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建设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读完《再造魅力故乡》,副标题为“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此书源自日本十七个小镇的保护与重建,真切地述说了十七个故乡再造的小故事,正是村民“自觉”、“自建”与“自治”的实例。著者西村幸夫是城市设计与古迹保护的学者,然而其视野并非仅止于此,更过人之处是他的学术根植于社区建设。他在“前言”中写道:“……地方的魅力,事实上是由于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魅力而产生出来的。”此言足以弁其端。《再造魅力故乡》的封面也好,近乎笨拙的钢笔速写(小镇街屋)实在凸显了乡土魅力,让我想起了电影《寅次郎的故事》。正是这样一本看似“地方故事”的盈握小册,却深契吾心,并且关乎我多年的痛痒。
  十七则故乡再造的小故事,无不感人,尤其是,著者在介绍每一处改造案例之前,都有一段当地市民(乡民)或是某一社团组织的真实感言。在介绍新县津川町的某社区营造前,有一段引自当地一位年轻商店老板的感言:
  很不喜欢起早的我们,为什么能如此持续不断,仿佛消防队的清晨练习活动一样?这是爱护乡土的心情在支持我们。在这条街道出生、成长的我们,更希望今后也一直继续住在这条街上。
  “故乡”,不再是游子遥远的乡思寄托,而是乡民们活生生的乡土再造;它不单是老者的安身立命之处,更是年轻人实现美好愿望的实践场所,他们的情感与行为好似自然地从土地里生长出来,是一个“人生向上”(梁漱溟语)的创造过程。
  此书最大的魅力是叫我看见了一条不同于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路子,乡民们辟建出一条“自觉”的魅力轨途,这恰是先贤梁漱溟先生所谓“自下而上”的社会改造。若将梁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之一起来看,那么乡土再造的故事庶几瞄中了梁先生“自下而上”之鹄的,应验了梁先生乡土建设学说的深刻。在我看来,《再造魅力故乡》简直是《乡村建设理论》的“显灵”,但这个“灵”偏显在日本,没显在中国。
  我们来看梁漱溟的“灵”是如何显现于日本的乡土建设中。
  一、“自下而上”的显灵。“自下而上”建设之基石有二:一是梁先生所说的“村里人自己要动起来”;二是不能依赖政府,若并入政权的轨迹,它就不成为“自下而上”。这两点既是梁先生的学说,又是他在邹平县实践的痛楚,即他谓之的“两大难处”,当时他感叹道,“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府”,又“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再造魅力故乡》证实了梁先生的理论,亦化解了他在实践中的无奈。这十七则故事概莫能外,是乡民们“动起来”的故事大汇编,而且,他们的乡土再造无一处是政府所策动的,最多有政府的协助,改造乡土之夙愿还是来自乡民,主角亦为乡民。
  二、梁先生所指的知识分子与村民们“浑融一体,共谋发展”,这一点在该书讲述的乡土再造中也“显灵”了。书中有一故事,毕业于东京大学的桑原猛先生衣锦还乡,孜孜苦苦和当地的工匠们一起,通过对一旧官邸的修复,与匠师、乡民们共同创立了“保存研究会”,以有限的资金高效地再造故乡。经由对一栋旧建筑的修复,推动了整个地区的街屋保护,更重要的是乡民们的参与意识由此被调动起来。他们自觉地认为街屋是关乎整个镇的大事,如若不然,那个“保存研究会”便不能成立。这就是贤士之“智”与乡民之“仁”相互砥砺,两者缺一不可。
  三、梁先生所谓的“乡约组织”在此也有所显现。首先,梁先生认为“乡约”自古有之,并不新鲜,他最推崇陆桴亨的《治乡三约》:“他(陆桴亨)何以为最好?就是把乡约的消极者已变到一种积极的路上。”梁先生不是“乡约”、“乡学”的复古者,而是将“乡约”安置于他的乡村建设框架下。另外,无论宋、明、清的何种“乡约”皆有一特征,便是独立于政权外的自治。我第一次读黄佐的《泰泉乡礼》没看懂,后来我读懂了,他所说的“润泽制宜,务合人心而官勿督焉”就是一种独立“官督”外的次序,而对于维系这个次序,黄佐自有一套体系:“……乡约以司乡之政事,乡社以司乡之祀事,保伍以司乡之戎事,社学以司乡之教事,社仓以司乡之养事。”梁先生正是延续了“官勿督焉”的基本思想,又将传统中被动的“约”,转而进一层为“人生向上”的积极,故他所倡的“乡约”不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关系。此“约”不但具有守护的功能,更有建设的意思。正如梁先生所言,“不让他一个乡下人有小志气……非有大勇气不可”。从这一层面来看,《再造魅力故乡》也具有“显灵”般的意义了。书中有这样一例,爱知县的足助町,社区营造纷繁,更有乡民组织的各类协会,自制条例法规。最为感人的,是居民请愿制定的“景观条例”——因为国家的“建筑基准法”和“都市计划法”不能满足当地的居民要求,为了让家乡的各种景观不受破坏,他们自定“景观条例”并认为它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挚爱,它高于国家的“建筑基准法”,又是一部充满感情的“法规”。这是何等的“自觉”!
