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这样教学中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交流。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没有完成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课堂上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无效教学行为太多,不知不觉中步入新的误区,导致课堂“低效”
误区一: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忽视了情境内容创设的有效性
。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有猜谜语的,变魔术耍杂技的, 上街买东西的。好象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了。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
[实例]:师:大家看过日出吗?
生:看过。
师:日出是美丽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次海上日出,好吗?
生:好。
(多媒体演示一段很美的影片):海上日出,波涛起伏的海面上,一艘小船缓缓前进着,几只海鸥飞来飞去,也叫个不停。
师:从刚才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有小船,日出,海鸥等。(说的很杂)
师:能说一说太阳和海面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生:有四种。
师:能画出来吗?
学生意见得不到统一,有的学生多画了小船,有的学生对太阳画成球还是圆有了疑问,教师发现时间超过了预算,就赶快提醒学生,把太阳画成圆,并指出第一种与第三种是一样的。然后赶紧引出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剖析]:在这个情境中,教师选择了一段现成的影片,美是美,可惜,海浪、海鸥、小船等抢了学生的眼球,在很多不必要的枝节上,学生们争论不休,导致了教师所希望的目标与学生的感知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造成了师生互动的错位。一节课45分钟,导入花了10几分钟,浪费了很多时间不说,教学的有效性就体现不出来了。其实教师在展示日出时,完全可以用一个简笔flash动画展示整个日出过程。完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情境的创设。看来,过于追求情境化,仅能使其成为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华而不实。
[策略]:精心创设情境,增强情境的合理性
。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本身的规律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起点,使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更重要的是,数学课堂的情境语言必须符合数学背景的需要,剔除无效的干扰因素,教师的语言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最好能很快地领会教师的意图。
误区二:自主探究缺乏必要的指导,忽视了精讲精练的必要性
。
新课改中最大的误区之一是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不讲或不引导学生学习。
[实例]:在一节引出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课时,一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多画几个三角形,同时画出它们的中位线,然后教师让学生测量出每个图形中的一组同位角的度数和一组对边的长度,最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下测量结果,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一方面同位角相等,另一方面中位线是对边的一半。
[剖析]:在教学中,我们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的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者”的角色。刚才的案例里,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思维没有积极的展开,学生不明白操作的目的,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操作,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机械的进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思维的主动性没有体现出来,只是在最后一步对操作的结果有所思考。
[策略]:激励主体参与,实现教学的实质性
。
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结构,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探究”重要,但一定的“精讲精练”还是必须的。教无定法,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题,而且不同的上课时间,授课方式和知识的呈现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讲得多,并不一定是可取的。
误区三:一味强调“巧解”,忽视了基本思想培养的重要性
。
[实例]:我曾遇见过这样一位学生,他连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方法都不会,很多题目都不会做,考试总是不太理想。曾有这样几个题目,(1)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2)一批布料,做上装能做20件,做裤子能做30条,如果整套做,能做多少套?他第一小题会做,但后面那小题就不会做。而实际上,这两道题文字表述虽然不一样,但它们的解答算式却是一样的。问其为何不会做后面两题目,他说:“自己练习做的少,以前老师曾说过,能用巧妙方法解数学题才能锻炼自己的思维,才能有成就。”因此,他把很多的时间总花在找“巧妙”方法上。
[剖析]:数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的误区。“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
[策略]:优化基本思想方法,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做到对基本问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加以解决。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正确处理好巧解与常规解法的关系。
误区四: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忽视了小组合作的效应性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指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在这一理念下,合作学习走进了课堂。
[误区]:许多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讨论或交流就叫合作学习。有的老师,刚布置“下面各小组进行讨论”,没有足够时间,就安排各小组汇报结果;还有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优秀生的“独断”,其他学生都是他们的“陪衬”;有的合作学习,教师自己暂时从课堂中游离了出来;有的合作交流,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其背后更多的是随意与低效,学生在合作学习这幌子下逃避学习。这说明,许多老师在对合作学习的本质把握上还存在偏差。
[剖析]:小组形式的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条件才能称其为合作学习。在我们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如:合作前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还有的合作,它的内容没有探讨的价值,本不需讨论的问题,也组织起来讨论。合作学习是为了把小组中的不同的思维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
。
[策略]:合理运用,发挥合作交流的服务性
。
解决合作学习低效的方法,先是不能忽视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需求的探究。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要调动学生本身固有的合作心理需求,要激起合作学习的欲望,更是一个参与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其次,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
重新审视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我们还有更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让我们潜下心来,正确认识新的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旧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误区一: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忽视了情境内容创设的有效性
。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有猜谜语的,变魔术耍杂技的, 上街买东西的。好象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了。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
[实例]:师:大家看过日出吗?
