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姓氏堂号撷萃(下)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e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姓
  
  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源远流长的一姓,同时也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王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种出自于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来衍化为三支王姓。其中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另一支是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因为直谏被废为庶人,世人称为“王家”,于是以王为姓。还有一支出自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魏国被秦国灭了之后,无忌之孙卑子逃往秦山,后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兰陵侯,当时人们因为其出身于王族,称其为“王家”,后来卑子的后代也以“王”为姓。
  第二种出自于子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舜的后裔伪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取代姜姓的统治地位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秦灭以后,田氏子孙被废为庶民,但齐人仍称其为“王家”,后人就以“王”为姓。
  第三种也出自于子姓。比干是商王太丁的次子,为子姓,因为苦心劝谏昏君殷纣王而被剖心。因此比干本为王族,子孙改姓为王。
  堂号:三槐堂、三槐世家。典出宋代兵部侍郎王佑。他手植三棵槐树于庭院之中,自言,子孙必有当宰相的人,后来子孙中果然有人当了宰相。被世人称他们为“三槐王氏”,子孙因此而修建三槐堂。如今存在的有嵊州金庭镇华堂村王氏大祠堂“三槐堂”。
  堂号:半山风范。典出王安石。王安石,宋朝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号半山。庆历二年进士。仁宗嘉■中上万言书,主张变法。神宗熙宁二年参知政事,领三司条例使,实行新法,兴农田、水利、青苗、均轮、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法,为旧党所反对。熙宁九年罢相。晚年退居江宁,闭门不言政,元丰中封荆国公,世称荆公。王安石博学多才,于诸经皆有著作,文章诗词皆主张文学“务为有补于世”。所作诗文险峭奇拔政论尤为简洁有力,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史》有传)。
  堂号:书圣世家、兰亭风韵。两个典故都出于王羲之。王羲之,晋朝琅琊人,居会稽山阴。字逸少。司徒王导从子。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习惯称他为王右军,从卫夫人学书,得见诸名家书法。备精诸体,草、隶、正、行皆能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正行书以《乐毅转》、《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兰亭序》,草书以《姨母帖》、《初月帖》、《忧悬帖》、《丧乱贴》最著名。世称“书圣”(《晋书》有传)。
  堂号:船山世家。典出王夫之。王夫之,清朝衡阳人。字而农,号■齐。明朝崇祯十五年举人。明朝亡,应南明桂王之招,令人去寻找他,他隐居在衡阳石船山,筑土室居住,杜门不仕。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通天文、历数、经、史等,他的诗文自成一家,平生所著作甚多。同治初,后人刊刻为《王船山遗书》,凡七十种三百二十四卷。
  堂号:鲤孝家声。典出王祥。王祥,东汉末琅琊临沂人,字休徵。孝敬继母朱氏,以孝道称著。当时世道混乱,避居于庐江之地,隐居三十余年。徐州刺史吕虔征召他为别驾,为温令。魏高贵乡公即位,参加制定策略有功,封他为万岁亭侯,迁太尉。到了晋朝,拜为太保,进爵为公。坊刻《二十四孝》中有王祥卧冰取鲤鱼孝敬母亲的故事(参阅《晋书》本传)。
