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相随共成长,亦师亦友不了情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xyd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江教”——江西教育和《江西教育》的结缘,始于三十年前。
  1990年暑期,我出了校门进了机关,从江西师大毕业后分配到江西省教育委员会普通教育处(现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工作。
  涉世之初,于工作、于教育、于人生,诸多方面,我皆浑浑然,少不更事,懵懂无知,内心非常渴望得到良师益友的交流、指导与点拨。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转变和适应不知从何处入手,茫然四顾,颇感无助。处领导见状,从案头翻出几本近期出版的《江西教育》,让我先学习学习。
  初见《江西教育》,可谓一见倾心、十分欢欣,犹如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更如饥渴的小牛犊一头闯进了芳草丰美的牧场,栏目琳琅满目,文章“秀色可餐”——领导讲话、工作研究、简讯动态,帮助我及时学习了解到有关教育政策及发展概况,教给我理论、经验和方法;“育人艺术”“奉献之歌”,让我对基层教育工作者有了直接的了解和感悟。最喜那每期的“每月谈”,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读后常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让我深受启迪和教育。由此,我深深喜欢上了《江西教育》,视如良师益友,暗自私心相许,期盼着每月与它的相遇,正所谓“它的篇目之间,解着我的疑惑;它的字里行间,左右我的视线;它是我的诗篇,读它千遍也不厌倦”。
  渐渐地,我如偷师学艺的徒弟,拜倒在了《江西教育》的门下。工作中,一旦有“疑”,我即开“卷”;一旦开“卷”,我即有“益”。渐渐地,我也试探着学刊用刊,青涩地撰稿投稿,从一名《江西教育》忠实的读者,渐渐成为一名热情的作者。1991年6月,我的《以创造的态度对待教学》一文在《江西教育》“每月谈”栏目刊发,这是我在《江西教育》上的“啼声初试”。自此一发而不可收,迄今陆续在《江西教育》累计发文42篇,其中《SOS:校园“水土”大流失》《冲不走的英雄》《“庙”好更要“菩萨”灵》《“酒香”也忌“巷子”深》等文章,也先后获得《江西教育》、中国教育期刊协会年度优秀稿件奖,本人也数次受邀出席《江西教育》重点作者会,以文会友,广交文友。其间,我也成了《江西教育》编辑部的常客。尤其是时任江西教育期刊社社长王自立先生对我关心厚爱有加,2005年至2007年间,还亲自指定聘我为《江西教育》审读专家,让我倍感荣幸,受宠若惊,同时也深受激励和鞭策,笔耕也更加勤奋更加努力。涉世之初,恰如初升的朝阳,正是厚积薄发、喷薄欲出时。自立先生的谆谆勉励之语、殷殷关切之情,强烈激发出我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一股向前向上的巨大动力和潜能,至今想来仍受益不尽、感恩在心。
  光阴荏苒,岁月不居,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近些年来,我在《江西教育》上写的文章少了,我似乎又由一名热情的作者渐渐变回成了一名忠实的读者,但无论读者—作者—审读者—读者,其间角色怎么转变,我對《江西教育》的深情一直不变。我依然时时关注着、阅读着《江西教育》,偶有撰稿也依然想着《江西教育》、投给《江西教育》,心心念念间还是忘不了《江西教育》。
  三十年间,我和江西教育以及《江西教育》相伴相随,共同成长。其间的江西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控辍保学,到21世纪初的“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再到目前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跨越;其间的《江西教育》,也从月刊变旬刊,从一刊变多刊,从省内到省外,从江西教育期刊社到江西教育传媒集团,不断开枝散叶发展壮大,影响声誉日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辉煌。这期间,我也借着《江西教育》这个平台这片沃土,吸吮着成长的营养,走进了组织、领导、同事的视野,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由当年涉世之初一青年,成长为如今省教育厅总督学。虽已人生之秋青春不再,但文字情愫依然还在。我庆幸,当年与《江西教育》美丽相遇、一见倾心;我感恩,多年来《江西教育》启我心智、助我成长。
  初出茅庐遇“江教”,我待“江教”如初恋;我与“江教”三十载,亦师亦友不了情。值此《江西教育》创刊7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表感恩,以志祝贺!(作者系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
其他文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0月9日下午,德兴市第一中学组织高二学生走进中国黄金集团江西金山矿业有限公司,开展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  同學们在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有序地参观了金矿选厂工段、充填工段、湾家坞矿主斜井、副斜井和正在建设的最先进的3000t/d扩建项目工程等,深刻了解金矿采、选等工艺。专业技术人员详细的讲解让同学们不时发出惊叹,同学们边走边记录,并积极提出问题。  本次
期刊
