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大学生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感受最直接,研究这一问题,一定要倾听大学生群体的建议。本文通过对700余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整体状况、导致现状的原因、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措施等问题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分析调查结果,以期对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调查目的
社会责任感,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出现了一些有分量的文章,但这些文章或畅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或从旁观者的角度谈论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与加强的措施,作为话题的主角——大学生的感受却被忽视了。笔者认为,大学生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感受最直接,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应当倾听大学生自己的意见。因此,笔者对7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整体状况的评价,他们寻找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并分析调查结果,以期对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于2006年11月上旬进行,选取我所任教的河南理工大学718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其中06级英语、物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城市规划管理专业学生302名,占42%;0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会计专业学生204名,占28.4%;04级工商、会计专业学生212名,占29.6%。03级学生大部分在实习,没有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覆盖了文科、理科和工科,符合一般调查的普遍原则。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是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文献查阅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问卷调查:指笔者和其他事先约好的教师,利用课后时间,将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学生当场填写,不记名,15分钟后收回。个别访谈:笔者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就有关问题进一步听取广泛的意见。文献查阅:文献查阅贯穿于整个调研过程,从问卷的设计到撰写报告,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本调查回收718份,有效调查问卷702份,占回收问卷的97.8%。个别访谈计12人次。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大学生整体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认识
调查显示,702份答卷认为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占100%。92份答卷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经完全缺失,543份答卷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也就是说,合计635份答卷对目前大学生整体的社会责任感现状不满和担忧,渴望改变现状,占90.4%。67份答卷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还是可以接受的,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9.6%。620份答卷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信心,愿意从我做起,占88%。但是只有77份答卷愿意宣传、愿意努力改变周围的环境,占11%。
(二)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或者缺失)的原因
我把学生找到的原因作了统计,排在前五位分别是:
第一,西方文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西方的个性文化也传入我国,中国年轻人抛弃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崇尚个性,重视个人价值,因而忽视了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第二,应试教育的结果。为培养出高分学生,学校工作很少或者根本无暇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味地按分数取人,只要成绩优秀,一切都好。对有责任感的人不表扬奖励,对责任感不强的人不批评教育,使原本有责任感的人的热情也逐渐减退。应试教育造就出了一部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对真理、道德和责任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书虫。
第三,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自顾不暇,过多地关注自我,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参加各种社会团体、考证、准备考研,与考研、找工作无关的课程不闻不问,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注定没有市场,虽然这类课程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举足轻重。
第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某些方面也可以说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了战争,没有了革命,不需要再为生命苦苦挣扎,生活就变得乏味无聊,没有寄托。
第五,环境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改革开放以后,耳闻目睹了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再加上父母言传身教,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有种不信任感。
(三)大学生认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认为有效的措施集中在以下五点上:
1.学校教育。把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继承优良传统,激发我们民族的潜能与素质。
2.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肯定他们的社会价值。
3.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并把结果记入档案。把社会责任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学生评优与升学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科目;在公务员的录用与政绩考评、企事业员工的录用与晋职加薪时,社会责任感也作为一项必要的考察内容。
4.参与社会实践。真正接触社会,了解国家现状,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
5.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四、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说明,我们有可以乐观的一面。大学生对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认识较为客观,基本认同社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评价,他们对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建议和做法是接受和理解的,但是不够自觉,只有极个别学生愿意努力改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需要外界唤起他们的热情。这说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可以加强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措施的得当与否。另外,现在的大学生与十年前的大学生相比,要成熟实际得多,他们能够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措施。比如,参与社会实践,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等等。“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这一建议,当然也有积极意义,可要在社会各个方面建立社会责任感考核指标体系,并将这一指标量化(考核指标能否量化、如何量化暂且不论),涉及到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问题,还需要作出很多努力才能真正达到。
但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也让人忧心忡忡。首先,大学生对自身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原因和措施的认识不够客观。他们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应试教育,同时又把改变这种现状的重任主要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这可能是大学生对学校教育最熟悉的结果)。把过失归咎于外界,把希望也寄托于外物,很少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实际上也是责任心缺乏的一个表现。当然,今日学校教育仍然是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渠道。可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尚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感,把社会责任感与家庭责任感(个人对家庭的努力与奉献)混为一谈。这说明学校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培养做得远远不够。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从本质上讲,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尴尬问题。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数千年的传统社会中,没有独立的个体,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在五伦关系之中,人是关系中的人,人活在各种责任之中,人的个性、自由根本没有存在的空间。而现代化却使“个人主义”凸显了出来,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不可重复替代的、有血有肉的、独特而有限的存在,人首先是自我的,然后才是家族的、国家的、社会的人,个性、自由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国人社会责任感都有不同程度的淡化。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棘手问题。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虽然是我们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我们既不是无能为力,也不能听之任之。我们在考虑学生建议的同时,一定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只有国家强盛了,才能够增加民族自信心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目前,学校应该改变德育模式,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医治个人主义带来的自私隔膜、孤独异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标失去意义等等病症。学校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也有三个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要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使大学生理解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主要原因。解开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其次,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我们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过强,不能为现代人提供某种终极关怀和安身立命之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必须进行创造性地转化,而马克思主义以共产主义和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信念,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条件。最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的潜在能力,展示每个生命的个性。因此,我们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调集体国家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个人才能的展示,要把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和社会责任感当作是同等重要的工作来做。
