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间,英国BBC中国编辑凯瑞·格雷西多次报道了重庆巫溪县白马村,原因是农民张啟彩身上吸引她的不仅有东方女性传统的勤劳和质朴,还有她不甘屈从命运的抗争精神。凯瑞持续十年用镜头关注着这个普普通通的中国朋友……
在过去十年里,英国BBC中国编辑凯瑞·格雷西(Carrie Gracie)多次报道了重庆巫溪县白马村,记录了它从一个小型的农村社区成功转型为现代化新城市的过程。为什么是巫溪?为什么是白马村?记者采访完故事的主人公—白马村村民张啟彩之后发现,一切其实挺偶然的。
凯瑞原本是张啟彩的洋雇主,张啟彩19岁离开重庆巫溪到千里之外的北京打工,在凯瑞家当保姆,一干就是十年,凯瑞至今仍习惯称呼她“小张”。
凯瑞第一次到小张的家乡,那时的白马村还是一个村庄,张啟彩也才30岁。由于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她不得不留在了家乡,不能再去北京。
原本想去看望曾经在家里做过保姆的朋友,凯瑞走进了西部这个小村庄,职业的敏感让她一下子感受到了中国发展的脉搏。自此她开始记录这个山村的变化,让世界从一个地理坐标上看到了中国式发展的脉络。
“中国农村的变迁给了小张以解放和机遇,这是一个关于她生活变迁的故事,也是她的国家变迁的故事。”凯瑞在报道中这样写道……
离乡:
打工是惟一能改变命运的门路
当历史学家讨论中国如何从名不见经传,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时,他们会评估其对文化、思想、领导和全球化的影响。但他们又会如何评价那些亿万名试图离开农田、寻找不同命运的农民呢? 他们会如何看待像张啟彩这样充满活力、试图做出自己选择的女性呢?
—凯瑞
张啟彩在重庆巫溪乡村度过了童年。在她的记忆里,19岁前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对她来说,乡村的生活毫无生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至今记得,刚学会走路不久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
“我妈妈经常生病,我是家里最大的,经常要帮忙喂猪、下地干活、照顾弟弟妹妹。”张啟彩像讲故事一样告诉记者,“去学校要走四十分钟,没有人关心我读书。我刻苦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晚上干完活后我才能看书,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那些年兴起一股民工潮,看到外出打工的村民为家里寄钱回来,11岁那年小学毕业,她便辍学决意要去北京打工,遭到母亲的竭力反对,把她买好的火车票又退了。在白马村祖辈的眼里,女孩子应该待在家里,等着结婚成家生子。
张啟彩不甘于这样的命运,她执意要离开家乡。
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招工者四处寻找着廉价劳动力。对张啟彩来说,打工是当时惟一能够改变命运的机遇。
1994年,19岁的张啟彩终于背着行囊来到了北京,做了一名保姆。
“凯瑞是我的第三个雇主。”张啟彩说。
她在北京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一家老人做饭。一年后,她受雇于凯瑞的中国公婆(凯瑞的丈夫为中国人),同时照顾着两位老人。有一年,凯瑞在英国生完孩子,带孩子来中国看望公婆,对勤快直爽的小保姆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她回去就跟丈夫说,能不能把“小张”叫到我们这边来?
