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泰国对农业技术和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方力量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为泰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使之成为东南亚地区农技领先国家,这对我国农业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可充分利用中泰两国在语言、文化上的互通、互达性及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教育的国际化。
[关键词]泰国;农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49-03
作为中泰两个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产业,要促进两国在农业领域的技术和教育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必先要对泰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教育信息进行深入的了解,以此作为科学决策的参考,助力于两国长远的健康交流与合作。
一、泰国农业的特点
(一)泰国农业的规模和特色:刀耕火种农业与有机农业
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农业国家,泰国人口的五分之四(1530万人)都从事农业生产,国土面积的四成(2240万hm2)为耕地,人均耕地面积达到0.164hm2。[1]刀耕火种农业是热带山区广泛存在的自给农业形式,多数分布在东南亚偏远且坡度较大的山区。刀耕火种在泰国的耕种周期在5年左右。泰国清莱府刀耕火种农业面积分布最多,随着泰国大力发展商品农业,需要以刀耕火种的方式清理和开垦土地。2003年至2011年,清莱府刀耕火种农业面积由占该府国土面积的2.75%左右增加到4.36%。由于自身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泰国超过90%的化肥用量需要依靠进口,这就令其农作物的种植成本相对较高。[2]面对这一现状,泰国政府希望依靠发展有机农业来改善目前的农业生产问题。2004年泰国政府正式宣布将有机农业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目标,提出增强有机化肥的利用,提高农业废物的二次利用,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有机耕作这一战略目标。到目前为止,该战略运行状况良好,泰国已成功跻身有机农业大国,相关的有机农产品出口更是成为了泰国的主要外汇收入来源。
(二)泰国的主要作物种类和品种改良:大米和木薯出口量居首,水稻主推常规籼稻
泰国的地理环境潮湿温润,十分适合于水稻的种植。以湄南河流域和呵叻高原为中心,构成了泰国的主要水稻种植地区:前者主要种植的是一年两至三熟的水田和旱地型水稻品种;后者主要种植一年一熟的水稻品种。[3]除此之外,包括玉米、橡胶、烟草、椰子、木薯等各种适合在热带环境下种植的经济类作物,也都在泰国境内得以广泛种植与培养。从农作物出口的角度来说,泰国实质上是一个农业出口大国,其大米和木薯出口量都位列全世界首位。
在农作物品种改良上,泰国对相关领域的投入和研究也十分重视。泰国全国共有23个水稻稻种培育中心,其培育核心集中在对水稻产量、抗病抗虫害、化肥适应性以及营养富含量等方面。同时,采取基因积累的方法增强稻种的抗涝抗旱能力亦成为了当前育种工作的重点。在水稻品种上,泰国目前所使用的绝大部分(98%以上)水稻品种,为常规籼稻品种,这其中包括使用期超过半个世纪的“好茉莉”优质水稻,以及源自地方农家品种的KDML105系选水稻。后者具备极强的抗旱和耐酸碱性,并且成品的米粒细长且极富营养。到目前为止,泰国热带蔬菜研究中心已经成功构建起涵盖117个品系,超14448个标本项的蔬菜品种库存系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样本基础。泰国农大热带蔬菜研究中心是蔬菜新品种的选育主要单位,泰国正大、正泰公司等也负担这方面的工作。在生产上,农民可以选择自主经营以及农场主承包经营两种方式,并且其所使用的农作物种子大多来自育种公司。在木薯种子资源上,主要有从拉丁美洲引进或者国际组织提供这两种来源方式,因此其亟须解决木薯种子资源供应的问题,进而增强泰国的木薯生产和出口能力。[2]
(三)泰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特点:农民自助式技术推广模式
由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与所构成的农业合作部,是泰国的农业主管部门。同时,土地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成立了相应的农业土地发展司和农业技术推广司。在整体的组织架构上,泰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具有中央垂直领导,地方分管的特点,共分为中央和省以及区三个管理层级,进行人员、资金和项目的统一管理。各个相关部门中,土地发展司在主管农业发展用地的管理和控制的同时,还兼具技术推广的职能。在农业生产上,作为主力军的广大基层农民与主管部门的联系较为密切。2012起开始实施的“Smart Farmer and Smart Officer”计划力求实现具备高生产力和高技术水平的专业农民,其人员数目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5∶1,从而实现农民自身带动农民这一发展方式的最终实现。[3]
(四)泰国农业技术研究方向:以农业生物技术为主
泰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较为发达,其主要的研究发展方向集中在以下方面:动植物健康改进以及相应的疾病诊断产品;农药和除草剂的升级研究;农产品多样化和产量提升技术研究;海虾的疾病诊断和控制。出于满足泰国在农产品生物技术研究方面的人才需要,泰国的24所国内高等教育机构每年要提供包括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生在内的1200名-1400名专业技术人才,而相关领域对于农业和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为旺盛的水平之上。[4]
