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是在文化课的基础上, 以专业课为主体, 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学。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的不同。对于操作、技能、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如何使学生的技能、技艺不断地完善与创新, 培养“一专多能”、“一精多通” 的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 是我们职教教师都应好好思索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演示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演示教学” 是文化课、专业课常用的手段, 也是职业技能训练的基本手段, 它侧重于要求实验演示与专业知识的密切配合, 相辅相成。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寓知识技能与“乐” 中, 善于引导, 尽情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使理解的程度扩展应用到其他专业领域。
例如: 我在讲授“电磁铁” 原理与应用时, 分析为:“电生磁”“磁生电”“电与磁的作用产生力”, 力的作用可产生声光效应。这一系列的推导与联想, 将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到其他专业领域, 使学生不但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同时, 展开器材教学, 比如工业“接触器”, 电工电器中的“喇叭”、“蜂鸣器”, 自动控制中的“感应” 监测等领域。一方面使学生理解透彻,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另一方面也为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际操作的目的是利用实验室的配备设备、仪器教具,使学生动手, 分组分类进行实习, 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了解实验设备的构造原理,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调动学生动手能力。
例如: 在“电动机” 结构的实习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进行拆卸、组装, 了解每项操作程序、组装要领和注意事项, 使学生在实习中, 由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和应该掌握的方法、技能技巧, 促使学生在学中动手,在动手中提高技能。
三、实习训练, 掌握技巧
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推行“岗位技能证书” 的教学体系。“技能证书” 是联系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纽带。因此,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针对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要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 到相应的校办企业、农场、工厂。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 宜农则农, 适工则工。在师傅的带领下, 分门别类地进行岗位单项技能训练。目的是培养、锻炼扎实、牢固的操作基本功, 使学生们能够适应劳动就业时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技巧。
四、参观学习, 弥补不足
有比较才有提高。职高学生有了岗位训练的基本功,就具有进行实践操作的胆量与勇气, 通过参观学习, 弥补自身的不足, 找差距, 比高低, 有助于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使自己的技能得到提高。
与此同时, 在参观学习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 综合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分析分解, 使学生分清一种模式, 明白一种思路, 联系基本的岗位技能、基本理论, 结合想象去化整为零, 使问题简单化。这样扩大了学生实践性的欲望与要求, 表现出一种创造成果、比试高低的心理状态。
教师还可以通过考核、模拟、测试的方法, 培养类比思维。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特征, 以及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渐进原则进行。之前学生已通过了基本功的训练、参观学习等程序, 已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技巧与思路。教师这时可先提供适当的范例、原材料, 让学生把老师所讲解、示范的方法、步骤、模式、技巧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实践能力, 表达自己的技能水平, 创造出自己就业的“先导型” 成果。
五、激发兴趣, 培养潜能
利用“科技活动”“演讲会”“评比会”“兴趣小组”“科技发明小创造” 等活动形式, 使学生应用已学过的方法、技能技巧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借鉴方法和成功的秘诀,精心设置悬念, 促使学生进一步善于自己动手创造, 培养挖掘潜在能力, 触发他们的创造发明欲望, 将他们培养成“一专多能”“一精多通” 的复合型人才以及能担任多种角色或从事与本学科相关或相近的边缘性学科的人才。总之, 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极为深刻;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如何培养职高生的技能, 就成了职教工作者的重任。
一、演示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演示教学” 是文化课、专业课常用的手段, 也是职业技能训练的基本手段, 它侧重于要求实验演示与专业知识的密切配合, 相辅相成。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寓知识技能与“乐” 中, 善于引导, 尽情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使理解的程度扩展应用到其他专业领域。
例如: 我在讲授“电磁铁” 原理与应用时, 分析为:“电生磁”“磁生电”“电与磁的作用产生力”, 力的作用可产生声光效应。这一系列的推导与联想, 将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到其他专业领域, 使学生不但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同时, 展开器材教学, 比如工业“接触器”, 电工电器中的“喇叭”、“蜂鸣器”, 自动控制中的“感应” 监测等领域。一方面使学生理解透彻,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另一方面也为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际操作的目的是利用实验室的配备设备、仪器教具,使学生动手, 分组分类进行实习, 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了解实验设备的构造原理,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调动学生动手能力。
例如: 在“电动机” 结构的实习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进行拆卸、组装, 了解每项操作程序、组装要领和注意事项, 使学生在实习中, 由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和应该掌握的方法、技能技巧, 促使学生在学中动手,在动手中提高技能。
三、实习训练, 掌握技巧
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推行“岗位技能证书” 的教学体系。“技能证书” 是联系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纽带。因此,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针对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要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 到相应的校办企业、农场、工厂。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 宜农则农, 适工则工。在师傅的带领下, 分门别类地进行岗位单项技能训练。目的是培养、锻炼扎实、牢固的操作基本功, 使学生们能够适应劳动就业时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技巧。
四、参观学习, 弥补不足
有比较才有提高。职高学生有了岗位训练的基本功,就具有进行实践操作的胆量与勇气, 通过参观学习, 弥补自身的不足, 找差距, 比高低, 有助于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使自己的技能得到提高。
与此同时, 在参观学习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 综合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分析分解, 使学生分清一种模式, 明白一种思路, 联系基本的岗位技能、基本理论, 结合想象去化整为零, 使问题简单化。这样扩大了学生实践性的欲望与要求, 表现出一种创造成果、比试高低的心理状态。
教师还可以通过考核、模拟、测试的方法, 培养类比思维。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特征, 以及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渐进原则进行。之前学生已通过了基本功的训练、参观学习等程序, 已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技巧与思路。教师这时可先提供适当的范例、原材料, 让学生把老师所讲解、示范的方法、步骤、模式、技巧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实践能力, 表达自己的技能水平, 创造出自己就业的“先导型” 成果。
五、激发兴趣, 培养潜能
利用“科技活动”“演讲会”“评比会”“兴趣小组”“科技发明小创造” 等活动形式, 使学生应用已学过的方法、技能技巧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借鉴方法和成功的秘诀,精心设置悬念, 促使学生进一步善于自己动手创造, 培养挖掘潜在能力, 触发他们的创造发明欲望, 将他们培养成“一专多能”“一精多通” 的复合型人才以及能担任多种角色或从事与本学科相关或相近的边缘性学科的人才。总之, 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极为深刻;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如何培养职高生的技能, 就成了职教工作者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