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稍稍“乱”起来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ysica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秩序“乱”,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恶性的“乱”,一种是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的“乱”。教师要正确区分这两种“乱”,要敢于直面“乱”,不为表现的“流程”所惑;要善于制“乱”,不为“乱”而“乱”;要恰当掌握“乱”的尺度,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秩序 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但在实际教学中却经常发现学生参与的面大了,课堂显得很乱,会发生孩子不听老师的命令自由发言致使教室里此起彼伏、声浪不断。这时候老师就会觉得太乱,赶紧采取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安静下来,实施后面的教学计划,按自己的思路一直走下去。到底如何看待课堂中的乱呢?如果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活动,自由说话,课堂秩序乱成一团,那么教学活动就不能进行下去。课堂秩序的“乱”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使人厌烦的恶性的“乱”,它是有害学生身心的,也是与教学目的及教学过程顺利实现的努力相违背的,例如学生的起哄,包括学生间的哄闹,以及学生对老师教学的打断和戏剧性插嘴;一种是活跃课堂气氛,有益于学生愉快接受知识的良性的“乱”,它主要指学生对老师所讲问题的浓厚兴趣,以及发自内心的表达欲望。中性的“乱”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七嘴八舌”,不同的老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这是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自由散漫的表现,从而加以遏制。但从积极的角度看,有些老师则认为这是学生反应灵敏、有主见、有个性的表现,因而大加赞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行为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不能以老师的好恶来要求学生,而应该允许学生甚至鼓励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让课堂稍稍“乱”起来。
  面对这两种“乱”,我们应该分别对待。我们可以适当鼓励学生良性的“乱”,同时在必要时多加引导和指点,借此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及其他特长的训练。而恶性的“乱”常常令我们心烦气燥,影响我们的教学心情,甚而影响到班级上课的效果。学生对于明星往往比较喜爱,我们可以适当地把学生的追星变化成纯洁的热爱“先贤”和学习教育。在此,我着重谈谈恶性的“乱”。
  “乱”,我认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乱”而“乱”。“乱”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表面的繁华,还体现为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是一种“乱”,“无风三尺浪”也是一种“乱”,关键看你如何认识“乱”。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我认为如果学生“不乱”,就要有本事让他们“乱”起来,然后有本事再让他们“不乱”。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这个由“不乱”到“乱”再到“不乱”的过程中承担着“启”“发”的任务。同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能调控好自己,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经过仔细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乱中有因。
  一是老师组织的活动学生不感兴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就开始说话,开始打闹,自己玩自己的,以致教学计划不能进行下去。这是真正意义的乱。
  二是老師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学生们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述自己的认识。如果老师太急切地让学生停下来,效果就会不佳。这时,老师应该善待课堂中的“乱”。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说,畅所欲言,不要压抑学生的欲望。
  那么如何对待“乱”呢?
  一、教师要敢于直面“乱”,不能为表面的“流畅”所迷惑
  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的确,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一个问题问下去,学生很快就告诉你懂了,可你再问,他们却不知所云,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应打破表面的平静,“潜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教师要能处理好结果和过程的关系,要能从表面的“平静、流畅”中找到不正常的东西。
  如在教学苏版教材《英俊的脚》一课时,我问学生:“你的脚英俊吗?谈谈为什么你觉得它英俊。”可学生除了说说表面的东西却无法深入下去。这时,我打破常规,让他们“乱”起来:“脱下你们的鞋,好好观察一下你们的脚!”在一片哗然中,我也终于明白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在他们心里,“脚并不英俊!”。“不乱”就得不到真正的信息,“不乱”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学生,虽然教学常规打破了,也许无法完成本节课的计划,但却在“乱”中有了新的生成。我在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之后没有责备,没有表现出太多的震惊,而是弯下腰、脱下鞋,把自己的脚展示在学生的面前。陶行知说:解放了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了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了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在我的行动下,学生们也都弯腰脱鞋,解放了他们的思想,给了我想要的,在那一瞬间我被自己的职业深深打动了。爱是有形的,但更多的时候是无形的,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即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为了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而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有效的教学活动,找出“背后”的东西,从了解“是什么”到深入了解“为什么”。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能从表面平静的“流畅”中发现不平静的东西,要能打破表面的平静,洞察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以自己的行动说明一切。这其中过程要大于结果。
