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伯伦是20世纪杰出的诗人、画家和作家,他创建了阿拉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流派。在爱情方面,纪伯伦终身未娶,他与玛丽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是阿拉伯文学史上一段最为动人的插曲。
1883年1月6日,卡里·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1891年,因父亲被人诬陷入狱,他们的房子和财产被没收,3年后,尽管父亲被无罪释放,但母亲还是决定远走美国。那年,纪伯伦12岁。
在波士顿的头三年,生活非常艰苦,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苦苦操持着。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3年后,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黎巴嫩,在贝鲁特希克玛学堂学习阿拉伯语。他苦读阿拉伯古典文学作品,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生活的多灾多难,袭击着这一家人。1899年初,纪伯伦的哥哥和小妹相继在美国病逝,随后母亲也去世了。
纪伯伦只好回到美国,15个月里,他相继失去3位亲人,欠下了15000美元的债务。为了还债,纪伯伦和大妹玛尔雅变卖家中的财物,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赚钱。纪伯伦的老师戴伊,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1904年,31岁的玛丽在家中举办宴会,邀请各个学校的老师前来参加,戴伊便想借此机会带着纪伯伦开开眼界。在一群装扮精致的男女中间,纪伯伦显得格格不入。作为主人的玛丽也注意到了纪伯伦,但她没有以貌取人,而是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把他郑重地介绍给客人们。
此后,相差10岁的两人结下了友谊。在玛丽的帮助下,纪伯伦的才华逐渐被发掘出来。看纪伯伦如此上进,但条件又十分清苦,玛丽终于忍不住说:“如果你愿意去巴黎学习,钱的事不用担心,我来资助你。”纪伯伦兴奋之余又多了些忧郁,虽然玛丽家庭富有,但这笔开支不小,自己何时才能报答她呢?
玛丽看出纪伯伦的心思:“相信你自己,你一定会成功的,等你宏图大展时,也许我还有事需要你帮助呢。”看着玛丽真诚的眼睛,纪伯伦没有再犹豫。不久,他前往巴黎学习绘画。
两人开始频繁通信,纪伯伦对玛丽产生了别样的情感,他对这个亦师亦友的女子越发依恋,于是萌生了共度一生的念头。
1910年10月末,纪伯伦离开巴黎,怀着对玛丽的爱,第三次前往美国。一路上,他脑子里都是玛丽。
10月31日,纪伯伦抵达纽约,接着马不停蹄赶到波士顿,把行李交给妹妹玛尔雅后,便匆忙地去见玛丽。
11月1日,他们在波士顿会面并共进晚餐,诉说着离别日子里的一切。纪伯伦谈到了婚姻,他正式向玛丽求婚。
玛丽在激动之余,犹豫起来。其实,玛丽不止一次地想过这样的场景,可一想到自己的年龄,她又不愿让婚姻生活束缚纪伯伦的艺术天赋。
这对于玛丽来说,是多么甜蜜而又痛苦的时刻啊!她度过了几个不眠的夜晚,最后决定拒绝纪伯伦的求婚。在她1911年4月13日的日记中有生动感人而详细的记载——
今天,他刚一来我这里,我就抢在他前面說:“我有话说。”我犹豫了一会,又说:“我的心背叛着我的嘴,我的心责备着我的脑,但真理是要占上风的。”
他问:“你心里究竟在翻腾着什么?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我说:“千好万好属于你,千坏万坏归于我!如果我流干了热泪,请你别在意。昨晚,我一直在流泪。”
他焦急地大声嚷了三遍:“你哭了?”他把我的手拉过去,贴在他的胸口上。我说:“我绝不考虑结婚,尽管我焦渴的心向往着。”他目瞪口呆。我继续说:“我不是属于你的,我喜欢你,但纯洁的爱阻止我去安排你的未来。”是的,我的岁数比他大,而他面前有漫长的日月年华,命运正向他展开双臂。
在玛丽拒绝纪伯伦的求婚之后,两人的关系非但没有就此破裂,相反,脱去了爱情羁绊的心灵更加接近了。
1911年4月,纪伯伦迁居纽约,因为他感到在波士顿没有太大进步,而纽约是美国文学家艺术家荟萃的地方,对他来说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纪伯伦首先搬到瓦渥雷区164号。虽然住着简陋的房间,但他很快与布鲁克林与曼哈顿的阿拉伯朋友们打成一片。他应邀给人画像,和朋友们交流阿拉伯世界的消息,去看画展,和艺术家、鉴赏家讨论卖画的价钱,上博物馆,做礼尚往来的应酬,读自己购得的和玛丽寄来的书,有时累病了又和疾病作斗争。
5月,玛丽来到纽约与纪伯伦见面。
玛丽一直对纪伯伦慷慨相助,使他完全摆脱了日常生活的烦恼。在事业上,玛丽良好的文学鉴赏力和英语造诣,也使纪伯伦获益匪浅。在精神上,无论在通信中还是面晤时,她总能理解纪伯伦对生活、社会、艺术的灼见。纪伯伦甚至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只有上帝、玛丽知道我的内心。”在保留至今的两人的英文书信中,纪伯伦共写了325封信,玛丽写了290封。
