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来源 :快乐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kiso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又重放了它的异彩。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悟自得。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独特的东西。本文就是从如何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和教师准确有效地“导”两个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读 引导 阅读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又重放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本文就是从如何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和教师准确有效地“导”两个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精讲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精讲阶段,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学生听的是云里雾里,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支离破碎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长此以往,这必然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感知体味。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举个例子:在教《梅花魂》的时候,我一改以往的引领式分析,而是给了学生25分钟时间的自读,读第一遍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第二遍的要求是读通句子(遇到比较长的句子可以先画停顿,再多读几遍,读到通顺为止;读第三遍的要求是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读第四遍的要求是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读第五遍的要求是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交流汇报中,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教师没有进行任何的课文分析之前,很多学生就感受到了外祖父浓浓的思乡情,强烈的爱国意。这就好比烘烤蛋糕,正因为烘烤的时间足够,蛋糕才会香甜可口。也正是因为给了学生足够的自读课文的时间,所以在后来的课文分析“外祖父为什么那么喜欢梅花?”这个问题上,学生们说的非常准确,特别对于“梅花的精神”感悟的非常深刻,再加上联系现在的特殊事件“钓鱼岛”,许多学生情绪激昂,爱国之火在课堂上,在学生们的心中熊熊燃烧,立志要做一个具有梅花品格的中国人。教学效果远远高于预设,这主要源于我舍得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读。
  当然,如果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自读的话,语文教学质量很难提高一个“度”。那么,如何提高这个“度”呢?这就要依靠教师准确有效的“导”了。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还是很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情况,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和点拨。引导他们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引导他们揣摩作者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引导他们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例如,在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学生能够理解爸爸的爱是严厉的,妈妈的爱是和蔼的。可是,对于结尾两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的确无法理解。为此,我没有急着将这两段话进行深刻地分析,因为分析出来的内容是教师的,而不是学生的。为此,我放下直接分析这条路,而是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理解文中人物的心情。此时,我让学生扮演文中的爸爸和妈妈,引导他们为这对父母增添内心独白。在讲着、演着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在自己的成长中,作者为什么谨慎地把握住他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
  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准确有效地引导,那么学生必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从而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葉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进行准确有效地引导,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我们的语文就真的活了。
  (作者单位:满洲里市逸夫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其他文献
【摘要】地理课堂的有效提问是非常必要的。本人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谈几点体会:要有效地创设所提问题的情景;要注意所提问题的趣味性;提问时要善于捕捉最佳的时机;提问对象要讲究学生的层次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应用得当,能激学习兴趣,开拓学习思路,发掘学习潜能。然而,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标的提出,2010年秋期重庆市开始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我有幸成为第一届新课程教学的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
本文采用压缩这种变形方式,对铸态AZ91镁合金和20%SiCw/AZ91镁基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不同应变速率条件下进行了高温压缩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压缩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追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以往偏执于知识的追求,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不但可以熏陶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经验和经历,主要探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方法,希望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邓小平人才观念就是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观念。一个领导者应该具有明确的人才观念,以积极的热
语文课堂中有效高效的问题对话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积淀,还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社会、自然、人生对话,走出文本,获得智慧,走向幸福的成长。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常见缺憾  就当前许多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而言,师生对话往往只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常呈现出种种不尽人意的缺憾:  一是课堂提问封闭拘谨。许多问题的设计带有明显的束
随着一轮一轮的课改培训,外出听课,我们一线美术教师也逐渐看到了不同地域风情的美术资源的开发,从不同民族特色、地方文化中发掘出能够代表地方文化中先进的,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能够满足学生更高尚精神追求的那部分素材,在美术课中进行探究、尝试。这让我也大胆的去搜寻、创编身边的美术资源,不断地开阔视野,创造条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以提高美术教育教学和教学质量。下面是我对如何开发地方美术资源的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能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具有价值的新颖性成分的见解的一种智力品质,它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过程,它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也是创造力形成的核心。它在听说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在听话时能提出与众不同的合理想法;在说话时能谈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见解。那么,在听说训练中,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这一品质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启发质疑,引动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竞争能力,因为他们要参加未来世纪的竞争,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为人类的进步有所作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创造能力。而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的进程,就
如果说一轮复习的内容是把模糊知识碎片变清晰,那么二轮复习则是将碎片知识拼接成完整的一体.教师在二轮复习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思维框架,理清知识脉络,并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