“我是1974年生的,凯瑞也属虎,比我大一轮。她一半时间在北京,一半时间在英国。”看得出张啟彩也颇为喜欢凯瑞。
张啟彩在凯瑞家工作了很多年,虽身份悬殊,但彼此却成了十分信赖的朋友。“可能就是缘分吧。凯瑞先后雇过几个保姆,但她仅把我带去英国。”
张啟彩跟着凯瑞到英国打了几年“洋工”,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学会了简单的英语,也去过英国的农村。“英国的农村地多人少,跟城市没多大的区别。”这是她印象最深的地方。
“老板愿意帮我们拿绿卡把孩子送到英国,可是我老公文化程度低,家里又有残废的妈妈,九十多岁的爷爷,他不愿意去。我怀了孩子,他不去的话,凯瑞和她的丈夫也不敢承担风险,所以我在英国待到怀孕六个月才回到家乡。”
那些年,白马村的年轻人和张啟彩一样从村里消失了,年轻力壮的年轻人纷纷前往沿海城市打工赚钱。
张啟彩告诉记者,现在家里的三层小楼,是她用十年打工赚的钱盖起来的。房子比邻居家盖的都高,外表贴着白色瓷砖。“我们结婚后修了这个房子,房子很大,村里人都羡慕我。”
2005年,凯瑞第一次来到张啟彩家,那时的白马村仍然与几十年前没多大变化。农民在小块土地上手工劳作,靠种地、喂猪和养蚕赚点微薄收入。刚满30岁的张啟彩有了一双儿女,女儿洋洋在她身边玩耍,儿子沛沛抱在怀里,身后是层层梯田和云雾缭绕的山峦。
如今的张啟彩显然已无法适应农村的生活,在接受凯瑞采访时她坦言:“外面的世界让我大开眼界,我现在知道城里人的生活,再也不想回到父母那样的生活状态,也不想让我的孩子过那样的生活。只要我的孩子能过得开心、过得好,就算累死我也愿意。”
“白马村是被遗忘的地方,是落后中国最贫穷的角落之一。”真正走进这个村庄,凯瑞才理解和“小张”一样涌向城市的数亿农民工,以及他们想改变的迫切愿望。
返乡:
她又被拴在了这片土地上
没有什么比妇女们的抱负更能展现中国所经历的变化了。对小张来说,努力奋斗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这样的妇女一直顶着山里的半边天,她们的斗志、决心和精力正改变着中国。
—凯瑞
回到家乡,张啟彩发现白马村还是过去的老样子。老城巴掌大的地方没什么工作机会。挖地、种菜、养猪,又成了她的职业。“那是一件辛苦却回报少的事。”在大城市打工多年后她得出这样的结论。
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她不得不把自己再次拴在了白马村。
2006年,凯瑞第二次到巫溪采访张啟彩时,发现她开始反抗命运。“一天晚上,我们看着她喂猪、给家里做饭,然后在夜色来临时抱着儿子,女儿则在前面蹒跚地走着,上山回到娘家。她准备战斗一场,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白马村地处狭窄的河谷,被群山包围。张啟彩的母亲年轻时就身体虚弱,有严重的呼吸疾病,经常需要卧床休息。尽管家境还算可以,但只能下嫁他人。
在山区,下嫁则意味着“往上走”,即离开肥沃的河谷,嫁到环境更加恶劣的山上去。她生了四个孩子,夭折了一个。几十年里,日子一直过得十分窘迫。“母亲从未离开过白马村,每年春天种玉米和红薯,秋天种麦子和油菜,为供养儿子,她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
两个女儿出嫁后,她独自在山上生活,丈夫也加入了民工潮,外出努力挣钱供惟一的儿子上大学。
“这个家庭竭尽全力地提供儿子需要的一切,甚至以牺牲女儿的利益为代价。”凯瑞看到这种差别,便理解了张啟彩的抗争注定面临的是失败。
2006年,凯瑞记录了母亲和女儿的那次争吵:
“妈,你就帮帮忙吧! 现在我在家带孩子,种地、养猪、养蚕,一年赚不了多少钱。你不觉得,我们该改变这种生活吗?”张啟彩想把怀里抱着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留给母亲,像结婚前一样去做保姆,这样能多挣些钱,自己的孩子也要养啊。
“你的儿子女儿太小,和你分开怎么办?你怎么不听话呢?”母亲不为所动。
“我现在就是想出去打工挣钱,维持这个家里的生活,你总是要我待在这里,苦苦地辛苦。”张啟彩最终无奈地叹息道。
这样的争吵并不鲜见。
在拍摄的十年里,凯瑞只遇见过张啟彩的丈夫龙江泽两次。他在北京一家化工厂工作,每年只有春节回家。
作为夫妻,他们一度很生疏,从结婚到孩子出生、长大,他们都没有机会彼此熟悉。
26岁时,张啟彩回家过年,受不了家里的压力,加上被龙江泽多年的等待所打动,同意嫁给了他。“我在北京打工时,龙江泽帮了我家不少忙。”
结婚后,龙江泽汇入了外出打工的潮流,似乎没有争论的余地,只有春节期间能回家待几周。聚少离多的日子,让女儿洋洋对自己的爸爸都感到陌生。
“孩子还很小,我根本不想走。儿子出生时我也不在身边。”龙江泽喃喃说。
每年过年回家时,走与留的问题都会重新迸发出来:
“现在还不出去使劲做,我们怎么能维持生活?”
