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的道德标准也越来越高,而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又与个人的道德素质有密切的关系。社会道德教育的直接任务,就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培养理想人格和社会主义新人,从而形成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就在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偏离了这个核心,就背离了素质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指一定社会根据其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即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人的道德素质的活动。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正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和素质教育的基点所在。
道德思维是指人们对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现象以及对自己的道德行为等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作出判断,进行评价的思维活动。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指导学生按照社会需要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规律、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艺术,观察分析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一些问题,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主要抓好五个环节,即培养和提高道德认识,强化道德体验,磨练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和养成道德习惯。
一、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学校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首先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也就是让他们对现阶段我国的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理解和掌握。这一环节就是要帮助青少年解决两个方面的矛盾,即从不知到知,从片面的知到全面的知的矛盾以及正确观念和错误观念的矛盾,从而提高选择行为和识别善恶的能力。美德出于有知,败德出于无知。只有对道德关系及其道德内涵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青少年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思维能力,这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实现道德教育其他环节的基础和前提。
二、强化道德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其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素质和主体品质,同时重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的能动作用。不能把德育仅仅视为对学生“德性口袋”的一味灌装,将“管、卡、压”作为德育的基本手段,否则将事倍功半,成效甚微。也就是说,知识可以通过传授获得,但情商和道德智商离不开自我体验。道德情感的建立始终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的道德体验。
三、磨练道德意志
西奥多•罗斯福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有了自律,一切皆有可能;无,则连最简单的目标都显得遥不可及。”这里所说的自律,就是通常说的“意志力”。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旅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
青少年道德意志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榜样教育中激发道德意志的自觉性
运用模范人物的典型范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意志,形成优良品质和行为。为此,要善于树立本学校或本班级的榜样,还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
2、在道德行为中锻炼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意志力在道德行为中的表现,但一般的意志力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意志力,它必须通过道德行为的锻炼。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力。
3、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
(1)说理。在抵制诱惑的情境中,告诉学生被禁令的理由,会产生对行为控制的效果。
(2)榜样的强化。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榜样及其能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学生抗诱惑行为。因此,应有效地运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从别人不道德行为及其后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抵制不同诱因的方法,增强抗诱惑的能力。
(3)善于引发和维持学生积极的心境。研究表明,学生处于积极的心境时,表现出较强的抗诱惑能力;而在消极的心境下,抗诱惑能力降低,就有可能在某些诱因的触动下寻衅闹事;向社会或他人发泄自己的烦闷与不满,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反之,如果他感到愉快,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希望,他则会乐于为集体,为他人做建设性的事情。
四、帮助青少年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深刻的道德认识、炽热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表现为道德行为的坚定性和一贯性。青少年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也就有了精神支柱,就不仅能够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所信仰的道德要求去履行各种道德义务,完成各种道德使命。因此,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中,必须把帮助他们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作为中心环节来抓。
五、促进青少年形成道德习惯
学校通过以上四个环节教育,对于青少年自觉按照道
德原则、要求来选择行为、调节行为和评价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是,这一切还属于道德意识范畴。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把自觉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并经过日积月累而成为道德习惯。所谓道德习惯,是指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的自然而然的、持续性的道德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就在于使他们真正养成一种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去活动的行为习惯。因此,必须把促进青少年形成道德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
道德心理学和德育工作原理告诉我们,在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培养学生道德践行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道德教育就是指一定社会根据其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即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人的道德素质的活动。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正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和素质教育的基点所在。
道德思维是指人们对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现象以及对自己的道德行为等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作出判断,进行评价的思维活动。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指导学生按照社会需要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规律、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艺术,观察分析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一些问题,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主要抓好五个环节,即培养和提高道德认识,强化道德体验,磨练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和养成道德习惯。
一、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
学校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首先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也就是让他们对现阶段我国的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理解和掌握。这一环节就是要帮助青少年解决两个方面的矛盾,即从不知到知,从片面的知到全面的知的矛盾以及正确观念和错误观念的矛盾,从而提高选择行为和识别善恶的能力。美德出于有知,败德出于无知。只有对道德关系及其道德内涵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青少年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思维能力,这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实现道德教育其他环节的基础和前提。
二、强化道德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其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素质和主体品质,同时重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的能动作用。不能把德育仅仅视为对学生“德性口袋”的一味灌装,将“管、卡、压”作为德育的基本手段,否则将事倍功半,成效甚微。也就是说,知识可以通过传授获得,但情商和道德智商离不开自我体验。道德情感的建立始终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的道德体验。
三、磨练道德意志
西奥多•罗斯福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有了自律,一切皆有可能;无,则连最简单的目标都显得遥不可及。”这里所说的自律,就是通常说的“意志力”。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旅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
青少年道德意志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榜样教育中激发道德意志的自觉性
运用模范人物的典型范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意志,形成优良品质和行为。为此,要善于树立本学校或本班级的榜样,还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
2、在道德行为中锻炼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意志力在道德行为中的表现,但一般的意志力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意志力,它必须通过道德行为的锻炼。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力。
3、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
(1)说理。在抵制诱惑的情境中,告诉学生被禁令的理由,会产生对行为控制的效果。
(2)榜样的强化。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榜样及其能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学生抗诱惑行为。因此,应有效地运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从别人不道德行为及其后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抵制不同诱因的方法,增强抗诱惑的能力。
(3)善于引发和维持学生积极的心境。研究表明,学生处于积极的心境时,表现出较强的抗诱惑能力;而在消极的心境下,抗诱惑能力降低,就有可能在某些诱因的触动下寻衅闹事;向社会或他人发泄自己的烦闷与不满,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反之,如果他感到愉快,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希望,他则会乐于为集体,为他人做建设性的事情。
四、帮助青少年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深刻的道德认识、炽热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表现为道德行为的坚定性和一贯性。青少年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也就有了精神支柱,就不仅能够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所信仰的道德要求去履行各种道德义务,完成各种道德使命。因此,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中,必须把帮助他们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作为中心环节来抓。
五、促进青少年形成道德习惯
学校通过以上四个环节教育,对于青少年自觉按照道
德原则、要求来选择行为、调节行为和评价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是,这一切还属于道德意识范畴。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把自觉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并经过日积月累而成为道德习惯。所谓道德习惯,是指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的自然而然的、持续性的道德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就在于使他们真正养成一种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去活动的行为习惯。因此,必须把促进青少年形成道德习惯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
道德心理学和德育工作原理告诉我们,在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培养学生道德践行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