  堂号:文舒世家。典出王昶。王昶,三国时魏国太原晋阳人,字文舒。历官洛阳典农,衮州刺史、司空等。卒谥穆侯。著有《治论》二十余篇、《兵书》十余篇(《三国志·魏志》有传)。
  堂号:兰泉世第。典出王昶。王昶,清朝江苏浦人,字德甫,号兰泉,晚号述庵。乾隆十九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后来以年老辞官。王昶早负诗名,曾经选其交游诗作为《湖海诗传》,又选当代词为《今词综》。多藏金石碑版,撰《金石萃编》一百六十一卷。有《春融堂集》。
  堂号:春融家风。以表春风和畅,家庭融洽。典出王昶《春融堂集》。
  堂号:德信家声。典出王实甫。王实甫,元朝大都(今北京市)人。本名德信。他撰写的杂剧,大约在元朝成宗、大德年间,所作据《录鬼簿》著录有四十种,完整存在的只有《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二种。他是元朝杂剧“四大家”之一。
  
  张姓
  
  张姓出自于上古帝王(颛顼)之孙——挥。他发明了弓箭,并因此而被皇帝任命为弓正(管理兵器的官)。弓正,也叫弓长,两个字和在一起,就是“张”字。这就是张姓的最早由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解张”的后代,用他的名作为姓,从此姓张。
  张姓除了以上的起源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起源。如世代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为张。凡此种种,都使张姓家族不断地发展壮大。
  关于张姓的发源地,在学术上有所争议,2002年春天,海内外22个张姓华人代表团百余名成员聚会河南濮阳市,基本认同张姓华人的根在濮阳。因为濮阳不仅是清河流经之地,又是颛顼(张挥之父)活动的中心区域、夏王相建都之地又是商先公相土的东都。同时,濮阳一带古时盛植桑树和绿竹,符合张挥发明弓箭和其部落善造弓箭的条件。这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找到佐证。濮阳历史悠久,有“颛顼遗都”之称。颛顼与张挥同为黄帝嫡孙,张挥仙逝葬于帝丘(今濮阳),因此,专家认证这里是张姓的祖根起源地。现存于濮阳县东关老虎台的张挥公园,有挥公墓、挥公碑、挥公像等景点,是张姓族人的寻根之地。
  堂号:百忍堂。典故出在唐朝。张公艺治家有方,九世同居,对当地的世风影响很大。麟德中唐高宗去祭祀泰山,路过郓州到了张公艺家,高宗问他:家庭为什么这样兴旺和睦?请他介绍经验,张公艺便在纸上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百忍堂”以此而得名(《旧唐书·张公艺传》)。
  堂号:留侯世家。典出张良。张良,字子房。他原本是战国末年韩国的贵族子弟,秦国灭了韩国以后,舍弃万贯家财谋刺秦王,在博浪沙袭击秦王不中,被迫逃亡到下邳,从此改名换姓叫张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也乘机起兵,张良成了刘邦的高级参谋,辅佐刘邦灭了秦朝和西楚霸王,因功而封为留侯(参见《史记·留侯世家》及《汉书》本传)。
  堂号:草圣世第。典出张旭。张旭,唐朝吴人,字伯高。曾任左率府长史,所以又称他张长史。他精通楷书,尤擅长草书。嗜好喝酒,经常在酒醉以后,边吟唱狂舞,边下笔书写,或者用头濡墨水而书写,人们称呼他为张颠,又称呼他“草圣”。他的传附在《新唐书·李白传》里。他所写的碑刻,正书有《上书省郎官石纪》。今天已经失传了,只有宋拓及影印本传世。草书散见于历代集帖中。
  堂号:德远堂、德远世泽。典出张浚。张浚,宋朝绵竹人。字德远,号紫岩居士。徽宗时进士。高宗时曾任知枢密院事,然后出任川、陕、京西诸路宣抚处置使,力主抗金,在诸多的将士里面特别重用岳飞、韩世忠。秦桧主张和议,将他贬在外二十年,不让他参与朝政。到孝宗时重新起用,督师江苏、安徽,封魏国公。符离之战,出兵不利。后来退兵江淮。谥号忠献。《宋史》有传。如今,漳州市南靖县的塔下村还存有张氏聚居的宗祠“德远堂”,就是以他的字德远为堂号。堂内珍藏着厚达500多页的《张氏族谱》,从宋朝淳熙年间到现在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
  堂号:南轩风韵。典出张■。张■,南宋绵竹人,后来迁居到湖南衡阳。张浚之子,字敬夫,号南轩。青年时跟随父亲张浚参赞军务,后来官至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与朱熹、吕祖谦等成为讲学的好朋友,当时称为“东南三贤”,宣扬“礼者天之理”、“明理居敬”等理学观点。曾经主讲于湖南岳麓书院。著有《论语孟子说》、《南轩集》等。平生著作颇丰。《宋史》有传。
