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姚锦欣(1986— ),女,汉族,广东阳江人。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摘 要: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人力资源价值效益最大化,推动区域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文章从广东省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和政策入手,分析和探讨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支撑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强省之一,发展正处于一个爬坡过坎、竞争优势再次重塑的历史性关键时期,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經济发展模式转型要求迫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任务艰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该省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挑战、把握新发展机遇的关键力量,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故而,构建广东省人才新发展格局任务艰巨,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支持力度,加快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构筑起对于人才和区域性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对于区域经济的强有力引领和支撑作用,在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显得特别重要。
一、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内生人力资本增长理论系统分析了专业化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专业化知识积累在生产中形成了人力资本的开发,其对于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运用正规教育投资与开发积累的方法和形式,将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效应产生内生影响,落后部门和地区与发达部门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减弱的根源就在于经济是否迅猛增长,要想有限度地缩短和弥补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有学者在2018年曾经充分运用面板数据(也称平行数据)对劳动者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进行了现场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效应和作用影响较大,且自东部到西部依次呈递减,因此增加教育的投资、提高教育的回报率、同时加大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机会,能够大幅地提升人力资本的效益。学者李亚玲、汪荣在1993年到2004年间,对目前我国29个主要省份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情况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不平衡性和职能层次水平间都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该省市和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之间也都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区域间经济差异存在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该省市和区域间的人力资本不平衡以及所带来的市场差异化。因此各地区在制定经济增长政策时不但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本的存量,更需要高度重视对于人力资本分布和结构改善。
二、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有利于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增长。通过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入,构建一支能够适应产业升级和匹配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促进从传统的人力资源向现代的人力资本转变、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就业结构调整,助力新兴产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二是鼓励和促进分工的优化,并且通过职业化来提升劳动效率,逐步在价值链上建立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三是有利于促进人才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将有助于企业人才素质提升和人才结构合理化。四是有效形成带动性的推力和拉力,吸引优质资源,产生积极聚集与扩散效应,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开发促进要素配置与流动,产生溢出和集约效应,为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增长供给动力。人力资源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获得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产生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人力资源开发还实现了新技术对于传统生产资源的替代,并产生资源集约效应,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能够创造性地带来更多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带动了区域内外投资的需求,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存量、质量和结构未能充分满足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人力资源开发需求迫切。从就业总量来看,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快,我国就业总量不断下降,现有劳动力资源紧缺;同时作为劳动主力军的青壮年劳动者数量减少,人力资源数量出现结构性短缺。从人力资源质量来看,高素质和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重较低、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未能满足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从人力资源结构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是通过影响就业结构变化,进而改变人力资源结构。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导致就业结构失衡,“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现象日益凸显,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性有待增强,人力资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从区域来看,教育水平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人力资源数量、结构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高素质人才主要聚集在我国东部、中部和一、二线城市。以广东为例,由于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大多位于珠三角地区之中,依托有利区域位置和政府政策扶持,经济发展较快, 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聚集,人力资源数量较为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已成为地区经济高发展的重要引擎。而粤东西北地区由于高素质人才的外流,逐渐拉大了与珠三角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影响了区域间协调发展,从而导致区域间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目规模出现结构性不平衡与资源短缺。与此同时,人才教育培训的建设和投资费用基本上是由各城市共同承担,粤东西北培养人才但留不住人才,其人才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源价值效用和所创造的社会整体效益流向珠三角等发达城市。这种矛盾无疑将会加大各个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将使得人力资源结构不均衡分布日益明显。
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通过人才教育、培养、流动、服务、激励等方面着手,厚植人才发展优势,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区域人才与产业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加强人力资源知识与技能的开发。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人力资源质量和结构性问题,并有效扩大人才队伍规模。为此,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推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均等化发展,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与配置升级更新,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紧紧围绕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调整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培养市场所需的复合型人力资源。再者要加快建立终身教育系统和学习型社会。一要引导劳动者加强自我开发,通过培训和学习提升劳动者知识与技能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二要鼓励政府、企业、院校、组织通过开展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轮岗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强对劳动者知识更新、技能开发与素质提升,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培育。
(二)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调整,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庞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经济和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益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培养能力,着力培养急需、紧缺人才队伍与高精尖人才队伍,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的职称评价体系,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打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成长发展之路,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围绕战略性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及关键技术,分领域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推动人才链、技术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强化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技能人才支撑,构建技能人才与现代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区域支柱产业建设需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确保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能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广东而言,2020年底,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30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133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83万人、高技能人才445万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质量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支撑产业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2020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万元,年均增长4.2%。
(三)促进人力资源社会性流动。