  二、教师要善于“乱”,不能为了“乱”而“乱”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有洞悉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必须有智者的胸怀,能够面对繁华而不浮燥。的确,新课程给了每位老师一个创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可以自由发挥,自由遨游。“乱”的度应由教师来掌握,不该为了“乱”而“乱”,“乱”里不该有太多的浮华,若为了一节公开课有意设计“乱”,那事实证明往往是“乱”不起来的,或者说是该“乱”的没有“乱”。应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而来,不带半根草而去”。“乱”需要教师的踏实,需要教师的机智,需要教师的爱。看了许多公开课,教师们仿佛力争让自己的课“乱”起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却让我看了不明所以然。每一个过程老师们精心设计,可以说呕心沥血,甚至连每分每秒都设计得很好,学生们在教师设计的“乱”下“乱”了吗?座位“乱”了点,身体“乱”了点,可他们却不知如何来“乱”,教师也未能从“乱”里得到启发。我认为这样的“乱”宁可不要。
  我在上学期的一节公开课《画感觉》中也精心设计了“乱”的环节。为了让这节课体现课改思想,体现“新”,课前让孩子带来一些糖果等东西,上课伊始,我让他们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拿出来品尝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是什么味道、什么颜色。结果孩子们面面相觑,不敢在课堂上吃东西,我想要的“乱”变成了可怕的沉默,我只能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设计,让孩子尝尝老师带来的东西,要求把品尝到的味道能用颜色表现出来,让别的小朋友猜猜自己尝的是什么味道。孩子们对这一环节很感兴趣,纷纷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了,可是在尝、画、猜的过程中,“乱”出现了,学生终于把先前不敢尝的东西取出来品尝开了,我却怎么也没能控制得了这个场面,几乎是气急败坏地上完了这节课。听课的老师安慰我说:“低年级的孩子,没办法!”我却深深明白了是我自己在没能力让课堂“乱”的时候浮燥了,同样也重重摔了下来,摔得很惨。“乱”需要的是一种机智,是一种智者的豁达,是急不来的,所以,在没有准备好之前,一定得坚守住自己的阵地,否则将付出代价。
  三、教师要能合理处理“乱”,给“乱”一个尺度
  “乱”需要一把尺,一个度。教师需要把握好这个尺度,不要被“乱”所左右,“乱”有一定的难度,“乱”可能打破常规的教学,也可能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按照教学规律,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自己一贯的教学理念,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就可以把握这个“乱”,可以在“乱”中取得成效。
  老师们常常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课堂“乱起来”,但在分组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组员的分工,注意强弱搭配。让每个成员都成为小组的主人,每个人都要有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掌握指导。在学期伊始,我都会和学生共同商讨小组分工合作的事,采用自由结合,而后我会提出一些建议给他们,提出他们小组中存在的一些弱点,而他们一般都会采纳并进行一些调整。之后,我要求他们自行在组内进行分工,确定负责组织讨论的人、负责整理资料的人、负责交流的人……有了这样的“预”,那在过程中,我们也就可以放心的“立”了。其次在打破“平静”之前,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要打破,自己想要从“乱”中得到什么,而不能盲目地设计“乱”,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正如古人所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乱”的这个尺度,过左则会放不下手,则会小心翼翼,也就无心“乱”,只会求“平”求“稳”,使自己失去激情,使教学失去生命;过右则会使课堂一团糟,虽有表面热闹却失去了内涵。所以,把握尺度时教师要能做到“博、审、慎、明、笃”也实在不易,但,既然历史给了我们重任,我们就一定要坦然面对,相信只要敢于面对自我,善于把握机遇,合理处理得失,我们将不负众望。
  课堂“乱”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师应成为一泓清泉,“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更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一切为了孩子。新课程给了我们发展的机遇,我们就应“让课堂稍稍‘乱’起来”。
其他文献
首次提出并研究“数对等位排列的”问题。分四类探讨了存在性问题,并给出三种类型的递推公式。
首先按照启发性知识和复合型非线性优化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求解出模糊模型结构,然后在最大模糊熵和损失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推导出了一种模型后件参数辨识算法,并使用这种辨识
电声子耦合系数是决定有机分子体系电荷传导过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电声子耦合对理解有机分子晶体中的本征电荷传输机制有重要的意义,从实验得到的晶体结构出发,使用密度泛函
对垂直自由降膜表面波建立了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在雷诺数Re为880、等温壁面条件下,根据实验测定的薄膜厚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经坐标转换,在运动坐标系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动量方程和
课堂教学是学生能否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本文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对教师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提出几点的建议。
当代青少年中,其意志力薄弱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一个普遍而严重的现实问题,并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度关注。如何培养他们的良好意志品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在未来世界的国际竞争
在涡旋压缩式地源热泵系统的冬、夏季典型工况下的循环性能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源热泵系统冬季随冷凝温度、循环水流量变化时的的运行特性,指出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工况
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哪些功能.这关系到党报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党报的历史方位。将党报放在当下的坐标下.可以发现党报有五个主要功能:灌
今天的大学生,处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难以得到较大提高,原因主要是高校道德教育明正存在着
振荡问题是距离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故障分量中的高频分量的振荡中不对称故障的故障选相新原理。该原理利用电压故障分量中的高频成分,通过比较三相电压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