  堂号:仲景世第。典出张机。张机,东汉末年的名医,南阳郡涅阳人。字仲景。汉灵帝时举孝廉。建安中官至长沙太守。当时瘟疫流行,因为得伤寒病死的人十个里面就有七个。他采集了很多能够医治伤寒病的药方,著了《伤寒论》十卷,又著《金匮玉函要略》三卷,从汉魏以来,被中医奉为经典。
  堂号:正道家声。典出张择端。张择端,宋朝东武人,字正道。从小爱好书画,特别喜欢画舟、车、市、桥、城市、道路,在风格上自成一家。有《西湖争标图》与《清明上河图》称为画中神品。《清明上河图》集中地表现了汴京盛世的宏伟景观;画中的城市、桥梁、房屋之远近高低,草木、牛马、骆驼、驴的大小行动,以及商贸行人,车船的往来皆有秩序,人物传神,形态各异。《中国画史名人大辞典》有传。
  堂号:居正世家、太岳家声。典出张居正。张居正,明朝江陵人。字叔大,号太岳。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隆庆时与高拱并列为宰相,万历初代高拱为首辅。张居正任首辅时,锐意革新,整顿吏治;清丈土地,行使一条鞭法;用戚继光等为将领,增强了边防,并派人治理黄河。他前后主政十年,勇于承当责任,敢于做事。死后谥号文忠。著有《太岳集》等。《明史》有传。
  
  董姓
  
  董氏有一支源于姬姓。春秋时,周朝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在晋国任董督,负责考察并收藏晋国的典籍史册。其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姓,称董氏(参见《古今姓氏书辩证》)。
  还有一种传说称董氏源于己姓,是皇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曾孙颛顼(专须)的后裔董父,擅长驯养蛟龙,被舜帝任命为御龙氏,封地在今山东定陶北,并赐姓为董,是以字为姓的董氏(参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另外,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董姓。在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北汤天村的董氏宗祠,董迦罗祠,存有自董迦罗开始的24代族谱。宗祠南面法藏寺的创建人董贤,是董迦罗的后人。
  堂号:良史堂。春秋时侯,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不怕权势,记史求实存真。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堂号:杏林春晓。典出董奉。董奉,三国时吴国侯官人。字君异。善医道。传说交趾太守士燮病死三日,董奉给他服了一个药丸,药丸服下不多一会,士燮就睁开了眼睛,手足能动,半日能够坐起来,四天恢复了说话。又传说董奉居住在庐山,不种田,每天为人看病也不收钱,病重的人医治好以后,为他栽植五棵杏树,病轻的人栽植一棵,如此数年就有了杏树万株。后人就以“杏林”来赞美医生,“杏林”的来源于此(见《三国志·吴·士燮传》、葛洪《神仙传》。参见“杏林”)。
  堂号:仲舒世第、繁露春秋。典出董仲舒。董仲舒,汉朝广川人,年轻的时候整理《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读,三年不窥看窗外的风景。武帝时,以贤良对策称旨被重视,拜江都相。后因言灾异事下狱,几乎致死,不久赦免。再出任胶西王相,恐怕日后获罪,便告病回家;朝廷有大事需要商量的时候,经常派人到他的家里咨询。平生讲学著书,推崇儒学,抑黜百家,开创以后二千多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著有《春秋繁露》等书。《史记》、《汉书》皆有传。
  堂号:百世其昌、典出董其昌。董其昌,明朝松江华亭人,字玄宰,号香光。万历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敏。董其昌对诗词文章很娴熟,尤其精通书法及美术。书法初学米芾,后来自成一家,画学宋、元诸家之长,潇洒生动。后世流传他的作品,伪品甚多。所作的画集有《画禅谥随笔》、《容台文集》等。见《明史·文苑传》。
  堂号:东山霞蔚。典出董邦达。董邦达,清朝浙江广川人,字孚存,号东山。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时官至吏部尚书。参与修订《石渠宝笈》、《殿珠琳》、《西清古鉴》等书。他喜欢画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苍逸古厚。评论家说“三董相承,为画家正宗”。三董是南唐董源、明朝董其昌及董邦达。
