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设计思维的项目化学习支架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hat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化学习注重联通真实的世界,强调交流协作、设计创新、问题解决等,这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探究真实问题、培育创造力、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团队合协作、关注原型迭代、具有可视化和系统观特征的设计思维高度契合,设计思维可以作为审视项目化学习的适切视角之一。

一、设计思维的内涵


  设计思维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同理心、团队协作、原型迭代、可视化、系统观、创造力自信等能力特征。斯坦福大学设计思维EDIPT模型指出设计思维包括共情(Empathize)、定义(Define)、构想(Ideate)、原型(Prototype)、测试(Test)五个环节,并且这是一个不断迭代往复的过程。
  共情,也被称作同理心,换位思考,从用户的视角思考问题,发现需求,真正地深入理解用户的需求,以保障成果有效地解决用户面临的问题。定义,即确定问题,重新组织与定义问题,分析需求,摈弃伪需求,筛选出真正的需求。对用户的需求给予精确定义,凝练确定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聚焦核心问题。构想,即构建创意、想法。原型,即制作产品原型或者解决方案。测试,即测试产品或者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重新定义某些想法,也会发现新问题。
  IDEO的设计思维模型包含发现(Discovery)、解释(Interpretation)、构思(Ideation)、实验(Experiment)与评估(Evaluation)。英国设计协会提出双钻石模型,包括了发现(Discover)、定义(Define)、开发(Develop)和交付(Deliver)等环节。
  INTEL ENGAGE项目的Design and Discovery课程应用了十步设计法:明确设计机会;基于设计机会进行调查研究;集体沟通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撰写设计概要;研究和优化解决方案;准备设计要求与概念草图;构建模型、构件等;构建解决方案的原型;测试、评价和完善解决方案;分享解决方案。该课程引领学习者使用设计思维的思考方法SCAMPER法来构建新的想法,S(Substituted)表示代替,思考什么事物可以被替代;C(Combined)表示结合,思考可以和什么事物结合在一起;A(Adapt)表示调整、适应,思考能否调节、适合;M(Modify)表示修改,思考能否更改事物原始的一些特征,例如颜色、声音、意义、形式等;P(Put to other uses)代表其他,思考除了常规功能以外,是否有其他用途;E(Eliminate)代表消除,思考能否浓缩;R(Rearrange)表示重组,思考是否可以对产品进行重组。

