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迈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应用实践性更为突出的艺术院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双创平台建设,应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发展现状,分析艺术院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功能定位,探讨艺术院校创新创业平台的个性化构建模式。
关键词:艺术院校 创新创业平台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023-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所谓创新,着重的是原创性和开拓性,创业,则是将创新引入现实效应的行为。在“双创”的热潮冲击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迈入新时代,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如何全方位融合,构建运行顺畅的“双创”育人体系和平台,真正实现创新和专业优势的结合,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些轰轰烈烈的创业热潮的弄潮儿中,艺术院校可谓是个中翘楚。其毕业生创业率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有必要对艺术院校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和进一步的发展思路。
一、艺术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优势
(1)艺术院校学生创业前景广阔,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融入各行各业,融合更加紧密,在推动各行业高效高质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社会对文创企业的需求更加迫切,艺术院校学生的创业市场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2)艺术院校专业的实践性强,更有利于实现专业与行业、专业与事业的有效对接。其专业往往更强调原创性和创新型,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失去了原创性和创新型往往就失掉了竞争力、灵魂和生命力。专业特点决定了艺术院校学生创业对场地、设施等资源要求不多,创业形式灵活,容易实施,创业成本低,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推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专业成为其创新创业最根本的优势。
(3)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衔接性强,大多注重实践应用型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很多课程将课堂讲授或者作业与社会服务等项目进行对接,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近些年来,很多艺术院校纷纷适应社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布局和方向,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主动寻求学生学业与今后就业创业的良性对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4)艺术院校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创造力强,他们思维普遍比较活跃开放,容易接收新事物,视角独特,想象力丰富,表现欲强,常常标新立异,打破思维惯性,敢于突破创新。艺术院校的氛围相对自由和宽松,更加鼓励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同时艺术院校学生创业的自觉性和意愿比较强烈,更容易发现创业机会,开展创业实践。
二、艺术院校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软平台建设不足
(1)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笔者对9家艺术院校进行创新创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所有艺术院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必修课占66.67%,但囿于现实条件和认识的不足,大部分院校仅开设创业教育理论课程,难以形成配置合理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课程实践活动比例低于10%的占77.78%,授课形式往往流于说教和枯燥的理论介绍,缺少鲜活的案例,缺少深层剖析和独特见解。在创新创业课程不足中,“师资力量不足”排在首位,占66.67%,师资主要包括专业教师、就业创业管理人员、校外企业家、企业管理专家等,师资来源分散,教学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热情,影响了创新创业课程效果,更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2)创新创业大赛作用不明显。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各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层出不穷,为大学生提供了众多展示自己能力和素养的舞台。但大赛的普及性不够,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艺术院校同样如此,通过对306名艺术院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6.14%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同时部分学生为了比赛而比赛,参赛项目的创新性不足,抱着功利性的思想参赛,奔波于各级各类大赛,为了获得赛事荣誉和奖励,而忽略了大赛对促进个人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
(二)运营不畅
(1)孵化平台管理与服务欠缺。术院校普遍重视创业园或孵化基地建设,笔者调查的9所艺术院校全部建设了创业园或孵化基地,都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对平台内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帮扶,为创业项目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平臺普遍缺乏专门的具有运营管理经验的人员,负责创业团队的日常管理、政策帮扶、风险防范、资本对接等,存在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全面、不深入现象,仅有3所院校提供了创业设施、创业资金、创业技术三方面的服务,仍有3所院校没有配备创业导师,其他6所院校虽然配备了创业导师,但导师对创业项目的指导没有定期性和延续性,作用发挥不够。
(2)实践平台利用率不高。艺术院校都强调实践教学,在校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专业实践实验室,在校外联合政府与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外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但平台的使用频次不高,大部分艺术院校的校内实验室空闲时间长,空置率高,即使开展实践活动仅局限于专业实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度不高,并没有融入创新创业内容。大部分艺术院校与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联合不够,挂牌后便无后续的沟通与合作,偶尔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一个小分队到基地实践,形式大于实际运用。
三、艺术院校创新创业平台个性化构建对策
(一)健全创新创业课程平台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分层次、分步骤、深入推进创新创业的咨询、指导、研究、服务功能,合理设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元素,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实施创新课堂计划,优化授课形式,提高实践活动在课程中的比例,增强实践性和创新性。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队伍的稳定性,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提高教师的技能和经验,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聘请知名校友、杰出创业者等担任创业导师,打造一支融技能与实践一身、对接专业与社会需求、创新创业经验丰富、指导能力突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二)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建立校内创业园或孵化基地的科学管理机制,安排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专门负责孵化平台的运营与服务,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及时跟进创业团队的运营发展状况,了解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为创业团队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和合理的指导意见。全面了解政府的创业政策,积极协助创业团队获取风险投资,同时在校内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多方面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资金保障,推动创业团队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合作,积极推荐学生到校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入驻,争取相关优惠政策,推动学生创业团队走出校园,充分利用校外平台开展创业活动。