  堂号:梦笔家声。典出董笔潭。董笔潭,宋朝浙江奉化人。少年时在山上放牛,午睡时梦到有笔在水潭上,醒来去看水潭上果然有笔,便以笔潭作为名字。看见双鹰栖息于岩石之上,马上提笔画了下来,达到逼真的神态,由此专画鹰鹫、鹭鸶及惊涛古木,皆以绝品而论(《宁波府志》)。
  堂号:梅溪风韵。典出董■。董■(起),清朝秀水人,字石农,号乐间,又号梅溪老农。擅画花卉、翎毛。运笔点色意态繁缛,而笔致清新洒脱。所画的山水、人物、杂品都有很深的功力。他的《曲水流觞》长卷是代表作(见《墨林今话》)。
  堂号:方立世裔。典出董■诚。董■诚,清朝阳湖人,字方立。嘉庆举人。于书无所不读,精通历算,创立割圆弧矢互求四式,后世称为“董氏四术”。著有《割圜连比例术图解》、《椭圆求周术》、《堆垛求积术》、《方立遗书》等。
  
  高姓
  
  据中国最早的姓氏典籍《世本》记载,黄帝时有大臣高元,是今天河南的先民之一,因为黄帝所居的地方是有熊,即今河南省的新郑市。
  第二种出自于姜姓。是齐太公吕尚的后人,被封于高,以地为氏,姓高。参见(《广韵》)。但关于这种说法的具体人物和地点,史无可考。另一支姜姓高氏,以祖字为姓。齐惠公的儿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以其字为姓,称高氏(参见《通志·氏族略》)。
  其它也有由它姓改姓而来。也有少数民族姓高的。
  堂号:厚余堂。这是高姓通用的堂号。孔子的弟子高柴,做费城宰(相当于今天的县长)。孔子评他:“柴愚也”。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有余”(参阅《论语》、《先进》、《史记·仲尼弟子传》)。
  堂号:仁纲家声。典出高纬。高纬,字仁纲。北齐皇帝。尊号太上皇、无上皇。曾用年号天统、武平。在位13年。在位时,以县令乃治民为本,诏土人为县令。好文学,置文林馆,多引文学之士入馆,称为待诏。命撰《修文殿御览》(见《中国历代帝王辞典》)。
  堂号:长德世泽。典出高保融。高保融,字长德。五代时南平国王。公元948——960年在位,在位时,向后周、宋等大国称臣。
  堂号:延安世第。典出高演。高演,字延安。齐孝昭帝。公元535——561年在位。曾用年号皇建。在位期间,分遣大使巡查四方,观察风俗,问人疾苦,考求得失,搜访贤良。是一个务实的皇帝。
  堂号:砚香风韵。典出高鹗。高鹗,清朝汉军镶黄旗人。字兰墅,一字云士,别号红楼外史。乾隆六十年进士,入翰林院。任内阁侍读,刑科给事中。著《红楼梦》后四十回、《兰墅诗钞》、《砚香词》、《兰墅文存》等。
  堂号:文恪家声、江村风范。典出高士奇。高士奇,清朝钱塘人。字澹人,号江村。康熙时,由监生充书写,直南书房,被康熙所信任。官至吏部侍郎。谥文献。著有《天禄识余》、《江村销夏录》、《金鳌退食笔记》、《春秋地名考略》、《清吟堂集》等。
  堂号:南村集瑞。典出高凤翰。高凤翰,清朝山东胶州人。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山人。雍正时署安徽绩溪知县,被劾罢官,隐居于江淮间。善画山水花鸟,纵逸不拘成法,以气胜。藏有砚台千计,在砚台上刻上铭文。著有《砚史》等。
  堂号:景逸东林。典出高攀龙。高攀龙,明朝无锡人。字存之,又字景逸,云从。万历十七年进士。熹宗时官至左都御史,告发魏忠贤的同党崔呈秀,被魏忠贤所仇恨,削去了他的官职发回故乡。与同乡顾宪成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世称高顾。他们是东林党人的领袖。崇祯时谥忠宪。所著有《周易孔义》、《春秋孔义》、《就正录》等(《明史》有传)。
  堂号:遵圣世裔。典出高从海。高从海,字遵圣。五代荆南国君。初附后唐,受封南平王,其地介于吴楚之间,以抢劫他国的贡物自存。在位十九年(卒谥文献。新、旧《唐书》有传)。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其他文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雪人  冬天 大雪 雪人  我给雪人  起了和你一样的名字  然后 轻轻说  轻轻说  我  喜欢  你     夜曲   我给忧伤标上页码  然后 开始重新阅读  想看看  一页页  有关你的诗  占据了我全部青春的  多少  夜  情书  那封被退回的情书  像落在甲板上的鱼  多年后  透过一行行晾干的字迹  发现  当时的忐忑与忧伤  到现在
期刊
一朵等着开放的月季  我看你很久了,一朵等着 开放的月季花  看着你一天天的隆起  预谋已久,用尽整个春天  在夏天制造一场轰轰烈烈    冬天,你就蓄势待发  只为赴季节之约  守生命之诺  与风雨赛跑    从一片叶芽开始  从一丝绿色开始  举起来是太阳  低下头露珠滚落    傍晚,天高云淡  傍晚,在河边  我看到一只鸟儿  急着回家  她的羽毛很白  头顶着红红的冠  夏天的风  一边