“我们不能这样下去,小孩还小。”
“那你说怎么办吧。”
“回来干,别出去了。”
“那我就没话跟你说了。我就出去,你就在家。”
“你走吧,大门给你敞开着的。”
每一年的结果都差不多,张啟彩没有走,龙江泽也没有回家。这种婚姻的僵局一直持续着。
张啟彩告诉记者,儿子刚满四岁时,突然得了一场罕见的重病,那段时间她非常难熬。“他在北京打工,母亲从小身体不好,婆婆也是残疾人,还有个正上幼儿园的女儿。她从小上幼儿园都是自己去自己回,要走几十分钟的路。我都没办法接送。”
凯瑞第一次拍摄洋洋自己去幼儿园时,她仅4岁,卡车、摩托、汽车与她擦身而过,看着让人揪心。张啟彩无奈地告诉凯瑞:“洋洋需要锻炼。”
改变:
在城市化的洪流中,向前
当小张与家人在为工作和抚养孩子争吵时,白马村的村民则在房子、土地和孩子读书问题上与地方政府掐架。城市在扩张,白马村在消失。高楼、高速路、餐馆和酒吧等等,中国的现代化迅速逼近这个谷地。
—凯瑞
几年后,随着城市建筑逼近张啟彩家的三层小楼,她开始靠租房挣钱。
后来政府征用了她家的地,她拿到了赔偿金,头也不回地在新城的法院做起了清洁工,并得到管理方的信任,担当起了保洁员的管理工作。
在城镇化的召唤下,她的丈夫也回来了,和她一起在法院做起了清洁工。2015年,凯瑞发现张啟彩终于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丈夫龙江泽很高兴能回到家里,在家门口找到这么一份工作。如今12岁的洋洋不需要父母辅导作业,一直是尖子生和班干部的她,升入初中后的学习压力,让她颇感难以适应。
凯瑞记得洋洋8岁时曾对她说,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希望爸爸能永久回来,因为她的父母经常在电话上吵得很凶。
凯瑞第一次见到洋洋时,她只有一岁,像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被严严实实地裹着躺在地头,看着妈妈在梯田里耕作。再次见到她时,3岁的洋洋已经在稻田里学着锄草。“她总在看、总在学,向家里的两个有坚强毅力、牺牲自我的女性学习。 ”凯瑞写道。
4岁时洋洋开始自己走路上学,凯瑞记得她曾听到龙江泽从工厂打来电话,对洋洋说:只有努力学习爸爸才会回来看她。
现在洋洋在最好的中学读书,她喜欢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觉。“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很多。以前吵架总是关于钱,但现在我们也够用了。他们经常在外面忙,没时间陪我们。但那天他们都有空,花了一整天陪我和弟弟去公园,那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因为长期两地分居,导致很多农民工的婚姻濒临崩溃。但张啟彩说他们从没有这个问题:“我们也吵,对事情看法不一样。我觉得人要努力才能进步;但他觉得,只要能活够用就行了。”
凯瑞记录到:十年来,我们见证了这个村庄变成城市,这种转变在中国成百上千的村庄里上演,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也是以发展的名义进行的信念上的飞跃。
2016年3月,张啟彩在巫溪新城法院已经做了五年清洁工。“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的农田变成了新城,给我们带来了就业的机会,孩子们的学校也盖了新的。”
自2005年起,凯瑞多次来巫溪看望并跟踪采访张啟彩一家。她的采访是获得巫溪外事部门和公安部门同意的,全程有专人陪同接待。
“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自己,觉得好丑,老实巴交的,有点害羞的感觉。”张啟彩笑着说。
巫溪新城的建设占了三个村的土地,白马村是其中之一。很多地方至今仍在开发建设。张啟彩和丈夫也早已转成了城镇户口,参加了城镇职工的养老统筹。