(三)用好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健全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运行机制,调整完善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规定,提高在实验室讲授专业课程和开展理论实践的频率,将理论实践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有效推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提高与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鼓励专业教师将课堂迁移到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到校外实践基地学习与实训,积累经验和技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结合艺术院校特色强化校外写生基地建设,组建专业工作室,吸纳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向的学生加入,将社会项目引入工作室,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增强了竞争意识,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
(四)优化创新创业竞赛平台
强化创新创业大赛的宣传推广,一方面要通过校园网站、广告栏、大屏幕等公共宣传平台以及微信、微博、QQ等网络宣传平台,及时发布大赛资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单位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大赛对于促进创新创业的意义,组织本单位学生参赛。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帮助学生发现创业机会,组建创业团队,分析拥有资源,撰写创业计划书,并聘请创业导师全过程跟踪指导。积极转变学生的参赛观,教育学生明白参赛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项事业,要充分利用大赛,梳理总结个人大学学习成长历程,要抱着真正投入创业实践的想法认真备赛,通过大赛发现创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促进个人创业。同时要建立竞赛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竞赛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五)拓展创新创业外延平台
挖掘品类众多的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大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奖励机制,制订相应奖励办法,设立大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类比赛。发挥学生创业社团平台作用,结合艺术院校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意设计比赛、创意集市、创意灯展、创意纸板搭建大赛、井盖涂鸦大赛等创新活动,将知识性、思想性、创新性融于一体,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网站,定期发布各类创新创业政策信息,提供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和资料,为企业和学生搭建沟通平台,企业可以选择好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为创业团队提供资金扶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艺术院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平台建设真正融入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培养机制中,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利的创新创业平台,有效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 王晓书,邹金红,郭思齐.青年创业大赛实效性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5).
[2]席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模式发展瓶颈与应对[J].中国商论,2018(29).
[3]戴秋花,張增年.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
[4]刘素婷,杨国军,王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
责任编辑:张蕊
关键词:艺术院校 创新创业平台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023-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所谓创新,着重的是原创性和开拓性,创业,则是将创新引入现实效应的行为。在“双创”的热潮冲击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迈入新时代,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如何全方位融合,构建运行顺畅的“双创”育人体系和平台,真正实现创新和专业优势的结合,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些轰轰烈烈的创业热潮的弄潮儿中,艺术院校可谓是个中翘楚。其毕业生创业率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有必要对艺术院校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和进一步的发展思路。
一、艺术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优势
(1)艺术院校学生创业前景广阔,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融入各行各业,融合更加紧密,在推动各行业高效高质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社会对文创企业的需求更加迫切,艺术院校学生的创业市场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2)艺术院校专业的实践性强,更有利于实现专业与行业、专业与事业的有效对接。其专业往往更强调原创性和创新型,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失去了原创性和创新型往往就失掉了竞争力、灵魂和生命力。专业特点决定了艺术院校学生创业对场地、设施等资源要求不多,创业形式灵活,容易实施,创业成本低,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推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专业成为其创新创业最根本的优势。
(3)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衔接性强,大多注重实践应用型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很多课程将课堂讲授或者作业与社会服务等项目进行对接,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近些年来,很多艺术院校纷纷适应社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布局和方向,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主动寻求学生学业与今后就业创业的良性对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4)艺术院校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创造力强,他们思维普遍比较活跃开放,容易接收新事物,视角独特,想象力丰富,表现欲强,常常标新立异,打破思维惯性,敢于突破创新。艺术院校的氛围相对自由和宽松,更加鼓励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同时艺术院校学生创业的自觉性和意愿比较强烈,更容易发现创业机会,开展创业实践。
二、艺术院校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软平台建设不足
(1)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笔者对9家艺术院校进行创新创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所有艺术院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必修课占66.67%,但囿于现实条件和认识的不足,大部分院校仅开设创业教育理论课程,难以形成配置合理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课程实践活动比例低于10%的占77.78%,授课形式往往流于说教和枯燥的理论介绍,缺少鲜活的案例,缺少深层剖析和独特见解。在创新创业课程不足中,“师资力量不足”排在首位,占66.67%,师资主要包括专业教师、就业创业管理人员、校外企业家、企业管理专家等,师资来源分散,教学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热情,影响了创新创业课程效果,更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2)创新创业大赛作用不明显。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各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层出不穷,为大学生提供了众多展示自己能力和素养的舞台。但大赛的普及性不够,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艺术院校同样如此,通过对306名艺术院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6.14%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同时部分学生为了比赛而比赛,参赛项目的创新性不足,抱着功利性的思想参赛,奔波于各级各类大赛,为了获得赛事荣誉和奖励,而忽略了大赛对促进个人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
