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匠心精神”由来已久。“匠”字指具有某一方面的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而“心”则是人和高等动物的重要器官,往往指思想和思想状况,将二者结合“匠心”的基本诠释不言自明,即:将一件早已烂熟于心的事注入智慧。因有心则聚灵,原本的平庸板滞因此化腐朽为神奇变得生动起来,继而发展延续。匠心精神融汇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环节,而中国的传统乐器行业则最为显著。
二、匠心精神对乐器类消费群体的影响
(一)推动社群文化的发展
“匠心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依托载体得以呈现而这一载体就是产品,在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中具有引导的作用,它会向消费者传播一种消费观念、文化情怀,而不仅仅只是产品本身。比如陶瓶,仅仅一个陶瓶并不吸引人,而当你挖掘它的年份、材质、工艺、色泽、花纹等等,一只普通的陶瓶在用途之余就有了情怀你可以由点及面地了解更多有趣的东西,而促进这样的生活思维的转变离不开别具匠心的产品对消费者的文化引导。例如:无印良品,它的产品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等理念,产品的设计朴实简洁,没有印任何品牌标志。引导消费者注重产品本身倡导简洁、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传播其独特的自然简约质朴的品牌文化。
中国传统的制琴业并没有运用到如今现代化社会下的高科技产物,例如:传统吉他从木材的选取、烘干、打磨,再到琴头及指板的雕刻、粘合、上漆、抛光等,更多的匠人不是为了销售乐器而去制作乐器,将自己毕生对吉他制作的情怀融入其中,而在這一领域,日本对于推动乐器文化的发展有着更深远的追求,由于日本的地域环境影响,频繁的火山活动和匮乏的天然资源驱动着日本的人民对物质资源有着高度的敬仰和对资源的珍惜,伴随精益求精的物品逐渐出现,推动了乐器社群文化不断推广。2
秉承“匠心精神”的产品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更培植了消费者对于某一领域的兴趣。从而形成社群——基于一个点、需求和爱好将大家聚合在一起。这对于艺术领域如:乐器、手工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传承了制作工艺、普及了文化还推动了领域内的自我创新。比如:恋物志,这是一本演绎杂志领域匠心的期刊,每一期的排版都十分精美。它吸引了大批手工爱好者、手工收藏爱好者。停刊后举办了小物市集,面向大众的招募让更多手作爱好者有了具有“质量”的活动;同时开设手作课堂,吸引更多的手工爱好者加入….一个优秀的产品影响是持续的,具有可观价值的。而这样的产品往往需要制作者心血的注入,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对群众需求的响应
重拾“匠心精神”是一种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
在钢筋混凝土包裹的建筑里,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人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因为“快”意味着效率,意味着批量的生产,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俏销产品成为了一种悄然兴起的风气。可以直接在繁华的步行街上看到假货店堂而皇之地占据着显眼的位置。这其实是一种生产者底线的降低,为了达到销售目的,冒用他人品牌,放弃了一个工厂对于自身产品的追求与内在发展而一心附庸,折射出一个问题——缺少“匠心”。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的不信任,以及工厂对于自身要求的降低,这两个情况看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人却本末倒置了。责备消费者的“崇洋媚外”而不从自身去剖析。消费者的选择是以“用”为出发点又以“用”为落脚点的,出发点使产品有了发明的契机,而落脚点则是取决于商家的产品。所以“匠心精神”在制造业中的弘扬及其影响是双向的,企业通过“匠心精神”引导消费者关注制造初心,倡导“慢”生活方式,树立品牌形象,增加消费者的信任也促进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关注;从消费者的角度,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最好,追求更好的客户体验,也拓宽了选购空间。
三.匠心精神对于制造行业的作用