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并充分考虑劳动者个人意愿、健康、发展需求、融合程度、区域环境容纳等多重因素,引导和鼓励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同时,加快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求匹配机制,破除人才在城乡、区域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的流动障碍,通过放宽人才落户条件、简化人才引进手续、优化人才服务,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力资源在各区域板块之间的有效配置,推动产业、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四)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一方面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数据库。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整合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资源,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数据库;积极调动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充分收集、整理、分析、应用人力资源开发数据,借助人力资源开发大数据管理,及时掌握区域人力資源数量、质量、结构、开发状况和效果,为培养和引进人才提供依据,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及时掌握人力资源供需状况、流动情况和人才发展状态,为实现精准人才服务提供依据,促进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落户、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配套服务,加快人才服务效率,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同时,围绕各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和人才成长需要, 提供就业、职业培训、职业发展指导和人才政策法规咨询等多种公共服务,并开发人才就业雷达服务功能,为劳动者自动匹配及定向推送招聘岗位、职业培训等相关信息,推动人才服务工作提档增效升级。
(五)多措并举激励人才成长。
一是实施薪酬与晋升人才激励政策,让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的提升与薪酬、晋升紧密联系,推动用人单位建立人才凭技能与职称得到使用晋升、凭业绩与贡献确定薪酬待遇,激发人力资源自我开发的积极性。二是加大竞赛激励和人才表彰激励。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选拔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后备技能人,奖励技能竞赛获奖者,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扩大人才队伍规模;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提升人才在各类表彰奖励中的比例,提高人才荣誉感,激励人才加强自我开发、实现个人能力与素质提升。三是加强成果转化分享激励。建立完善政府牵线、企业主导、市场参与的科技与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健全人才合理分享成果收益制度,实现科研人员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促进成果转化和收益再分配,从而激励人才不断进行自我开发;并研究制定评选计划,奖励一批能够在技术创新和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各个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高新技术专业人才,促进这些优秀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链接。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的转变,如何促进人力资源的价值效益最大化,更好地推动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保障区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平稳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各省市和区域之间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铁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政策[M]. 湘潭大学,2017:2-4.
[2]王中亚著.破解“资源诅咒”困境转型升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河海大学出版社,2014:6-8.
[3]曹卫星.职业教育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N].光明日报,2015-03-10.
[4]葛道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供人才支撑[N].中国教育报,2015-11-9.
[5]翁发林.人口流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z1):74-76.
[6]陈晓峰.试论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地区经济[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3(02):47-51.
[7]苏列英.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教育问题探讨[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3(03):50-52.
[8]洪英芳.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J].人口学刊,2002(06):27-31.
[9]高慧.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J].西北人口,2001(04):4-7.
[10]王东升,刘明亮.人力资源开发、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168-173.
[11]张呈琮.人口迁移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人口研究,2005(01):74-79.
[12]郑作广.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广西人力资源开发(上)[J].广西社会科学,2005(01):7-10.
[13]毛笑文.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4(01):153-159.
[14]崔德英.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J].经济论坛,2004(02):22-23.
摘 要: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人力资源价值效益最大化,推动区域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文章从广东省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和政策入手,分析和探讨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支撑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强省之一,发展正处于一个爬坡过坎、竞争优势再次重塑的历史性关键时期,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經济发展模式转型要求迫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任务艰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该省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挑战、把握新发展机遇的关键力量,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故而,构建广东省人才新发展格局任务艰巨,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支持力度,加快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构筑起对于人才和区域性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对于区域经济的强有力引领和支撑作用,在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显得特别重要。
一、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内生人力资本增长理论系统分析了专业化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专业化知识积累在生产中形成了人力资本的开发,其对于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运用正规教育投资与开发积累的方法和形式,将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效应产生内生影响,落后部门和地区与发达部门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减弱的根源就在于经济是否迅猛增长,要想有限度地缩短和弥补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有学者在2018年曾经充分运用面板数据(也称平行数据)对劳动者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进行了现场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效应和作用影响较大,且自东部到西部依次呈递减,因此增加教育的投资、提高教育的回报率、同时加大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机会,能够大幅地提升人力资本的效益。学者李亚玲、汪荣在1993年到2004年间,对目前我国29个主要省份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情况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不平衡性和职能层次水平间都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该省市和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之间也都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区域间经济差异存在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该省市和区域间的人力资本不平衡以及所带来的市场差异化。因此各地区在制定经济增长政策时不但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本的存量,更需要高度重视对于人力资本分布和结构改善。
二、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有利于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增长。通过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入,构建一支能够适应产业升级和匹配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促进从传统的人力资源向现代的人力资本转变、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就业结构调整,助力新兴产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二是鼓励和促进分工的优化,并且通过职业化来提升劳动效率,逐步在价值链上建立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三是有利于促进人才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将有助于企业人才素质提升和人才结构合理化。四是有效形成带动性的推力和拉力,吸引优质资源,产生积极聚集与扩散效应,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开发促进要素配置与流动,产生溢出和集约效应,为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增长供给动力。人力资源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获得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产生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人力资源开发还实现了新技术对于传统生产资源的替代,并产生资源集约效应,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能够创造性地带来更多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带动了区域内外投资的需求,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存量、质量和结构未能充分满足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人力资源开发需求迫切。从就业总量来看,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快,我国就业总量不断下降,现有劳动力资源紧缺;同时作为劳动主力军的青壮年劳动者数量减少,人力资源数量出现结构性短缺。从人力资源质量来看,高素质和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重较低、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未能满足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从人力资源结构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是通过影响就业结构变化,进而改变人力资源结构。