  四、梁先生在其“乡村建设”学说中还有一点很重要,他反对西洋抽象的终极理性,即所谓的“普遍真理”,而主张中国的“伦理情谊”之“理”。前者的研究目的是一劳永逸的终极真理,而后者的目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永不会出现西方式的“客观标准”。唯“情谊之理”才会融入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地完善自身。《再造魅力故乡》让我歆羡之一处是,这十七个小镇的营造方法全然不同,没有一个所谓的模式。换言之,若我们要学习人家的经验,并没有一个模式是可以直接移植,要有的话,便是“自下而上”的精神。
  我不是要将梁先生的理论与日本的乡土再造一一对位,而是服膺于梁先生的睿智在此显现。日本的“乡土再造”非一日之功,如序中所言,蹇步五十载,“如龟行一般”地前进,但毕竟还是做成了。那么是什么成就了他们“自下而上”的建设?难道他们与生俱来就“自觉”?我不了解日本,不敢妄言,但从此书中我窥出一种建设的独立轨迹:较之西洋,日本的乡土建设没有过多地与城镇规划相糅杂,所以其社区营造相对独立发展,免受城市理论繁杂之困;而较之我们(解放后),又没有国家意识形态中“自上而下”的影响。
  《再造魅力故乡》倒是提及他们的乡土建设曾经学习西洋。
  我们所谓的“乡土/乡村建设”在西洋有个对应的概念“社区建设”,含义虽有别,但皆指向“再造”,“乡土”或“社区”又是不同语境下的社会单元,“社会再造”都要从其单元切入。近代意义的“社区”(community)一词,必然要从西洋说起,而社区建设又与其城镇规划理论交叠,最为典型的便是上世纪初发端于英国的“田园城市运动”。
  英国在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当了双重角色:一条是从牛顿引领的自然科学的发端走向工业革命,同时又孕育了资本再走向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另一条便是由十六世纪的莫尔至十九世纪初的欧文—拉斯金和莫里斯,由空想乌托邦走向社会实践的路线。有趣的是两条路线之原点近乎同时。前一条轨迹构造了近代工业城市,愚弊亦随之而来;后一条轨迹,如莫尔所著《乌托邦》(西方学界称之为“反城市”的开端)求城市与乡村之合,废除私有制;继而欧文设想以“公社”(community)为单位的社会组织,赓载莫尔思想,又提出了农业、手工业与工业相结合。
  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工业城市的问题日益严重,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开始倡导“田园城市运动”。首先,霍华德认为工业城市之疾是私有制本身催生的自由竞争,他反对绝对的私有本位社会。其二,霍华德不是“反城市”主义者,也并非要将传统的城市“抽空”而移植到乡村,其核心思想是“社会化城市”。他著名的两幅图解“三磁铁”与“社会化城市”(在许多城镇规划书中必然提及)便能反映其基本观念。霍华德如此构想:辟建一新的“城—乡”小型城市网络,自给自足,以弥补工业城市的缺失:“城市磁铁与乡村磁铁都不能完全反映出大自然的用意与意图……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明日田园城市》)其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学说须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万不可将其中某一设想抽取出来,用以解决局部问题。
  众所周知的“大伦敦规划”(一九四四年由阿伯克龙比和弗肖主持),就是对霍华德学说的曲解,其规划核心便是以伦敦为母城,在其郊区建立卫星城,目的则是为了将母城的人口分散至这些卫星城,工业也渐移其中,以此构成“同心圆”状的大伦敦。其理论依据便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他的诸多设想在规划中皆有付诸实践,却有悖于霍华德之核心思想:“社会化城市。”霍华德言及的小型城市组合不是一种母城与卫星城的关系,而是一种社会化的网络牵连。“大伦敦规划”不逮其要义,只是直径增大了一圈,而霍华德的“社会化城市”始终未果;另一方面,“人”是从城内疏散了,但“魂”没有跟着出去,因为当时撤出内城的都是中产阶级/资产阶级,乡村终不是他们的归宿,更不可能去积极地“再造魅力乡土”,其“魂”还在资本的大本营——内城。后来卫星城以“卧城”(dormitory town)告终。总之,若用实用主义方法来实践霍华德的理论,治理某个城市疾病,会愈治愈严重。
  “田园城市”之后各种学说,由于皆缺乏霍华德那样的整体思维,与其初衷相去甚远。这一点很像“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了Art Deco(装饰艺术)。在我看来,同时期肇自英国的“田园城市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实为同一种运动,有太多相似的社会诉求,又得到了太多相似的反面结果。