二、面向设计思维的项目化学习支架


  项目化学习创设知识、技能之间的联通,注重知能的结构化、系统化,在情境中加以应用与迁移,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分享。设计思维结合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思维方式。思维发展嵌入整个设计过程的始终,设计思维的各个环节中蕴含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共情与构想环节以发散思维为主,定义、原型、测试环节以聚合思维为主。面向设计思维的项目化学习支架,有助于学习者从多角度思考与解决开放性的问题。
  (一)头脑风暴之六顶思考帽
  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开发了六顶思考帽的思考方法,把它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模式和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模型。应用六顶帽思考方法开展头脑风暴,可以厘清凌乱的思绪,避免团队中低效的争论,有助于高效、集思广益的创新、创造。
  用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表示六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白色思考帽表示中立和客观,注重客观事实与数据。黄色思考帽表示价值和肯定,从正面角度看待问题,表达积极、乐观、建设性的意见。黑色思考帽意味着从否定和质疑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批判,表达负面的意见。红色思考帽表示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可以表达情绪,发表与感受、直觉等相关的意见。绿色思考帽指代想象力与创造力,可以进行充满创造性的思考,鼓励求异思维等。蓝色思考帽代表控制与调节思维过程,控制使用不同颜色思考帽的顺序,规划、管理并总结整个思考过程。
  六顶思考帽思考方法从不同视角审视同一个问题,转变思维的角度与方向来创生新概念与新认知等,有助于摆脱固有的认知模式与心理框架的束缚,破除思维定势。六顶思考帽思考方法是一种平行思维工具,有益于人们开展创造性、建设性思考,可以有效激发创新意愿、培育创新思维,也是人际沟通、提升团队效能的有效方法。
  (二)观察记录
  观察需要结合观看、倾听、询问、查看和思考,可以采用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行为检核法等。在制订好观察计划和提纲后,学生可以通过访谈、实地参观、参与活动等途径进行观察。
  访谈的流程一般有:开场、提问、追问、倾听、回应和等待、尾声。提问时,问题尽量具体、清晰,多使用开放型的问题,少使用封闭型的问题,充分关照被访者的意愿与谈话内容。倾听时不要轻易地打断被访者的谈话,容忍沉默,允许存在留白时间。
  如何做好观察记录,尤其是现场实况记录是观察的难点问题。叙兹曼现场观察记录表、同理心地图、用户行为日志等可以作为观察记录的支架和工具。
  叙兹曼和斯特劳斯提出的现场观察记录格式将观察记录分为四部分,即实地笔记、个人笔记、方法笔记和理论笔记,分别用来记录现场观察到的事实性内容、观察者感想、观察者应用的观察方法和工具、观察者对观察资料的理论分析,真实全面地记录活动历程。
  绘制同理心地图时应包含以下元素:用户角色(如果具有多个角色,需要按角色分别来绘制同理心地图)、目标、谁(我们所共情和了解的对象是谁?他们处在怎样的环境和状况下?他们在这样的境况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他们需要做什么?),记录所看、所说、所做、所听以及想法与感受(痛点/收获)。
  用户行为日志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用户在一定空间里的行为,绘制出用户所处的位置、运动轨迹与行为习惯,行为日志记录表可以帮助设计者发现用户在某区域内的行为规律与特征。设计者也可以进一步開展角色扮演,绘制用户画像。   (三)甘特图
  甘特图(Gantt chart)由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亨利·劳伦斯·甘特(Henry Laurence Gantt)先生在20世纪早期提出,也被称作条状图或横道图,以条状图来呈现项目的进度以及与时间相关的系统内在关系的进展等,被广泛地应用于项目管理中。
  甘特图的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项目活动,通过项目的活动列表与时间刻度展示项目活动的顺序和持续时间,明确地呈现项目计划进度,有助于使用者评估和调整工作进度。
  (四)“5W+1H”分析法
  “5W+1H”模式可以用来帮助学习者来定义问题,拉斯维尔于1932年提出“5W分析法”,经过人们不断地应用与总结,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5W+1H”模式。
  What:对象——什么事情;Where:地点——在什么场所执行;When:时间——什么时候执行,什么时候完成;Who:人员——由谁执行;Why:原因——为什么做这件事情;How:方式——如何做這件事情。
  (五)排序图
  按重要程度对项目任务考虑的因素进行排序,并对首要的几个因素进行设计意图等方面的解释说明。排序过程中有意义、良好的推理有益于思考新方法并且重新思考它们的位置。排序的过程包含了认识、剖析、理清的思维进程,挖掘了既定形式里的隐藏形式与功能,思考核心因素及其次序,并解释原因、说明意图,通常需要分析材料,聚焦于相关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习者按重要程度对解决问题时考虑的因素进行排序,并对最重要的因素进行注释说明。
  (六)因果图
  因果图可以厘清影响问题的因素,并以因果关系显示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学习者研讨构想、规划项目以及归纳整合结果。因果图可应用在项目开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如项目起始阶段构建对问题的最初设想,项目进行过程中增长知识与洞察力、感知力,以及项目的评价、展示、反思等。
  因果图使用矩形框来表示各个因素,使用实线箭头来表示一个因素的增加会导致另一个因素的增加。使用虚线箭头来表示一个因素的增加会导致另一个因素的减少。因果图用箭头的粗细来表示因素之间关系增加或减少的程度大小,粗箭头表示因素之间的关系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很大,细箭头表示因素之间的关系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很小。
  功能简洁的因果图工具支架可以使学习者专注于核心内容,不被工具支架的附属功能增加认知负荷,关注思维过程自身,关注内部联系,通过正向关系或者逆向关系的视觉化呈现,来促进推理与理解,聚焦于事物的价值和属性,从而审视既定形式的内部关系。
  总体而言,面向设计思维的项目化学习营造开放的观察与思考空间,鼓励学习者综合应用多元的学习支架,开展想象、质疑和挑战,激发创新的兴趣和意愿。学习者通过接纳与反驳、体验与改良,培养观察力、毅力和思维力,拓宽思维的广度,培养深刻、灵活的创造性思维。
其他文献
根据2015年上海市教委《关于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2016年《浦东新区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以及2019年《浦东新区推进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浦东新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在探索中不断推进,并形成了新形势下浦东“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基本路径。2020年9月15日,教育部等8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动因  1.全球普遍重视  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跨学科课程研究。尽管称谓各不相同,如:自然社会研究、技术实践、动手做、综合活动实践等,但是许多地区的跨学科课程已经形成了特色和模式。《浅谈国外跨学科课程的特色与模式》(山东师范大学—季风)一文认为:课程设置明确,内涵有力贯彻,外部条件优越……形成了亚太模式、欧洲模式、美国模式等。  2.课改
期刊
随着新课标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化,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发展能力,教师需要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调整和优化,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高阶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态度,通过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探究性理解学习,使学生可以利用高阶思维能力學会思考质疑、学会尝试创新、学会解决问题,从而完善自身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掌握
期刊
2014年,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究其含义就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十三五期间,香山小学开展“基于学科特征的小学育美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把“知识和
期刊
“双减”文件出台后,随着开学日的到来,社会舆论的焦点和兴奋点从校外培训市场的规范治理转到了校内教育教学管理。确实,压缩了学科类课外培训后,家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会越发强烈。我觉得,如果想要解决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从根本上需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健全教学流程管理,真正提升教学的质量才是硬道理。  我校教学流程管理实施已有二十多年,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校长室主要负责,
期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一旦脱离了语境的英语学习,英语学习就失去了活力,单纯的单词的记忆和语法操练显得枯燥乏味。学习的过程没有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长期以往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动力。反之,有了语境,语言的价值才能体现,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再也不是符号的记忆,而是围绕主题,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动过程。  语境带动下的语言学习活动,
期刊
发展性、独特性、独立性是学生观的基本内容,那么,如何对学生观进行本土化的演绎,使之具有中国基础教育特点呢?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几十年来我教过各种类型的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书’,我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也品尝到亦师亦友的无穷乐趣。”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而人所共有的便是情感,因此情感交流是实践转化的重要途径。其次,于漪提出“和谐”,这是站在
期刊
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是伴随一生的适应生活的重要能力,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早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是当今国际上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是世界各国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掌握合作探究、自我指导的
期刊
2017年11月,为促进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有效衔接,优化小学课程建设,使课程更适合学生发展,在小学低年级实施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它从儿童生活出发选取主题,围绕主题设计活动,通过各类活动提供丰富、综合的学习经历,为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班队课是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活动理念,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两者在育人理念和育人
期刊
音乐是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艺术课程,作为承载民族风俗、人文精神、理想信念和人类文明的艺术化组合,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蓬勃发展。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融合德育元素,有助于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初中生正值品德养成、个性成长、自主发展的关键阶段,音乐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开展,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念之根本,也是推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手段。“立德”是途径,“树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