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导致就业结构失衡,“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现象日益凸显,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性有待增强,人力资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从区域来看,教育水平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人力资源数量、结构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高素质人才主要聚集在我国东部、中部和一、二线城市。以广东为例,由于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大多位于珠三角地区之中,依托有利区域位置和政府政策扶持,经济发展较快, 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聚集,人力资源数量较为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已成为地区经济高发展的重要引擎。而粤东西北地区由于高素质人才的外流,逐渐拉大了与珠三角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影响了区域间协调发展,从而导致区域间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目规模出现结构性不平衡与资源短缺。与此同时,人才教育培训的建设和投资费用基本上是由各城市共同承担,粤东西北培养人才但留不住人才,其人才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源价值效用和所创造的社会整体效益流向珠三角等发达城市。这种矛盾无疑将会加大各个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将使得人力资源结构不均衡分布日益明显。
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通过人才教育、培养、流动、服务、激励等方面着手,厚植人才发展优势,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区域人才与产业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加强人力资源知识与技能的开发。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人力资源质量和结构性问题,并有效扩大人才队伍规模。为此,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推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均等化发展,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与配置升级更新,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紧紧围绕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调整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培养市场所需的复合型人力资源。再者要加快建立终身教育系统和学习型社会。一要引导劳动者加强自我开发,通过培训和学习提升劳动者知识与技能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二要鼓励政府、企业、院校、组织通过开展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轮岗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强对劳动者知识更新、技能开发与素质提升,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培育。
(二)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调整,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庞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经济和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益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培养能力,着力培养急需、紧缺人才队伍与高精尖人才队伍,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的职称评价体系,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打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成长发展之路,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围绕战略性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及关键技术,分领域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推动人才链、技术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强化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技能人才支撑,构建技能人才与现代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区域支柱产业建设需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确保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能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广东而言,2020年底,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30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133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83万人、高技能人才445万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质量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支撑产业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2020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万元,年均增长4.2%。
(三)促进人力资源社会性流动。
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并充分考虑劳动者个人意愿、健康、发展需求、融合程度、区域环境容纳等多重因素,引导和鼓励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同时,加快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求匹配机制,破除人才在城乡、区域和不同性质单位之间的流动障碍,通过放宽人才落户条件、简化人才引进手续、优化人才服务,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力资源在各区域板块之间的有效配置,推动产业、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四)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一方面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数据库。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整合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资源,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数据库;积极调动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充分收集、整理、分析、应用人力资源开发数据,借助人力资源开发大数据管理,及时掌握区域人力資源数量、质量、结构、开发状况和效果,为培养和引进人才提供依据,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及时掌握人力资源供需状况、流动情况和人才发展状态,为实现精准人才服务提供依据,促进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落户、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配套服务,加快人才服务效率,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同时,围绕各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和人才成长需要, 提供就业、职业培训、职业发展指导和人才政策法规咨询等多种公共服务,并开发人才就业雷达服务功能,为劳动者自动匹配及定向推送招聘岗位、职业培训等相关信息,推动人才服务工作提档增效升级。
(五)多措并举激励人才成长。
一是实施薪酬与晋升人才激励政策,让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的提升与薪酬、晋升紧密联系,推动用人单位建立人才凭技能与职称得到使用晋升、凭业绩与贡献确定薪酬待遇,激发人力资源自我开发的积极性。二是加大竞赛激励和人才表彰激励。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选拔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后备技能人,奖励技能竞赛获奖者,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扩大人才队伍规模;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提升人才在各类表彰奖励中的比例,提高人才荣誉感,激励人才加强自我开发、实现个人能力与素质提升。三是加强成果转化分享激励。建立完善政府牵线、企业主导、市场参与的科技与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健全人才合理分享成果收益制度,实现科研人员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促进成果转化和收益再分配,从而激励人才不断进行自我开发;并研究制定评选计划,奖励一批能够在技术创新和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各个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高新技术专业人才,促进这些优秀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链接。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的转变,如何促进人力资源的价值效益最大化,更好地推动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保障区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平稳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各省市和区域之间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铁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政策[M]. 湘潭大学,2017:2-4.
[2]王中亚著.破解“资源诅咒”困境转型升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河海大学出版社,2014:6-8.
[3]曹卫星.职业教育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N].光明日报,2015-03-10.
[4]葛道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供人才支撑[N].中国教育报,2015-11-9.
[5]翁发林.人口流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z1):74-76.
[6]陈晓峰.试论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地区经济[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3(02):47-51.
[7]苏列英.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教育问题探讨[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3(03):50-52.
[8]洪英芳.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J].人口学刊,2002(06):27-31.
[9]高慧.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J].西北人口,2001(04):4-7.
[10]王东升,刘明亮.人力资源开发、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168-173.
[11]张呈琮.人口迁移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人口研究,2005(01):74-79.
[12]郑作广.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广西人力资源开发(上)[J].广西社会科学,2005(01):7-10.
[13]毛笑文.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4(01):153-159.
[14]崔德英.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J].经济论坛,2004(0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