  莫尔—欧文—霍华德这一乌托邦轨迹,就其表层来看,共同之处都在追求城市与乡村结合。依我管见,这“结合”不免还有着多层的牵扯:一、他们都反对私有本位的社会,而城市最是凸现鲜活私有制度的大本营,城市对他们而言可谓“礼崩乐坏”,须“礼失而求诸野”。二、这个“求诸野”不是要逃避“都邑”,蛰居山村,而是要匡都邑之窳败,于是找到了一个较为剀切的方法:城市与乡村结合,通过这一新模式来教化“都邑失礼”。三、城乡结合是以“社区”或“公社”(community)为单元,“社区”又涵盖了“公”的意思。欧文与霍华德所指的公有制,就是财产归“公社”或“社区”(非国有)。四、“社区”在欧洲自不陌生,中世纪城市的社区自治屡见不鲜。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以来,是一个“社区”渐毁,个人本位渐强的过程。尤其是启蒙运动以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国家之间是一种被动的“契约关系”。“社区”弥补了启蒙思想的缺失,在“私”与抽象的“公”(民族国家)之间,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积极意义的“公”。它好似隐埋于自由竞争制度下的缰绳,“礼崩乐坏”时,或许能在社会这一层面悬崖勒马。
  近代“社区”一词脱胎于西洋乌托邦学说,它与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形成反向牵掣。需要强调的是,西洋“社区”的进程是重叠于城镇发展中,其自身未形成一条独立于城镇规划的路子。换言之,它必须依附于各时期的城市规划师们或是相关政府的“眷顾”,离开了便不行,它是“自上而下”理论下的实践。
  说罢西洋“自上而下”建设之端倪,又看到当下东洋“自下而上”的成功,那么我们(解放后)的乡村建设呢? 在此,我禁不住要提及“大跃进”时期的“人民公社”。
  这真是个复杂纷繁的问题。首先,就“人民公社”自身说来有如下几层意思:一、“大跃进”是一政治策略,故“人民公社”自然带有“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人民公社”不是思想,所以它谈不上是实践,而是“运动”。二、偏偏这个“运动”又在其形式上继承了梁漱溟的某些构想,诸如“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知识分子下乡”等等,这些也并非是口号,还真是做到了,这个“自上而下”的运动是有效的。但它不是梁先生所言的“社会改造”,“人民公社”的“动起来”是不惜代价的,是为了巩固意识形态的“配套基础建设”。三、尽管“人民公社”有悖于梁漱溟学说的基本原理,但它仍旧具有积极性:它是在国家意识下(非社会意义)的民族“自觉”(非“文化自觉”)。它拼死也要走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或苏联模式的城镇发展路子。同时,“自力更生”的战略又要求乡村逐步导入“小工业”的轨道,戮力于国家的“大工业”发展。于是“乡”里便出现了“城”的构架,城乡结合之鹄的是“自力更生”,这一点是鼓舞人的。华揽洪先生晚年著书《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在“人民公社”篇章中行文尤其激昂,按理说,对他这样的大“资产阶级”建筑家,运动只会留下硬伤,何以歆动于此?我以为,对他们这辈“海归”大师而言,只做些大项目的方案,并不能挑战他们的经验及视野,而“人民公社”这样的新生事物,却能激起他对城镇研究的再思考,这是他在法国未能有过的研究经验。
  总体说来,“人民公社”误读了梁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是为了辟建一个全然不同于西洋的“礼治”社会;“人民公社”其本质为了要发展工业,但如何自力更生地走向工业呢?它沿用了梁先生的一些具体构想。这一点,很像“大伦敦规划”误读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虽然误用的目的不同,影响层面不同,但误讹之根源皆来自“上层建筑”之意识形态。上世纪初,西洋出了个霍华德的“田园运动”,通过图解来规划出一个未来的“社会化城市”,旨在改造社会;我们出了个梁漱溟,沿承了历代“乡约”、“乡学”,通过乡村建设运动来民族自救,其核心也在于社会改造;东西先贤同为匡俗济世,两者却殊途——“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霍华德的某些构想在西方现代城镇建设中,已转化为物质形态(physical form)。例如,“田园城市”中有关绿化带的设想,后来波及城镇规划之潮流,而他的“社会城市”无人问津,沦为“遗产”,仅仅频繁出现于教科书中。那么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否也会成为仅仅只是“遗产”呢?