“从我懂事起就一直在做事,没有停歇。不像有些得到了土地补偿款的村民,天天打牌无所事事。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吧。凯瑞也问过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该歇下来?跟其他人一样跳跳舞逛逛街。我说可能要等到老了吧。可等我老了,有了孙儿还得帮忙,一辈子都得忙,人生在世恐怕就得做事吧。”张啟彩感叹中带着十足的满足感。
习惯了省吃俭用的张啟彩,去年才下了决心买了智能手机。“不怕你笑话,我们一家都没拍过全家福。我只考虑要把孩子培养的比我好,所以得使劲挣钱,两个孩子将来的开支真不简单。”
法院的清洁工作从早上的七八点要忙到晚上九十点。中途可以回家给孩子们做饭。“我一边做清洁工作,外面有活,我也坚持去做,所以不能像其他家长把孩子照顾的那么好。顾了孩子就挣不了钱,挣了钱就顾不了孩子。”
在半山腰父母的家里,张啟彩弟弟仍是这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一家人为资助他读书,所付出的艰苦劳作终有了回报。如今他在一个大城市做土木工程师的工作。
凯瑞记得十年前的白马村,到处是绿油油的稻田。那时的张啟彩还在抱怨变化来得太慢了。但2015年她再次来时却发现,白马村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新城。
“白马村原来没有一栋楼房,都是地,现在变成了一个城。”张啟彩回忆过去的一切,似也如同一场梦,她说至今一点也不怀念过去的生活。
凯瑞用十年时间记录了这个中国朋友的生活变迁,也记录了这个贫困的山村如何变成一座漂亮的城镇。她惊异于这种速度,为自己的纪录片起名为《世界上变化最快之地—白马村的故事》。
她在简介中写道:十年前,白马村成了人类历史最大的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小部分。中国政府决定让5亿农民成为城镇居民消费者。这个计划的规模是如此的大,速度是如此的快,你在地球的其他地方根本是难以想象的……
张啟彩告诉记者,所有的变化是从女儿诞生那年开始的。那一年政府开始征地,一年后,儿子诞生,筑路工来到白马村,很快就将这里与现代世界连接了起来,城镇化让我不必再走天涯。
(本文采写过程中参考了Carrie Gracie《白马村的女人》,特此致谢!)
在过去十年里,英国BBC中国编辑凯瑞·格雷西(Carrie Gracie)多次报道了重庆巫溪县白马村,记录了它从一个小型的农村社区成功转型为现代化新城市的过程。为什么是巫溪?为什么是白马村?记者采访完故事的主人公—白马村村民张啟彩之后发现,一切其实挺偶然的。
凯瑞原本是张啟彩的洋雇主,张啟彩19岁离开重庆巫溪到千里之外的北京打工,在凯瑞家当保姆,一干就是十年,凯瑞至今仍习惯称呼她“小张”。
凯瑞第一次到小张的家乡,那时的白马村还是一个村庄,张啟彩也才30岁。由于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她不得不留在了家乡,不能再去北京。
原本想去看望曾经在家里做过保姆的朋友,凯瑞走进了西部这个小村庄,职业的敏感让她一下子感受到了中国发展的脉搏。自此她开始记录这个山村的变化,让世界从一个地理坐标上看到了中国式发展的脉络。
“中国农村的变迁给了小张以解放和机遇,这是一个关于她生活变迁的故事,也是她的国家变迁的故事。”凯瑞在报道中这样写道……
离乡:
打工是惟一能改变命运的门路
当历史学家讨论中国如何从名不见经传,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时,他们会评估其对文化、思想、领导和全球化的影响。但他们又会如何评价那些亿万名试图离开农田、寻找不同命运的农民呢? 他们会如何看待像张啟彩这样充满活力、试图做出自己选择的女性呢?