人们对于“匠心”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过程,随着“匠人”地位的逐步提高,“匠心”二字才成为对于一件器物的称赞。“匠心”之于制造业珍贵之处在于行业自身内部对于核心技术的不断挖掘、对于核心竞争力的不断钻研,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因为“匠心”不仅仅需要产品质量过硬,更重要的在于“心”即制造者对产品的创新想法。创新想法也不仅仅局限在样式、口感….放眼于取材、运输、生产、营销这些都是创新想法,每一环节的更新换代都有利于整体的蓬勃发展。例如:耳熟能详的椰树牌椰汁、老干妈辣酱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企业历经百年离不开消费者的信赖。一个企业如果连最基本的质量和信誉要求都达不到必然会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但是仅仅做到质量过关,有信誉也是不够的。不少倒闭的大厂告诉我们,依靠简单复制丝毫不发展是会面临巨大瓶颈的。细观这些流传百年的优秀民族企业,他们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从白手起家的小作坊到建立厂房再到创立自由品牌,其中曲折各不相同,一样的是手艺人们、实业家们对自己产品的日复一日,不懈追求,做出有风格的产品,历经时代考验经久不衰的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份坚持,和不断发展行业内部技术不断完善,时刻把握消费市场动向及时灵活调整,让自己的产品真正做到以“用为本”。深深根植于他们内心的坚持正是源自这样的初心。
四.匠心精神对于品牌的作用
“匠心”在一个成熟的品牌企业具备了质量过硬之后,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企业进行营销方式的创新,“酒香也怕巷子深”顺应时代的匠心精神“心”体现在产品的方方面面。
很多传统品牌没有引进新的销售思路例如:上海的飞跃球鞋,因为固有印象在国内无人问津,却在国外引领时尚。这就是销售思路的转变对于产品的巨大变化。企业的产品的发展基础点在于质量文化建设,而进阶阶段应当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加快智能制造的建设,紧跟“互联网+”、“中国制造2050”等国家建设方略,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企业自身的革新。
“匠心精神”也可以作为企业文化进行学习。企业高层对创立初心的追溯,寻找产品新的可能,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反思企业在行业领域内的局限,鼓励内部创新人员的培养。对下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匠人”不同于广泛意义上的手艺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对手头工作的精益求精,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企业对其从业人员有着二次锻造二次培养的作用,优秀企业文化的灌输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员工内部素养,无形之中提高了品牌内部竞争力。 五.匠心精神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对乐器行业发展的作用
“匠心精神”对工业4.0的推动不言而喻,作为一种符合时代的优秀精神文化,它对文化产业的复兴有着重要作用。乐器从职能上说是一种音乐的传播载体,音乐作为一种人类除了语言之外的交流方式扮演著重要角色;从制造角度来讲又是一种轻工业。所以这是一个文化与技术的集合。“无技则无以制器,无器则无以为音”一项手艺的失传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的就是一段文化的缺失。而往往技,总是伴随着匠的言传身教,没有匠人就没有技艺的继承者,而技艺消失又怎么谈匠心呢?所以乐器的复兴与发展就是伴随着匠心精神的另一丰富内涵展开的即对于一项手艺的极致追求,追求中包含了传承和发展。一门乐器的衰落有多种原因1、普及度不够2、不易学习3、不易制造4、音色不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对于少数地域性冷门乐器我们可以采取保护、发掘、区域培养的方式。
而对于其他逐渐在淡出人们视野的乐器,我们应当予以足够的关注,乐器制造企业应当警觉,作为制作重要文化传播载体的传统行业,应具备的“匠心精神”不仅仅是注重质量、钻研科技这么简单,一门乐器所进行的成百乃至上千道工序,每一道都值得乐器人去仔细考虑,因为小小的改动都会造成音色的改变,音准的偏差会影响演奏,专业人士对音准的高要求源自于他们对音乐创作的一丝不苟。而他们的使用体验决定着这一门乐器所传播的文化,也牵动着每一个乐器行业制造者的存亡;让乐器音色发挥更出色、演奏更为舒适是吸引更多爱好者的重要因素。不少乐器制造者一味注重提高产量忽略了乐器为器的特殊性,乐器制造企业不同于其他品类企业的精密性和文化性。“匠心”承载更多的是对于乐器演奏品质的不懈追求;乐器可传承性的不懈追求;古代技术和现代科技融合的不懈探索。