二、泰国的农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高
泰国全国共有630所高等院校和研究院,其中泰国教育部和大学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分别为208所和65所,其余为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泰国十分重视助力于东南亚的一体化和国际相关机构的推动,以增强国内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和影响力。目前,不仅亚洲理工学院、博仁大学等已实行全英文教学,还有32所高校与其他国家的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签有合作协议,这在增强泰国农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同时,也实现了课程、管理以及教学手段的国际化。截至2012年,泰国的高校留学生人数已提升到东南亚地区第二的水平,仅次于新加坡,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泰国农业教育和科研的人才储备潜力。[5] 在具备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农业高等院校方面,泰国国内有三所比较主要的院校:泰国农业大学、麦柞大学以及清迈大学。同时,除去高等院校,泰国国内还有高达84所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两者共同为泰国的农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帮助泰国的农业实现了区域性的领先与持续发展。泰国农业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机构设置完善的国立农业大学,也是泰国农业科技研发和进步的核心所在。院系建设上,该大学涵盖了农学、渔业、森林、兽医等传统农业专业以及理学、文学、工商管理等附属性学科,总共包含23个学院,院系建设十分完备。专业设置上,又包括农业机械、园艺、土壤科学以及植物病理学等在内的设置完备、涵盖面广的专业范围。在同中国的交流合作上,泰国农大与包括中国农业大学等在内的众多农业高等学府和综合性大学,建立了长久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出了亚洲涉农大学联盟这一地区性农业高校联合体的建设构想。除去泰国农大,麦柞大学也是一所泰国国内的知名农业教育高校,其主要优势在于农业生产、农业工程以及农业经营三个领域。清迈大学的兽医学和农业系统学是其主要的农业学科,并且该校的课程普遍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其国际性和交流潜力。截至目前,该学校已经与9个国家的25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项目。[6]
三、中泰农业和教育领域的合作基础
(一)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
作为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构建的区域经济组织,东盟国家的基础性产业是农业。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十分广泛,并且将其作为自贸区建设的主要受惠产业。2010年,随着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成功签署,中国与东盟之间就作物栽种、水产养殖、农业机械等内容达成了共识,双方将注重在这些方面进行长期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中国农业教育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核心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所招收的47名海外留学生中,有半数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该部分学生广泛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7个研究所,涉及21个专业。同时,作为中国与东盟在农业教育领域合作的主要试点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靠自身卓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国家特别支持的资源服务优势,成功地担当起对东盟成员国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展开农业各领域技术和知识交流的重任。
(二)相互认可学历和学位