—凯瑞
张啟彩在重庆巫溪乡村度过了童年。在她的记忆里,19岁前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对她来说,乡村的生活毫无生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至今记得,刚学会走路不久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
“我妈妈经常生病,我是家里最大的,经常要帮忙喂猪、下地干活、照顾弟弟妹妹。”张啟彩像讲故事一样告诉记者,“去学校要走四十分钟,没有人关心我读书。我刻苦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晚上干完活后我才能看书,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那些年兴起一股民工潮,看到外出打工的村民为家里寄钱回来,11岁那年小学毕业,她便辍学决意要去北京打工,遭到母亲的竭力反对,把她买好的火车票又退了。在白马村祖辈的眼里,女孩子应该待在家里,等着结婚成家生子。
张啟彩不甘于这样的命运,她执意要离开家乡。
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招工者四处寻找着廉价劳动力。对张啟彩来说,打工是当时惟一能够改变命运的机遇。
1994年,19岁的张啟彩终于背着行囊来到了北京,做了一名保姆。
“凯瑞是我的第三个雇主。”张啟彩说。
她在北京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一家老人做饭。一年后,她受雇于凯瑞的中国公婆(凯瑞的丈夫为中国人),同时照顾着两位老人。有一年,凯瑞在英国生完孩子,带孩子来中国看望公婆,对勤快直爽的小保姆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她回去就跟丈夫说,能不能把“小张”叫到我们这边来?
“我是1974年生的,凯瑞也属虎,比我大一轮。她一半时间在北京,一半时间在英国。”看得出张啟彩也颇为喜欢凯瑞。
张啟彩在凯瑞家工作了很多年,虽身份悬殊,但彼此却成了十分信赖的朋友。“可能就是缘分吧。凯瑞先后雇过几个保姆,但她仅把我带去英国。”
张啟彩跟着凯瑞到英国打了几年“洋工”,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学会了简单的英语,也去过英国的农村。“英国的农村地多人少,跟城市没多大的区别。”这是她印象最深的地方。
“老板愿意帮我们拿绿卡把孩子送到英国,可是我老公文化程度低,家里又有残废的妈妈,九十多岁的爷爷,他不愿意去。我怀了孩子,他不去的话,凯瑞和她的丈夫也不敢承担风险,所以我在英国待到怀孕六个月才回到家乡。”
那些年,白马村的年轻人和张啟彩一样从村里消失了,年轻力壮的年轻人纷纷前往沿海城市打工赚钱。
张啟彩告诉记者,现在家里的三层小楼,是她用十年打工赚的钱盖起来的。房子比邻居家盖的都高,外表贴着白色瓷砖。“我们结婚后修了这个房子,房子很大,村里人都羡慕我。”
2005年,凯瑞第一次来到张啟彩家,那时的白马村仍然与几十年前没多大变化。农民在小块土地上手工劳作,靠种地、喂猪和养蚕赚点微薄收入。刚满30岁的张啟彩有了一双儿女,女儿洋洋在她身边玩耍,儿子沛沛抱在怀里,身后是层层梯田和云雾缭绕的山峦。
如今的张啟彩显然已无法适应农村的生活,在接受凯瑞采访时她坦言:“外面的世界让我大开眼界,我现在知道城里人的生活,再也不想回到父母那样的生活状态,也不想让我的孩子过那样的生活。只要我的孩子能过得开心、过得好,就算累死我也愿意。”
“白马村是被遗忘的地方,是落后中国最贫穷的角落之一。”真正走进这个村庄,凯瑞才理解和“小张”一样涌向城市的数亿农民工,以及他们想改变的迫切愿望。
返乡:
她又被拴在了这片土地上
没有什么比妇女们的抱负更能展现中国所经历的变化了。对小张来说,努力奋斗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这样的妇女一直顶着山里的半边天,她们的斗志、决心和精力正改变着中国。
—凯瑞
回到家乡,张啟彩发现白马村还是过去的老样子。老城巴掌大的地方没什么工作机会。挖地、种菜、养猪,又成了她的职业。“那是一件辛苦却回报少的事。”在大城市打工多年后她得出这样的结论。
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她不得不把自己再次拴在了白马村。