期刊
冒着严寒走进深山,  满眼便是一株株盛开的冬梅,  鲜艳美丽香气扑鼻,  昂首挺胸屹立在冬天里。    不怕雪压冰冻,  不怕狂风暴雨,  迎着冰天雪地盛开,  撩动了多少人们激动的心弦。    不和万物争春,  不与百花赛美,  当大地百花已经凋谢的时刻,  你却悄悄地展现出你那真实的容颜。    啊!鲜艳夺目的冬梅,  我赞美你刚毅顽强的性格,  永不衰老的灵魂,  我将摘一枝冬梅插在窗前, 
期刊
岁寒三友:松、竹、梅;江南三友:屋、水、桥。    屋  江南人家,临水而居  江南房屋,临水而建  音阶般的石阶  从屋里伸进河里  想象:每天,一扇木门  吱呀一声。一本古老的线装书  打开了。隔壁邻家的小妹  从书里走出。用她轻盈如麋鹿的裸足  扣响石阶。好听。痒。失眠……  小妹的明眸是另一种水  与河水默契交流  从她酒窝里淌出的微笑  与小河里的水汇合  一波一波地荡漾开去  荡开了一
期刊
2010年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桂冠的州城镇,坐落在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城东南8公里处。与闻名遐迩的“灵山佛都”鸡足山一起,被誉为“热区宝地”宾川的点睛之笔。  宾川是一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宝地。与宾川县城新区紧紧相连,曾出土过大量碳化稻谷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羊村遗址,距今约有4000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整个大理地区发现的比较早的新石器时期人类遗址。而州城则是宾川历史文化第一名镇。据宾
期刊
李佐,白族,祖籍云南大理洱源县。1913年1月出生于大理银桥,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9月21日,李佐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7岁。作为一名普通的大理白族人,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后,我深深地被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所震撼。  1928年,15岁的李佐跋山涉水从大理远赴省城昆明求学,就读于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在省立第一中学学习一年以后,于1929年5月弃学从戎,入国民革命军第1
期刊
“一年四季花常开,春夏秋冬果满枝”的地方,自然是人们向往的乐土。鸡足山周围方圆数百里的佛国山川,和风轻暖,朝阳温醉,姹紫嫣红,万彩流溢,花果不断四时春,比比皆是锦绣橘果园,香风满道,芳气袭人,总让人心驰神往。  春天的风把原野上的花蕾轻轻拂摸,桔树枝桠间点缀着浅黄,米白的桔花,微风里暗香浮动,沁透心脾;夏日的雨点点滴滴敲打着早熟的红橙和翠茵茵的青桔。秋季的桔园啊,那是无法抵挡的诱惑!满山遍野的桔红
期刊
1  村庄站在晚霞的余辉里  几只多嘴的麻雀叽叽喳喳  吵醒了她思索的静默    一群羔羊匆匆地绕过牧鞭  领头的那只朝向稻草的霉香膜拜  欲望和舌头被粗暴的吆喝阻隔    许多年了  烙在心底的投影  被孤独刮过被眼泪洗过  依旧清新如昨  如复制的生活原色    再次翻过千篇一律的日子  一粒灰尘泊在村庄斜倚的日光里  我不便提及  打住解释的■嗦    仿佛时间在此打了个盹  渐入禅境的村庄
期刊
大理国(937-1253年)是云南历史的一个奇迹,也是外人眼里的一个谜。生活在大理国时代的人们热爱和平,民风淳朴,与世无争,风俗民情与中原之地迥然有异,被世人称为“妙香国”。  关于“妙香国”的称呼究竟从何而起?以往的学术界前辈、游人、佛教界大多从地理环境、区位和物产等因素考证之。一致认定:大理素有“天竺妙香国”之别称,且多见于史书的记载。比如《滇略》卷4说:“世传苍洱之间在天竺为妙香国,观音大士
期刊
在乡下老家的侄儿二十二了,大哥要为他说门亲。侄儿是大哥三个孩子中的老二,也是唯一的男孩,大哥想早日为孩子操办婚事,以了心愿。  在老家,为孩子提亲必须得是孩子的叔叔伯伯出面。夫家兄妹五个,只有大哥和丈夫两个儿子,为侄儿说亲的事自然落到了丈夫身上。大哥想为侄儿提的女孩儿就在村里,是一位远房姐姐的女儿,这位姐姐两年前因病过世了。两家人原本就是亲戚,为这,丈夫有些不乐意,觉得亲姻不太好,可是大哥说这女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