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德育课程的现状及其思考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三课程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快这三门课程的构建,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2004年中宣部联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以及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各高校要切实加强这三门课程的建设。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现状及其建设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视不够。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合班大课,一两百号人开课是普遍现象,教师数量不足,原因是学校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视不够;同时,学生对该课程也不够重视,经常会看到偌大的一个教室前排空着,学生都挤在教室的后面,看英语、听音乐、玩手机各行其是,缺课现象较为严重。学生们有一种错误想法,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与他们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有些老师认为该课程是公共课,不太重要,就放松对课程的要求,不专心设计、安排教学。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与教学的实效性不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与中小学德育内容有重复之处,内容多为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没有体现时代特色、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解方式,满堂灌;在考评方法上,采用一般专业的闭卷的方式,这种考试方法让“道德变成了一种通过考卷反映出来的知识”。
  基于以上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刻不容缓。首先,学校要切实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要确保教师数量、力求达到60名学生一位教师。其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师在讲解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的同时,应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力求做到用富有时代特色的问题来阐明基本观点,让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坚持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社会实践、参观调查等多种形式运用到教学环节中,积极贴近学生、融进社会,这样才能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命力。与此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德育认识实践履行变为内心体验,从而将德育知识转化为道德情感,进一步内化为道德品质,从而外化为一定的道德行为,达到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目的;第三,要改进考评方法。闭卷考试只能是用来测试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用闭卷方式来测评学生的思想道德那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用德育学分制来进行。“德育学分制是个体德育评估实现的重要途径,借鉴学分制的体系,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为一体,以学分的形式规范个体的内化程度,以获得一定的学分为基础,体现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
  
  二、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现状及其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因此高校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这点对理工类院校尤为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由于不是主干课程,通常不被学校和老师重视。虽然国家教育部明令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要在全体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但是执行的高校却是寥寥无几,得不到学校领导应有的重视。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好好向西方学习。“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完成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每门9个学分,共计72个学分。”[3]占360个总学分的20%,而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这一比重更是达到了26%。与他们相比,我国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真是少得可怜。以某211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例,总共168个学分,而学校要求学生只要修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9个学分即可,比重只有5.4%,而且这些课程均为校级公共选修课。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迫在眉睫。首先,高校领导要明确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其重要的德育功能,要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纳入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包括:艺术、文学、历史、哲学、影视、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针对我国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开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太少的现状,应该提高该类学科在总学科中的比重。可以进一步根据我国国情、历史、民族、文化等的特色,进行教材设计、编写教学内容,从而开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民族精神、展现中国气质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相信通过这些课程的深入,大学生一方面会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和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也会养成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及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
  
  三、 形势和政策课程现状及其建设
  
  形势和政策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高校的形势政策课一般每学期16学时,1周1学时,大学4年共2个学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中三门必修课之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固定教材,没有固定内容、涉及面又广,组织教学较为困难,因而部分学校一直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形势政策课程体系,在某些高校中出现了形势政策课流于形式的现象。
  形势政策课一般由各院系自行安排,由院系党政干部部署,具体由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一些专业老师负责。首先,高校领导要明确形势政策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将形势和政策课程纳入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按课程建设的一般规范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次,各高校要组织相关专家编写讲稿、设计教学内容,由于形势和政策课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因此在编写讲稿时,要注意到内容的实效性。比如今年可以编写藏独、奥运、台湾蓝绿两营等相关内容,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专家应在辅导员、班主任等讲课前,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将最真实、最深入的国际形势分析传达给学生;第三,各院系应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等建立形势政策资源库,用现代手段吸引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召开各类报告会、专题讲座,策划一些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增强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
其他文献
女性有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内分泌变化,一生中要经历月经周期、孕哺期、更年期等多个特殊的时期,机体也会随之波澜起伏,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女性对营养的需求要随生理期的不同而
今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也是新一届省政府的开局之年。为让老百姓在感受特区发展辉煌成就的同时,真真切切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实惠,省委、省政府日前向社会公布了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用。”自古以来,学习方法都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下面就元素周期表一节以“读、联、写、练、创”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做初步探讨。    一、读    即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做到:  1.概念重点读  要能够抓住概念的核心,例
乐都县是青海省主要粮食产区和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水利在乐都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分析探讨了现阶段乐都县水利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
当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道德嵌入经济域时,会对经济活动产生极大的作用.通过构造一个博弈模型,并以此对道德的价值、局限和政府与道德建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道德一
为了解决复杂背景下特别是偏色情况下的肤色分割问题,采用了一种色彩平衡的解决方案。先用GrayWorld假说对偏色RGB原图像进行色彩平衡,在YCbCr颜色空间采用简化高斯肤色模型,并利用形态学对二值图像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