在一则日记中,玛丽记录了自己婉拒纪伯伦求婚的原因:“对于纪伯伦,另有一份爱在等待他。这爱不同于他对我怀有的爱,这是神启之爱,并将结成他的婚姻。他最伟大的作品,将由这爱而产生;对于那场爱中的女子,我只是一个阶梯。我不想拥有纪伯伦,因为我知道:她正在某个地方为他成长,他也在为她而成长。”
编辑 木子
1883年1月6日,卡里·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1891年,因父亲被人诬陷入狱,他们的房子和财产被没收,3年后,尽管父亲被无罪释放,但母亲还是决定远走美国。那年,纪伯伦12岁。
在波士顿的头三年,生活非常艰苦,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苦苦操持着。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3年后,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黎巴嫩,在贝鲁特希克玛学堂学习阿拉伯语。他苦读阿拉伯古典文学作品,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生活的多灾多难,袭击着这一家人。1899年初,纪伯伦的哥哥和小妹相继在美国病逝,随后母亲也去世了。
纪伯伦只好回到美国,15个月里,他相继失去3位亲人,欠下了15000美元的债务。为了还债,纪伯伦和大妹玛尔雅变卖家中的财物,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赚钱。纪伯伦的老师戴伊,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1904年,31岁的玛丽在家中举办宴会,邀请各个学校的老师前来参加,戴伊便想借此机会带着纪伯伦开开眼界。在一群装扮精致的男女中间,纪伯伦显得格格不入。作为主人的玛丽也注意到了纪伯伦,但她没有以貌取人,而是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把他郑重地介绍给客人们。
此后,相差10岁的两人结下了友谊。在玛丽的帮助下,纪伯伦的才华逐渐被发掘出来。看纪伯伦如此上进,但条件又十分清苦,玛丽终于忍不住说:“如果你愿意去巴黎学习,钱的事不用担心,我来资助你。”纪伯伦兴奋之余又多了些忧郁,虽然玛丽家庭富有,但这笔开支不小,自己何时才能报答她呢?
玛丽看出纪伯伦的心思:“相信你自己,你一定会成功的,等你宏图大展时,也许我还有事需要你帮助呢。”看着玛丽真诚的眼睛,纪伯伦没有再犹豫。不久,他前往巴黎学习绘画。
两人开始频繁通信,纪伯伦对玛丽产生了别样的情感,他对这个亦师亦友的女子越发依恋,于是萌生了共度一生的念头。
1910年10月末,纪伯伦离开巴黎,怀着对玛丽的爱,第三次前往美国。一路上,他脑子里都是玛丽。
10月31日,纪伯伦抵达纽约,接着马不停蹄赶到波士顿,把行李交给妹妹玛尔雅后,便匆忙地去见玛丽。
11月1日,他们在波士顿会面并共进晚餐,诉说着离别日子里的一切。纪伯伦谈到了婚姻,他正式向玛丽求婚。
玛丽在激动之余,犹豫起来。其实,玛丽不止一次地想过这样的场景,可一想到自己的年龄,她又不愿让婚姻生活束缚纪伯伦的艺术天赋。
这对于玛丽来说,是多么甜蜜而又痛苦的时刻啊!她度过了几个不眠的夜晚,最后决定拒绝纪伯伦的求婚。在她1911年4月13日的日记中有生动感人而详细的记载——
今天,他刚一来我这里,我就抢在他前面說:“我有话说。”我犹豫了一会,又说:“我的心背叛着我的嘴,我的心责备着我的脑,但真理是要占上风的。”
他问:“你心里究竟在翻腾着什么?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我说:“千好万好属于你,千坏万坏归于我!如果我流干了热泪,请你别在意。昨晚,我一直在流泪。”
他焦急地大声嚷了三遍:“你哭了?”他把我的手拉过去,贴在他的胸口上。我说:“我绝不考虑结婚,尽管我焦渴的心向往着。”他目瞪口呆。我继续说:“我不是属于你的,我喜欢你,但纯洁的爱阻止我去安排你的未来。”是的,我的岁数比他大,而他面前有漫长的日月年华,命运正向他展开双臂。
在玛丽拒绝纪伯伦的求婚之后,两人的关系非但没有就此破裂,相反,脱去了爱情羁绊的心灵更加接近了。
1911年4月,纪伯伦迁居纽约,因为他感到在波士顿没有太大进步,而纽约是美国文学家艺术家荟萃的地方,对他来说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纪伯伦首先搬到瓦渥雷区164号。虽然住着简陋的房间,但他很快与布鲁克林与曼哈顿的阿拉伯朋友们打成一片。他应邀给人画像,和朋友们交流阿拉伯世界的消息,去看画展,和艺术家、鉴赏家讨论卖画的价钱,上博物馆,做礼尚往来的应酬,读自己购得的和玛丽寄来的书,有时累病了又和疾病作斗争。
5月,玛丽来到纽约与纪伯伦见面。
玛丽一直对纪伯伦慷慨相助,使他完全摆脱了日常生活的烦恼。在事业上,玛丽良好的文学鉴赏力和英语造诣,也使纪伯伦获益匪浅。在精神上,无论在通信中还是面晤时,她总能理解纪伯伦对生活、社会、艺术的灼见。纪伯伦甚至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只有上帝、玛丽知道我的内心。”在保留至今的两人的英文书信中,纪伯伦共写了325封信,玛丽写了290封。
在一则日记中,玛丽记录了自己婉拒纪伯伦求婚的原因:“对于纪伯伦,另有一份爱在等待他。这爱不同于他对我怀有的爱,这是神启之爱,并将结成他的婚姻。他最伟大的作品,将由这爱而产生;对于那场爱中的女子,我只是一个阶梯。我不想拥有纪伯伦,因为我知道:她正在某个地方为他成长,他也在为她而成长。”
编辑 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