作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走向影响都十分深刻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十分重视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系统的构建与维护。而作为上述战略的重要环节,中国已经累计对泰国投资500亿元人民币,而潜在的投资额度还有2000亿,而相关的配套项目运行需要大批具有东盟学习背景的专业化人才。因此,中泰教育合作顺应潮流,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中泰教育合作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主要聚居于中国南部省区广西的民族——壮族,与泰国的主要民族——泰族为“同根异枝”的民族,都是以传统的稻作文化为中心,在社会生产结构、饮食结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人生礼仪、语言方式、民族性格和深层心理等方面都十分接近。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傣语和泰语的相似程度高,除去某些宗教和现代词汇外,基本都可以实现互通。泰国自身也非常重视汉语的推广,到2010年底,已有58所大学开设汉语言本科课程,许多大学还设立中文学院,孔子学院数量亦居亚洲之首。此外,中泰两国教育系统的设置较为接近,方便了两国学校和学生的相互往来与交流。2007年两国实现了学位互相承认之后,2009年两国又成功签署了《中泰教育合作协议》,使得国内一部分高校与泰国高校成功实现学分互换,为双方的进一步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至2013年,中国留学生在泰人数已超过1.2万,成为后者的最大生源国。
四、中泰农业技术和高等教育合作的方向
根据我国农业领域的相对优势,农业技术合作的内容可以是构建广西或云南区域性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面向东盟国家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着力增强农作物栽培和病虫害防治领域的技术合作与交流;重视动植物疾病检疫,杜绝动植物传染病的大规模跨境传播;重点发展农业种植领域的研究、培养、评估以及利用方面的合作,加强对生物资源的维护与利用交流;着眼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增强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力度。高校和研究所等科研和教育机构也要重视同泰国方面的农业教育合作,利用后者的高效资源发展国际合作教育事业;或发挥我国泰语人才优势,创新面向泰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通晓汉语、英语和泰语的本土师资队伍和将本土优势专业课程建设成英、泰语教材。合作领域可以先从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和农学学士、农学硕士联合培养开始,探索培养农业实用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焦春海,郭英,姚明华,等.泰国农业生产与作物品种改良状况[J].湖北农业科学,2010(5).
[2] 李荣,涂先德,高小丽,等.泰国农业技术推广与循环农业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425).
[3] 吕婷婷,刘闯.基于MODIS数据的泰国耕地信息提取[J].农业工程学报,2010(2).
[4] 李瑞国,尹军,张大璐.泰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7).
[5] 姜雪梅,徐艳萍.浅论泰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特色及问题[J].菏泽学院学报,2010(6).
[6] 李兴奎,李顺琴,林梓欣,等.泰国清迈府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及特点[J].农业教育研究,2010(1).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泰国;农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49-03
作为中泰两个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产业,要促进两国在农业领域的技术和教育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必先要对泰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教育信息进行深入的了解,以此作为科学决策的参考,助力于两国长远的健康交流与合作。
一、泰国农业的特点
(一)泰国农业的规模和特色:刀耕火种农业与有机农业
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农业国家,泰国人口的五分之四(1530万人)都从事农业生产,国土面积的四成(2240万hm2)为耕地,人均耕地面积达到0.164hm2。[1]刀耕火种农业是热带山区广泛存在的自给农业形式,多数分布在东南亚偏远且坡度较大的山区。刀耕火种在泰国的耕种周期在5年左右。泰国清莱府刀耕火种农业面积分布最多,随着泰国大力发展商品农业,需要以刀耕火种的方式清理和开垦土地。2003年至2011年,清莱府刀耕火种农业面积由占该府国土面积的2.75%左右增加到4.36%。由于自身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泰国超过90%的化肥用量需要依靠进口,这就令其农作物的种植成本相对较高。[2]面对这一现状,泰国政府希望依靠发展有机农业来改善目前的农业生产问题。2004年泰国政府正式宣布将有机农业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目标,提出增强有机化肥的利用,提高农业废物的二次利用,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有机耕作这一战略目标。到目前为止,该战略运行状况良好,泰国已成功跻身有机农业大国,相关的有机农产品出口更是成为了泰国的主要外汇收入来源。
(二)泰国的主要作物种类和品种改良:大米和木薯出口量居首,水稻主推常规籼稻
泰国的地理环境潮湿温润,十分适合于水稻的种植。以湄南河流域和呵叻高原为中心,构成了泰国的主要水稻种植地区:前者主要种植的是一年两至三熟的水田和旱地型水稻品种;后者主要种植一年一熟的水稻品种。[3]除此之外,包括玉米、橡胶、烟草、椰子、木薯等各种适合在热带环境下种植的经济类作物,也都在泰国境内得以广泛种植与培养。从农作物出口的角度来说,泰国实质上是一个农业出口大国,其大米和木薯出口量都位列全世界首位。
