电桩由于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建筑物及配电网改造、居住地安装条件等多方面,利益主体多,推进难度大。私人充电桩发展受住宅区的固定停车位缺乏、老旧小区电能容量限制、线路改造需经多数业主及物业同意等因素影响,私人桩难以进入住宅小区。
“新基建”将电动车充电技术与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可以解决充电桩布局不合理问题,可以控制不同区域产品和服务质量,可以发现更多的增值服务,可以更方便解决充电桩建设问题。
四点建议
统筹规划落实产业精细化布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开展统筹规划工作。整合相关政府部门和央企资源,通过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电力规划,进行充电网络合理布局。根据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行驶范围和公共运营类车电动化替代目标确定充电桩的规模、增速、合作方式和范围。根据区域内人员密集程度和交通情况对充电桩地点加以调整。根据住宅区建桩数量及分布,进行老旧住宅小区改造,鼓励开展充电车位一桩多用、相邻共用、分时共享,提高充电桩使用效率。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充电桩产业向互联互通、多盈利模式方向延伸。通过政策,鼓励车企、充电桩建设商和运营商、后服务市场商等多方主体共同打造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的、全覆盖的地方级和企业联盟级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可有针对性地在用户最需要的地方安装充电桩,提升区域内充电桩整体使用效率。积极引导广告商、大数据服务商等后服务市场商与充电桩运营商合作,形成内容丰富的多种商业模式,开拓更多增值服务的盈利增长点。
强化监督落实统一标准研究及实施。充电桩的质量和安全不容忽视。地方政府须严格要求充电桩零件商、设备商、建设商和运营商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提供便捷的、智能的和安全的充电桩产品和服务,积极鼓励云计算商、大数据商、人工智能商与充电桩产业的上中游企业共同研究跨行业标准,推动行业间合作。
联动发展车桩业务拓宽下游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充电桩产业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适度超前布置充电基础设施,为公共运营车电动化替代做好准备。地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将带动汽车销售、汽车金融、桩体广告、大数字服务等配套的下游产业蓬勃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可多路加码。
拉动经济,带动产业
充电桩纳入“新基建”
突破限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截至2019年底,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417万辆,中国充电桩保有量为121.9万个,车桩比仅为3.4∶1。《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分散式充电桩目标是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车桩比近1∶1。充电桩的巨大缺口造成充电难和运行难,这成为限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只有通过优先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布局才能迅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基建”中充电桩产业发展“新”在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充电桩要与智能电网、物联网、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联网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推动充电桩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来提升充电桩的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
充电桩将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接入电网双向能量互动搭建桥梁。2019年,全国用电量7.5万亿度,其中,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总量80亿度。因此,全国新能源汽车用电量占全国总用电量约0.1%。目前,电动汽车充电量对电网影响小,而未来,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后,现有的电网很难承载。这就要求,充电桩在低谷时向电动汽车充电,在高峰时,电动汽车反过来需向电网输电。未来,这不仅将有助于电网稳定,而且还将成为各方能受益的商业模式。
“新基建”带动多方主体积极布局充电桩产业,利好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和地方扶持政策持续落地,充电桩龙头企业和投资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车企、房地产商、互联网公司、IT公司等纷纷跨界入局。多方主体参与不仅将促进充电桩产业加速发展,而且拉动地方投资消费、增加地方GDP和税收、提高地方就业率,还将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活环境,为地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不可缺的重要贡献。
充电桩产业发展面临的
主要挑战
充电桩利用率不高,中游盈利遇瓶颈。由于充电桩发展初期布局不合理、不完善,造成多数地区一桩难求,而偏远地区充电桩闲置。这与城市规划未考虑充电桩布局,充电桩布局未考虑人流、物流和车辆行驶路线,商业区、住宅区和交通要道未预留充电桩位置有关。我国充电桩利用率普遍处于低位。
企业产品质量不一,管理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充电桩早期发展技术变化日新月异,不同产品提供的充电服务和管理差异较大,增加了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的难度,也加大了投资运营风险。
运营模式单一,盈利模式有待突破。运营商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充电服务费和政府补贴。不同区域的补贴比例差距较大,在充电桩使用率未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充电服务收入提升空间有限,运营商的增值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
利益主體多,加大充电桩产业推进难度。充电桩由于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建筑物及配电网改造、居住地安装条件等多方面,利益主体多,推进难度大。私人充电桩发展受住宅区的固定停车位缺乏、老旧小区电能容量限制、线路改造需经多数业主及物业同意等因素影响,私人桩难以进入住宅小区。
“新基建”将电动车充电技术与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可以解决充电桩布局不合理问题,可以控制不同区域产品和服务质量,可以发现更多的增值服务,可以更方便解决充电桩建设问题。
四点建议
统筹规划落实产业精细化布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开展统筹规划工作。整合相关政府部门和央企资源,通过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电力规划,进行充电网络合理布局。根据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行驶范围和公共运营类车电动化替代目标确定充电桩的规模、增速、合作方式和范围。根据区域内人员密集程度和交通情况对充电桩地点加以调整。根据住宅区建桩数量及分布,进行老旧住宅小区改造,鼓励开展充电车位一桩多用、相邻共用、分时共享,提高充电桩使用效率。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充电桩产业向互联互通、多盈利模式方向延伸。通过政策,鼓励车企、充电桩建设商和运营商、后服务市场商等多方主体共同打造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的、全覆盖的地方级和企业联盟级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可有针对性地在用户最需要的地方安装充电桩,提升区域内充电桩整体使用效率。积极引导广告商、大数据服务商等后服务市场商与充电桩运营商合作,形成内容丰富的多种商业模式,开拓更多增值服务的盈利增长点。
强化监督落实统一标准研究及实施。充电桩的质量和安全不容忽视。地方政府须严格要求充电桩零件商、设备商、建设商和运营商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提供便捷的、智能的和安全的充电桩产品和服务,积极鼓励云计算商、大数据商、人工智能商与充电桩产业的上中游企业共同研究跨行业标准,推动行业间合作。
联动发展车桩业务拓宽下游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充电桩产业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适度超前布置充电基础设施,为公共运营车电动化替代做好准备。地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将带动汽车销售、汽车金融、桩体广告、大数字服务等配套的下游产业蓬勃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可多路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