(二)运营不畅
(1)孵化平台管理与服务欠缺。术院校普遍重视创业园或孵化基地建设,笔者调查的9所艺术院校全部建设了创业园或孵化基地,都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对平台内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帮扶,为创业项目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平臺普遍缺乏专门的具有运营管理经验的人员,负责创业团队的日常管理、政策帮扶、风险防范、资本对接等,存在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全面、不深入现象,仅有3所院校提供了创业设施、创业资金、创业技术三方面的服务,仍有3所院校没有配备创业导师,其他6所院校虽然配备了创业导师,但导师对创业项目的指导没有定期性和延续性,作用发挥不够。
(2)实践平台利用率不高。艺术院校都强调实践教学,在校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专业实践实验室,在校外联合政府与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外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但平台的使用频次不高,大部分艺术院校的校内实验室空闲时间长,空置率高,即使开展实践活动仅局限于专业实践,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度不高,并没有融入创新创业内容。大部分艺术院校与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联合不够,挂牌后便无后续的沟通与合作,偶尔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一个小分队到基地实践,形式大于实际运用。
三、艺术院校创新创业平台个性化构建对策
(一)健全创新创业课程平台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分层次、分步骤、深入推进创新创业的咨询、指导、研究、服务功能,合理设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元素,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实施创新课堂计划,优化授课形式,提高实践活动在课程中的比例,增强实践性和创新性。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队伍的稳定性,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提高教师的技能和经验,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聘请知名校友、杰出创业者等担任创业导师,打造一支融技能与实践一身、对接专业与社会需求、创新创业经验丰富、指导能力突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二)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建立校内创业园或孵化基地的科学管理机制,安排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专门负责孵化平台的运营与服务,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及时跟进创业团队的运营发展状况,了解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为创业团队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和合理的指导意见。全面了解政府的创业政策,积极协助创业团队获取风险投资,同时在校内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多方面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资金保障,推动创业团队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合作,积极推荐学生到校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入驻,争取相关优惠政策,推动学生创业团队走出校园,充分利用校外平台开展创业活动。
(三)用好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健全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运行机制,调整完善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规定,提高在实验室讲授专业课程和开展理论实践的频率,将理论实践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有效推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提高与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鼓励专业教师将课堂迁移到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到校外实践基地学习与实训,积累经验和技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结合艺术院校特色强化校外写生基地建设,组建专业工作室,吸纳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向的学生加入,将社会项目引入工作室,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增强了竞争意识,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
(四)优化创新创业竞赛平台
强化创新创业大赛的宣传推广,一方面要通过校园网站、广告栏、大屏幕等公共宣传平台以及微信、微博、QQ等网络宣传平台,及时发布大赛资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单位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大赛对于促进创新创业的意义,组织本单位学生参赛。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帮助学生发现创业机会,组建创业团队,分析拥有资源,撰写创业计划书,并聘请创业导师全过程跟踪指导。积极转变学生的参赛观,教育学生明白参赛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项事业,要充分利用大赛,梳理总结个人大学学习成长历程,要抱着真正投入创业实践的想法认真备赛,通过大赛发现创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促进个人创业。同时要建立竞赛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竞赛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五)拓展创新创业外延平台
挖掘品类众多的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大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奖励机制,制订相应奖励办法,设立大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类比赛。发挥学生创业社团平台作用,结合艺术院校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意设计比赛、创意集市、创意灯展、创意纸板搭建大赛、井盖涂鸦大赛等创新活动,将知识性、思想性、创新性融于一体,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网站,定期发布各类创新创业政策信息,提供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和资料,为企业和学生搭建沟通平台,企业可以选择好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为创业团队提供资金扶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艺术院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平台建设真正融入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培养机制中,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利的创新创业平台,有效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 王晓书,邹金红,郭思齐.青年创业大赛实效性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5).
[2]席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模式发展瓶颈与应对[J].中国商论,2018(29).
[3]戴秋花,張增年.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
[4]刘素婷,杨国军,王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