生:看过。
师:日出是美丽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次海上日出,好吗?
生:好。
(多媒体演示一段很美的影片):海上日出,波涛起伏的海面上,一艘小船缓缓前进着,几只海鸥飞来飞去,也叫个不停。
师:从刚才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有小船,日出,海鸥等。(说的很杂)
师:能说一说太阳和海面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生:有四种。
师:能画出来吗?
学生意见得不到统一,有的学生多画了小船,有的学生对太阳画成球还是圆有了疑问,教师发现时间超过了预算,就赶快提醒学生,把太阳画成圆,并指出第一种与第三种是一样的。然后赶紧引出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剖析]:在这个情境中,教师选择了一段现成的影片,美是美,可惜,海浪、海鸥、小船等抢了学生的眼球,在很多不必要的枝节上,学生们争论不休,导致了教师所希望的目标与学生的感知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造成了师生互动的错位。一节课45分钟,导入花了10几分钟,浪费了很多时间不说,教学的有效性就体现不出来了。其实教师在展示日出时,完全可以用一个简笔flash动画展示整个日出过程。完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情境的创设。看来,过于追求情境化,仅能使其成为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华而不实。
[策略]:精心创设情境,增强情境的合理性
。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本身的规律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起点,使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更重要的是,数学课堂的情境语言必须符合数学背景的需要,剔除无效的干扰因素,教师的语言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最好能很快地领会教师的意图。
误区二:自主探究缺乏必要的指导,忽视了精讲精练的必要性
。
新课改中最大的误区之一是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不讲或不引导学生学习。
[实例]:在一节引出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课时,一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多画几个三角形,同时画出它们的中位线,然后教师让学生测量出每个图形中的一组同位角的度数和一组对边的长度,最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下测量结果,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一方面同位角相等,另一方面中位线是对边的一半。
[剖析]:在教学中,我们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的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者”的角色。刚才的案例里,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思维没有积极的展开,学生不明白操作的目的,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操作,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机械的进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思维的主动性没有体现出来,只是在最后一步对操作的结果有所思考。
[策略]:激励主体参与,实现教学的实质性
。
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结构,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探究”重要,但一定的“精讲精练”还是必须的。教无定法,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题,而且不同的上课时间,授课方式和知识的呈现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讲得多,并不一定是可取的。
误区三:一味强调“巧解”,忽视了基本思想培养的重要性
。
[实例]:我曾遇见过这样一位学生,他连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方法都不会,很多题目都不会做,考试总是不太理想。曾有这样几个题目,(1)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2)一批布料,做上装能做20件,做裤子能做30条,如果整套做,能做多少套?他第一小题会做,但后面那小题就不会做。而实际上,这两道题文字表述虽然不一样,但它们的解答算式却是一样的。问其为何不会做后面两题目,他说:“自己练习做的少,以前老师曾说过,能用巧妙方法解数学题才能锻炼自己的思维,才能有成就。”因此,他把很多的时间总花在找“巧妙”方法上。
[剖析]:数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的误区。“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
[策略]:优化基本思想方法,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做到对基本问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加以解决。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正确处理好巧解与常规解法的关系。
误区四: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忽视了小组合作的效应性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指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在这一理念下,合作学习走进了课堂。
[误区]:许多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讨论或交流就叫合作学习。有的老师,刚布置“下面各小组进行讨论”,没有足够时间,就安排各小组汇报结果;还有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优秀生的“独断”,其他学生都是他们的“陪衬”;有的合作学习,教师自己暂时从课堂中游离了出来;有的合作交流,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其背后更多的是随意与低效,学生在合作学习这幌子下逃避学习。这说明,许多老师在对合作学习的本质把握上还存在偏差。
[剖析]:小组形式的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条件才能称其为合作学习。在我们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如:合作前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还有的合作,它的内容没有探讨的价值,本不需讨论的问题,也组织起来讨论。合作学习是为了把小组中的不同的思维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
。
[策略]:合理运用,发挥合作交流的服务性
。
解决合作学习低效的方法,先是不能忽视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需求的探究。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要调动学生本身固有的合作心理需求,要激起合作学习的欲望,更是一个参与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其次,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
重新审视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我们还有更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让我们潜下心来,正确认识新的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旧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