2006年,凯瑞第二次到巫溪采访张啟彩时,发现她开始反抗命运。“一天晚上,我们看着她喂猪、给家里做饭,然后在夜色来临时抱着儿子,女儿则在前面蹒跚地走着,上山回到娘家。她准备战斗一场,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白马村地处狭窄的河谷,被群山包围。张啟彩的母亲年轻时就身体虚弱,有严重的呼吸疾病,经常需要卧床休息。尽管家境还算可以,但只能下嫁他人。
在山区,下嫁则意味着“往上走”,即离开肥沃的河谷,嫁到环境更加恶劣的山上去。她生了四个孩子,夭折了一个。几十年里,日子一直过得十分窘迫。“母亲从未离开过白马村,每年春天种玉米和红薯,秋天种麦子和油菜,为供养儿子,她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
两个女儿出嫁后,她独自在山上生活,丈夫也加入了民工潮,外出努力挣钱供惟一的儿子上大学。
“这个家庭竭尽全力地提供儿子需要的一切,甚至以牺牲女儿的利益为代价。”凯瑞看到这种差别,便理解了张啟彩的抗争注定面临的是失败。
2006年,凯瑞记录了母亲和女儿的那次争吵:
“妈,你就帮帮忙吧! 现在我在家带孩子,种地、养猪、养蚕,一年赚不了多少钱。你不觉得,我们该改变这种生活吗?”张啟彩想把怀里抱着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留给母亲,像结婚前一样去做保姆,这样能多挣些钱,自己的孩子也要养啊。
“你的儿子女儿太小,和你分开怎么办?你怎么不听话呢?”母亲不为所动。
“我现在就是想出去打工挣钱,维持这个家里的生活,你总是要我待在这里,苦苦地辛苦。”张啟彩最终无奈地叹息道。
这样的争吵并不鲜见。
在拍摄的十年里,凯瑞只遇见过张啟彩的丈夫龙江泽两次。他在北京一家化工厂工作,每年只有春节回家。
作为夫妻,他们一度很生疏,从结婚到孩子出生、长大,他们都没有机会彼此熟悉。
26岁时,张啟彩回家过年,受不了家里的压力,加上被龙江泽多年的等待所打动,同意嫁给了他。“我在北京打工时,龙江泽帮了我家不少忙。”
结婚后,龙江泽汇入了外出打工的潮流,似乎没有争论的余地,只有春节期间能回家待几周。聚少离多的日子,让女儿洋洋对自己的爸爸都感到陌生。
“孩子还很小,我根本不想走。儿子出生时我也不在身边。”龙江泽喃喃说。
每年过年回家时,走与留的问题都会重新迸发出来:
“现在还不出去使劲做,我们怎么能维持生活?”
“我们不能这样下去,小孩还小。”
“那你说怎么办吧。”
“回来干,别出去了。”
“那我就没话跟你说了。我就出去,你就在家。”
“你走吧,大门给你敞开着的。”
每一年的结果都差不多,张啟彩没有走,龙江泽也没有回家。这种婚姻的僵局一直持续着。
张啟彩告诉记者,儿子刚满四岁时,突然得了一场罕见的重病,那段时间她非常难熬。“他在北京打工,母亲从小身体不好,婆婆也是残疾人,还有个正上幼儿园的女儿。她从小上幼儿园都是自己去自己回,要走几十分钟的路。我都没办法接送。”
凯瑞第一次拍摄洋洋自己去幼儿园时,她仅4岁,卡车、摩托、汽车与她擦身而过,看着让人揪心。张啟彩无奈地告诉凯瑞:“洋洋需要锻炼。”
改变:
在城市化的洪流中,向前
当小张与家人在为工作和抚养孩子争吵时,白马村的村民则在房子、土地和孩子读书问题上与地方政府掐架。城市在扩张,白马村在消失。高楼、高速路、餐馆和酒吧等等,中国的现代化迅速逼近这个谷地。
—凯瑞
几年后,随着城市建筑逼近张啟彩家的三层小楼,她开始靠租房挣钱。
后来政府征用了她家的地,她拿到了赔偿金,头也不回地在新城的法院做起了清洁工,并得到管理方的信任,担当起了保洁员的管理工作。
在城镇化的召唤下,她的丈夫也回来了,和她一起在法院做起了清洁工。2015年,凯瑞发现张啟彩终于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丈夫龙江泽很高兴能回到家里,在家门口找到这么一份工作。如今12岁的洋洋不需要父母辅导作业,一直是尖子生和班干部的她,升入初中后的学习压力,让她颇感难以适应。
凯瑞记得洋洋8岁时曾对她说,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希望爸爸能永久回来,因为她的父母经常在电话上吵得很凶。
凯瑞第一次见到洋洋时,她只有一岁,像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被严严实实地裹着躺在地头,看着妈妈在梯田里耕作。再次见到她时,3岁的洋洋已经在稻田里学着锄草。“她总在看、总在学,向家里的两个有坚强毅力、牺牲自我的女性学习。 ”凯瑞写道。
