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意得真切,传神得妙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r823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生成离不开教师主体,教师要预先充分备课,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善于捕捉思维契合点,引领学生探究文本,激发学生求知欲,灵活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知识。课堂生成离不开学生主体,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神思飞扬,从而演绎精彩。
   当前的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没有预设的教学,是漫无目的的;没有生成的教学,是呆板的。教师预设教学目标,预设教学的问题,预设文本解读。有了精心的预设就会有精彩的生成。实施预设,精准地预见,根据课堂状况调整预设,让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与理解在课堂上绽放,课堂生成会是自然之美、真切之美。
   怀特海说:“教师有着双重作用。他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使学生产生共鸣而激发出热情;同时创造出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坚定的目标的环境。”[1]每个阶段的学生心智不同,课程不同,教学方式不同。有时候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想。让学生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理解文本的妙肖之处,参与课堂教学中,主动解决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生成课堂的无限魅力。
   佐藤学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2]生成的课堂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传神描写,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就会有更多的精彩生成。
   【课堂实录】
   师:人物传记是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描写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了解了贝多芬的事迹之后,在你们眼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出几处关于传主肖像的描写,思考如何在肖像的刻画中抓住特征,突出人物特有的精神气质。课文中几次描写到贝多芬的肖像,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转述画像,都很传神,形象地刻画出贝多芬的精神气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肖像描寫,谈谈你了解的贝多芬。(同桌之间讨论)
   生:我发现第1段就是肖像描写,“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我认为贝多芬眼光是高冷的、冷峻的,说明他的思想深邃。
   师: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位同学首先抓住了人物眼睛的传神描写,从外在的形象探究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一段还有哪些句子在补充描写他的眼睛?
   生:雷斯太勃说,“他温柔的眼睛极其剧烈的痛苦”时,他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止住眼泪,“血管膨胀,狂野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于里于斯·裴奈狄脱说他无异于“李尔王”。这些句子也是描写眼睛的,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快,把他与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相比。
   师:你发现作者罗曼·罗兰将贝多芬与李尔王相比。这两人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这里我们补充一下有关李尔王的故事。《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之一,叙述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想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获得宠幸瓜分了国土,小女儿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获。李尔王被两个女儿驱逐,小女儿与他团聚,率军攻城,小女儿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剧中的李尔王性格暴躁,他的内心是狂乱躁动的。所以贝多芬的内心也是躁动不宁的。
   师:罗曼·罗兰通过描写眼睛形象地展示了传主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再现了贝多芬的人格魅力。还有哪些句子是着眼于描写眼睛的?
   生:史丹霍塞替他画的肖像,“贝多芬在画上显得很年轻,似乎不到他的年纪,瘦削的,笔直的,高领使他头颈僵直,一副睥睨一切和紧张的目光。他知道他的意志所在;他相信自己的力量”,这是年轻时代的贝多芬,尚未经历更多的磨难。
   师:这一处的描写属于肖像的转述性描写。头颈僵直,表现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应该体现出贝多芬的倔强不屈、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
   师:如何理解“睥睨一切”?请你先解释“睥睨”。
   生:睥睨,应该和眼睛有关,都是“目”字偏旁。
   师:这个词的确和眼睛有关,是斜着眼看,斜着眼看是什么态度呢?
   生:表示傲视、鄙视、厌恶之意吧。
   师:你再想想“一切”包括什么?
   生:“一切”包括贝多芬的艺术追求、生活现状等。
   师:是否也包括他遭遇的磨难和挫折?
   生:应该也有。
   师:理解了两个关键词,那么“睥睨一切”表现了贝多芬怎样的精神?
   生:“睥睨一切”表现了贝多芬傲视坎坷挫折、不惧磨难的精神。
   师:他知道自己的意志,他相信自己的力量,这两句表现了贝多芬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贝多芬有坚强的意志,并且充满自信,乐观积极。
   师: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就可以说是最好的明证。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可谓别具匠心。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反映出祥林嫂命运的变化,我们读祥林嫂的眼睛,就读出了祥林嫂一生的坎坷磨难。不同阶段的贝多芬,也会有别样的眼睛和目光。还有描写贝多芬眼睛的句子吗?