新时代的“匠心”重要的是将“器”融于科技生活,用大众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一门乐器,推广一个乐器品牌。例如:李宗盛和NEW Balance合作拍摄的《致匠心》,“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的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这个短片一经上映就在线上火热传播,受众关注NEW Balance新的鞋款的同时,LeeGuitars也渐渐为更多人所知。为乐器制造行业和其他行业树立了营销榜样。用心的短片、叙事的语言,不用需要理解各种手法,观看者就已经感受到了这一品牌的匠心力量。比起生硬的广告语,一个老者专注的眼神,娓娓道出的故事显得更加真诚打动人心。从另一个角度,通过探索更多制造元素融入科技例子是——Lava me一款概念型吉他琴身全部用碳纤维制成,颠覆固有木质选材。一次次的尝试与推进逐步激发更多人的音乐兴趣,促进完成精尖端工艺的研发,推动整个乐器行业的革新。
社群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乐谱的多样化——一首乐曲有多种乐器版本的曲谱,线上的学习大大降低了乐器学习的困难性,提高了受众群体,更多的音乐大家为人们所熟知,对于音乐素养和音乐的审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普及。
一个乐器制造品牌树立文化传播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推及其他文化制造行业也是一样,源于制物及于传承是制“器”人所应具备的匠心。
(二)对文化产业版权制度的影响
对于所专注文化事业的精益求精和普及程度的提升“匠人”们的版权保护意识也显著提高,乐器、声乐类专利申请数在2016年达到了4790项
六.结语
“匠心”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符合现代发展的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在工业性企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工业4.0的发展,对于文化型企业尤其是乐器行业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以及乐器行业复兴,对企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成刚 所有的传统工艺都发端于生活是以“用”作为起点和终点的《致匠心》 安生统筹
[2]刘明凤.极致匠心的日本包装对中国包装的启示 [A].包装工程,2017年6月,第38卷12期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管理学院)
“匠心精神”由来已久。“匠”字指具有某一方面的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而“心”则是人和高等动物的重要器官,往往指思想和思想状况,将二者结合“匠心”的基本诠释不言自明,即:将一件早已烂熟于心的事注入智慧。因有心则聚灵,原本的平庸板滞因此化腐朽为神奇变得生动起来,继而发展延续。匠心精神融汇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环节,而中国的传统乐器行业则最为显著。
二、匠心精神对乐器类消费群体的影响
(一)推动社群文化的发展
“匠心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依托载体得以呈现而这一载体就是产品,在消费者的消费过程中具有引导的作用,它会向消费者传播一种消费观念、文化情怀,而不仅仅只是产品本身。比如陶瓶,仅仅一个陶瓶并不吸引人,而当你挖掘它的年份、材质、工艺、色泽、花纹等等,一只普通的陶瓶在用途之余就有了情怀你可以由点及面地了解更多有趣的东西,而促进这样的生活思维的转变离不开别具匠心的产品对消费者的文化引导。例如:无印良品,它的产品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等理念,产品的设计朴实简洁,没有印任何品牌标志。引导消费者注重产品本身倡导简洁、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传播其独特的自然简约质朴的品牌文化。
中国传统的制琴业并没有运用到如今现代化社会下的高科技产物,例如:传统吉他从木材的选取、烘干、打磨,再到琴头及指板的雕刻、粘合、上漆、抛光等,更多的匠人不是为了销售乐器而去制作乐器,将自己毕生对吉他制作的情怀融入其中,而在這一领域,日本对于推动乐器文化的发展有着更深远的追求,由于日本的地域环境影响,频繁的火山活动和匮乏的天然资源驱动着日本的人民对物质资源有着高度的敬仰和对资源的珍惜,伴随精益求精的物品逐渐出现,推动了乐器社群文化不断推广。2