  梁漱溟的乡村理论虽说源于兵燹之下的民族自救,乡村建设也是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有识之士“自救”的共同途径,但梁先生的思想远非“施教化于下,言民瘼于上”,他的伟大在于,拿我们的“短处”(相对西洋来说)来重新塑造一个新的社会构造,而不是借人家(西洋)的“长处”来“革命”自己。这个相对西洋来说的“短处”便是我们的传统,梁先生希望用“礼治”来进行“民族自救”,而非学习西洋的“宪制”;其次这“礼治”的核心在于延续“乡约”、“乡学”,而不在于“官学”。他看到乡村的“礼”还在,而城市早已“礼失”,所以他也要“礼失而求诸野”。梁先生不是儒学的复辟者,亦非什么新儒,他是要通过“礼治”来完成一个社会改造。他超越了“儒”。
  今天各种新礼学、新儒学都有“百家讲坛”式的风骚,但言儒不言“自觉”,反倒是日本人一步步地再造了“魅力乡土”。我认为,礼也好,儒也罢,若放在“官学”的磁场下,它就“吃人”了;反之,置于“乡土”之下,才会导入梁漱溟的“自觉,自建”的途轨。同样,今天最大的民瘼莫过于丧失了“自觉”与创造力。无自觉,就无创造,断不会显出我们自己的魅力。
   立夏(时逢汶川地震)
  (《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日〕西村辛夫著,王惠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二○○七年版,28.00元)
其他文献
针对“三华”联网逐步形成的新形势,分析了湖北电网安全稳定、电网结构、控制能力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华”联网运行的适应性措施,包括电源
共边三角形应用广泛,中考试题中某些相关问题,看似疑难重重,无从入手,利用共边三角形的性质,可简化思维,避免失误,轻松求解.一、构造共边直角三角形,判断街道改造是否违反规
在作饮水联合眼压描记诱导试验时,常是在饮水后45或60分钟后仅作一次眼压描记。如果饮水后的阳性反应发生在作眼压描记的以前或以后,则可产生一个假阴性结果。为估计这种可能
 刑事诉讼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相关机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基于特定的要求和目的,对能够证实案件事实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科学技术鉴定资料等相关材料的总称。在刑事诉讼
前言二硫化碳(Carbon Disulfide,CS_2)是人造粘胶纤维和橡胶等工业生产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溶剂,并用于制造四氯化碳,防水胶、光学玻璃、赛璐玢(玻璃纸)、农业杀虫剂等。目前,
目前,地勘队伍管理体制已发生了重大改革,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开始分体运行。在新的形势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地质工作改革,走市场化道路,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特征及其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相似处 根据我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方法,骗取
为了防止翼状胬肉术后之再发,近年来广泛应用锶(Sr~(90))照射器之β射线疗法。然而缺少其远期疗效与对晶状体影响之临床报告。因此,作者进行了比较长期(3年半~9年)的观察,结
从事可再生油和生物制品生产的Solazyme公司于2011年3月9日宣布,与陶氏化学公司组建联盟,推进Solazyme公司微藻基油类开发,以便在变压器和其他关键电气应用中使用于下一代生
问题 编辑同志: 我行于 1996年 3月29目贷款 1000万元给某公司,约定还款期为1996年12月25日,利率月息16.08%。某公司以1500万元假国库券代保管凭证作质押。贷款到期后,我行多次催该公司还款,该公司一直未还。1997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