   生:在曼勒替他画的肖像上,“在他的眼睛深处,甚至《第四交响乐》的幻梦与温柔的情调下,我们仍能感到那股可怕的力量,人性的脾气,突发的愤怒”,也是在描写眼睛。
   师:这段描写是对别人给他所作画像的转述,透过这样的眼睛,你读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表达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美好愿望和憧憬,更有面对现实不妥协、不退让的精神。
   师:文中还有哪些打动你的外貌描写?
   生:我看到第1段,“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他的身材短小精悍而且臃肿,但是有运动员的骨骼,表现贝多芬外表是强悍的、有力的。    生:我看到描写贝多芬的头发,“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头上的乱蛇’”,“逆立”表现贝多芬是叛逆的、不易接近的音乐家,梳子没有光临过,说明没有梳头,可见他是一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艺术家。
   生:我读到关于贝多芬的微笑的描写,“他的微笑是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
   师:你读得很仔细,关注到了作者对贝多芬的神情描写,可谓细致入微。此处关于微笑的描写,让你看到了贝多芬内心是怎样的?注意標点,破折号在这里是什么作用?
   生: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的作用,我认为过多的磨难和挫折让贝多芬有短暂而美好的微笑,但是时间很短,说明贝多芬是一个不习惯于欢乐地微笑的人。我们看到的贝多芬画像很少是微笑的,他的神情是严肃的。短暂的微笑里掩饰不住的是忧郁、哀伤。
   师:罗曼·罗兰正是通过外在的面部特征和表情、细腻的肖像描写,展示了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特有的性格特征。不仅是外在的真实,更表现的是人物内在的真实,内在的美,从而突出了贝多芬独有的人格魅力。
   【教学反思】
   感悟一:生成课堂要求在教师预设中精准选定教学内容。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传记是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传记教学内容之一就是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对于贝多芬这一人物形象,高二学生并不陌生,但是结合文本来分析人物形象,是需要字斟句酌的,更何况这是一篇诗化语言的人物传记。因此教学内容选择了从外貌描写来看贝多芬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掌握作者抓住特征进行肖像描写,凸现人物精神气质的方法。
   感悟二:生成课堂要根据文本设计贯穿教学的主问题。实录部分,以一个主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其它的问题均由主问题衍生和生发。主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肖像描写,谈谈你了解的贝多芬。后面的问题都是围绕主问题追问。这样设计既能集中精力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文本对人物的传神描写,又让学生回归文本,研读文本,而不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人物形象。教师的追问总是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理解描写人物的传神之处,会让学生产生生成感和成就感。学生在老师的主问题的引领下,不断生发出从眼睛、身材、头发、微笑等方面传神描写分析贝多芬人物性格的看法,课堂生成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感悟三:生成课堂要根据学情调整预设问题的顺序,整合教学资源。按照预设教学思路,先分析作者对贝多芬的直接描写,后分析间接转述的描写。当听到学生先抓住“眼睛”探究贝多芬的精神世界时,于是调整思路,将后面间接转述描写“眼睛”的提到前面。原本打算按照文本的顺序逐一分析,结果随着学生的认知,整合了文本内容,让学生的分析渐入佳境。在师生的交流中,及时调整教学结构,促成课堂生成。
   感悟四:生成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备课和适时点拨。关于“李尔王”的解读体现教师丰厚的知识储备,对于阅读面不广的学生来说,“李尔王”是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适时适当的点拨会让学生“拨开云雾见明月”,顿时豁然开朗。“睥睨”以关键词为突破口,从字形破解意义;从“破折号”用法上探寻奥秘,寻找前后文的关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师的课堂应该有浓浓的文字味、文学味、文化味,也就是说要有文字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54.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27.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组织有追求答案的倾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被动,且不乏“抄”来的答案或结论。