一、调查目的
社会责任感,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出现了一些有分量的文章,但这些文章或畅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或从旁观者的角度谈论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与加强的措施,作为话题的主角——大学生的感受却被忽视了。笔者认为,大学生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感受最直接,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应当倾听大学生自己的意见。因此,笔者对7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整体状况的评价,他们寻找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并分析调查结果,以期对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于2006年11月上旬进行,选取我所任教的河南理工大学718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其中06级英语、物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城市规划管理专业学生302名,占42%;0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会计专业学生204名,占28.4%;04级工商、会计专业学生212名,占29.6%。03级学生大部分在实习,没有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覆盖了文科、理科和工科,符合一般调查的普遍原则。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是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文献查阅三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问卷调查:指笔者和其他事先约好的教师,利用课后时间,将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学生当场填写,不记名,15分钟后收回。个别访谈:笔者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就有关问题进一步听取广泛的意见。文献查阅:文献查阅贯穿于整个调研过程,从问卷的设计到撰写报告,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本调查回收718份,有效调查问卷702份,占回收问卷的97.8%。个别访谈计12人次。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大学生整体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认识
调查显示,702份答卷认为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占100%。92份答卷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经完全缺失,543份答卷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也就是说,合计635份答卷对目前大学生整体的社会责任感现状不满和担忧,渴望改变现状,占90.4%。67份答卷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还是可以接受的,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9.6%。620份答卷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信心,愿意从我做起,占88%。但是只有77份答卷愿意宣传、愿意努力改变周围的环境,占11%。
(二)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或者缺失)的原因
我把学生找到的原因作了统计,排在前五位分别是:
第一,西方文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西方的个性文化也传入我国,中国年轻人抛弃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崇尚个性,重视个人价值,因而忽视了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第二,应试教育的结果。为培养出高分学生,学校工作很少或者根本无暇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味地按分数取人,只要成绩优秀,一切都好。对有责任感的人不表扬奖励,对责任感不强的人不批评教育,使原本有责任感的人的热情也逐渐减退。应试教育造就出了一部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对真理、道德和责任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书虫。
第三,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自顾不暇,过多地关注自我,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参加各种社会团体、考证、准备考研,与考研、找工作无关的课程不闻不问,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注定没有市场,虽然这类课程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举足轻重。
第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某些方面也可以说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了战争,没有了革命,不需要再为生命苦苦挣扎,生活就变得乏味无聊,没有寄托。
第五,环境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改革开放以后,耳闻目睹了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再加上父母言传身教,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有种不信任感。
(三)大学生认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措施
大学生认为有效的措施集中在以下五点上:
1.学校教育。把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继承优良传统,激发我们民族的潜能与素质。
2.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肯定他们的社会价值。
3.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并把结果记入档案。把社会责任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学生评优与升学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科目;在公务员的录用与政绩考评、企事业员工的录用与晋职加薪时,社会责任感也作为一项必要的考察内容。
4.参与社会实践。真正接触社会,了解国家现状,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
5.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四、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说明,我们有可以乐观的一面。大学生对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现状的认识较为客观,基本认同社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评价,他们对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建议和做法是接受和理解的,但是不够自觉,只有极个别学生愿意努力改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需要外界唤起他们的热情。这说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可以加强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措施的得当与否。另外,现在的大学生与十年前的大学生相比,要成熟实际得多,他们能够提出一些较为可行的措施。比如,参与社会实践,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等等。“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这一建议,当然也有积极意义,可要在社会各个方面建立社会责任感考核指标体系,并将这一指标量化(考核指标能否量化、如何量化暂且不论),涉及到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问题,还需要作出很多努力才能真正达到。
但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也让人忧心忡忡。首先,大学生对自身社会责任感现状的原因和措施的认识不够客观。他们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应试教育,同时又把改变这种现状的重任主要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这可能是大学生对学校教育最熟悉的结果)。把过失归咎于外界,把希望也寄托于外物,很少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实际上也是责任心缺乏的一个表现。当然,今日学校教育仍然是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渠道。可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尚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感,把社会责任感与家庭责任感(个人对家庭的努力与奉献)混为一谈。这说明学校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培养做得远远不够。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从本质上讲,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尴尬问题。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数千年的传统社会中,没有独立的个体,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在五伦关系之中,人是关系中的人,人活在各种责任之中,人的个性、自由根本没有存在的空间。而现代化却使“个人主义”凸显了出来,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不可重复替代的、有血有肉的、独特而有限的存在,人首先是自我的,然后才是家族的、国家的、社会的人,个性、自由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国人社会责任感都有不同程度的淡化。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棘手问题。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虽然是我们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我们既不是无能为力,也不能听之任之。我们在考虑学生建议的同时,一定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只有国家强盛了,才能够增加民族自信心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目前,学校应该改变德育模式,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医治个人主义带来的自私隔膜、孤独异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标失去意义等等病症。学校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也有三个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要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使大学生理解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主要原因。解开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其次,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我们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过强,不能为现代人提供某种终极关怀和安身立命之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必须进行创造性地转化,而马克思主义以共产主义和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信念,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条件。最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的潜在能力,展示每个生命的个性。因此,我们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调集体国家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个人才能的展示,要把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和社会责任感当作是同等重要的工作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