秉承“匠心精神”的产品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更培植了消费者对于某一领域的兴趣。从而形成社群——基于一个点、需求和爱好将大家聚合在一起。这对于艺术领域如:乐器、手工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传承了制作工艺、普及了文化还推动了领域内的自我创新。比如:恋物志,这是一本演绎杂志领域匠心的期刊,每一期的排版都十分精美。它吸引了大批手工爱好者、手工收藏爱好者。停刊后举办了小物市集,面向大众的招募让更多手作爱好者有了具有“质量”的活动;同时开设手作课堂,吸引更多的手工爱好者加入….一个优秀的产品影响是持续的,具有可观价值的。而这样的产品往往需要制作者心血的注入,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对群众需求的响应
重拾“匠心精神”是一种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
在钢筋混凝土包裹的建筑里,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人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因为“快”意味着效率,意味着批量的生产,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俏销产品成为了一种悄然兴起的风气。可以直接在繁华的步行街上看到假货店堂而皇之地占据着显眼的位置。这其实是一种生产者底线的降低,为了达到销售目的,冒用他人品牌,放弃了一个工厂对于自身产品的追求与内在发展而一心附庸,折射出一个问题——缺少“匠心”。消费者对于国产品牌的不信任,以及工厂对于自身要求的降低,这两个情况看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人却本末倒置了。责备消费者的“崇洋媚外”而不从自身去剖析。消费者的选择是以“用”为出发点又以“用”为落脚点的,出发点使产品有了发明的契机,而落脚点则是取决于商家的产品。所以“匠心精神”在制造业中的弘扬及其影响是双向的,企业通过“匠心精神”引导消费者关注制造初心,倡导“慢”生活方式,树立品牌形象,增加消费者的信任也促进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关注;从消费者的角度,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最好,追求更好的客户体验,也拓宽了选购空间。
三.匠心精神对于制造行业的作用
人们对于“匠心”的认识是逐步提升的过程,随着“匠人”地位的逐步提高,“匠心”二字才成为对于一件器物的称赞。“匠心”之于制造业珍贵之处在于行业自身内部对于核心技术的不断挖掘、对于核心竞争力的不断钻研,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因为“匠心”不仅仅需要产品质量过硬,更重要的在于“心”即制造者对产品的创新想法。创新想法也不仅仅局限在样式、口感….放眼于取材、运输、生产、营销这些都是创新想法,每一环节的更新换代都有利于整体的蓬勃发展。例如:耳熟能详的椰树牌椰汁、老干妈辣酱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企业历经百年离不开消费者的信赖。一个企业如果连最基本的质量和信誉要求都达不到必然会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但是仅仅做到质量过关,有信誉也是不够的。不少倒闭的大厂告诉我们,依靠简单复制丝毫不发展是会面临巨大瓶颈的。细观这些流传百年的优秀民族企业,他们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从白手起家的小作坊到建立厂房再到创立自由品牌,其中曲折各不相同,一样的是手艺人们、实业家们对自己产品的日复一日,不懈追求,做出有风格的产品,历经时代考验经久不衰的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份坚持,和不断发展行业内部技术不断完善,时刻把握消费市场动向及时灵活调整,让自己的产品真正做到以“用为本”。深深根植于他们内心的坚持正是源自这样的初心。
四.匠心精神对于品牌的作用
“匠心”在一个成熟的品牌企业具备了质量过硬之后,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企业进行营销方式的创新,“酒香也怕巷子深”顺应时代的匠心精神“心”体现在产品的方方面面。
很多传统品牌没有引进新的销售思路例如:上海的飞跃球鞋,因为固有印象在国内无人问津,却在国外引领时尚。这就是销售思路的转变对于产品的巨大变化。企业的产品的发展基础点在于质量文化建设,而进阶阶段应当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加快智能制造的建设,紧跟“互联网+”、“中国制造2050”等国家建设方略,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企业自身的革新。