本刊讯 (記者 甘甜)近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本科教育6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该校将成立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  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校,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10年的中国陶业学堂,1958年学校成立本科建制的学院,开启了中国当代陶瓷本科高等教育的新历程。面对当下陶瓷艺术发展现状,以及“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学校全面整合了相关陶瓷文化的研究平台,组建成立陶瓷文化高
期刊
暮色苍茫  我涉江采莲  时光慢  从关关雎鸠到那棵月桂  慢了整整三千年  没有了马车  没有了轿夫  绿色的邮车  里面没有一丁点想念  时间比动车还快  灵魂比蜗牛还慢  我晨跑的脚步  趕不上青萍末梢的风  时光慢  慢了何止三千年  我在前面驿站等你  就像蜜蜂等待春天  慢慢慢  纵使你迟到了那么多年  给你的相思豆  还挂在入梦前的书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文化局)
期刊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江西教育传媒集团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这是江西教育传媒集团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也是江西教育系统的一件喜事。我谨代表省委教育工委,向江西教育传媒集团全体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70载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从由新中国江西省首任省長邵式平题写刊名、我省第一份期刊《江西教育》(原《教育工作》)1950年4月创刊起,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江西教育传媒集团已由创刊之初的1
期刊
在《江西教育》迎来70华诞之际,我谨代表江西省教育厅向《江西教育》和江西教育传媒集团表示热烈的祝贺!  墨染苍苍,笔著华章。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作为新中国江西省创办的第一份期刊,《江西教育》始终坚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真实记录江西教育发展历程,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推动江西教育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责任造就公信力,高度决定影响力。办
期刊
岁月不居,华章日新;  过去已往,未来可期。  70年的风雨兼程,我们一路走过;  70年的沧桑巨变,我们一同成长;  70年的流金岁月,我们一起回味。  或许您是一直和我们并肩携手的作者、通讯员,  或许您是一直默默关注江西教育事业的热心读者,  您與《江西教育》有着怎样的相识相知?  让我们为过往举杯,共忆成长之路;  让我们为明天喝彩,谱写时代新篇!
期刊
70载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70年风雨兼程,70载开拓创新。  从1950年到2020年,江西教育传媒集团走过了不平凡的70年。   [一、薪火相传 老树新芽更著花]  1950年4月,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朝阳,江西教育传媒集团的前身——江西教育工作社成立,创办了指导全省教育工作的刊物《教育工作》。  1959年1月,江西教育工作社更名为江西教育社,《教育工作》更名为《江西教育》。  1
期刊
我亲爱的家乡的教育名刊《江西教育》70华诞,喜鹊登枝,可喜可贺!70年风雨兼程,70年荣光绽放。70年中的前30年,我只能间接了解;70年中的后40年,我可是亲闻亲历。1980年《江西教育》復刊以来,我见证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舒枝吐叶,成长壮大。   [她是红土地上教育发展的擂鼓者]  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是教育媒体人的神圣使命和不辞之职。  《江西教育》以饱蘸激情的如椽金笔,记录、
期刊
弹指一挥间,江西教育传媒集团迈开脚步,从成立至今,不知不觉间就走过了70个年头。70年奋斗不息的風貌和精神,值得传承、光大,值得点赞、庆贺。在这段不短的时期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辛勤耕耘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而成功呢,会更加偏爱辛勤的人。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断努力,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然后不断提高自己,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经过几代传媒人,尤其是
期刊
跨越世纪的时间长河,直面时代的日新月异。自1950年4月创刊以来,70年《江西教育》风雨兼程,一路前行,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而又辉煌的历程。  70年的奋斗,成绩斐然。《江西教育》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真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赣鄱大地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改革创新的铿锵步伐,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江西教育对外展示形象的闪亮名片。  70年的探索,破茧成蝶。从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