在农作物品种改良上,泰国对相关领域的投入和研究也十分重视。泰国全国共有23个水稻稻种培育中心,其培育核心集中在对水稻产量、抗病抗虫害、化肥适应性以及营养富含量等方面。同时,采取基因积累的方法增强稻种的抗涝抗旱能力亦成为了当前育种工作的重点。在水稻品种上,泰国目前所使用的绝大部分(98%以上)水稻品种,为常规籼稻品种,这其中包括使用期超过半个世纪的“好茉莉”优质水稻,以及源自地方农家品种的KDML105系选水稻。后者具备极强的抗旱和耐酸碱性,并且成品的米粒细长且极富营养。到目前为止,泰国热带蔬菜研究中心已经成功构建起涵盖117个品系,超14448个标本项的蔬菜品种库存系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样本基础。泰国农大热带蔬菜研究中心是蔬菜新品种的选育主要单位,泰国正大、正泰公司等也负担这方面的工作。在生产上,农民可以选择自主经营以及农场主承包经营两种方式,并且其所使用的农作物种子大多来自育种公司。在木薯种子资源上,主要有从拉丁美洲引进或者国际组织提供这两种来源方式,因此其亟须解决木薯种子资源供应的问题,进而增强泰国的木薯生产和出口能力。[2]
(三)泰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特点:农民自助式技术推广模式
由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与所构成的农业合作部,是泰国的农业主管部门。同时,土地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成立了相应的农业土地发展司和农业技术推广司。在整体的组织架构上,泰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具有中央垂直领导,地方分管的特点,共分为中央和省以及区三个管理层级,进行人员、资金和项目的统一管理。各个相关部门中,土地发展司在主管农业发展用地的管理和控制的同时,还兼具技术推广的职能。在农业生产上,作为主力军的广大基层农民与主管部门的联系较为密切。2012起开始实施的“Smart Farmer and Smart Officer”计划力求实现具备高生产力和高技术水平的专业农民,其人员数目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5∶1,从而实现农民自身带动农民这一发展方式的最终实现。[3]
(四)泰国农业技术研究方向:以农业生物技术为主
泰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较为发达,其主要的研究发展方向集中在以下方面:动植物健康改进以及相应的疾病诊断产品;农药和除草剂的升级研究;农产品多样化和产量提升技术研究;海虾的疾病诊断和控制。出于满足泰国在农产品生物技术研究方面的人才需要,泰国的24所国内高等教育机构每年要提供包括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生在内的1200名-1400名专业技术人才,而相关领域对于农业和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为旺盛的水平之上。[4]
二、泰国的农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高
泰国全国共有630所高等院校和研究院,其中泰国教育部和大学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分别为208所和65所,其余为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泰国十分重视助力于东南亚的一体化和国际相关机构的推动,以增强国内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和影响力。目前,不仅亚洲理工学院、博仁大学等已实行全英文教学,还有32所高校与其他国家的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签有合作协议,这在增强泰国农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同时,也实现了课程、管理以及教学手段的国际化。截至2012年,泰国的高校留学生人数已提升到东南亚地区第二的水平,仅次于新加坡,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泰国农业教育和科研的人才储备潜力。[5] 在具备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农业高等院校方面,泰国国内有三所比较主要的院校:泰国农业大学、麦柞大学以及清迈大学。同时,除去高等院校,泰国国内还有高达84所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两者共同为泰国的农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帮助泰国的农业实现了区域性的领先与持续发展。泰国农业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机构设置完善的国立农业大学,也是泰国农业科技研发和进步的核心所在。院系建设上,该大学涵盖了农学、渔业、森林、兽医等传统农业专业以及理学、文学、工商管理等附属性学科,总共包含23个学院,院系建设十分完备。专业设置上,又包括农业机械、园艺、土壤科学以及植物病理学等在内的设置完备、涵盖面广的专业范围。在同中国的交流合作上,泰国农大与包括中国农业大学等在内的众多农业高等学府和综合性大学,建立了长久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出了亚洲涉农大学联盟这一地区性农业高校联合体的建设构想。除去泰国农大,麦柞大学也是一所泰国国内的知名农业教育高校,其主要优势在于农业生产、农业工程以及农业经营三个领域。清迈大学的兽医学和农业系统学是其主要的农业学科,并且该校的课程普遍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其国际性和交流潜力。截至目前,该学校已经与9个国家的25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项目。[6]
三、中泰农业和教育领域的合作基础
(一)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