“匠心精神”也可以作为企业文化进行学习。企业高层对创立初心的追溯,寻找产品新的可能,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反思企业在行业领域内的局限,鼓励内部创新人员的培养。对下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匠人”不同于广泛意义上的手艺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对手头工作的精益求精,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企业对其从业人员有着二次锻造二次培养的作用,优秀企业文化的灌输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员工内部素养,无形之中提高了品牌内部竞争力。 五.匠心精神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对乐器行业发展的作用
“匠心精神”对工业4.0的推动不言而喻,作为一种符合时代的优秀精神文化,它对文化产业的复兴有着重要作用。乐器从职能上说是一种音乐的传播载体,音乐作为一种人类除了语言之外的交流方式扮演著重要角色;从制造角度来讲又是一种轻工业。所以这是一个文化与技术的集合。“无技则无以制器,无器则无以为音”一项手艺的失传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的就是一段文化的缺失。而往往技,总是伴随着匠的言传身教,没有匠人就没有技艺的继承者,而技艺消失又怎么谈匠心呢?所以乐器的复兴与发展就是伴随着匠心精神的另一丰富内涵展开的即对于一项手艺的极致追求,追求中包含了传承和发展。一门乐器的衰落有多种原因1、普及度不够2、不易学习3、不易制造4、音色不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对于少数地域性冷门乐器我们可以采取保护、发掘、区域培养的方式。
而对于其他逐渐在淡出人们视野的乐器,我们应当予以足够的关注,乐器制造企业应当警觉,作为制作重要文化传播载体的传统行业,应具备的“匠心精神”不仅仅是注重质量、钻研科技这么简单,一门乐器所进行的成百乃至上千道工序,每一道都值得乐器人去仔细考虑,因为小小的改动都会造成音色的改变,音准的偏差会影响演奏,专业人士对音准的高要求源自于他们对音乐创作的一丝不苟。而他们的使用体验决定着这一门乐器所传播的文化,也牵动着每一个乐器行业制造者的存亡;让乐器音色发挥更出色、演奏更为舒适是吸引更多爱好者的重要因素。不少乐器制造者一味注重提高产量忽略了乐器为器的特殊性,乐器制造企业不同于其他品类企业的精密性和文化性。“匠心”承载更多的是对于乐器演奏品质的不懈追求;乐器可传承性的不懈追求;古代技术和现代科技融合的不懈探索。
新时代的“匠心”重要的是将“器”融于科技生活,用大众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一门乐器,推广一个乐器品牌。例如:李宗盛和NEW Balance合作拍摄的《致匠心》,“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的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这个短片一经上映就在线上火热传播,受众关注NEW Balance新的鞋款的同时,LeeGuitars也渐渐为更多人所知。为乐器制造行业和其他行业树立了营销榜样。用心的短片、叙事的语言,不用需要理解各种手法,观看者就已经感受到了这一品牌的匠心力量。比起生硬的广告语,一个老者专注的眼神,娓娓道出的故事显得更加真诚打动人心。从另一个角度,通过探索更多制造元素融入科技例子是——Lava me一款概念型吉他琴身全部用碳纤维制成,颠覆固有木质选材。一次次的尝试与推进逐步激发更多人的音乐兴趣,促进完成精尖端工艺的研发,推动整个乐器行业的革新。
社群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乐谱的多样化——一首乐曲有多种乐器版本的曲谱,线上的学习大大降低了乐器学习的困难性,提高了受众群体,更多的音乐大家为人们所熟知,对于音乐素养和音乐的审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普及。
一个乐器制造品牌树立文化传播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推及其他文化制造行业也是一样,源于制物及于传承是制“器”人所应具备的匠心。
(二)对文化产业版权制度的影响
对于所专注文化事业的精益求精和普及程度的提升“匠人”们的版权保护意识也显著提高,乐器、声乐类专利申请数在2016年达到了4790项
六.结语
“匠心”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符合现代发展的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在工业性企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工业4.0的发展,对于文化型企业尤其是乐器行业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以及乐器行业复兴,对企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成刚 所有的传统工艺都发端于生活是以“用”作为起点和终点的《致匠心》 安生统筹
[2]刘明凤.极致匠心的日本包装对中国包装的启示 [A].包装工程,2017年6月,第38卷12期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