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入门的向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呢?这就需要我们课内外长期的、有意识的诱导和反复的加强。
关键词:激发;学生;兴趣;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45
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入门的向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就需要通过课内外长期的,有意识的诱导和反复的加强。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趣味诱导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外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中,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
1. 名言警句导入法:引用名人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可以产生群情振奋的效果,为教学过程的展开创造了最佳的情知开端和背景。例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金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教《端午的鸭蛋》从俗语“屈原投江”导入。教《吆喝》从街头摊点的“瞧一瞧,看一看啊”导入。
2. 故事导入法: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会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例如,教《马说》前,讲述千里马遇知音的故事。教《云南的歌会》时由刘三姐的故事导入。
3. 歌曲导入法:利用影视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进入文章的情境。例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放唱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风风火火闯九州》。教师引导:“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在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依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教《孤独之旅》时由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导入。教《明月几时有》时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
4. 诗词导入法:讲授新课之前,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教《有的人》由鲁迅的《自嘲》诗导入。教《饮酒(其五)》由陶渊明的《归国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情,但使愿无违。”)导入。
二、形式灵活多样,开拓知识面,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上讲:“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物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这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知识需要了解,需要掌握,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性学习,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性人格。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关心、呵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1. 利用传统的节日、名人伟人的生日、重大事件的纪念日进行教育
在使用台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台历中对传统的节日、伟人的生日和重大纪念日都有提示。这些特殊的日子,都有各自特别的意义,很有教育作用。于是,笔者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配上很有教育意义的演讲词,在课前富有激情地演讲一番。如端午节讲屈原,中秋节讲团圆,“七一”纪念日讲党史,元旦节日进行新年献词……
2. 唱一支或一段振作“士气”的歌曲
一首好的歌曲就是振奋人心的号角。“长征组歌”、“延安大生产的劳动号子”、“大刀进行曲”等,曾经激励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课前唱上一段歌曲,尤其是一些能激发学生热情的曲子,可以振作学生的“士气”。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的睡意未消退,唱一曲“昏睡百年………”或“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仅驱散了学生的睡意,还调侃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趣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郑市八千乡第二初级中学 451171)
关键词:激发;学生;兴趣;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45
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入门的向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就需要通过课内外长期的,有意识的诱导和反复的加强。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趣味诱导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外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中,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
1. 名言警句导入法:引用名人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可以产生群情振奋的效果,为教学过程的展开创造了最佳的情知开端和背景。例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金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教《端午的鸭蛋》从俗语“屈原投江”导入。教《吆喝》从街头摊点的“瞧一瞧,看一看啊”导入。
2. 故事导入法: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会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例如,教《马说》前,讲述千里马遇知音的故事。教《云南的歌会》时由刘三姐的故事导入。
3. 歌曲导入法:利用影视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进入文章的情境。例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放唱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风风火火闯九州》。教师引导:“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在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依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教《孤独之旅》时由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导入。教《明月几时有》时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
4. 诗词导入法:讲授新课之前,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教《有的人》由鲁迅的《自嘲》诗导入。教《饮酒(其五)》由陶渊明的《归国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情,但使愿无违。”)导入。
二、形式灵活多样,开拓知识面,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上讲:“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物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这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知识需要了解,需要掌握,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性学习,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性人格。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关心、呵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1. 利用传统的节日、名人伟人的生日、重大事件的纪念日进行教育
在使用台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台历中对传统的节日、伟人的生日和重大纪念日都有提示。这些特殊的日子,都有各自特别的意义,很有教育作用。于是,笔者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配上很有教育意义的演讲词,在课前富有激情地演讲一番。如端午节讲屈原,中秋节讲团圆,“七一”纪念日讲党史,元旦节日进行新年献词……
2. 唱一支或一段振作“士气”的歌曲
一首好的歌曲就是振奋人心的号角。“长征组歌”、“延安大生产的劳动号子”、“大刀进行曲”等,曾经激励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课前唱上一段歌曲,尤其是一些能激发学生热情的曲子,可以振作学生的“士气”。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的睡意未消退,唱一曲“昏睡百年………”或“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仅驱散了学生的睡意,还调侃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趣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郑市八千乡第二初级中学 45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