学生表达机械,言语停留于已有水平,言语经验没有改善。高中新课标倡导“自主”“主动”的语言实践,本文以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为例,针对阅读教学中学生表达不足的问题,提出课堂上应让学生主动表达,探索学生主动表达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实现有效“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建构现状  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十八岁出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2017年版”)的颁布实施,“学习任务群”再一次成为课程研究的焦点和教学探讨的热点。“学习任务群”“教什么”和“怎么教”,困扰着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也吸引着较多的研究力量。其实,在理清“教什么”和“怎么教”之前,有必要弄明白“为什么教”的问题。因为,“为什么教”(学习目标)是“教什么”(学习内容)和“怎么教”(学习方式)
胡向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一直从事高考命题管理、考试研究等方面工作,曾任湖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命题中心主任、高考办主任。出版学术著作主要有:《高考语文命题理论与实践》《高考改革与考试管理研究》《湖北考试史》(上、下编)、《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1912-1949)》《考试的实践与探索》等。   杨怡
汉初文人为了应对新时期的社会需要对秦王朝不约而同地进行着塑造,并心照不宣地塑造出相似的形象。这种塑造与汉初社会诸多不确定因素相关。在汉初文人群体的塑造活动中,贾谊的塑造最为成功,影响最为广泛,这与贾谊成功的塑造手法息息相关。随着考古发掘与文献研究发现,汉初文人群体包括贾谊所塑造的秦帝国形象存在不实,但流传广泛、令人信服,也有其合理性。  一、贾谊散文对秦帝国形象的塑造  贾谊散文中涉及到秦帝国形象
《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品,自问世以来,入选各版教材。铁凝曾在“创作谈”中将其比作“海滩上一枚不算好看的贝壳”。的确,从小说可读性看,此语确然:“(情节)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1]也正因这种散文化变体气质,《哦,香雪》被蒙上独特文学魅力。   依小说常体而就其变体,小说自然“不算好看”,课文随之难教。期待《哦,香雪》教学
当前的写作教学处于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国家没有编写系统的写作教材,教师没有构建完整的写作体系,学生没有有效的写作训练,重读轻写、精读疏写现象普遍存在,致使作文教学一直在低效中徘徊。而近几年悄然兴起的群文阅读对改变这一状况应该有所帮助。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方式,它不按文章主题进行组合,而是按议题选择文本。议题是群文中相同的语言表现形式,是群文中相似的结构特点。在群文阅读视域下进行的读写结合,对
李泽厚先生又臧否人物了,这次轮到的是钱锤书,原话如下:    互联网出现以后钱锺书的学问(意义)就减半了。比如说一个杯子,钱  锺书能从古罗马时期一直讲到现在,但现在上网搜索“杯子”,钱锺书说的,  有很多在电脑里可能就找得到。    严复说过,东学以博雅为主,西学以创新为高。大家对钱锺书的喜欢,出  发点可能就是博雅,而不是他提出了多少重大的创见。在这一点上,我感到  钱锺书不如陈寅恪,陈寅恪不
朱自清的《背影》我不知读了多少遍了,没有一次不被它感动得涕泗横流的,三十年前如此,眼前还是如此。《背影》我也不知教了多少遍了,尽管各届学生有差异,但没有一届学生能挺过眼睛红肿这一关的。  《背影》为什么能产生跨越时代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泪收情定之后慢慢咀嚼,才发现个中秘诀:朱自清通篇运用了“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模式,即运用非常规思维或逆向思维来构思行文。  一是立意违反常规思维。表达亲情,人们的常
站了一辈子讲坛,老来虽混迹于文学批评,但终脱不了教书匠习气,只觉点评文字,与分析课文并无大异,无需乎角色转换。   以此身份与心态,读毕熊召政散文集《文明的远歌》,首先感兴趣者,在腰封所示“多省高考语文赏析选定篇目/考试院长、重点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倾力推荐”的缘由上,并且找到了自家的答案,那答案便是“古香古色/纯正美文”一语。   所谓“古香古色/纯正美文”,核心是一个语言问题。“语言本位”在语文
总体而言,高中生在古典诗词鉴赏部分失分的原因大致如下:①对诗歌文本的语义内容不能理解,对诗歌所潜藏的情感内涵不能把握,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表达及其效果不能体味;②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反映出来的解答思维问题:机械套用、贴标签式的答题套路与答题模式;③作答时,表述上牵强附会、随意曲解诗意及自嗨式的任性书写;④最后呈现的答案为:内容杂糅、遗漏较多且思路不清晰的文字表述。   比如,2018年全国Ⅰ卷诗歌鉴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