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热闹,但更喜欢独处。
这样说其实也不对,不该把二者对立或者分裂开,有时候谁又能分得清楚热闹和孤独呢?自己所在的环境越热闹,内心的感觉可能越孤独,而躺在床榻上,一个人,一本小册子,静静地读,也会读出人世的热闹。这两种情境经常在我的生活中出现,区别在于前者有冲突分割,后者则令人轻松,自在自由。
一个作家说,最好的文学是混沌的,让人分不清楚。最好的生活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刻意地去分析哪里闹,哪里静,闹和静哪个更好,会更难洒脱逍遥吧。
然而此时,只想说说独处的好话。
我从来没有见过时时生活在热闹中的人,但我认识不少时常在追求和梦想热闹的人——当然,这种追求和梦想常有落空时。虽然我们都是“社会人”,一走出门便走进“熟人关系”中,可是身边的人都在忙都在拼搏的时候,总有人没时间来理睬你,总有人会把你暂时忘掉,何况你也需要休息、需要等待、需要缓冲、需要养精蓄锐,甚至需要一个人躲到房间里哭,这时候只能自己一个人跟自己相处。孤独降临,考验也随之到来。
说起来有些奇怪,有的人能在人群中、在热闹中如鱼得水,可是独处时,他竟不能轻松自在地面对自己,感到心里、房间里比闹市还嘈杂,自己成为自己最大的障碍和困难,结果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只好再逃出去,抓一个熟人凑一凑,想办法消磨掉剩下的时光,强打精神,而又疲惫不堪,终于可以回去睡一觉了事。
如果说热闹是一种考验,独处又何尝不是呢?
某个人认为热闹是有人缘,是做人上的成功,意味着抓住了攀升的“扶手”,他越一心向往热闹的生活,就越讨厌甚至害怕独处。他宁可被社会关系绑架了,也不愿回到生命的密室里对自己坦诚相待,摊开人生的皱褶,让秘密和苦闷跑出来:反思会让一个人一览无余,这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一味热闹可能真是一种逃避,一种精致而隐蔽的逃避,反而更让自己面容模糊,更容易失去自我。“社会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这种说法有些道理,但并不是要我们老死不相往来,而是提醒我们在交往和独处间实现平衡,进出自如。不能的话,选择独处则更好些,因为危害和消耗都最低,一个善良的人常常会选择独处,原因也在这里。
健全的人能够跟他人正常交往,问题在于他人绝不像孙悟空那样可以用自己的毛发变出来,他人不是替身,不是奴仆,虽有交集,但更多的是平行。要跟上值得交往的人,除让自己成长外,还要学会迁就和忍受别人;如果忍无可忍,就出现“他人即是地狱”的说法。所以我不太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的会如鱼得水(自己是鱼,别人也是鱼,不争水就算好了),交往一定会有冲突和矛盾,不比独处容易。独处产生诗歌,群聚产生故事,而故事的精彩好看正是冲突要强,解决矛盾要难。独处难,走向人群更难。当你想跟200个以上的人和谐相处时,试试就知道了。
因而有人说,独处是最简单也最自然的事;是不是最必要,则要看各自的体验和理解了。我很早发现自己只能先去做那些最简单最自然的事,这样我在别人眼里就成为喜欢独处和我行我素的人,我也逐渐离开了那些只想凑热闹的人,一些良师益友也可能因此错过。遗憾吗?我不想为此顾虑重重,少了迁就和忍受,我终于能够跟自己达成美妙的和谐,自己对自己真实、友善和坦诚,不讨厌自己,不割裂自己,不害怕自己。生活走向简单自然,置身在世界的角落里自会轻松容易。我对美敏感起来,借助纯粹透明的光线,看得更多更深,所谓宁静致远;人在热闹狂欢时最容易忽略细节,那些可爱的细节被当做“鸡毛蒜皮”遗弃了,而有趣的生活何尝不是细节丰富的生活?
那么,独处会让人变得琐碎和婆婆妈妈吗?其实,琐碎和婆婆妈妈的人恰恰是对自己犹疑不决的人,自我失去的越多,越容易破碎,而独处正是要在瞎折腾和相互掣肘时保住一个完整完全的自我。独处使人自由,也让人靠近信仰,能够独处的人因此浑然一体,牢不可破。
流于热闹、难以独处的人可能最无趣,因为他一味迁就和忍受别人,从而变得平庸苍白或者复杂斑驳,缺乏独立和独创,似一块僵硬的木板只等着别人来刻画。热闹太久,彼此都会感到单调乏味,因为在人群里做好好先生最保险,做到棱角分明最困难。热闹是近距离的,不能带着刺,而人云亦云随大流能有多少乐趣?