4岁时洋洋开始自己走路上学,凯瑞记得她曾听到龙江泽从工厂打来电话,对洋洋说:只有努力学习爸爸才会回来看她。
现在洋洋在最好的中学读书,她喜欢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觉。“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很多。以前吵架总是关于钱,但现在我们也够用了。他们经常在外面忙,没时间陪我们。但那天他们都有空,花了一整天陪我和弟弟去公园,那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因为长期两地分居,导致很多农民工的婚姻濒临崩溃。但张啟彩说他们从没有这个问题:“我们也吵,对事情看法不一样。我觉得人要努力才能进步;但他觉得,只要能活够用就行了。”
凯瑞记录到:十年来,我们见证了这个村庄变成城市,这种转变在中国成百上千的村庄里上演,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也是以发展的名义进行的信念上的飞跃。
2016年3月,张啟彩在巫溪新城法院已经做了五年清洁工。“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的农田变成了新城,给我们带来了就业的机会,孩子们的学校也盖了新的。”
自2005年起,凯瑞多次来巫溪看望并跟踪采访张啟彩一家。她的采访是获得巫溪外事部门和公安部门同意的,全程有专人陪同接待。
“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自己,觉得好丑,老实巴交的,有点害羞的感觉。”张啟彩笑着说。
巫溪新城的建设占了三个村的土地,白马村是其中之一。很多地方至今仍在开发建设。张啟彩和丈夫也早已转成了城镇户口,参加了城镇职工的养老统筹。
“从我懂事起就一直在做事,没有停歇。不像有些得到了土地补偿款的村民,天天打牌无所事事。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吧。凯瑞也问过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该歇下来?跟其他人一样跳跳舞逛逛街。我说可能要等到老了吧。可等我老了,有了孙儿还得帮忙,一辈子都得忙,人生在世恐怕就得做事吧。”张啟彩感叹中带着十足的满足感。
习惯了省吃俭用的张啟彩,去年才下了决心买了智能手机。“不怕你笑话,我们一家都没拍过全家福。我只考虑要把孩子培养的比我好,所以得使劲挣钱,两个孩子将来的开支真不简单。”
法院的清洁工作从早上的七八点要忙到晚上九十点。中途可以回家给孩子们做饭。“我一边做清洁工作,外面有活,我也坚持去做,所以不能像其他家长把孩子照顾的那么好。顾了孩子就挣不了钱,挣了钱就顾不了孩子。”
在半山腰父母的家里,张啟彩弟弟仍是这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一家人为资助他读书,所付出的艰苦劳作终有了回报。如今他在一个大城市做土木工程师的工作。
凯瑞记得十年前的白马村,到处是绿油油的稻田。那时的张啟彩还在抱怨变化来得太慢了。但2015年她再次来时却发现,白马村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新城。
“白马村原来没有一栋楼房,都是地,现在变成了一个城。”张啟彩回忆过去的一切,似也如同一场梦,她说至今一点也不怀念过去的生活。
凯瑞用十年时间记录了这个中国朋友的生活变迁,也记录了这个贫困的山村如何变成一座漂亮的城镇。她惊异于这种速度,为自己的纪录片起名为《世界上变化最快之地—白马村的故事》。
她在简介中写道:十年前,白马村成了人类历史最大的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小部分。中国政府决定让5亿农民成为城镇居民消费者。这个计划的规模是如此的大,速度是如此的快,你在地球的其他地方根本是难以想象的……
张啟彩告诉记者,所有的变化是从女儿诞生那年开始的。那一年政府开始征地,一年后,儿子诞生,筑路工来到白马村,很快就将这里与现代世界连接了起来,城镇化让我不必再走天涯。
(本文采写过程中参考了Carrie Gracie《白马村的女人》,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