作为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构建的区域经济组织,东盟国家的基础性产业是农业。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十分广泛,并且将其作为自贸区建设的主要受惠产业。2010年,随着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成功签署,中国与东盟之间就作物栽种、水产养殖、农业机械等内容达成了共识,双方将注重在这些方面进行长期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中国农业教育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核心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所招收的47名海外留学生中,有半数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该部分学生广泛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7个研究所,涉及21个专业。同时,作为中国与东盟在农业教育领域合作的主要试点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靠自身卓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国家特别支持的资源服务优势,成功地担当起对东盟成员国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展开农业各领域技术和知识交流的重任。
(二)相互认可学历和学位
作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走向影响都十分深刻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十分重视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系统的构建与维护。而作为上述战略的重要环节,中国已经累计对泰国投资500亿元人民币,而潜在的投资额度还有2000亿,而相关的配套项目运行需要大批具有东盟学习背景的专业化人才。因此,中泰教育合作顺应潮流,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中泰教育合作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主要聚居于中国南部省区广西的民族——壮族,与泰国的主要民族——泰族为“同根异枝”的民族,都是以传统的稻作文化为中心,在社会生产结构、饮食结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人生礼仪、语言方式、民族性格和深层心理等方面都十分接近。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傣语和泰语的相似程度高,除去某些宗教和现代词汇外,基本都可以实现互通。泰国自身也非常重视汉语的推广,到2010年底,已有58所大学开设汉语言本科课程,许多大学还设立中文学院,孔子学院数量亦居亚洲之首。此外,中泰两国教育系统的设置较为接近,方便了两国学校和学生的相互往来与交流。2007年两国实现了学位互相承认之后,2009年两国又成功签署了《中泰教育合作协议》,使得国内一部分高校与泰国高校成功实现学分互换,为双方的进一步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至2013年,中国留学生在泰人数已超过1.2万,成为后者的最大生源国。
四、中泰农业技术和高等教育合作的方向
根据我国农业领域的相对优势,农业技术合作的内容可以是构建广西或云南区域性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面向东盟国家的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着力增强农作物栽培和病虫害防治领域的技术合作与交流;重视动植物疾病检疫,杜绝动植物传染病的大规模跨境传播;重点发展农业种植领域的研究、培养、评估以及利用方面的合作,加强对生物资源的维护与利用交流;着眼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增强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力度。高校和研究所等科研和教育机构也要重视同泰国方面的农业教育合作,利用后者的高效资源发展国际合作教育事业;或发挥我国泰语人才优势,创新面向泰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通晓汉语、英语和泰语的本土师资队伍和将本土优势专业课程建设成英、泰语教材。合作领域可以先从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和农学学士、农学硕士联合培养开始,探索培养农业实用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焦春海,郭英,姚明华,等.泰国农业生产与作物品种改良状况[J].湖北农业科学,2010(5).
[2] 李荣,涂先德,高小丽,等.泰国农业技术推广与循环农业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425).
[3] 吕婷婷,刘闯.基于MODIS数据的泰国耕地信息提取[J].农业工程学报,2010(2).
[4] 李瑞国,尹军,张大璐.泰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7).
[5] 姜雪梅,徐艳萍.浅论泰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特色及问题[J].菏泽学院学报,2010(6).
[6] 李兴奎,李顺琴,林梓欣,等.泰国清迈府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及特点[J].农业教育研究,2010(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