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的材美与工巧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l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设计中固有的设计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下取得更长足的发展,用财美与工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材美 工巧 材质 工艺 时代性 阶级性 地域性 功能性 以人为本
  
  《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考工记》记叙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材美,选材要优美,适合产品的需要。
  工巧,首先“审曲而执”市场要求,其次是整治五材,再次造成器物。
  “材美与工巧”是为设计而服务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材美与工巧”无论是在意识形态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普遍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阶级性、地域性和功能性。
  
  1、时代性。《考工记》中所阐释的“材美与工巧”作为设计史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以我国的青铜器设计和宋代瓷器为例。
  商周时期的设计艺术,最有代表性和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是青铜工艺。三千多年前出现的中国青铜工艺,它的突出成就表明了中国奴隶社会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时光流转到了宋朝,瓷器是我国五千年文化底蕴中最具特色的瑰宝。各个朝代对于瓷器造型的设计、工艺的提高以及材料的开发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与贡献。
  当青铜材料的制作技艺失传,辗转千年,陶瓷成了最主要的制作材料,时代的印记深深地烙在了工艺品和实用品上。
  
  2、阶级性。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创造人类更得心应手的工具和物品,更好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更合理更舒适的生活方式。既然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便要符合不同阶级、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帝王与百姓的需求不同,知识分子与农夫的需求不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需求不同。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为了更符合所针对人群的需求,材美与工巧也做了必要的更新和改进。
  明代椅子由于造型所产生的比例尺度以及素雅朴质的美,使家具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有的椅子座面和扶手都比较高、宽,这是和封建统治阶级要求“正襟危坐”,以表示他们的威严分不开的。其“材美与工巧”都符合了阶级的需要。
  
  3、地域性。中西方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使文化、艺术和审美情趣上都有其特有的韵味。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与明朝同一时期的“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文艺复兴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建筑风格,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形式。其建筑设计常采用不完整的断裂山花或套叠山花。在装饰上,巴洛克式喜欢用大量的壁画和雕刻。璀璨缤纷,富丽堂皇,富有生命力和动感。而“洛可可”特指盛行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艺术风格,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精致而偏于繁琐,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装饰的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用千变万化地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综榈。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
  
  4、功能性。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基本功能需求。现代设计是科学与艺术、工艺技术、实用与美学的结合,是人类生存生活用品、环境及信息传达方式的设计、处理、美化与提升,是一门涉及科技、经济、艺术、创造、心理、管理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交叉型、系统型的实用性学科。
  自近代以来的工业与设计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以及随着科学技术而不断提高的工艺水平,对当代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坚持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下,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人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也逐步提升。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设计中固有的设计理念——《考工记》里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设计美学观,同时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结合东西方不同“地域”的文化,对于防止现代设计过于功利化、社会的过于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的丧失及人文情怀的失落,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中国现代设计也能藉此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下取得更长足的发展,“以人为本”,用“材美与工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潘鲁生,中国工艺文献大选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9:第4页
  2.陈鸿俊,现代设计史[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8:第1页
  3.庄荣美、吴叶红,家居与陈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0:第66页
  4.蔡强、俞斌浩,建筑与装饰[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第48页
其他文献
【摘要】课程标准认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这些直接参与课堂评价的任课教师为促进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更应努力投身到课堂评价的改革研究中,将评价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评价的过程也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众所周知,学生最想要的就是不做家庭作业。利用星级评价制度,只要学生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就可
期刊
【摘要】本文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数学思想的归纳与总结及在解题研究中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阐述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培养数学解题能力。  【关键词】基础知识 数学思维 数学思想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mathematics problems in the routine classroom teaching   Jiang Y
期刊
【摘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把导入技巧落到实处。文章举例介绍几种导入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导入技巧    Talk about the skill of introduction applied i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Wei C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是当今教育形势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本质及其重要意义作了一些研究,并且提出了具体的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
期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也是文化构成的基础。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语言中的基本单位——词语是语义最基本的载体,它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不同文化的特性在语言层面上的投射造成了语言中语义的非对应。对语言的研究应该关注语言的文化背景,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结合文化来揭示语言的本质。  关键词:语义 文化差异 语义的非对应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从认知角度看,它是人类形成
期刊
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因此,转变“学困生”的着眼点应放在努力去消除阻碍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在物理教学中,注重为“学困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  1.从情感上激励“学困生”。常言道,理解是最大的奖赏、最大的鼓舞。理解可以沟通师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调查了解中发现,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上来,旧的化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化学教学观念所取代。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融入新的教学理念,以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介绍了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 观察 思维 记忆 创造    Brief talk on the culti
期刊
摘要:多层膜性能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周期结构,周期要求稳定、均匀,界面要求平滑、清晰。小角衍射方法可定性分析多层膜的周期性、周期厚度和界面平滑程度。同步辐射光源具有通量大、亮度高、频谱连续可调等优点,非常适合于这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同步辐射 多层膜 x射线小角衍射    1、x射线小议。x射线是1895年11月8日由伦琴(W.C.Roetgen)发现的,故又名为伦琴射线。伦琴因这一伟大的发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和应用型人才类型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11”培养模式,建立新生进校导师配备机制、实施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对新时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研究 “211”培养模式新生导师制度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
期刊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手段,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生物教学教材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紧密联系生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将这些内容充分地挖掘出来,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来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创新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优化内容设计,把握认知规律,调动创新激情。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