一个馒头在蒸前需要独处发酵,独处发酵得越好,蒸熟后就越有弹性、越圆满、越甘美,独处的考验即发酵,会带来自身的转变。
让一个孩子独自待着,他相信是一种惩罚,因为惩罚者拿走了他的尊严和心。只要尊严和心还在,你就很难用独处来惩罚一个人,他反而会在独处中越来越本真,越来越有力量。
独处开始的时候也许很难,坚持和调整到最后,自己跟自己相处的状态就会自然起来,因自然而更有活力,考验变成了回馈。有哲人言:鞋子合脚时,你终于忘了鞋子,这样的鞋子也不会让你受伤。
花园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独处不是突出自己的一点红,而是在存在中献出自己,在这个喧嚣紧张的世界里,忘我和隐去自己也是贡献。我喜欢这种话:“没有‘自己’的作家,不是作家。仅有‘自己’的作家,不是一个好作家。有‘自己’,又怀着‘他人’的作家,是大作家。”这说的是作家,也可以用到做人和生活里,用到交往和独处上。
(编辑 花咖)
这样说其实也不对,不该把二者对立或者分裂开,有时候谁又能分得清楚热闹和孤独呢?自己所在的环境越热闹,内心的感觉可能越孤独,而躺在床榻上,一个人,一本小册子,静静地读,也会读出人世的热闹。这两种情境经常在我的生活中出现,区别在于前者有冲突分割,后者则令人轻松,自在自由。
一个作家说,最好的文学是混沌的,让人分不清楚。最好的生活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刻意地去分析哪里闹,哪里静,闹和静哪个更好,会更难洒脱逍遥吧。
然而此时,只想说说独处的好话。
我从来没有见过时时生活在热闹中的人,但我认识不少时常在追求和梦想热闹的人——当然,这种追求和梦想常有落空时。虽然我们都是“社会人”,一走出门便走进“熟人关系”中,可是身边的人都在忙都在拼搏的时候,总有人没时间来理睬你,总有人会把你暂时忘掉,何况你也需要休息、需要等待、需要缓冲、需要养精蓄锐,甚至需要一个人躲到房间里哭,这时候只能自己一个人跟自己相处。孤独降临,考验也随之到来。
说起来有些奇怪,有的人能在人群中、在热闹中如鱼得水,可是独处时,他竟不能轻松自在地面对自己,感到心里、房间里比闹市还嘈杂,自己成为自己最大的障碍和困难,结果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只好再逃出去,抓一个熟人凑一凑,想办法消磨掉剩下的时光,强打精神,而又疲惫不堪,终于可以回去睡一觉了事。
如果说热闹是一种考验,独处又何尝不是呢?
某个人认为热闹是有人缘,是做人上的成功,意味着抓住了攀升的“扶手”,他越一心向往热闹的生活,就越讨厌甚至害怕独处。他宁可被社会关系绑架了,也不愿回到生命的密室里对自己坦诚相待,摊开人生的皱褶,让秘密和苦闷跑出来:反思会让一个人一览无余,这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一味热闹可能真是一种逃避,一种精致而隐蔽的逃避,反而更让自己面容模糊,更容易失去自我。“社会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这种说法有些道理,但并不是要我们老死不相往来,而是提醒我们在交往和独处间实现平衡,进出自如。不能的话,选择独处则更好些,因为危害和消耗都最低,一个善良的人常常会选择独处,原因也在这里。
健全的人能够跟他人正常交往,问题在于他人绝不像孙悟空那样可以用自己的毛发变出来,他人不是替身,不是奴仆,虽有交集,但更多的是平行。要跟上值得交往的人,除让自己成长外,还要学会迁就和忍受别人;如果忍无可忍,就出现“他人即是地狱”的说法。所以我不太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的会如鱼得水(自己是鱼,别人也是鱼,不争水就算好了),交往一定会有冲突和矛盾,不比独处容易。独处产生诗歌,群聚产生故事,而故事的精彩好看正是冲突要强,解决矛盾要难。独处难,走向人群更难。当你想跟200个以上的人和谐相处时,试试就知道了。
因而有人说,独处是最简单也最自然的事;是不是最必要,则要看各自的体验和理解了。我很早发现自己只能先去做那些最简单最自然的事,这样我在别人眼里就成为喜欢独处和我行我素的人,我也逐渐离开了那些只想凑热闹的人,一些良师益友也可能因此错过。遗憾吗?我不想为此顾虑重重,少了迁就和忍受,我终于能够跟自己达成美妙的和谐,自己对自己真实、友善和坦诚,不讨厌自己,不割裂自己,不害怕自己。生活走向简单自然,置身在世界的角落里自会轻松容易。我对美敏感起来,借助纯粹透明的光线,看得更多更深,所谓宁静致远;人在热闹狂欢时最容易忽略细节,那些可爱的细节被当做“鸡毛蒜皮”遗弃了,而有趣的生活何尝不是细节丰富的生活?
那么,独处会让人变得琐碎和婆婆妈妈吗?其实,琐碎和婆婆妈妈的人恰恰是对自己犹疑不决的人,自我失去的越多,越容易破碎,而独处正是要在瞎折腾和相互掣肘时保住一个完整完全的自我。独处使人自由,也让人靠近信仰,能够独处的人因此浑然一体,牢不可破。
流于热闹、难以独处的人可能最无趣,因为他一味迁就和忍受别人,从而变得平庸苍白或者复杂斑驳,缺乏独立和独创,似一块僵硬的木板只等着别人来刻画。热闹太久,彼此都会感到单调乏味,因为在人群里做好好先生最保险,做到棱角分明最困难。热闹是近距离的,不能带着刺,而人云亦云随大流能有多少乐趣?
一个馒头在蒸前需要独处发酵,独处发酵得越好,蒸熟后就越有弹性、越圆满、越甘美,独处的考验即发酵,会带来自身的转变。
让一个孩子独自待着,他相信是一种惩罚,因为惩罚者拿走了他的尊严和心。只要尊严和心还在,你就很难用独处来惩罚一个人,他反而会在独处中越来越本真,越来越有力量。
独处开始的时候也许很难,坚持和调整到最后,自己跟自己相处的状态就会自然起来,因自然而更有活力,考验变成了回馈。有哲人言:鞋子合脚时,你终于忘了鞋子,这样的鞋子也不会让你受伤。
花园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独处不是突出自己的一点红,而是在存在中献出自己,在这个喧嚣紧张的世界里,忘我和隐去自己也是贡献。我喜欢这种话:“没有‘自己’的作家,不是作家。仅有‘自己’的作家,不是一个好作家。有‘自己’,又怀着‘他人’的作家,是大作家。”这说的是作家,也可以用到做人和生活里,用到交往和独处上。
(编辑 花咖)